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31304762发布日期:2022-08-30 20:19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多种设备(如照明设备、窗帘、空调、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影音服务器以及网络家电等)连接在一起,提供多种控制功能和手段。目前,主要的控制手段有远程网络控制、本地控制、定时控制以及一键情景控制等。
3.然而,现有的远程网络控制需要下载安装智能家居生产厂家提供的专用软件,例如专用的应用(application,app),才能进行相关的操作。随着智能家居种类的增加,相应的专用软件也随之增加,这可能会占用用户终端较大的存储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及装置,以期无需下载app即可以完成对智能家居的远程控制,从而减少对用户终端内存的占用。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接听来自终端的通话请求,所述通话请求是所述终端的用户通过拨打预设号码而发送的请求,且所述通话请求用于请求远程控制智能家居;响应于所述通话请求,调用预先配置的虚拟数字人与所述终端的用户进行视频通话;基于所述视频通话,获取所述用户对所述智能家居的控制指令。
6.基于上述方案,由于通过响应于用户拨打预设号码发来的基于终端自带的标准(如lte标准或5g标准)的通话请求,并调用预先配置的虚拟数字人与用户进行视频通话,从而获取用户对智能家居的控制指令,使得用户对智能家居的控制不需要通过在终端下载专用的应用就能完成,从而减小对用户终端内存的占用。并且由于无需采用app复杂的操作界面,更加方便用户操作。
7.可选地,在所述基于所述视频通话,获取用户对所述智能家居的控制指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所述虚拟数字人提示所述用户输入身份标识;基于所述身份标识,确定所述用户是否为已注册用户;在所述用户为已注册用户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用户的声纹和人脸对所述用户进行身份验证;或在所述用户为未注册用户的情况下,提示所述用户进行声纹注册和人脸注册。
8.可选地,所述身份标识为所述用户的手机号码。
9.可选地,所述对所述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包括:基于所述视频通话,采集所述用户的声纹和人脸;根据对所述声纹的识别和对所述人脸的识别,以及预存的所述用户的声纹和人脸,对所述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10.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所述虚拟数字人询问所述用户的家庭住址和智能家居的产品型号;基于所述视频通话,采集所述用户的声纹和人脸;将所述用户的家庭住址、所述智能家居的产品型号、所述用户的声纹和人脸保存在本地数据库中。
11.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视频通话,获取所述用户对所述智能家居的控制指令,包
括:基于所述视频通话,获取所述用户的语音指令;对所述语音指令进行语音识别,以确定用户希望控制的智能家居以及对该智能家居的控制操作。
12.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执行所述控制指令;在完成所述控制指令后,通过所述虚拟数字人向所述用户反馈所述控制指令的完成情况。
13.可选地,所述通话请求和所述视频通话承载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通信系统的资源上或第五代(5
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的资源上。
1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控制装置,包括用于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的单元。
15.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
16.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一项中所述的方法。
17.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18.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第二方面至第五方面与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相对应,各方面及对应的可行实施方式所取得的有益效果相似,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19.图1为适用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的网络架构;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家居控制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家居控制装置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25.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和家庭日程失误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
26.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用于实现对多种智能家居设备的控制。智能家居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灯具、智能洗衣机、智能冰箱、智能电饭煲、智能门锁、智能窗帘、中央吸尘系统、智能背景音乐系统、智能视频系统、、数字影院系统、智能安防报警和智能监控系统等。
27.对智能家居的控制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对上文所列举的各种智能家居设备的控制。为了简洁,这里不一一列举。
28.为便于理解本技术实施例,首先结合图1详细说明适用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
家居控制方法的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该网络架构100可以包括终端110、控制端120和智能家居设备131、132和133。其中,终端110与控制端120之间可以通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进行通信,控制端120可以用于控制智能家居设备131至133。
29.应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终端110例如可以是手机或可穿戴设备等;控制端120例如可以是具备基于终端自带的标准(如lte标准或5g标准)的音视频通话功能的智能家居控制设备或者是集成在具有基于终端自带的标准(如lte标准或5g标准)的音视频通话功能的智能家居上的控制设备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且控制端120可以和多个终端110进行连接,本技术实施例对终端的个数并不限定。
30.下面将结合图2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家居控制方法。如图2所示,该方法200可以包括步骤201至步骤214。
31.在步骤201中,控制端接收来自终端的通话请求。
32.可选地,该通话请求是终端的用户通过拨打预设号码而发送的请求,且该通话请求用于请求远程控制智能家居。上述预设号码可以设置在控制端上,用于接通该控制端。该控制端例如可以是具有基于终端自带的标准(如lte标准或5g标准)的音视频通话功能的智能家居控制设备或者是集成在具有基于终端自带的标准(如lte标准或5g标准)的音视频通话功能的智能家居上的控制设备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33.可选地,终端的用户可以是家庭成员或者其他想要控制该智能家居的用户。
34.应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中,终端、终端的用户和用户交替使用,三者所表达的含义是相同的。
35.可选地,该通话请求可以是使用第四代(4
th generation,4g)终端或5g终端拨打电话而发送的通话请求。其中,4g终端也即支持4g的终端,或者说,支持lte的终端。5g终端也即支持5g的终端。该通话请求可承载于lte通信系统的资源上或5g通信系统的资源上。例如,该通话请求可以是通过基于lte的语音(voice over lte,volte)协议而发送的。
36.需要说明的是,volte协议主要是面向手机和数据终端的高速无线通信标准,相比于传统的电路交换语音网络,volte将语音业务承载于lte数据承载网络中传输。应理解,volte协议仅为示例,本技术并不排除在未来的协议中定义其他可能的协议,以用于在未来的通信系统(比如5g等)中承载语音业务的可能。
37.应理解,上述仅为示例性地示出了可能的终端发送通话请求的情况,本技术实施例对该通话请求所使用的网络和手机并不限定。
38.在步骤202中,响应于该通话请求,控制端调用预先配置的虚拟数字人与终端的用户进行视频通话。
39.其中,虚拟数字人可以理解为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针对用户需求而定制生成的。虚拟数字人可以基于ai技术,将静态的图文内容转换为由“真人”讲解的动态视频。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虚拟数字人能够基于接收到的语音进行语义理解,基于语义理解生成相应的回复,并可将以音视频的形式输出,从而与用户进行对话。换言之,虚拟数字人可以与用户进行视频通话。应理解,虚拟数字人只是一种可能的命名,不应对本技术构成任何限定。例如,虚拟数字人也可以称为虚拟管家、仿真数字人等,本技术包含但不限于此。
4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虚拟数字人例如可以预先配置在控制端,响应于对虚拟数字人的调用,与终端的用户进行视频通话。
41.在步骤203中,基于该视频通话,控制端获取上述用户对智能家居的控制指令。
42.应理解,该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智能家居。
43.还应理解,通过接收来自终端的通话请求,响应于该通话请求,控制端调用预先配置的虚拟数字人与终端的用户进行视频通话,基于该视频通话,控制端获取上述用户对智能家居的控制指令。使得用户对智能家居的控制不需要通过在终端下载app就能完成,从而减小对用户终端内存的占用,并且方便用户操作。
44.可选地,在步骤203之前,包括步骤204至步骤212。
45.在步骤204中,通过虚拟数字人提示用户输入身份标识。
46.可选地,该身份标识例如可以是手机号。该手机号例如可以是用户的本机号或者用户输入的其他手机号。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47.可选地,控制端本地数据库预存有身份标识。该预存的身份标识可以用于确定该用户是否存在,即可用于验证该用户是否为已注册用户。
48.可选地,控制端本地数据库预存有身份标识对应的用户声纹和人脸。该预存的用户声纹和人脸可用于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49.在步骤205中,基于身份标识,确定用户是否为已注册用户。
50.示例性地,可以通过在控制端本地数据库查找到该用户输入的身份标识,以确定该用户是否为已注册用户。若查找到,则为已注册用户,可继续执行步骤206至207;若未查找到,则为未注册用户,可继续执行步骤208至211。
51.在步骤206中,基于视频通话,采集用户的声纹和人脸。
52.示例性地,采集用户声纹的过程如下:
53.首先基于视频通话,获取用户的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音频数据。例如,该pcm音频数据以25毫秒为一帧,每一帧的样本数据为400个。
54.然后对该pcm音频数据进行前端处理(活动语音检测及语音增强等),具体方式为通过每一帧的能量值和过零率,过滤pcm音频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环境噪声以及静音等,例如得到320帧有效pcm音频数据。
55.应理解,由于该pcm音频数据以25毫秒为一帧,则320帧有效pcm音频数据即为8秒的pcm音频数据。下文中以该8秒的pcm音频数据为例来说明。
56.再对上述有效pcm音频数据提取向前-向后(baum-welch)算法零阶、一阶以及二阶统计量。
57.例如,可以将该有效pcm音频数据表示为数据集x={x1,x2,
……
,xs},对于数据集中的第s段pcm音频数据xs,提取到的声学特征序列可表示为os,该声学特征序列中第t帧特征表示为o
s,t
,然后根据通用背景模型(universal background model,ubm)可计算该段语音在第c个高斯混合分量上所对应的零阶统计量n
c,s
、一阶统计量f
c,s
和二阶统计量s
c,s
如下所示:
[0058][0059]
其中c代表通用背景模型中的第c个高斯混合分量,diag{
·
}代表矩阵取对角运算,μc为对应第c个高斯混合分量的均值,γ
c,s,t
第s段语音的第t帧特征在第c个高斯混合分量上的后验概率。
[0060]
最后,得到8秒的pcm音频数据作为声纹密码保存在本地数据库中。
[0061]
可选地,得到的8秒的pcm音频数据可以保存在声纹库中,该本地数据库中可以包括该声纹库。
[0062]
示例性地,采集用户人脸的过程如下所示:
[0063]
首先,基于视频通话,获取用户的视频数据。
[0064]
然后,使用h.264解码器,分离视频数据里面的帧数据,取其中一帧数据,发送给人脸识别引擎。
[0065]
最后,如果人脸识别引擎返回有效结果和人脸标识矢量,则建立来电用户与人脸标识矢量的映射表,保存在本地数据库中。
[0066]
可选地,该映射表可以保存在人脸库中,该本地数据库中可以包括该人脸库。
[0067]
然而如果人脸识别引擎返回无效结果,则延时一秒,重新取一帧数据。如果n1次识别不成功,返回注册失败。其中,n1为预定义值,例如可以满足0<n1<10。
[0068]
在步骤207中,根据采集到的声纹和人脸,以及预存的用户声纹和人脸,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0069]
在进行身份验证之前,播放欢迎词,通知用户接下来要进行身份验证,建议用户调整手机,让头像在屏幕指定位置,并大声朗读屏幕提示的文字。
[0070]
可选地,该身份验证包括声纹验证和人脸验证。
[0071]
下文示例性地示出了声纹验证的具体实现过程:
[0072]
首先,基于视频通话,获取用户的pcm音频数据。
[0073]
然后,对该pcm音频数据的前端处理(包括活动语音检测及语音增强),得到4秒的有效pcm音频数据。具体方式为:计算每帧的能量值和过零率,过滤pcm音频数据中可能存在各种环境噪声以及静音等,得到160帧有效数据。
[0074]
再以用户的身份标识为条件,访问声纹库,提取用户声纹密码。
[0075]
再使用概率线性鉴别性分析(probabilistic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plda)完成一对一的声纹比对。其中i-vector因子中包含的说话人信息和信道信息存在于两个线性子空间中,假设说话人s有rs段训练语音,相应的所有通过i-vector因子分析提取得到的i-vector因子矢量集则可以表示为{w
s,r
:r=1,2,...,rs},则对于说话人s的第r段i-vector矢量,利用plda可建模表示为:
[0076]ws,r
=μ+ψβs+γα
s,r
+ε。
[0077]
其中,μ表示全体训练数据的均值;ψ是身份空间,包含了可以用来表示各种身份的基底;βs是一个人的身份(或者是人物在身份空间中的位置);γ是误差空间,包含了可以
用来表示同一身份不同变化的基底;α
s,r
表示的是在该空间中的位置;最后的残留噪声项ε用来表示尚未解释的东西,该项为零均高斯分布。公式等号右边的前两项只跟说话人有关,而跟说话人的具体某一条语音无关,称为信号部分,这描述了说话人类间的差异;等号右边后两项描述了同一说话人的不同语音之间的差异,称为噪音部分。用这样两个假想变量来描述一条语音的数据结构。
[0078]
在通过上述子空间plda对i-vector因子进行建模并估计得到模型参数后,就可以基于该模型对说话人进行分类,在该子空间plda建模方法下采用似然比分数来对测试任务进行打分。
[0079]
最后通过比对分数,若分数超过指定的阈值就认为声纹验证通过。
[0080]
下文示例性地示出了人脸验证的具体实现过程:
[0081]
首先,以用户的身份标识为条件,访问人脸库,获取人脸标识矢量。
[0082]
然后,基于视频通话,读取视频数据。
[0083]
再使用h.264解码器,分离视频数据里面的帧数据,取一帧数据,把上述一帧数据和人脸标识矢量,发送给人脸识别引擎请求1对1的头像识别。
[0084]
最后,如果引擎返回识别成功就停止识别,返回视频身份验证通过。或者,如果返回不成功就重新读取帧数据,重复识别,最大可以重复n2次。其中,n2为预定义值,例如可以满足0<n2<10。
[0085]
在步骤208中,提示用户进行声纹注册和人脸注册。
[0086]
可选地,在终端提示用户,当前输入的手机号为未注册手机号并提示用户对该输入的手机号进行注册。
[0087]
在上述用户确定进行声纹注册和人脸注册的情况下,执行步骤210。
[0088]
在步骤209中,通过虚拟数字人询问用户的家庭住址和智能家居产品型号。
[0089]
在步骤210中,基于视频通话,采集用户的声纹和人脸。
[0090]
应理解,基于视频通话,采集用户声纹和人脸的过程如步骤206所示,再次不做赘述。
[0091]
在步骤211中,将上述用户的家庭住址、智能家居的产品型号、采集到的声纹和人脸保存在本地数据库中。
[0092]
应理解,本地数据库中保存的声纹和人脸即为上述预存的声纹和人脸,可用于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0093]
可选地,保存用户的身份标识。该保存的身份标识即为上述预存的身份标识,可用于确定该用户是否为已注册用户。
[0094]
在上述身份验证通过,或上述声纹注册和人脸注册成功的情况下,执行上述步骤203。
[0095]
可选地,在步骤203之后,可以执行步骤212至步骤214。
[0096]
在步骤212中,对控制指令进行语音识别,以确定用户希望控制的智能家居以及对该智能家居的控制操作。
[0097]
上述对控制指令进行语音识别的过程具体如下所示:
[0098]
首先从消息队列读取用户的音频数据,按媒体资源控制协议第二版(media resource control protocol version 2,mrcpv2)封装该音频数据,转发给语音识别引擎。
[0099]
然后获取语音识别引擎的转写结果后,通过拼音纠错和热词纠错,完成用户的意图识别,选择相似度最接近的语音指令。
[0100]
应理解,通过语音识别过程可以提高控制指令的准确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语音控制的准确度和效率。
[0101]
在步骤213中,执行上述控制指令。
[0102]
在步骤214中,通过虚拟数字人向用户反馈控制指令的完成情况。
[0103]
基于上述方案,由于通过响应于用户拨打预设号码发来的基于终端自带的标准(如lte标准或5g标准)通话请求,并调用预先配置的虚拟数字人与用户进行视频通话,从而获取用户对智能家居的控制指令,使得用户对智能家居的控制不需要通过在终端下载app就能完成,从而减小对用户终端内存的占用。并且由于无需采用app复杂的操作界面,更加方便用户操作。此外,由于使用lte通信资源或5g通信资源来承载该视频通话,用户的身份信息、指令等都可以承载于lte通信资源或5g通信资源上,相比于公共互联网而言,可以避免隐私泄露,更加安全可靠。
[0104]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示意性框图。如图3所示,该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可以包括终端、控制端、本地数据库、用户声纹采集模块、用户声纹对比模块、用户头像采集模块、用户头像对比模块、语音指令识别模块以及智能家居接口网关模块。
[0105]
可选地,上文中的本地数据库例如可以包括声纹库和头像库。
[0106]
应理解,图2所述的方法200可以应用于图3所示的系统中,且图3中的模块可用于完成图2中所述的方法。
[0107]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家居控制装置的示意性框图。如图4所示,该装置400可以包括:处理模块410和通信模块420。
[0108]
处理模块410可用于响应于所述通话请求,调用预先配置的虚拟数字人与所述终端的用户进行视频通话。
[0109]
通信模块420可用于接听来自终端的通话请求,所述通话请求是所述终端的用户通过拨打预设号码而发送的请求,且所述通话请求用于请求远程控制智能家居;还可用于基于所述视频通话,获取所述用户对所述智能家居的控制指令。
[0110]
可选地,通信模块420还可用于通过所述虚拟数字人提示所述用户输入身份标识。
[0111]
可选地,处理模块410还可用于基于所述身份标识,确定所述用户是否为已注册用户;以及在所述用户为已注册用户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用户的声纹和人脸对所述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0112]
可选地,通信模块420还可用于在所述用户为未注册用户的情况下,提示所述用户进行声纹注册和人脸注册。
[0113]
可选地,所述身份标识为所述用户的手机号码。
[0114]
可选地,通信模块420还可用于基于所述视频通话,采集所述用户的声纹和人脸。
[0115]
可选地,处理模块410还可用于根据对所述声纹的识别和对所述人脸的识别,以及预存的所述用户的声纹和人脸,对所述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0116]
可选地,通信模块420还可用于通过所述虚拟数字人询问所述用户的家庭住址和智能家居的产品型号;以及基于所述视频通话,采集所述用户的声纹和人脸。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0131]
还应理解,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0132]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单元”、“模块”等,可用于表示计算机相关的实体、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或执行中的软件。
[0133]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illustrative logical block)和步骤(step),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0134]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0135]
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
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0136]
在上述实施例中,各功能单元的功能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0137]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138]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