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5G通信的物联网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40120发布日期:2021-09-07 21:25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5G通信的物联网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一种基于5g通信的物联网监测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5g通信的物联网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2.无线传输是物联网的神经系统,将物联网节点连接起来,以进行信息沟通;实现物联网,是一个数据体量十分庞大,对网络速率与接口的要求都十分高的工程,4g的总带宽和并发能力太低,难以实现万物互联的需求,而5g高速、多宽带、低时延的特性,对物联网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作用;
3.根据《3gpp38.101协议》的规定,5g主要使用两段频率:450mhz

6gz的sub6ghz频段和24.25ghz

52.6ghz的毫米波,然而,毫米波有着明显的缺点,毫米波绕障碍物的能力弱、穿透能力差,极其容易被物体阻挡,建筑物、人体本身的阻挡都会对5g信号造成衰减,甚至在人体手握手机时,手的阻挡也能对5g信号的正常传输造成衰减损耗;且5g基站信号的覆盖范围仅为100~300m,传输损耗率比4g更大,这也是5g信号在通信过程中易出现衰减损耗的一个重要原因;
4.因此5g物联网信号在通信过程中易存在衰落现象,其中慢衰落是指5g物联网信号接收器接收到的5g物联网信号的整体幅度随时间衰落的现象,这对5g物联网信号传输的质量和传输可靠度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会影响其基带信号的硬判决,5g物联网信号的慢衰落会使5g物联网信号在硬判决时产生错误的判决结果,从而影响5g物联网控制终端所下命令的正确性,严重时将造成5g物联网系统的瘫痪,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5.而由于5g网络部署选址难、5g基站及各种配套通讯设备建设成本高的问题,导致目前5g基站建设还未完备,完整的5g通讯系统并未建立,因此不能在5g通信全程使用现有技术的中继器来补偿5g信号的衰减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5g通信的物联网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5g物联网信号接收器接收到的5g物联网信号的慢衰落程度,并当5g物联网信号慢衰落严重时向5g物联网控制终端发出高电平预警,提示5g物联网控制终端该5g物联网信号误码概率极高。
7.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5g物联网信号调制发射器、5g物联网信号接收器、5g物联网信号衰落监测模块和5g物联网控制终端,所述5g物联网信号调制发射器将5g物联网节点感知的5g物联网信号进行调制并发射,所述5g物联网信号接收器接收5g物联网信号调制发射器无线传输来的5g物联网信号,所述5g物联网信号衰落监测模块采样5g物联网信号接收器输出的5g物联网信号,实时监测其峰值电压,并在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电平衰落至原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平的0.1倍时,向5g物联网控制终端发出+5v高电平预警,所述5g物联网信号衰落监测模块包括谐振选频电路、峰值实时监测电路、峰值保持电路和慢衰落预警电路;
8.所述峰值实时监测电路将原5g物联网信号超前移相180
°
,利用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正半周向电容c3充电至其峰值电压,并输出电容c3上的峰值电压,所述峰值保持电路将原5g物联网信号滞后移相180
°
,利用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正半周向电容c5充电至其峰值电压,并输出电容c5上的峰值电压,所述慢衰落预警电路运用运放器ar11、电阻r19

r22组成差分电路,将电容c3上的峰值电压与电容c5上的峰值电压进行差分运算,运放器ar11输出得到的差值,运用运放器ar13、电阻r26

r30组成取百分比电路,取电容c5上的峰值电压的0.9倍,由运放器ar13输出,并运用运放器ar14将运放器ar11的输出与运放器ar13的输出进行比较,当运放器ar14输出的比较结果为正电平时,输出+5v高电平至5g物联网控制终端。
9.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采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0.1.运用峰值实时监测电路将原5g物联网信号进行超前移相180
°
,运用峰值保持电路将原5g物联网信号进行滞后移相180
°
,并将峰值实时监测电路输出的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压与峰值保持电路输出的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压进行差分运算,得到的差值即5g物联网信号的衰落量,当5g物联网信号的衰落量大于原5g物联网信号的0.9倍时,5g物联网信号已衰减至原5g物联网信号的0.1倍,此时判断5g物联网信号的慢衰落程度已达到会使5g物联网信号在硬判决时产生错误的判决结果的严重程度,向5g物联网控制终端发出+5v高电平预警,提示5g物联网控制终端该5g物联网信号误码概率极高,降低严重慢衰落的5g物联网信号对5g物联网控制终端所下命令正确性的影响,从而减小造成5g物联网系统的损失。
11.2.在电容c3上的充电电压未达到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压的时间段内,使三极管q1截止,防止其影响慢衰落预警电路中的运放器ar11的输出结果,导致求得的5g物联网信号衰落量不准确,从而错误判断5g物联网信号的慢衰落程度;同理,在电容c5上的充电电压未达到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压的时间段内,使三极管q3截止,防止其影响慢衰落预警电路中的运放器ar11的输出结果,导致求得的5g物联网信号衰落量不准确,从而错误判断5g物联网信号的慢衰落程度。
12.3.在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一个周期内,峰值实时监测电路利用的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即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正半周的起始位置上升至峰值位置,向电容c3充电至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电压,利用的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即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正半周的峰值位置下降至零点位置,输出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电压至慢衰落预警电路,利用π

2π的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即超前移相180
°
后的负半周,以避免电容c3上的峰值电压还未输出时,便已通过电阻r6放电,影响慢衰落预警电路中ar11的输出结果,从而影响对5g物联网信号衰落程度的准确性;
13.在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一个周期内,峰值保持电路利用的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即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正半周的起始位置上升至峰值位置,向电容c5充电至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电压,利用的滞后
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即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正半周的峰值位置下降至零点位置,输出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电压至慢衰落预警电路,利用π

2π的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即滞后移相180
°
后的负半周,以避免电容c5上的峰值电压还未输出时,便已通过电阻r12放电,影响慢衰落预警电路中ar11的输出结果,从而影响对5g物联网信号衰落程度的准确性。
14.4.运用谐振选频电路抑制其它频率的干扰信号的电流,只通过5g物联网信号,以防止外来干扰信号衰落单个周期的5g物联网信号,影响慢衰落预警电路对于5g物联网信号慢衰落程度的判断结果。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的谐振选频电路原理图;
16.图2为本发明的峰值实时监测电路原理图;
17.图3为本发明的峰值保持电路原理图;
18.图4为本发明的慢衰落预警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附图4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20.一种基于5g通信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包括5g物联网信号调制发射器、5g物联网信号接收器、5g物联网信号衰落监测模块和5g物联网控制终端,5g物联网信号衰落监测模块包括谐振选频电路、峰值实时监测电路、峰值保持电路和慢衰落预警电路;各5g物联网节点将感知到的5g物联网信号传输至对应的5g物联网信号调制发射器,5g物联网信号调制发射器将其进行调制并发射,5g物联网信号接收器接收5g物联网信号调制发射器无线传输来的5g物联网信号,并输出至5g物联网信号解调器,5g物联网信号衰落监测模块采样5g物联网信号接收器输出的5g物联网信号,实时监测其峰值电压,并在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电平衰落至原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平的10%时,向5g物联网控制终端发出+5v高电平预警。
21.除2ask调制方式外,本发明中所述5g物联网信号调制发射器所使用的调制方式不包括其它利用基带信号的电平或幅度对载波信号进行调制的调制方式及相关调制方式,如am调制方式,多进制的ask调制方式。
22.为了防止外来干扰信号衰落单个周期的5g物联网信号,影响慢衰落预警电路对于5g物联网信号慢衰落程度的判断结果,谐振选频电路利用电容c1、电感l1组成并联谐振回路,其中心谐振频率且中心谐振频率f0设置为5g物联网信号的中心频率;
23.当其它频率的干扰信号经过并联谐振回路时,因为没有发生谐振,并联谐振回路工作于失谐状态,其它频率的干扰信号在并联谐振回路中电流很小,从而被抑制掉;当5g物联网信号经过并联谐振回路时,因为发生并联谐振,并联谐振回路呈纯电阻性,5g物联网信号得以完整地通过并联谐振回路,从而达到抑制其它频率的干扰信号的目的;
24.由于5g物联网信号通过并联谐振回路时,发生并联谐振,并联谐振回路呈纯电阻
性,所以将衰减5g物联网信号的幅度,故运用运放器ar1放大5g物联网信号的幅度,其比例系数由电阻r2与电阻r1的比值决定,且比例系数大于1,以补偿5g物联网信号通过并联谐振回路时被衰减的幅度。
25.为了获取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实时峰值电压,采用峰值实时监测电路,运用运放器ar2、电阻r3

r4、电位器r5和电容c2组成超前移相180
°
电路,取电位器r5的端电压作为输出,由于电位器r5的电压与电流相位相同,而电容c2的电流超前于端电压,故原5g物联网信号进行超前移相后加载于运放器ar2的同相输入端,调节电位器r5,以实现将原5g物联网信号超前移相180
°
的目的;运用运放器ar2放大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幅度,其比例系数由电阻r4与电阻r3的比值决定,且比例系数大于1,以补偿原5g物联网信号在超前移相过程中的幅度衰减;
26.当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为正半周时,二极管d1导通,电容c3上的初始电压为零,与其相接的运放器ar3的反相输入端电压也为零,运放器ar3输出正电平,二极管d2导通,二极管d3截止,电容c3开始充电,三极管q1截止,电容c3上的电压不能通过三极管q1传输;直至电容c3上的充电电压达到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运放器ar3的反相输入端电压也达到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运放器ar3的同相输入端电压开始小于运放器ar3的反相输入端电压,运放器ar3开始输出负电平,二极管d2截止,二极管d3导通,三极管q1导通,电容c3上的峰值电压通过三极管q1输出至运放器ar4的同相输入端,运放器ar4将电容c3上的峰值电压进行缓冲隔离,防止电容c3中的电荷被其他部分电路负载消耗,以保持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电压,并输出至慢衰落预警电路;同时,运放器ar5将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正半周与地实时进行比较,且输出正电平,场效应管q2截止,继电器k1未导通,电容c3不能通过电阻r6放电,故电容c3在此时间段一直保持充电状态;
27.当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为负半周时,二极管d1截止,峰值实时监测电路无输出;同时,运放器ar5将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负半周与地实时进行比较,且输出负电平,场效应管q2导通,继电器k1导通,电容c3通过电阻r6迅速放电,等待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下一次正半周到来,重复以上工作状态,以达到实时监测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压的目的。
28.为了获取超前滞后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实时峰值电压,采用峰值保持电路,运用运放器ar6、电阻r9

r10、电位器r11和电容c4组成滞后移相180
°
电路,取电容c4的端电压作为输出,由于电位器r5的电压与电流相位相同,而电容c2的端电压滞后于电流,故原5g物联网信号进行滞后移相后加载于运放器ar6的同相输入端,调节电位器r11,以实现将原5g物联网信号滞后移相180
°
的目的;运用运放器ar2放大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幅度,其比例系数由电阻r10与电阻r9的比值决定,且比例系数大于1,以补偿原5g物联网信号在滞后移相过程中的幅度衰减;
29.当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为正半周时,二极管d4导通,电容c5上的初始电压为零,与其相接的运放器ar7的反相输入端电压也为零,运放器ar7输出正电平,二极管d5导通,二极管d6截止,电容c5开始充电,三极管q3截止,电容c5上的电压不能通过三极管q3传输;直至电容c5上的充电电压达到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运放器ar7的反相输入端电压也达到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运放器ar7的同相输入
端电压开始小于运放器ar7的反相输入端电压,运放器ar7开始输出负电平,二极管d5截止,二极管d6导通,三极管q3导通,电容c5上的峰值电压通过三极管q3输出至运放器ar8的同相输入端,运放器ar8将电容c3上的峰值电压进行缓冲隔离,防止电容c5中的电荷被其他部分电路负载消耗,以保持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电压,并输出至慢衰落预警电路;同时,运放器ar9将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正半周与地实时进行比较,且输出正电平,场效应管q4截止,继电器k2未导通,电容c5不能通过电阻r6放电,故电容c5在此时间段一直保持充电状态;
30.当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为负半周时,二极管d4截止,峰值实时监测电路无输出;同时,运放器ar9将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负半周与地实时进行比较,且输出负电平,场效应管q4导通,继电器k2导通,电容c5通过电阻r12迅速放电,等待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下一次正半周到来,重复以上工作状态,以达到实时监测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压的目的。
31.为了监测5g物联网信号的慢衰落状态及程度,并在5g物联网信号慢衰落严重时向5g物联网控制终端发出高电平预警,采用慢衰落预警电路,由于峰值实时监测电路输出的是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峰值,峰值保持电路输出的是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峰值,两者之间的相位正好差360
°
,故当峰值实时监测电路输出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压时,峰值保持电路也能够输出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压,此时运放器ar10和运放器ar12皆输出正电平,场效应管q5和场效应管q6皆导通,继电器k3导通,触点2接通触点3,触点5接通触点6,运放器ar11、电阻r19

r22组成差分电路,将峰值实时监测电路输出的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压与峰值保持电路输出的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压进行差分运算,得到的差值由运放器ar11输出,其中差分电路的比例系数由电阻r20与电阻r19的比值决定,且比例系数为1;
32.同时,场效应管q7和场效应管q8也都导通,运用运放器ar13、电阻r26

r30组成取百分比电路,取峰值保持电路输出的滞后移相180
°
后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压的0.9倍,由运放器ar13输出,其中,运放器ar13的比例系数并运用运放器ar14将运放器ar11的输出与运放器ar13的输出进行比较,当运放器ar14输出的比较结果为正电平时,即5g物联网信号的衰落量超过原5g物联网信号的0.9倍时,说明5g物联网信号的慢衰落程度已达到会使5g物联网信号在硬判决时产生错误的判决结果的严重程度,此时,继电器k4导通,触点1接通触点2,向5g物联网控制终端发出+5v高电平预警,提示5g物联网控制终端该5g物联网信号误码概率极高;
33.当峰值实时监测电路与峰值保持电路无输出时,场效应管q5和场效应管q6都截止,继电器k3断开,触点2接通触点1,触点5接通触点4,运放器ar11无输出;同时,场效应管q7和场效应管q8都截止,运放器ar13无输出,故运放器ar14无输出,表明5g物联网信号的慢衰落程度未达到会使5g物联网信号在硬判决时产生错误的判决结果的严重程度;
34.电阻r15、电阻r17、电阻r23、电阻r31为限流电阻;电阻r16、电阻r18、电阻r24、电阻r25为偏置电阻,分别为场效应管q5、场效应管q6、场效应管q7、场效应管q8的源极设置偏置电压。
35.所述谐振选频电路的具体结构,电容c1的一端接5g物联网信号接收器输出端口和
电感l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接电感l1的另一端和运放器ar1的同相输入端,运放器ar1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1、电阻r2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的另一端接峰值实时监测电路的输入端和峰值保持电路的输入端。
36.所述峰值实时监测电路的具体结构,电容c2的一端接峰值保持电路的输入端、谐振选频电路的输出端和电阻r3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接电位器r5的一端和运放器ar2的同相输入端,电位器r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的另一端接电阻r4的一端和ar2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ar2的输出端、运放器ar5的同相输入端和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1的阴极接运放器ar3的同相输入端,运放器ar3的反相输入端接电容c3的一端、二极管d2的阴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继电器k1的触点1,运放器ar3的输出端接二极管d2的阳极和二极管d3的阴极,二极管d3的阳极接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运放器ar4的同相输入端,运放器ar4的反相输入端接运放器ar4的输出端和慢衰落预警电路中运放器ar10的同相输入端和继电器k3的触点3,继电器k1的触点3接地,继电器k1的触点2接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和电容c3的另一端、运放器ar5的反相输入端,运放器ar5的输出端接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2的栅极,场效应管q2的源极接电源+5v,场效应管q2的漏极接继电器k1的触点4。
37.所述峰值保持电路的具体结构,电位器r11的一端接峰值实时监测电路的输入端、谐振选频电路的输出端和电阻r9的一端,电位器r11的另一端接电容c4的一端和运放器ar6的同相输入端,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9的另一端接电阻r10的一端和ar6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10的另一端接ar6的输出端、运放器ar9的同相输入端和二极管d4的阳极,二极管d4的阴极接运放器ar7的同相输入端,运放器ar7的反相输入端接电容c5的一端、二极管d5的阴极、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继电器k2的触点1,运放器ar7的输出端接二极管d5的阳极和二极管d6的阴极,二极管d6的阳极接电阻r13的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运放器ar8的同相输入端,运放器ar8的反相输入端接运放器ar8的输出端和慢衰落预警电路中运放器ar12的同相输入端、场效应管q7的漏极和继电器k3的触点6,继电器k2的触点3接地,继电器k2的触点2接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和电容c5的另一端、运放器ar9的反相输入端,运放器ar9的输出端接电阻r14的一端,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4的栅极,场效应管q4的源极接电源+5v,场效应管q4的漏极接继电器k2的触点4。
38.所述慢衰落预警电路的具体结构,运放器ar10的反相输入端接地,运放器ar10的同相输入端接继电器k3的触点3和峰值实时监测电路的输出端,运放器ar10的输出端接电阻r15的一端和场效应管q5的漏极,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5的栅极、场效应管q6的漏极和电阻r16的一端,场效应管q5的源极接电阻r16的另一端,场效应管q6的栅极接电阻r17、电阻r18的一端,电阻r18的另一端接场效应管q6的源极和继电器k3的触点7,电阻r17的另一端接运放器ar12的输出端和电阻r23的一端,运放器ar12的反相输入端接地,运放器ar12的同相输入端接峰值保持电路的输出端、继电器k3的触点6和场效应管q7的漏极,场效应管q7的栅极接电阻r24、电阻r25的一端、电阻r23的另一端和场效应管q8的栅极,场效应管q7的源极接电阻r26的一端和电阻r24的另一端,电阻r26的另一端接电阻r27、电阻r28的一端,电阻r28的另一端接运放器ar13的同相输入端,电阻r27的另一端接电阻r25的另一端、电阻r29的一端和场效应管q8的源极,场效应管q8的漏极接地,电阻r29的另一端接电阻
r30的一端和运放器ar13的反相输入端,运放器ar13的输出端接电阻r30的另一端和二极管的d8的阳极,二极管d8的阴极接运放器ar14的反相输入端,继电器k3的触点1接地,继电器k3的触点4接地,继电器k3的触点2接电阻r19的一端,电阻r19的另一端接电阻r20的一端和运放器ar11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20的另一端接运放器ar11的输出端和二极管d7的阳极,二极管d7的阴极接运放器ar14的同相输入端,继电器k3的触点5接电阻r21的一端,电阻r21的另一端接电阻r22的一端和运放器ar11的同相输入端,电阻r22的另一端接地和继电器k3的触点8,运放器ar14的输出端接电阻r31的一端,电阻r31的另一端接继电器k4的触点3,继电器k4的触点4接地,继电器k4的触点1接电源+5v,继电器k4的触点2接5g物联网控制终端。
39.本发明具体使用时,谐振选频电路利用电容c1、电感l1组成并联谐振回路,其中心谐振频率f0设置为5g物联网信号的中心频率,抑制其它频率的干扰信号的电流,只通过5g物联网信号,运用运放器ar1放大5g物联网信号的幅度,以补偿5g物联网信号通过并联谐振回路时被衰减的幅度;峰值实时监测电路运用运放器ar2、电阻r3

r4、电位器r5和电容c2组成超前移相180
°
电路,利用电容c2的电流超前于端电压的特点,将原5g物联网信号进行超前移相,运用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正半周向电容c3充电,直至电容c3上的充电电压达到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电压,三极管q1导通,将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电压输出至慢衰落预警电路,运用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负半周导通场效应管q2,使电容c3迅速放电,重新检测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下一个周期峰值;峰值保持电路运用运放器ar6、电阻r9

r10、电位器r11和电容c4组成滞后移相180
°
电路,利用电容c4的电流超前于端电压的特点,将原5g物联网信号进行滞后移相,运用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负半周向电容c5充电,直至电容c5上的充电电压达到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电压,三极管q3导通,将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峰值电压输出至慢衰落预警电路,运用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负半周导通场效应管q4,使电容c5迅速放电,重新检测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的下一个周期峰值;
40.慢衰落预警电路运用运放器ar11、电阻r19

r22组成差分电路,将峰值实时监测电路输出的超前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压与峰值保持电路输出的滞后移相180
°
后的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压进行差分运算,得到的差值由运放器ar11输出,运用运放器ar13、电阻r26

r30组成取百分比电路,取峰值保持电路输出的滞后移相180
°
后5g物联网信号峰值电压的0.9倍,由运放器ar13输出,并运用运放器ar14将运放器ar11的输出与运放器ar13的输出进行比较,当运放器ar14输出的比较结果为正电平时,向5g物联网控制终端发出+5v高电平预警。
41.以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具体实施仅局限于此;对于本发明所属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基于本发明技术方案思路前提下,所作的拓展以及操作方法、数据的替换,都应当落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