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6403164发布日期:2021-08-24 16:16阅读:75来源:国知局
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打车是用户常用的出行方式。当用户打车出行时,若用户下车时忘记携带手机,则只能通过查找手机的方式找回手机,容易导致手机丢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包括:

在确定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的情况下,获取乘车目的地信息;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

在所述实时定位信息与所述乘车目的地信息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的情况下,提醒用户携带所述移动终端。

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装置,包括:

目的地获取模块,用于在确定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的情况下,获取乘车目的地信息;

定位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

提醒模块,用于在所述实时定位信息与所述乘车目的地信息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的情况下,提醒用户携带所述移动终端。

第三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通过调用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或指令,用于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所述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使计算机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所述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

第五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用于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所述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确定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的情况下,获取乘车目的地信息,并获取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在实时定位信息与乘车目的地信息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的情况下,提醒用户携带移动终端,由此,实现了用户到达乘车目的地时主动提醒用户携带移动终端,能够有效降低用户下车时将移动终端遗落在车上的概率,从而降低手机丢失的概率。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移动终端主动提醒功能的设置界面示例图;

图3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显示有提醒消息的锁屏界面示例图;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公开,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可以由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装置执行,该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装置可以采用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并可集成在任意具有处理能力的电子设备上,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

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1,在确定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的情况下,获取乘车目的地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中,用户采用驾车、打车或者搭乘顺风车、乘坐公交车、坐地铁等出行方式出行时,用户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中安装的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等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确定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根据移动终端的移动终端判断移动终端是否处于乘车模式。当确定的移动速度大于预设的速度阈值时,则确定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移动终端中可以设置供用户选择是否开启携带移动终端主动提醒功能的开关,当用户选择开启携带移动终端主动提醒功能时,移动终端中的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等传感器采集数据来确定移动终端的移动终端,并根据移动终端判断移动终端是否进入乘车模式。

以移动终端为智能手机为例,图2为移动终端主动提醒功能的设置界面示例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设置界面仅作为示例解释说明本公开,而不能作为对本公开的限制。如图2所示,移动终端系统的设置选项中提供有“携带手机主动提醒”的开关,并对“携带手机主动提醒”的功能进行了简单描述为“开启该功能后,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时主动提醒您随身携带手机”,当开关上的圆位于右侧时,开启携带手机主动提醒功能,当开关上的圆位于左侧时,表明未开启携带手机主动提醒功能。用户开启携带手机主动提醒功能后,则手机会在检测到移动速度大于预设的速度阈值时,确定进入乘车模式。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确定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的情况下,移动终端进一步获取本次出行的乘车目的地信息。

其中,乘车目的地信息可以是乘车目的地所在的地理位置,可以用经纬度坐标表示。

本公开实施例中,获取乘车目的地信息时,可以先从移动终端中安装的出行类应用程序中获取乘车目的地,再获取乘车目的地对应的地理位置。

作为一种示例,当用户本次出行时输入目的地时,移动终端可以获取用户输入的目的地作为乘车目的地;当用户未输入目的地时,移动终端可以获取用户最近一次使用的目的地作为乘车目的地,或者,也可以获取使用频次最高的目的地作为乘车目的地,或者,还可以获取用户设置的常用目的地作为乘车目的地。之后,移动终端可以向服务器发送地理位置获取请求,获取请求中携带确定的乘车目的地,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将与乘车目的地对应的地理位置返回给移动终端,移动终端获得乘车目的地信息。

s102,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移动终端可以采用内置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来获取实时定位信息。

s103,在所述实时定位信息与所述乘车目的地信息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的情况下,提醒用户携带所述移动终端。

其中,预设距离可以是默认值,也可以由用户在移动终端中预先设定,也可以由开发人员在服务器端配置后传递至移动终端,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预设距离比如可以设置为5米、10米等。

本公开实施例中,获取了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和乘车目的地信息之后,可以计算实时定位信息与乘车目的地信息之间的距离,比如,可以通过欧氏距离公式来计算移动终端的实施定位信息与乘车目的地信息之间的距离,在计算得到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的情况下,提醒用户携带移动终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采用将乘车目的地信息范围内的预设距离设置为地理围栏,实时检测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是否与地理围栏匹配的方式,来检测用户是否到达目的地,即以乘车目的地信息为圆心、以预设距离为半径画圆,当检测到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位于圆内时,则确定用户到达目的地,移动终端提醒用户携带移动终端。

本公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提醒用户携带移动终端时,可以采用主动推送通知、屏幕闪烁、语音提醒等强提醒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方式来提醒用户随身携带移动终端。

示例性地,以移动终端为智能手机为例,当手机的实时定位信息与乘车目的地信息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时,手机可以发出“已经到达目的地,请注意携带手机及随身物品”的语音提醒,或者,在手机发出语音提醒的同时,还可以伴随手机屏幕闪烁,以提示用户手机所在的位置,方便用户看到手机。

本公开实施例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通过在确定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的情况下,获取乘车目的地信息,并获取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在实时定位信息与乘车目的地信息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的情况下,提醒用户携带移动终端,由此,实现了用户到达乘车目的地时主动提醒用户携带移动终端,能够有效降低用户下车时将移动终端遗落在车上的概率,从而降低手机丢失的概率。

网约车服务给用户的出行带来了便利,当用户需要打车时,用户通常喜欢通过移动终端中安装的具有打车功能的应用程序来约车,因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检测用户是否启动了移动终端中安装的特定应用程序的方式来判断移动终端是否进入乘车模式。也就是说,在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用户启动所述移动终端中的预设应用程序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

其中,预设应用程序是具有打车功能的应用程序,预设应用程序可以由用户在移动终端中设定,也可以由服务器端预先设定后发送至移动终端。当由服务器端设定时,服务器端可以获取市场上具有打车功能的应用程序的名称来生成预设应用程序列表,并将预设应用程序列表发送给移动终端使用。此外,服务器端还可以定期更新预设应用程序列表,比如当有新的具有打车功能的应用程序上线时,服务器端将新上线的该应用程序的名称添加至预设应用程序列表中,并将更新后的预设应用程序列表发送至移动终端,以实现移动终端侧的预设应用程序列表的更新。

示例性地,假设预设应用程序列表中包括应用a、应用b和应用c,当用户启动了移动终端中安装的应用b时,移动终端检测到应用b被启动,并通过查询预设应用程序列表发现当前启动的应用b在预设应用程序列表中,属于预设应用程序,则确定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检测到用户启动移动终端中的预设应用程序时,确定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实现了根据用户启动的预设应用程序来确定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准确性较高。

当用户通过具有打车功能的应用程序约车时,通常需要输入乘车地址和目的地地址,从而,在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用户启动移动终端中的预设应用程序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获取乘车目的地信息,可以包括:

s201,获取所述用户通过所述预设应用程序输入的目的地地址。

其中,目的地地址可以是建筑名称、站台名称、一个具体的位置等,比如xx区xx路xx号,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本公开实施例中,获取用户通过预设应用程序输入的目的地地址时,可以通过屏幕内容识别、通知栏关键字提取、合作的预设应用程序的接口返回数据等任意可获取到目的地地址的方式来获取当前的目的地地址,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结合的方式来获取目的地地址,校验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的目的地地址是否一致来保证目的地地址的准确性,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s202,将所述目的地地址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为所述乘车目的地信息。

其中,乘车目的地信息可以是与获取的目的地地址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可以用经纬度坐标表示。

本公开实施例中,获取了用户输入的目的地地址之后,可以将目的地地址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为乘车目的地信息。

示例性地,移动终端中可以存储有各个地址与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移动终端获取了目的地地址之后,通常查询该对应关系,来确定与该目的地地址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将确定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为乘车目的地信息。或者,为了降低移动终端的存储压力和计算开销,移动终端可以将获取的目的地地址发送给服务器,由服务器返回与目的地地址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移动终端将收到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为乘车目的地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通过获取用户通过预设应用程序输入的目的地地址,将目的地地址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为乘车目的地信息,能够保证目的地地址的准确性,从而保证乘车目的地信息的准确性,有利于准确判断用户是否到达目的地并进行主动提醒,避免不必要的提醒对用户造成干扰的现象。

当用户搭乘顺风车、骑电动车等方式出行时,用户不需要启动预设应用程序,这种情况下,移动终端可以根据移动速度来判断是否进入乘车模式。图4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确定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301,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的传感器数据,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

移动终端中通常安装有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等,本公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获取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等传感器的传感器数据,并根据获取的传感器数据,确定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

示例性地,当移动终端获取的传感器数据为加速度传感器数据时,基于根据加速度和时间计算速度的计算公式,可以求得移动终端当前的移动速度。

示例性地,还可以获取不同时刻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根据两个不同时刻的定位信息确定这一时段内移动终端经过的距离,并确定这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差,进而根据距离与时间差的比值确定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供的确定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的方式仅作为示例来解释说明本公开的方案,而不能作为对本公开的限制,其他能够确定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的方式也应属于本公开的保护内容。

s302,在所述移动速度大于第一速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

其中,第一速度阈值可以预先设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速度阈值应当不小于步行速度。

本公开实施例中,确定了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之后,可以将移动终端与预设的第一速度阈值进行比较,如果移动速度大于第一速度阈值,则表明持有该移动终端的用户当前可能在借助交通工具出行中,则确定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

本公开实施例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通过根据移动终端的传感器数据,确定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在移动速度大于第一速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由此,实现了在用户搭乘顺风车、乘坐地铁等场景下,也能实现携带移动终端的主动提醒,提高了方法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进一步地,在如图4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取乘车目的地信息,可以包括:

从所述移动终端中的预设应用程序获取至少一个历史目的地地址;

将所述至少一个历史目的地地址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为所述乘车目的地信息。

其中,预设应用程序可以是具有打车功能、导航功能的应用程序或者小程序,比如地图软件。

在用户使用预设应用程序的过程中,预设应用程序中会留存用户的使用记录,比如用户去过的目的地地址,因此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从移动终端中的预设应用程序获取至少一个历史目的地地址,将至少一个历史目的地地址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为乘车目的地信息。

示例性地,可以从预设应用程序中记录的多个历史目的地地址中,确定最近一次使用的历史目的地地址,并获取最近一次使用的历史目的地地址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作为乘车目的地信息,或者,从预设应用程序中记录的多个历史目的地地址中,确定使用频次最高的一个历史目的地地址,并获取使用频次最高的历史目的地地址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作为乘车目的地信息。也就是说,最终确定的乘车目的地信息可以是一个。

示例性地,可以获取预设应用程序中记录的所有历史目的地地址,将所有历史目的地地址分别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为乘车目的地信息。也就是说,最终确定的乘车目的地信息的个数与预设应用程序中记录的历史目的地地址的个数相同,若预设应用程序中仅有一个历史目的地地址,则乘车目的地信息为一个,若预设应用程序中有多高历史目的地地址,则乘车目的地信息也为多个。当乘车目的地信息为多个时,可以将获取的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分别与每个乘车目的地信息匹配,当实时定位信息与任一乘车目的地信息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时,则进行主动提醒,提醒用户携带移动终端,从而能够降低用户到达目的地之后未能收到提醒而忘记随身携带移动终端的概率。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用户可能需要在两个地址之间往返,比如,用户乘车上下班时,上班时公司为目的地,下班时家为目的地,这种情况下,当前的乘车目的地可以根据上一次出行的出发地确定。从而,在如图4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公开实施例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取乘车目的地信息,可以包括: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位置;

从所述移动终端中的预设应用程序获取距离当前时间最近的出行记录信息,其中,所述出行记录信息包括出发地址和目的地地址;

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目的地地址匹配的情况下,将所述出发地址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为所述乘车目的地信息。

示例性地,假设用户早上上班时,通过打车软件(预设应用程序)约车出行,约车时用户输入的出发地址为s,用户输入的目的地地址为d,并假设用户之后没再使用打车软件。当用户下班回家时,假设用户搭乘住同一小区的同事的顺风车回家,当用户所持的手机检测到移动速度大于第一速度阈值时,确定进入乘车模式,则手机获取当前位置,比如可以通过gps获取当前位置,并从打车软件获取距离当前时间最近的出行记录信息,出行记录信息为s→d,手机将获取的当前位置与获取的出行记录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当前位置与出行记录信息中的目的地地址(即d)匹配,则将出行记录信息中的出发地址(即s)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为乘车目的地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移动终端的当前位置,从移动终端中的预设应用程序获取距离当前时间最近的出行记录信息,出行记录信息包括出发地址和目的地地址,在移动终端的当前位置与目的地地址匹配的情况下,将出发地址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为乘车目的地信息,由此,实现了根据上一次出行的出发地址确定乘车目的地信息,适用于用户在两地之间往返的情况,提高这种情况下乘车目的地信息确定的准确性。

在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提醒用户携带所述移动终端之后,移动终端还可以继续检测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和移动速度,在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与所述乘车目的地信息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且所述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二速度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移动终端的锁屏界面显示预设的提醒消息,其中,所述提醒消息用于提示所述移动终端遗失以及联系预设的紧急联系人。

其中,第二速度阈值可以预先设定,第二速度阈值不小于步行速度。

能够理解的是,在到达目的地之后,若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与乘车目的地信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且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二速度阈值,则可以认为移动终端被遗落在车上,这种情况下,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的锁屏界面显示预先设置的提醒消息,以提示移动终端遗失以及联系预设的紧急联系人。

示例性地,以移动终端为手机为例,图5为显示有提醒消息的锁屏界面示例图,能够理解的是,图5仅作为示例来解释说明本公开,而不能作为对本公开的限制。如图5所示,锁屏界面中显示有“手机遗失,请联系紧急联系人”的提醒消息,并提供有紧急联系人入口,当手机被其他乘客或者被驾驶员捡到时,其他乘客或驾驶员根据该提醒消息,能够知道该手机是被遗失的手机,通过紧急联系人入口,可以联系到预先设置的紧急联系人,比如紧急联系人可以是失主的家人,从而通过紧急联系人找到失主。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检测到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与乘车目的地信息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且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二速度阈值的情况下,可以确定移动终端丢失,进而通过移动终端的锁屏界面显示预设的提醒消息,提醒消息用于提示移动终端遗失以及联系预设的紧急联系人,能够帮助捡到该移动终端的用户联系到失主,帮助失主找回移动终端。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检测到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与乘车目的地信息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且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二速度阈值之后,即确定移动终端遗失,这种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所述移动终端的查找服务,向预设安全平台上报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以供用户通过预设安全平台获知移动终端的所在位置。

其中,预设安全平台可以由移动终端的生产商提供,预设安全平台可以是一个服务网站。

移动终端通常支持查找服务,移动终端的生产商为使用自己品牌的移动终端的用户提供了安全平台,用户可以在安全平台上注册账号进行登录,用户登录后可以查看移动终端的所在位置、锁定移动终端等。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确定移动终端遗失后,移动终端通过内置的查找服务,向预设安全平台上报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当用户发觉移动终端遗失后,可以及时登录预设安全平台以查看移动终端的所在位置,用户还可以通过预设安全平台提供的锁定服务,将移动终端锁定,移动终端锁定后,需要通过预设安全平台进行解锁,即使非机主破解了移动终端的解锁密码,也无法操作移动终端,从而保证了移动终端中数据的安全性,保护了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装置。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采用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并可集成在任意具有处理能力的电子设备上,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

如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装置40可以包括目的地获取模块401、定位信息获取模块402和提醒模块403,其中:

目的地获取模块401,用于在确定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的情况下,获取乘车目的地信息;

定位信息获取模块402,用于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

提醒模块403,用于在所述实时定位信息与所述乘车目的地信息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的情况下,提醒用户携带所述移动终端。

可选地,目的地获取模块401具体用于:

当检测到所述用户启动所述移动终端中的预设应用程序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

进一步地,目的地获取模块401具体还用于:

获取所述用户通过所述预设应用程序输入的目的地地址;

将所述目的地地址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为所述乘车目的地信息。

可选地,目的地获取模块401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移动终端的传感器数据,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

在所述移动速度大于第一速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移动终端进入乘车模式。

进一步地,目的地获取模块401具体还用于:

从所述移动终端中的预设应用程序获取至少一个历史目的地地址;

将所述至少一个历史目的地地址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为所述乘车目的地信息。

可选地,目的地获取模块401具体还用于: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位置;

从所述移动终端中的预设应用程序获取距离当前时间最近的出行记录信息,其中,所述出行记录信息包括出发地址和目的地地址;

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位置与所述目的地地址匹配的情况下,将所述出发地址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为所述乘车目的地信息。

可选地,该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装置40还可以包括:

遗失提醒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的实时定位信息与所述乘车目的地信息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且所述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二速度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移动终端的锁屏界面显示预设的提醒消息,其中,所述提醒消息用于提示所述移动终端遗失以及联系预设的紧急联系人。

可选地,该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装置40还可以包括:

上报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移动终端的查找服务,向预设安全平台上报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可配置于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上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装置,可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任意可应用于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的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本公开装置实施例中未详尽描述的内容可以参考本公开任意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通过调用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或指令,用于执行如前述实施例所述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各实施例的步骤,为避免重复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使计算机执行如前述实施例所述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各实施例的步骤,为避免重复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用于执行如前述实施例所述携带移动终端的提醒方法各实施例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