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及柔性屏收缩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792472发布日期:2021-09-28 23:52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及柔性屏收缩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及柔性屏收缩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可折叠电子设备(例如可折叠手机、可折叠平板电脑等)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作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一个重要部件,柔性屏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收缩和展开两种状态,同时在收缩和展开柔性屏的过程中需移动包裹柔性屏的壳体,通过调控两个壳体至之间的距离以改变柔性屏朝向用户的显示面积。但是,用户使用过程中若将手指放在两个壳体之间的区域,则会影响柔性屏活动的顺畅性,尤其是在收缩柔性屏时,容易存在夹手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在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上设置检测结构以控制电子设备的两个壳体的活动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及柔性屏收缩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控制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的柔性屏的活动状态,提高使用体验。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壳体、驱动机构、感测件和控制系统。壳体包括围设于所述柔性屏外围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驱动机构配置为可带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个运动并改变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以改变所述柔性屏朝向用户的显示面积;感测件配置为在外部物体进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可产生感测信号;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感测件电性连接,以根据所述感测信号控制所述驱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个运动的状态。
5.基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设置感测件用于感测在展开状态时外部物体进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状态,并将感测件与外部物体接触时产生感测信号发送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感测信号发送控制信号给驱动机构以改变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状态,从而可实现实时监控以及灵活控制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的展开状态,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屏收缩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控制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个运动并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两者相互靠拢,以缩小所述电子设备的柔性屏朝向用户的显示面积;获取感测信号,所述感测信号为有外部物体进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时产生的;依据所述感测信号控制所述驱动机构暂停驱动,从而使所述电子设备停止缩小所述柔性屏朝向用户的显示面积。
7.基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屏收缩控制方法,通过获取外部物体进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时产生的感测信号,并通过感测信号控制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
体相互靠拢的运动状态,可及时预防外部物体被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夹持的风险发生,提高电子设备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9.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收缩状态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0.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状态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1.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12.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收缩状态下三个感测件安装于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13.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展开状态下三个感测件安装于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14.图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感测件的数量为一个时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15.图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感测件的数量为一个时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16.图8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柔性屏收缩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18.发明人发现,在收缩电子设备的柔性屏时,电子设备的两个壳体相互靠拢容易存在夹手的风险,发明人考虑设置检测结构控制两个壳体的运动状态,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还要求检测结构尽量设计的轻薄,以便减薄电子设备的体积。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
19.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指包括但不限于经由以下任意一种或者数种连接方式连接的能够接收和/或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
20.经由有线线路连接方式,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telephone networks,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
21.经由无线接口方式,如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wlan)、诸如dvb

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

fm广播发送器。
22.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电子设备可以被称为“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电子装置:
23.(1)卫星电话或蜂窝电话;(2)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
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pcs)终端;(3)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配备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4)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5)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等。如果需要,其他配置可用于电子设备。图1和图2的示例仅是示例性的。
24.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100、壳体、驱动机构、感测件500以及控制系统。如图1至图2所示,壳体可包括围设于柔性屏100外围的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可在彼此靠近或彼此远离的方向上运动,从而实现在展开和收缩状态之间的切换。其中,收缩状态可参阅图1,即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上相对运动而最终形成的状态;展开状态可参阅图2,即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在彼此远离或靠近的方向上相对运动而形成的状态。
25.驱动机构配置为可带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中的至少一个运动并改变第一壳体200与第二壳体300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驱动机构在驱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相对运动过程中可以带动柔性屏100一起运动,或者说驱动柔性屏100运动,从而可改变柔性屏100朝向用户的显示面积。可以理解的是,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可进行相对运动以实现柔性屏100的横向伸缩,其中,横向伸缩是指沿平行于柔性屏100显示方向上进行的伸缩,以调节柔性屏100朝向用户的显示区域的大小。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的展开状态可以有多种,以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在彼此远离方向的最大运动距离为h,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可以从收缩状态相互远离一次或分次达到到四分之一h、二分之一h、四分之三h等距离形成不同距离的展开状态。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的一种或多种展开状态仅为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的展开状态的限制。
26.驱动机构可以为在收缩状态时连接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内壁面的驱动机构,将驱动机构隐藏安装,使驱动机构从内部推拉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相对运动;驱动机构也可以为在收缩状态时连接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外壁面的驱动机构,此时,驱动机构从外部推拉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相对运动。
27.驱动机构可单独驱动第一壳体200运动,驱动机构也可单独驱动第二壳体300运动,驱动机构还可同步或分步驱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运动,具体可根据实际安装需求控制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两者相对运动。
28.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处于不同展开状态时,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朝向彼此的壁面均间隔设置,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朝向彼此的壁面则相互贴合,因此在将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从展开状态移动至收缩过程中,若外部物体存在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则会影响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的运动,或者导致外部物体被夹。本技术实施例设置感测件500用于感测外部物体进入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的状态,且感测件500配置为在外部物体进入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可产生感测信号,以便通过感测信号判断外部物体是否进入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其中,感测件500可设置为在所述展开状态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在所述收缩状态时至少部分隐藏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内部。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还可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分别与驱动机构和感测件500电性连接,使控制系统根据接收到的感测件500的感测信号控制驱动机构带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中的至少一个运动的状态。例如,当外部物体进入处于展开状态的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时,外部物体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感测件500触发感测件500产生感测信号,控制系统则根据接收到的感测信号作出判断外部物体已经进入了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控制系统则可向驱动机构发送控制信号,控制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中的至少一个停止运动,阻止被误夹持的情况发生。
30.基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设置感测件500用于感测在展开状态时外部物体进入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的状态,并将感测件500与外部物体接触时产生感测信号发送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感测信号发送控制信号给驱动机构以改变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的状态,从而可实现实时监控以及灵活控制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的展开状态,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31.发明人在考虑设置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可相对运动改变柔性屏100的显示状态,同时,还考虑所选用的感测件500如何安装以及如何有效减薄电子设备的体积。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感测件500为触控感测件500,外部物体与触控感测件500接触后可触发触控感测件500产生触控感测信号。
32.具体地,如图3所示,感测件500可包括触控薄膜510,外部物体与触控薄膜510相接触以触发感测件500产生感测信号,感测件500还包括与触控薄膜510连接的连接部520,连接部520可围设于触控薄膜510外围并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等安装结构固定连接。连接部520的部分区域设有导电线路,导电线路两端分别与触控线路层512和控制系统电性连接以传递感测信号。
33.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驱动机构配置为与第二壳体300连接以带动第二壳体300相对第一壳体200运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处于展开状态时触控薄膜510的至少部分暴露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处于收缩状态时触控薄膜510被第二壳体300遮盖。可以理解的是,收缩状态或展开状态下,暴露的触控薄膜510均可与外部物体接触,可设置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在相互靠近过程中触控薄膜510产生的触控信号作为感测信号,也可设置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在相互靠近以及相互远离的整个过程中触控薄膜510产生的触控信号作为感测信号。
34.在第二壳体300向第一壳体200移动的过程中,若外部物体仅位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且未与第一壳体200接触时,外部物体的存在仅影响第二壳体300运动的顺畅性,若外部物体位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且与第一壳体200接触时,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即将相触的情况下,外部物体容易存在被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夹持挤压的风险,例如外部物体为手指则容易夹伤手指。因此,需重点监测外部物体进入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且临近第一壳体200这部分区域的进入状态。基于上述情况,设置触控薄膜51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512a和第二侧边512b,第一侧边512a朝向第一壳体200,第二侧边512b朝向第二壳体300,可通过调控第一侧边512a和第二侧边512b之间的间距以调控触控薄膜510覆盖的面积。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侧边512a与第二侧边512b之间的宽度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0mm,且第一侧边512a连接于第一壳体200边缘,以确保第一壳体200与第二壳体300之间且临近第一壳体200的区域可覆盖触控薄膜510,同时在
上述宽度范围下触控薄膜510可用于防止外部物体进入上述高风险误夹区域内,提高电子设备使用的安全性。
35.进一步地,为使触控薄膜510可更全面地对外部物体进入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的状态进行监测,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00处于最远离第一壳体200的展开状态时,触控薄膜510自第一壳体200延伸至第二壳体300的靠近第一壳体200一侧的边缘,以确保第二壳体300在远离或靠近第一壳体200的整个过程中,触控薄膜510在第二壳体300的活动方向上均可与第二壳体300相接,以全程监控外部物体进入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的状态并及时控制第二壳体300停止移动,避免外部物体进入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未覆盖触控薄膜510的区域时外部物体与第二壳体300发生撞击。
36.驱动机构在驱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相对运动过程中,柔性屏100同步运动以改变柔性屏100朝向用户的显示面积。如图4和图5所示,柔性屏100包括朝向用户的显示部110、与显示部110连接的缓冲部120,显示部110为柔性屏100主要向用户展示信息的部分,缓冲部120则在第二壳体300运动时随第二壳体300同步运动展平或收纳于显示部110远离用户的一侧,以改变柔性屏100朝向用户的显示面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屏100也可包括朝向用户的显示部110、与显示部110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缓冲部120,两个缓冲部120在第二壳体300运动时随第二壳体300同步运动展平或分别收纳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内。
37.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壳体200与第二壳体300并排设置,第一壳体200包括第一侧壁210、连接于第一侧壁210的第一底壁220,第二壳体300包括第二侧壁310、连接于第二侧壁310的第二底壁320;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底壁320与第一底壁220分离且均位于柔性屏100远离用户的一侧,第二侧壁310与第一侧壁210分离;第一壳体200与第二壳体300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二底壁320与第一底壁220对接,第二侧壁310与第一侧壁210对接。显示部110远离缓冲部12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侧壁210,缓冲部120活动连接于第二侧壁310,且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壳体300带动缓冲部120运动,使得缓冲部120能够在相对显示部110弯折以收纳于第二壳体300内、至少部分伸出第二壳体300并展平并于显示部110一侧的两种状态之间切换。其中,缓冲部120远离显示部110的一端可与第二底壁320固定连接,缓冲部120也可延伸至与第二侧壁310活动连接后继续延伸弯折至与电子设置的其他结构固定连接。
38.第一侧壁210与第一底壁220呈角度设置,第二侧壁310与第二底壁320呈角度设置,以在第一壳体200与第二壳体300在最靠近彼此的收缩状态时,显示部110、第一壳体200与第二壳体300之间能够形成收纳腔,使得缓冲部120等电子设备的其他结构可收纳于收纳腔内。
39.感测件500设于显示部110远离用户的一侧,并在收缩状态时,感测件500可被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完全遮挡收纳于收纳腔内,以及展开状态时,感测件500的触控薄膜510至少部分暴露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而与触控薄膜510连接的连接部520则在整个展开或收缩过程中始终隐藏安装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内。在第二体相对第一壳体200活动的方向上,感测件500的触控薄膜510可暴露于第一侧壁210和第二侧壁310之间,感测件500的触控薄膜510也可暴露于第一底壁220和第二底壁320之间,或者感测件500的触控薄膜510也可同时暴露于第一侧壁210和第二侧壁310之间、第一底壁220和第
二底壁320之间。
40.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感测件500的数量为一个,在展开状态,感测件500沿柔性屏100的伸缩方向h(即沿第二壳体300相对第一壳体200活动的方向上)可设于第一侧壁210和第二侧壁310之间,具体为感测件500的触控薄膜510位于第一侧壁210和第二侧壁310之间,且触控薄膜510的第一侧边512a相接于第一侧壁210朝向第二侧壁310的边缘,触控薄膜510的第一侧边512a与第二侧边512b之间的宽度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0mm。例如,如图6所示,可设置第一侧边512a与第二侧边512b之间的宽度仅为10mm,且第一侧边512a相接于第一侧壁210朝向第二侧壁310的边缘,只有外部物体进入到该区域内才可被侦测,以防止外部物体进入到该高风险区域被夹持;如图7所示,感测件500沿柔性屏100的伸缩方向h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侧壁210和第二侧壁310,具体为在第二壳体300处于最远离第一壳体200的展开状态时,感测件500的触控薄膜的第一侧边512a和第二侧边512b分别连接于第一侧壁210和第二侧壁310,以更加全面地覆盖第一侧壁210和第二侧壁310之间的区域。
41.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感测件500的数量为三个,具体地,感测件500包括第一感测部500a、第二感测部500b和第三感测部500c,第一侧壁210包括依次连接于第一底壁220三侧的第一部分211、第二部分212和第三部分213,第二侧壁310包括依次连接于第二底壁320三侧的第四部分311、第五部分312和第六部分313,第二部分212和第五部分312相对设置,第一部分211和第四部分311相接,第三部分213和第六部分313相接。
42.在展开状态且沿柔性屏100的伸缩方向h,第一感测部500a设于第一底壁220和第二底壁320之间,具体可为第一感测部500a的触控薄膜510的第一侧边512a相接于第一底壁220朝向第二底壁320的边缘且位于第一底壁220和第二底壁320之间;第二感测部500b沿柔性屏100的伸缩方向h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部分211和第四部分311,具体可为第二感测部500b的触控薄膜的第一侧边512a相接于第一部分211朝向第四部分311的边缘且位于第一部分211和第四部分311之间;第三感测部500c沿柔性屏100的伸缩方向h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部分213和第六部分313,具体可为第三感测部500c的触控薄膜的第一侧边512a相接于第三部分213朝向第六部分313的边缘且位于第一部分211和第四部分311之间。优选地,在展开状态且沿柔性屏100的伸缩方向h,上述第一感测部500a、第二感测部500b和第三感测部500c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对应的部分,从三个区域进行更全面的监测外部物体进入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的情况。
43.第一底壁220和第二底壁320可设置为相互平行的平面,对应地,第一感测部500a的触控薄膜510也可设置为与第二底壁320平行的平面,以在第二壳体300相对第一壳体200远离或靠近的展开状态,第一感测部500a的触控薄膜510暴露于第一底壁220和第二底壁320可呈现给用户良好的外观和良好的触感。
44.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按键、开关、与外部通信的开口、麦克风的开口等功能元件,上述功能元件可在收缩状态时隐藏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内、在展开状态时暴露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功能元件可在展开状态时暴露于第一侧壁210和第二侧壁310之间,因此,在展开状态,位于第一侧壁210和第二侧壁310之间的感测件500具有用于避开功能元件的避位开口500。例如当感测件500的数量为一个时,该感测件500若经过了功能元件所在的区域,则需在该感测件500上设置对应的避位开口500;当
感测件500包括第一感测部500a、第二感测部500b和第三感测部500c时,若第二感测部500b和第三感测部500c中的任意一个经过了功能元件所在的区域,则需在第二感测部500b和第三感测部500c上设置对应的避位开口500。
45.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还可包括中框800以及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的控制电路板700,控制电路板700分别与驱动机构和感测件500电性连接,控制电路板700安装于中框800内,如图5所示,感测件500、柔性屏100、第一壳体200以及第二壳体300围设于中框800和控制电路板700外围。具体地,中框800可包括第一安装臂810、连接于第一安装臂810相对两端的第二安装臂820、第三安装臂830,第二安装臂820和第三安装臂830均为沿平行于柔性屏100的伸缩方向h的条形安装臂,显示部110同侧相接于第一安装臂810、第二安装臂820、第三安装臂830,第一底壁220、第二底壁320则设于中框800远离显示部110的一侧。第一侧壁210的第二部分212则对应设于第一安装臂810外围,并在收缩状态下,第一侧壁210的第一部分211、第二侧壁310的第四部分311对应设于第二安装臂820外围,第一侧壁210的第三部分213、第二侧壁310的第六部分313对应设于第三安装臂830外围。
46.另外,在收缩状态下,感测件500的数量为一个时,该感测件500的触控薄膜510连接于第二安装臂820远离第三安装臂830的表面或者设于第三安装臂830远离第二安装臂820的表面。感测件500包括第一感测部500a、第二感测部500b和第三感测部500c时,第一感测部500a的触控薄膜510连接于第二安装臂820和第三安装臂830,第二感测部500b的触控薄膜510连接于第二安装臂820远离第三安装臂830的表面,第三感测部500c的触控薄膜510连接于第三安装臂830远离第二安装臂820的表面。
4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柔性屏收缩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为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
48.步骤s101、控制驱动机构驱动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中的至少一个运动并使第一壳体200与第二壳体300两者相互靠拢,以缩小电子设备的柔性屏100朝向用户的显示面积。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可作用于第二壳体300以带动第二壳体300相对第一壳体200运动,对应的在收缩状态下柔性屏100的缓冲部120则收纳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内。
49.驱动机构可设置为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的收缩状态时位于第一壳体200、第二壳体300以及柔性屏100构成的容纳腔内部,使驱动机构可从内部带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中的至少一个运动,以使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两者相互靠拢;驱动机构也可连接于第一壳体200、第二壳体300中至少一个的外表面,以从外部带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两者相互靠拢。其中,驱动机构还与电子设备的控制系统信号连接,驱动机构接收控制系统发送的控制信号以驱动第一壳体200或第二壳体300运动。
50.步骤s102、获取感测信号,感测信号为有外部物体进入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时产生的。该感测信号可以为暴露于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的感测件500接触到外部物体产生的感测信号,感测件500可以为具有触控薄膜510等触控结构的接触式感测件500,感测件500也可以为具有感光功能等感光结构的非接触式感测件500;当然感测信号也可以为设置于外部的结构侦测到的外部物体进入到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后产生的感测信号。通过获取感测信号并将感测信号发送给电子设备的控制系统,以便控制系统可实时获取外部物体进入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的状态。
51.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02中的获取感测信号在步骤s101中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两者从最远离彼此的展开状态开始到相互靠拢直至两者相接的整个过程中均执行,即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从最远离的展开状态运动到相接的状态的过程中,外部物体可能至少一次地进入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因此需获取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相互靠拢整个过程中的全部感测信号,避免存在漏检的情况发生。
52.步骤s103、依据感测信号控制驱动机构暂停驱动,从而使电子设备停止缩小柔性屏100朝向用户的显示面积。具体地,若控制系统获取到感测信号,则控制系统向驱动机构发送停止运动的控制信号,停止驱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两者相互靠拢,若控制系统未检测到感测信号,则控制系统向驱动机构发送驱动壳体运动的控制信号,或者控制系统不向驱动机构发送控制信号,由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两者相互靠拢。
5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柔性屏收缩控制方法,通过获取外部物体进入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之间时产生的感测信号,并通过感测信号控制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相互靠拢的运动状态,可及时预防外部物体被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夹持的风险发生,提高电子设备使用的安全性。
54.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5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