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27727发布日期:2022-01-29 16:02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音箱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音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音箱。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封闭式音箱中,扬声器设于壳体的出声口以向外辐射声音,壳体内的空间便形成扬声器的后腔。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在音箱中设置麦克风以提高音箱的智能化程度,而在封闭式音箱中,麦克风和扬声器只能同时位于后腔中,扬声器发声时便会对封闭式音箱中麦克风的拾音效果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音箱,旨在提升音箱中麦克风的拾音效果。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音箱,包括:
5.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壳体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和外界的出声口和拾音孔;
6.扬声器,所述扬声器容置于所述容置腔,且封堵所述出声口;
7.活动件,所述活动件横隔于所述容置腔,以将所述容置腔分隔为后腔和缓冲腔,所述扬声器通过泄压孔连通于所述后腔,所述拾音孔与所述缓冲腔连通,所述活动件可在所述容置腔中往复活动,以改变所述后腔的体积;以及
8.麦克风,所述麦克风设于所述缓冲腔,并封堵所述拾音孔。
9.在本发明音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音箱的电路板设于所述缓冲腔中,所述拾音孔贯穿所述缓冲腔的腔壁和所述电路板,所述麦克风设于所述电路板的背离所述缓冲腔腔壁的一侧,且封堵所述拾音孔。
10.在本发明音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音箱还包括隔垫物,所述隔垫物夹设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缓冲腔的腔壁之间,以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缓冲腔的腔壁间隔设置,所述拾音孔贯穿所述缓冲腔的腔壁、所述隔垫物以及所述电路板。
11.在本发明音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麦克风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麦克风沿所述音箱的周向间隔设置。
12.在本发明音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腔底壁的外表面的周缘向所述缓冲腔一侧凹陷形成沉台,所述拾音孔开设于所述沉台。
13.在本发明音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拾音孔开设于所述缓冲腔的侧壁。
14.在本发明音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音箱还包括防尘泡棉,所述防尘泡棉罩盖于所述拾音孔。
15.在本发明音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防尘泡棉设于所述缓冲腔内。
16.在本发明音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音箱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设于所述容置腔,用于弹性支撑所述活动件。
17.在本发明音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包括:
18.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设于所述活动件;和
19.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设于所述缓冲腔,并与所述底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设置的磁极磁性相同。
20.在本发明音箱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为刚性件,且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以在所述扬声器振膜的驱动下往复振动。
21.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同时在音箱的壳体内设置活动件以将壳体内的容置腔分隔为后腔和缓冲腔,使得扬声器的泄压孔与后腔连通,并将麦克风设于缓冲腔中通过拾音孔拾取外界声音。如此设置,通过活动件将麦克风和扬声器相互隔离,减少扬声器声波对麦克风的影响,提高麦克风的拾音效果。
22.同时,麦克风将连通缓冲腔和外界的拾音孔封堵,使得后腔和缓冲腔均呈封闭的腔体,同时活动件可在容置腔中活动。如此设置,当扬声器通电时,振膜振动发出声音,由于扬声器通过泄压孔与后腔连通,振膜振动时后腔内的压强便会产生变化以驱使活动件相应活动,以减缓后腔内的压强变化,从而减少振膜获得的机械能在对抗后腔压强变化过程中的损耗,使得更多的机械能用于驱使振膜振动发声,避免后腔压强改变过大导致振膜振幅减小,提高音箱的电声转换效率和灵敏度。即,将后腔内的压强变化转移至缓冲腔内,使后腔内压强保持稳定,避免后腔压强改变而出现阻碍振膜运动的现象,以提高音箱的电声转换效率和灵敏度。
23.进一步地,当活动件向后腔一侧运动时,便使得缓冲腔内的压强减小而产生阻碍活动件向后腔运动的吸力,当活动件随振膜运动至最大振幅时,缓冲腔对活动件施加的吸力最大,得以使得活动件迅速复位并驱使振膜快速复位,以使振膜及时响应后续电信号变化振动发声;当活动件向缓冲腔一侧运动时,缓冲腔内压强增大从而产生阻碍活动件向缓冲腔一侧运动的斥力,当活动件随振膜运动至最大振幅时,缓冲腔对活动件施加的作用力最大,使得活动件在缓冲腔斥力作用下迅速复位并驱使振膜快速复位,以使振膜及时响应后续电信号变化振动发声,从而使得音箱具有较好的瞬态特性。
24.也即,本技术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活动件的方式,将麦克风和扬声器隔离,提高麦克风的拾音效果,同时提高了音箱的电声转换效率和灵敏度,且使得音箱具有较好的瞬态特性。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发明音箱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27.图2为图1中音箱另一角度的结构图;
28.图3为图1中音箱的剖视图;
29.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30.图5为图1中音箱的爆炸图;
31.图6为图5中下壳的结构图。
32.附图标号说明:
33.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音箱20扬声器10壳体21振膜11上壳22泄压孔111出声口23导线12下壳30活动件13容置腔31导向孔131后腔40麦克风132缓冲腔50电路板14拾音孔60隔垫物15导向柱70防尘泡棉16限位柱80调节机构17限位台阶81第一磁性件18沉台82第二磁性件
34.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6.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7.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8.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9.针对背景技术所反映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音箱100,以提升音箱100中麦克风40的拾音效果。
40.下面将在具体实施例中对本发明提出的音箱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41.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音箱100包括:
42.壳体10,所述壳体10内形成有容置腔13,所述壳体10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13和外界的出声口111和拾音孔14;
43.扬声器20,所述扬声器20容置于所述容置腔13,且封堵所述出声口111;
44.活动件30,所述活动件30横隔于所述容置腔13,以将所述容置腔13分隔为后腔131和缓冲腔132,所述扬声器20通过泄压孔22连通于所述后腔131,所述拾音孔14与所述缓冲腔132连通,所述活动件30可在所述扬声器20的振膜21驱动下往复振动,以改变所述后腔131和所述缓冲腔132的体积;以及
45.麦克风40,所述麦克风40设于所述缓冲腔132,并封堵所述拾音孔14。
46.本技术提出的音箱100,多指封闭式音箱100。常见的封闭式音箱中,设置有作为安装基础的壳体10,壳体10内形成有容置腔13,用于安装扬声器20和麦克风40,常规状态下,壳体10的容置腔13与扬声器20的泄压孔22连通形成扬声器20的后腔131,以扬声器20声音辐射方向为前侧,由于壳体10封闭,且麦克风40与扬声器20同时位于后腔131中,扬声器20振膜21振动时向后辐射的声波便会对麦克风40的拾音效果产生影响。
47.同时,现有的封闭式音箱当振膜21向后运动时,后腔131瞬时体积减小导致后腔131内压强增大而产生对振膜21的向前的推动力,得以推动振膜21快速向前运动复位;当振膜21向前运动时,后腔131瞬时体积增大导致后腔131内压强减小而产生对振膜21的向后的吸力,得以带动振膜21快速向后运动复位,以使得振膜21具有较好的瞬态特性,表现在音效上的特点是,当播放快速变化或内容丰富的音乐时,振膜21得以迅速复位以快速响应变化的电信号,延迟低。
48.但现有的封闭式音箱中,后腔131压强变化也会导致振膜21感应电信号运动时的运动幅度减小,例如振膜21感应电信号向前运动的过程中,后腔131的压强逐渐减小并产生阻碍振膜21向前运动的吸力,此时电信号驱使振膜21向前运动的机械能一部分用于抵抗后腔131的吸力,导致振膜21感应电信号向前运动的运动幅度减小;在振膜21感应电信号向后运动的过程中,后腔131的压强逐渐增大并产生阻碍振膜21向后运动的斥力,此时电信号驱使振膜21向后运动的机械能一部分用于抵抗后腔131的斥力,导致振膜21感应电信号向前运动的运动幅度减小。也即,虽然在振膜21振动时后腔131内压强的变化能够驱使振膜21在感应电信号运动之后迅速复位,但后腔131压强的变化也对电信号驱使振膜21运动造成阻碍,使得电信号驱使振膜21运动的机械能部分用于对抗后腔131施加于振膜21的阻力,导致机械能损耗,而使得振膜21感应电信号运动的运动幅度减小,扬声器20的电声转换效率下降,影响了电声转换的灵敏度。
49.为了解决封闭式音箱100的电声转换效率低的问题,常见的解决方式采用在后腔131开孔的方案,具体体现为封闭式音箱100的壳体10上打通一个连通后腔131和外界的小孔,当振膜21向后运动时,通过小孔向外界泄压,当振膜21向前运动时,向壳体10内增压,这个方式即是减少振膜21振动时后腔131内的压强变化,得以提高电声转换效率。但是,一旦开孔过小,极易产生壳体10内谐振,出现频率响应曲线的谐振峰,影响音箱100音效,为了避免谐振的产生,又需要在开孔处贴一个泡棉,这样的作用无疑又降低了电声转换效率,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当开孔过大,极易会产生风声,造成声染色,同样影响音箱100的音效。
50.为了解决封闭式音箱100的电声转换效率低的另一种方式便是使用倒相式音箱100设计。即在壳体10内设置一个管道,管道出风口在壳体10上,即对壳体10侧壁开一个大口,将振膜21后方的声波和声压都释放到外界。这样的设计同样会出现风声和声染色现象,且这样的设计已经超出封闭式音箱100的范畴,不具备封闭式音箱100的特性。
51.而本技术在音箱100的壳体10内设有活动件30。其中,活动件30横隔于容置腔13内,以将容置腔13分隔为后腔131和缓冲腔132,后腔131与缓冲腔132之间相互隔绝,扬声器20通过泄压孔22与后腔131连通,壳体10开设有连通缓冲腔132和外界的拾音孔14,麦克风40设于缓冲腔132中通过拾音孔14拾取外界声音。也即,本技术的方案,将麦克风40和扬声器20分别容置于不同腔室,减少了扬声器20声波对麦克风40的影响,提高麦克风40的拾音效果。
52.进一步地,麦克风40设置于缓冲腔132并将连通缓冲腔132和外界的拾音孔14封堵,使得缓冲腔132与后腔131均为封闭腔室,同时,活动件30于容置腔13内可活动设置,以在活动过程中调节后腔131和缓冲腔132的体积,其中,活动件30可以是弹性膜片也可以是刚性件,当活动件30为弹性膜片时,弹性膜片的边缘与容置腔13的腔壁固定连接,以使弹性膜片横隔于容置腔13中,弹性膜片随振膜21驱动往复振动变形时,便得以调节后腔131和缓冲腔132的体积。当活动件30为刚性件,可以是板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结构,仅需将容置腔13分隔为后腔131和缓冲腔132即可,且此时使得活动件30整体可滑动地设于容置腔13内,以使振膜21驱动活动件30整体在容置腔131中移动,从而调节后腔131和缓冲腔132的体积。
53.以扬声器20正面辐射声音的方向为前方,当扬声器20通电使得振膜21向前运动时,后腔131的体积增大使得后腔131的压强减小,从而产生了对活动件30的吸力驱使活动件30向前运动,以减缓后腔131的体积和压强变化,以此减小了后腔131阻碍振膜21向前运动的吸力,进而减少了电信号驱使振膜21向前运动时用于对抗后腔131吸力的机械能,减少了机械能损耗,得以使更多的机械能用于驱使振膜21向前运动,也即,活动件30随振膜21向前运动时避免了后腔131内压强变化过大,以使振膜21得以在电信号的驱使下充分向前运动,提高扬声器20的电声转换效率和电声转换的灵敏度。
54.同时,活动件30随振膜21向前振动时,缓冲腔132内体积逐渐增大使得压强逐渐减小,从而产生了施加于活动件30的逐渐加大的吸力,使得活动件30向前运动的速度逐渐减缓,当振膜21运动到最大振幅时,活动件30也停止运动,此时活动件30受到缓冲腔132的吸力最大,可以使得活动件30快速向后复位以增大后腔131的体积,减小后腔131压强,从而产生施加于振膜21的吸力驱使振膜21迅速复位。对于传统的封闭式音箱,在振膜21向后复位的过程中,后腔131体积持续减小,后腔131对振膜21的吸力也逐渐减小;而本技术由于活动件30在振膜21复位时向后运动,使得后腔131的体积增大,压强减小,从而可以向振膜21提供更大的吸力驱使振膜21更快复位,使得振膜21及时响应后续电信号振动发声,提高了音箱100的瞬态特性。
55.同样的,当振膜21感应电信号向后运动时,后腔131体积减小使得后腔131的压强增大,从而产生了对活动件30的斥力驱使活动件30向后运动,以减缓后腔131体积和压强的变化,以此减小了后腔131阻碍振膜21向后运动的斥力,进而减少了电信号驱使振膜21向后运动时用于对抗后腔131斥力的机械能,减少了机械能损耗,得以使更多的机械能用于驱使振膜21向后运动,也即,活动件30随振膜21向后运动时避免了后腔131内压强变化过大,以
使振膜21得以在电信号的驱使下充分向后运动,提高扬声器20的电声转换效率和电声转换的灵敏度。
56.同时,活动件30随振膜21向后运动时,缓冲腔132内体积逐渐减小使得缓冲腔132的压强逐渐增大,从而产生了施加于活动件30的逐渐加大的斥力,使得活动件30向后运动的速度逐渐减缓,当振膜21运动到最大振幅时,活动件30也停止运动,此时活动件30受到缓冲腔132的斥力最大,可以使得活动件30快速向前复位以减小后腔131的体积,增大后腔131压强,从而产生施加于振膜21的斥力驱使振膜21迅速复位。对于传统的封闭式音箱,在振膜21向前复位的过程中,后腔131体积持续增大,后腔131对振膜21的斥力逐渐减小;而本技术由于活动件30在振膜21复位时向前运动,使得后腔131的体积减小,压强增大,从而可以向振膜21提供更大的斥力驱使振膜21更快复位,使得振膜21及时响应后续电信号振动发声,提高了音箱100的瞬态特性。
57.不难理解的,相较于传统的封闭式音箱100,本技术的音箱100在振膜21振动时得以驱使活动件30往复活动以减缓后腔131的体积和压强变化,使得后腔131压强变化变小,以此减小了振膜21感应电信号运动时后腔131因压强变化产生的阻碍振膜21运动的阻力,从而减少了振膜21获得的机械能在对抗后腔131压强阻力中的损耗,得以使得更多的机械能用于驱使振膜21振动发声,避免后腔131压强变化较大影响振膜21振动,提高了音箱100的声电转换效率。同时,由于活动件30活动时使得缓冲腔132内压强变化,并产生了驱使活动件30和振膜21复位的回复力,使得振膜21在感应电信号运动之后得以迅速复位以响应后续电信号进行振动发声,从而使得音箱100具有较好的瞬态特性。
58.而在音箱100不工作时,由于后腔131和缓冲腔132均为密闭腔体,后腔131的压强和缓冲腔132的压强保持平衡,避免活动件30因震动等外力或自身重力作用而向缓冲腔132一侧移动,从而保持活动件30和振膜21的位置和结构稳定。
59.因此,可以理解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同时在音箱100的壳体10内设置活动件30以将壳体10内的容置腔13分隔为后腔131和缓冲腔132,使得扬声器20的泄压孔22与后腔131连通,并将麦克风40设于缓冲腔132中通过拾音孔14拾取外界声音。如此设置,通过活动件30将麦克风40和扬声器20相互隔离,减少扬声器20声波对麦克风40的影响,提高麦克风40的拾音效果。
60.同时,麦克风40将连通缓冲腔132和外界的拾音孔14封堵,使得后腔131和缓冲腔132均呈封闭的腔体,同时活动件30可在容置腔13中活动。如此设置,当扬声器20通电时,振膜21振动发出声音,由于扬声器20通过泄压孔22与后腔131连通,振膜21振动时后腔131内的压强便会产生变化以驱使活动件30相应活动,以减缓后腔131内的压强变化,从而减少振膜21获得的机械能在对抗后腔131压强变化过程中的损耗,使得更多的机械能用于驱使振膜21振动发声,避免后腔131压强改变过大导致振膜21振幅减小,提高音箱100的电声转换效率和灵敏度。即,将后腔131内的压强变化转移至缓冲腔132内,使后腔131内压强保持稳定,避免后腔131压强改变而出现阻碍振膜21运动的现象,以提高音箱100的电声转换效率和灵敏度。
61.进一步地,当活动件30向后腔131一侧运动时,便使得缓冲腔132内的压强减小而产生阻碍活动件30向后腔131运动的吸力,当活动件30随振膜21运动至最大振幅时,缓冲腔132对活动件30施加的吸力最大,得以使得活动件30迅速复位并驱使振膜21快速复位,以使
振膜21及时响应后续电信号变化振动发声;当活动件30向缓冲腔132一侧运动时,缓冲腔132内压强增大从而产生阻碍活动件30向缓冲腔132一侧运动的斥力,当活动件30随振膜21运动至最大振幅时,缓冲腔132对活动件30施加的作用力最大,使得活动件30在缓冲腔132斥力作用下迅速复位并驱使振膜21快速复位,以使振膜21及时响应后续电信号变化振动发声,从而使得音箱100具有较好的瞬态特性。
62.也即,本技术通过在壳体10内设置活动件30的方式,将麦克风40和扬声器20隔离,提高麦克风40的拾音效果,同时提高了音箱100的电声转换效率和灵敏度,且使得音箱100具有较好的瞬态特性。
63.请参照图2,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腔132底壁的外表面的周缘向所述缓冲腔132一侧凹陷形成沉台18,所述拾音孔14开设于所述沉台18。
64.本实施例中,与缓冲腔132底壁对应设置的壳体10底面向缓冲腔132一侧凹陷形成沉台18,沉台18位于壳体10底面的周缘;此时,当音箱100放置于支撑面时,沉台18的表面高于支撑面以与支撑面间隔设置,将拾音孔14开设于沉台18并贯通至缓冲腔132内,避免音箱100放置于支撑面时支撑面遮蔽拾音孔14,以确保声音得以通过拾音孔14被麦克风40接收,且使得拾音孔14朝向支撑面设置,如此设置,得以降低外界杂物进入拾音孔14导致拾音孔14堵塞的风险。
65.请参照图3,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音箱100的电路板50设于所述缓冲腔132中,所述拾音孔14贯穿所述缓冲腔132的腔壁和所述电路板50,所述麦克风40设于所述电路板50的背离所述缓冲腔132腔壁的一侧,且封堵所述拾音孔14。
66.音箱100中设置有电路板50,其上设置有控制芯片、天线、蓝牙、存储芯片等元器件,以进行数据传递和声电转换。本实施例将电路板50设置于缓冲腔132内,并使得拾音孔14贯穿缓冲腔132的腔壁和电路板50,同时,使得麦克风40设于电路板50的背离腔壁的一侧,并封堵拾音孔14,便于麦克风40拾音且通过麦克风40封堵拾音孔14使得缓冲腔132为密闭腔体,以使音箱100具有较好的瞬态特性。
67.进一步的,扬声器20的导线23穿设于活动件30,以电性连接于电路板50,以接收电路板50输送的电信号,从而控制扬声器20振膜21振动发声。
6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扬声器20的导线23穿设于活动件30,可以是使得导线23固定于容置腔13内,并在活动件30振动时与活动件30产生相对滑动,且为了保持活动件30对后腔131和缓冲腔132的密封隔离作用,可以在导线23和活动件30之间设置润滑层,以减少导线23与活动件30相对运动时的摩擦,也得以使得后腔131和缓冲腔132保持隔离。当然,导线23可以固定于活动件30上,并适当延长导线23的长度,以使导线23在后腔131和缓冲腔132中留有一定的活动长度,使得导线23可以随活动件30往复运动,且在振动过程中避免导线23紧绷而损坏。
69.请参照图3和图4,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音箱100还包括隔垫物60,所述隔垫物60夹设于所述电路板50和所述缓冲腔132的腔壁之间,以使所述电路板50与所述腔壁间隔设置,所述拾音孔14贯穿所述缓冲腔132的腔壁、所述隔垫物60以及所述电路板50。
70.本实施例中,通过隔垫物60垫高电路板50,使得电路板50与缓冲腔132的腔壁间隔设置,以在电路板50和缓冲腔132的腔壁之间形成散热空间,加快电路板50散热,避免电路
板50热量积聚导致电路板50温度过高影响电路板50上麦克风40等元器件的性能。进一步地,为了使得缓冲腔132形成封闭腔体,以使活动件30随振膜21振动时得以产生压强变化驱使活动件30迅速复位提高扬声器20的瞬态特性,本实施例中使得拾音孔14贯穿缓冲腔132的腔壁、隔垫物60以及电路板50,以便麦克风40通过拾音孔14拾音,也提高了电路板50的散热效果,同时还得以保持音箱100较好的瞬态特性。
71.请参照图2和图5,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麦克风40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麦克风40沿所述音箱100的周向间隔设置。
72.本实施例中,在音箱100内设有多个麦克风40,使得多个麦克风40沿音箱100的周向间隔设置,此时,多个麦克风40可以拾取四面八方的声源,且多个麦克风40拾取的声音可以相互印证,以正确判断用户指令,提高音箱100的拾音准确性。
73.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音箱100的控制系统中设置有相应的拾音算法,可以理解的,多个麦克风40沿音箱100的周向间隔设置,不同位置的麦克风40拾取到声波的时间不同,判断的声源方向不同,且可能因障碍物的存在导致声波在传递过程出现相位和频率的改变。本技术的拾音算法,可以对每个麦克风40拾取到的声波进行加权处理,根据程序中预先设置的诸如声源距离、声源方向、声源高度以及声波的频率等参数对应关系,根据每个麦克风40拾取的声源参数,调用不同的传递函数对每个麦克风40接收到的声波的相位和幅值进行信号加权,保证多个麦克风40对同一声源拾取到的信息是精度最高且同时的。
74.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底面设置有沉台18,拾音孔14开设于沉台18处,此时,可以使沉台18沿音箱100的周向环绕设置,多个拾音孔14沿音箱100的周向间隔分布于沉台18上,并使得每一麦克风40对应封堵一拾音孔14以使缓冲腔132保持封闭。如此设置,拾音孔14朝向支撑面设置,此时,考虑声音在支撑面上的反射导致的信号叠加和干扰对麦克风40拾音效果的影响。可以在拾音算法中减掉因支撑面反射带来的拾音信息,以提高音箱100的拾音准确性。
75.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拾音孔14开设于所述缓冲腔132的侧壁。
76.如此设置,拾音孔14直接显露于外界,不会被遮挡,便于扬声器20拾取外界声音。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腔132的底壁设置有吸音棉,可以吸收缓冲腔132内产生的部分压强差,避免缓冲腔132内压差变化过大影响活动件30的运动。同时,吸音棉90的设置,也得以吸收扬声器20振膜21振动时传递至容置腔13内的音波和活动件30运动时的杂音,避免音波在容置腔13内反复反射产生谐振,导致音质含混不清,吸音棉的设置得以有效提高音箱100的音质。此时,拾音孔14开设于缓冲腔132的侧壁,使得吸音棉的设置和拾音孔14的设置互不影响,可以避免吸音棉遮挡拾音孔14影响外界声音向缓冲腔132内传递。
77.请参照图3,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音箱100还包括防尘泡棉70,所述防尘泡棉70罩盖于所述拾音孔14。
78.本实施例中,在拾音孔14上罩设防尘泡棉70,防尘泡棉70上具有若干小孔,即不会影响声波通过拾音孔14传递至麦克风40供麦克风40采集,也得以有效地起到防尘和遮挡异物进入拾音孔14的作用,避免异物堵塞拾音孔14。其中,防尘泡棉70可以覆盖于拾音孔14的外侧开口,便于更换防尘泡棉70,也可以填充在拾音孔14内,或者如下实施例中设置在缓冲腔132内覆盖于拾音孔14的内侧开口。
79.请参照图3,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尘泡棉70设于所述缓冲腔
132内。
80.本实施例中,将防尘泡棉70设置于缓冲腔132内,得以避免防尘泡棉70显露于外界,降低防尘泡棉70的损坏风险,提高防尘泡棉70的使用寿命。
81.在一些实施例中,音箱100内设有电路板50和隔垫物60,且拾音孔14贯穿隔垫物60和电路板50设置,此时,可以使得防尘泡棉70夹设于隔垫物60和缓冲腔132底壁之间,或者是使得防尘泡棉70夹设于隔垫物60和电路板50之间,同样罩盖于拾音孔14位置起到防止异物进入拾音孔14的作用。
82.优选地,防尘泡棉70通过粘接的方式贴附于缓冲腔132的底壁,便于拆装。
83.请参照图3,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音箱100还包括调节机构80,所述调节机构80设于所述容置腔13,用于弹性支撑所述活动件30。
84.可以理解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活动件30的运动减缓振膜21振动时后腔131内的压强变化,使得后腔131压强变化过程变缓,且减小后腔131变化的压强差,从而减少了振膜21获得的机械能在对抗后腔131压强变化过程中的损耗,得以使得更多的机械能用于驱使振膜21振动发声,避免后腔131压强变化较大影响振膜21振动,提高了音箱100的声电转换效率。同时,由于活动件30运动时使得缓冲腔132内压强变化,以提供驱使活动件30和振膜21复位的回复力,使得振膜21得以迅速复位以响应后续电信号进行振动发声,从而使得音箱100具有较好的瞬态特性。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0的容置腔13中还设置调节机构80,调节机构80设置于容置腔13中,调节机构80可以是但不限于弹性件、如下实施例中的磁性组件或前述两种机构的组合,若调节机构80为弹性件,使得弹性件的一端与缓冲腔132的底壁抵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活动件30抵接,以弹性支撑活动件30。
85.如此设置,当活动件30在振膜21驱动下向缓冲腔132一侧运动时,调节机构80产生弹性斥力以与缓冲腔132的斥力共同作用,减缓活动件30的运动,当活动件30运动至最大振幅时,调节机构80的弹性力和缓冲腔132的斥力共同作用驱使活动件30迅速复位并带动振膜21迅速复位,使得振膜21及时响应后续电信号振动发声。当活动件30随振膜21向远离缓冲腔132一侧运动时,存在如下情况,若调节机构80为磁性相斥结构(即在缓冲腔一侧和活动件上分别设置磁性件,且使得两磁性件相斥)或压缩弹簧,活动件30向远离缓冲腔132一侧运动的过程中受到调节机构80的斥力减小,此时主要是后腔131和缓冲腔132压强变化产生的施加于活动件30的力减缓活动件30的运动,且在活动件30运动至最大振幅后驱使活动件30迅速复位;若调节机构80为弹性件且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活动件30和缓冲腔132的底壁连接时,活动件30向远离缓冲腔132一侧运动的过程中,调节机构80的弹性拉力与缓冲腔132的吸力共同作用,减缓活动件30的运动,当活动件30运动至最大振幅时,调节机构80的弹性拉力和缓冲腔132的吸力共同作用驱使活动件30迅速复位并带动振膜21迅速复位,使得振膜21及时响应后续电信号振动发声。
86.另外,在音箱100不工作时,调节机构80弹性支撑活动件30,缓冲腔132的压强和调节机构80的弹性力的叠加与后腔131的压强保持平衡状态,使得活动件30保持固定的位置和形态,以避免活动件30因震动等外力或自身重力作用而向缓冲腔132一侧移动,以此保持活动件30和振膜21的位置和结构稳定。
87.请参照图5,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80包括:
88.第一磁性件81、所述第一磁性件81设于所述活动件30;和
89.第二磁性件82,所述第二磁性件82设于所述缓冲腔132,并与所述底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磁性件82与所述第一磁性件81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磁性件82与所述第一磁性件81相对设置的磁极磁性相同。
90.本实施例中,调节机构80为磁性组件,磁性组件的第一磁性件81设于活动件30,磁性组件的第二磁性件82设于缓冲腔132中,且第二磁性件82与第一磁性件81相对设置的磁极磁性相同,以使第一磁性件81和第二磁性件82相斥,第一磁性件81和第二磁性件82之间的磁性斥力得以阻碍第一磁性件81和活动件30向缓冲腔132一侧运动,得以在活动件30随振膜21向后运动时驱使活动件30和振膜21迅速复位,相较于将第二磁性件82设置于后腔131一侧向第一磁性件81提供磁性吸力的方式,将第二磁性件82设置在缓冲腔132中向第一磁性件81施加磁性斥力,得以在活动件30向缓冲腔132一侧运动时使得磁性组件向活动件30提供的磁性力逐渐增大,使得活动件30达到最大振幅时即得以受到缓冲腔132最大的斥力也得以受到磁性组件最大的磁性力,从而使得活动件30在缓冲腔132斥力和磁性组件的磁性力作用下迅速复位并驱使振膜21快速复位,以使振膜21及时响应后续电信号变化振动发声,从而使得音箱100具有较好的瞬态特性。
9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磁性件82设于缓冲腔132中并与第一磁性件81相斥。当活动件30随振膜21向后腔131一侧运动时,存在如下情况:活动件30向后腔131一侧运动时,第一磁性件81和第二磁性件82始终处于相斥状态;在活动件30向后腔131运动至最大振幅前,第一磁性件81和第二磁性件82距离过远不再相斥;当活动件30向后腔131运动至最大振幅时,第一磁性件81和第二磁性件82刚好超出相互之间的磁场范围。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使得活动件30在随振膜21运动时第一磁性件81和第二磁性件82始终处于相斥状态,此时,活动件30向后腔131一侧运动时始终受到后腔131的压强变化驱动和磁性组件的磁性斥力驱动,以迅速响应振膜21的振动,快速减缓和减小后腔131压强变化,避免后腔131压差过大影响振膜21振动;同时,在活动件30向缓冲腔132一侧复位时,避免活动件30复位过程中突然受到磁性组件的磁性斥力导致活动件30所受作用力产生阶跃式变化,影响活动件30运动过程的稳定性。
92.请参照图3,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81设于所述活动件30的朝向所述缓冲腔132的一侧表面,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82间隔设置。
93.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81设于活动件30的朝向缓冲腔132的一侧表面,并与第二磁性件82间隔设置,以与第二磁性件82相互配合阻碍活动件30向缓冲腔132一侧运动。如此设置,得以避免活动件30运动时第一磁性件81与扬声器20碰撞,提高使用安全性。
94.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磁屏蔽材料制成活动件30,从而避免第一磁性件81和第二磁性件82的磁力影响扬声器20中的磁场,避免影响振膜21振动辐射声音,保证扬声器20具有较好的音效。
95.请参照图3,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麦克风40设于电路板50上,且电路板50层叠设置于缓冲腔132的底壁,所述第二磁性件82沿所述活动件30的运动方向与所述电路板50和所述麦克风40间隔设置。
96.如此设置,得以避免活动件30随振膜21向缓冲腔132一侧运动时与麦克风40和电路板50碰撞,提高音箱100使用过程的安全性,保障音箱100的性能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97.请参照图6,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腔132的底壁凸设有多个
限位台阶17,所述第二磁性件82支撑于多个所述限位台阶17。
98.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磁性组件,并使得第二磁性件82向第一磁性件81施加磁性斥力以阻碍活动件30向缓冲腔132一侧运动;可以理解的,第二磁性件82与第一磁性件81之间的磁性斥力相互作用,第一磁性件81同样向第二磁性件82施加磁性斥力;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缓冲腔132的底壁凸设多个限位台阶17,用于支撑第二磁性件82,得以避免第二磁性件82在第一磁性件81的磁性斥力作用下向远离第一磁性件81的方向移动,提高第二磁性件82于缓冲腔132中的位置稳定性,也避免第二磁性件82移动导致第二磁性件82对第一磁性件81和活动件30施加的磁性斥力减小,导致活动件30不能迅速复位,影响扬声器20的瞬态特性。
99.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30为刚性件,且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容置腔13内,以随所述扬声器20振膜21的振动往复运动。
100.本实施例中,使得活动件30整体可滑动地设于容置腔13内,以使振膜21驱动活动件30整体运动,从而调节后腔131和缓冲腔132的体积。同时,活动件30为刚性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塑料材质、金属材质或陶瓷材质等,可以是板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结构,仅需将容置腔13分隔为后腔131和缓冲腔132即可,刚性的活动件30在外力作用下形变小,使得后腔131和缓冲腔132的压强变化主要用于驱使活动件30在容置腔13中往复滑动,得以减少活动件30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损耗。
101.结合参照图3和图5,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30设有导向孔,所述壳体10内设有导向柱15,所述导向柱15沿所述活动件30的运动方向延伸设置,并穿设于所述导向孔。
102.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活动件30整体在容置腔13中可滑动设置,以调节后腔131和缓冲腔132的体积,从而得以提高音箱100的电声转换效率和灵敏度。本实施例中,在音箱100中设置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导向柱15和导向孔,其中,活动件30上对应开设有导向孔,导向柱15设于壳体10内沿活动件30的运动方向延伸设置,并使得导向柱15穿设于导向孔中,以使得活动件30沿导向柱15滑动,提高活动件30运动过程的稳定性。当然,导向柱15也可以设置在活动件30上,并对应地在容置腔13内设置连接部,连接部上开设有导向孔,使得导向柱15穿设于导向孔中便得以使得活动件30沿导向柱15滑动,提高活动件30的运动过程的稳定性。
103.请参照图6,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柱15设于所述容置腔13的侧壁,所述导向孔开设于所述活动件30的边缘。
104.本实施例中,使得导向孔开设于活动件30上,且位于活动件30的边缘,并对应地在容置腔13的腔壁上设置导向柱15,如此设置,得以减少导向柱15和导向孔的接触面积,进而得以减少活动件30与壳体10的接触面积,减少活动件30活动过程中与壳体10的摩擦,使得活动件30在壳体10中的滑动过程更为顺畅。
105.请参照图5和图6,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孔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导向孔沿所述活动件30的周向环绕设置,所述导向柱15设有多个,每一所述导向柱15穿设于一所述导向孔。
106.可以理解的,以相互配合的一导向孔和一导向柱15为一组导向结构,在音箱100中设置多组导向结构,得以进一步地提高活动件30的运动过程的稳定性。
107.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30的周向侧壁与所述容置腔13的腔壁贴合设置;
108.或,所述活动件30的周向侧壁与所述容置腔13的腔壁之间设有润滑层。
109.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使得活动件30横隔于壳体10的容置腔13中,以将容置腔13分隔为相互隔绝的后腔131和缓冲腔132,并使得活动件30在振膜21运动时于容置腔13中往复滑动,避免后腔131内压强改变影响扬声器20的声电转换效率和灵敏度。可以理解的,在活动件30滑动过程中,需使得活动件30始终将后腔131和缓冲腔132隔离,即保证活动件30滑动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密封性,此时,可以是使得活动件30和壳体10之间完全贴合以满足密封需求,为了减小活动件30滑动过程与容置腔13腔壁之间的摩擦,可以使得活动件30的周向侧壁和容置腔13的腔壁保持较高的光洁度。或者是,在活动件30的周向侧壁和容置腔13的腔壁之间设置润滑层,可以是但不限于润滑油和润滑脂,油脂材质得以有效填充活动件30的周向侧壁和容置腔13的腔壁之间的间隙,具有较高的密封能力,也得以减少活动件30滑动过程与容置腔13腔壁之间的摩擦,使得活动件30在滑动过程即得以保持较好的密封性也得以使得活动件30的滑动更为顺畅。
110.请参照图3和图5,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包括:
111.上壳11,所述上壳11开设有所述出声口111,所述扬声器20设于所述上壳11内;和
112.下壳12,所述下壳12与所述上壳11相互盖合以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13,所述活动件30可活动地设于所述下壳12内。
113.本实施例中,将壳体10设置为分体式的上壳11和下壳12,其中,上壳11和下壳12相互盖合以围合形成容置腔13。本实施例中,上壳11和下壳12内均形成有安装空间,上壳11还开设有前述出声口111,此时,将扬声器20安装于上壳11的安装空间中并对准出声口111设置以在上壳11和下壳12盖合后得以向外辐射声音;另将活动件30设置在下壳12中。如此设置,仅需拆卸上壳11和下壳12,即可将音箱100中的扬声器20和活动件30与麦克风40分开,使得音箱100的拆装更为便捷。本实施例中,上壳11和下壳1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但不限于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磁吸、粘接或前述两种或两种以上连接方式的组合,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114.结合参照图3和图6,在本发明音箱100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壳12的开口凸设有若干限位柱16,若干所述限位柱16沿所述开口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上壳11罩盖于所述下壳12的开口,若干所述限位柱16抵接于所述上壳11的内侧壁。
115.如此设置,得以增大上壳11与下壳12的接触面积,同时使得上壳11与若干限位柱16卡合,得以提高上壳11与下壳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也便于在上壳11和下壳12组装时定位,提高音箱100的安装便捷性。
116.同样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壳11的开口凸设有若干限位柱16,若干所述限位柱16沿所述开口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下壳12罩盖于所述上壳11的开口,若干所述限位柱16抵接于所述下壳12的内侧壁,同样得以增大上壳11与下壳12的接触面积,同时使得上壳11与若干限位柱16卡合,得以提高上壳11与下壳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也便于在上壳11和下壳12组装时定位,提高音箱100的安装便捷性。
117.当然,可以在音箱100的上壳11和下壳12同时设置限位柱16,以进一步提高上壳11与下壳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118.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件30为刚性件,且在容置腔13的侧壁设置导向柱15穿设于活动件30,以引导活动件30沿导向柱15滑动,使得活动件30的滑动过程更为稳定,此时,可以使得限位柱16和导向柱15一体式设置,即是在下壳12的内侧壁设置导向柱15,并使得导向柱15向上壳11内延伸设置,使得凸出下壳12的部分形成限位柱16;或者,在上壳11的内侧壁设置导向柱15,并使得导向柱15向下壳12内延伸设置,使得凸出上壳11的部分形成限位柱16,便于生产加工。
11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