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67884发布日期:2021-12-08 13:52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支架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车载手机支架。


背景技术:

2.目前,手机支架已普遍存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市面上常见的手机支架类型一般分为磁吸型、重力型和弹力夹持型,其中,重力型支架主要为依靠重力作用的自动夹紧,原理是将夹持物的重力转化为支架夹臂的夹持力,但由于手机类电子设备多为轻巧型设备,会导致重力型支架的夹持力度偏小,在汽车面临急刹等特殊情况时,手机往往会掉落,影响行车安全;弹力夹持型支架是利用弹簧的弹力夹紧夹持物,安全可靠性高,但在使用时需要双手操作,取放手机较为麻烦;磁吸型支架则包括吸附磁盘和隔磁片,吸附磁盘利用胶水粘合在汽车的驾驶台上,而隔磁片就需要粘贴在手机的背面,但吸附磁盘只能固定安设在一辆汽车内,不能随意的装卸,缺乏灵活性。
3.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市面上已出现了一些无线充电手机支架,但是大多数结构单一,对于不同大小的手机适应性差,无线充电效果不稳定;同时,目前的手机支架一般采用底部支撑臂触摸打开,在开车时容易发生误碰,发生手机掉落的危险,影响行车安全;内部的传动机构也容易发生卡死,增加了磨损,影响手机支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载手机支架,通过滑动顶壳可以控制无线充电装置的打开和关闭,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5.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一种车载手机支架,包括底壳、顶壳、左夹持臂、右夹持臂和底托,所述底壳和所述顶壳扣合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有中间壳、无线充电装置、马达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上设有限位开关,所述限位开关安装在所述中间壳上,所述顶壳和所述中间壳滑动连接,所述顶壳通过滑动控制所述限位开关,所述马达驱动装置控制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打开或夹紧。
7.优选的,所述顶壳底部设有凹槽,所述限位开关在所述凹槽内,所述顶壳上下滑动带动所述凹槽上下移动,所述凹槽通过上下移动接触并控制所述限位开关打开或关闭。
8.优选的,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所述中间壳上,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无线线圈、排线和小电路板,所述排线一端和所述无线线圈连接,另一端和所述小电路板连接,所述小电路板上设有红外感应器。
9.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安装在中间壳上,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主电路板,固定板和所述限位开关,所述主电路板和所述限位开关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主电路板和所述排线连接,所述限位开关控制所述无线充电装置打开或关闭。
10.优选的,所述马达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马达驱动装置包括马达和第一齿轮,所述马达上设有输出轴,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输出轴连接,所述马达驱动所述第
一齿轮转动,所述马达装置和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连接在所述中间壳上,所述左夹持臂设有第二齿轮,所述右夹持臂设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一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三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驱动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打开或夹紧。
12.优选的,所述容置腔内还包括导电感应器和触摸感应器,所述底壳表面还包括触摸按键,所述底托为导电体,所述底托与所述导电感应器连接,所述触摸按键与所述触摸感应器连接,底托材质为金属或导电橡胶。
13.优选的,所述底托固定在所述底壳上,所述导电感应器与所述触摸感应器互锁控制,当手机放入所述底托时,所述导电感应器作用使所述马达带动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自动夹紧后,所述导电感应器锁定。
14.优选的,所述顶壳上设有玻璃面板,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上设有硅胶,所述底托上设有磁吸材料。
15.优选的,所述底壳上设有连接支架。
16.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通过滑动顶壳可以控制限位开关,从而控制无线充电装置的打开和关闭,并有效防止误碰发生掉落,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手机支架分解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手机支架无线充电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手机支架马达驱动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手机支架控制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手机支架右夹持臂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够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
26.如图1

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车载手机支架,包括底壳1、顶壳2、左夹持臂
3、右夹持臂4和底托5,底壳1和顶壳2扣合形成容置腔6,容置腔6内设有中间壳7、无线充电装置8、马达驱动装置9和控制装置10,控制装置10上设有限位开关11,限位开关11安装在中间壳7上,顶壳2和中间壳7滑动连接,顶壳2通过滑动控制限位开关11,马达驱动装置9控制左夹持臂3和右夹持臂4打开或夹紧。
27.作为优选的实施例,顶壳2底部设有凹槽12,限位开关11在凹槽12内,顶壳2上下滑动带动凹槽12上下移动,凹槽12通过上下移动接触并控制限位开关11打开或关闭,限位开关11处在凹槽12的空间内,顶壳2滑动时,凹槽12跟着顶壳2移动,凹槽12的两边会触碰到限位开关11,从而拨动限位开关11,控制限位开关11打开或者关闭。
28.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无线充电装置8安装在中间壳7上,无线充电装置8包括无线线圈13、排线14和小电路板15,排线14一端和无线线圈13连接,另一端和小电路板15连接,小电路板15上设有红外感应器16。
29.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控制装置10安装在中间壳7上,控制装置10包括主电路板17,固定板18和限位开关11,主电路板17和限位开关11固定设置在固定板18上,主电路板17和排线14连接。
30.作为优选的实施例,马达驱动装置9安装在固定板18上,马达驱动装置9包括马达19和第一齿轮20,马达19上设有输出轴21,第一齿轮20和输出轴21连接,马达19驱动第一齿轮20转动,马达19装置和主电路板17电连接,限位开关11控制马达19装置启动或关闭。
31.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左夹持臂3和右夹持臂4连接在中间壳7上,左夹持臂3设有第二齿轮22,右夹持臂4设有第三齿轮23,第三齿轮23和第一齿轮20传动连接,第二齿轮22和第三齿轮23传动连接,第一齿轮20驱动左夹持臂3和右夹持臂4打开或夹紧,打开限位开关11时,马达19启动,带动输出轴21转动,输出轴21带动第一齿轮20转动,第一齿轮20带动第二齿轮22转动,第二齿轮22带动第三齿轮23转动,再带动左夹持臂3和右夹持臂4打开或夹紧。
32.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容置腔6内还包括导电感应器和触摸感应器,底壳1表面还包括触摸按键,底托5为导电体,底托5与导电感应器连接,触摸按键与触摸感应器连接,底托5材质为金属或导电橡胶。
33.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底托5固定在底壳1上,导电感应器与触摸感应器互锁控制,当手机放入底托5时,导电感应器作用使马达19带动左夹持臂3和右夹持臂4自动夹紧后,导电感应器锁定,将手机放入底托5,导电感应器感应到电容的变化,通过控制主电路板17使马达19带动左夹持臂3和右夹持臂4自动夹紧后,导电感应器锁定,此时由于人体触摸底托5引起的电容变化与手机内金属作用于底托5引起的电容变化不同,即使人体不小心误触底托5,左夹持臂3和右夹持臂4也不会打开,在取下手机时,只有触摸底壳1的触摸按键才会使左夹持臂3和右夹持臂4打开,从而有效防止行车过程中因为误触而发生手机掉落危险。
34.作为优选的实施例,顶壳2上设有玻璃面板26,左夹持臂3和右夹持臂4上设有硅胶24,底托5上设有磁吸材料25,硅胶24用于保护手机,磁吸材料25使手机在支架中更加牢固。
35.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底壳1上设有连接支架27,连接支架27用于固定在车上。
36.本实用新型的车载手机支架的使用方法为:将手机放入底托5,导电感应器感应到电容的变化,通过控制主电路板17使马达19带动左夹持臂3和右夹持臂4自动夹紧后,导电感应器锁定,此时由于人体触摸底托5引起的电容变化与手机内金属作用于底托5引起的电
容变化不同,即使人体不小心误触底托5,左夹持臂3和右夹持臂4也不会打开,在取下手机时,只有触摸底壳1的触摸按键才会使左夹持臂3和右夹持臂4打开,从而有效防止行车过程中因为误触而发生手机掉落危险,上下滑动顶壳2时,限位开关被触动打开或关闭,控制无线充电功能打开或关闭。
37.综上所述,通过滑动顶壳可以控制限位开关,从而控制无线充电装置的打开和关闭,并有效防止误碰发生掉落,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3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的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