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传感器感知数据传输过程中自检修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10850发布日期:2022-03-19 20:02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传感器感知数据传输过程中自检修改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传感器感知数据传输过程中自检修改系统。


背景技术:

2.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3.对于多数传感器组合使用的情况下,其可能因为干扰等因素导致数据传输的出现紊乱混、错误,又或是因传感器的后期添加导致传感器在进行数据互传的过程中并没有以最优最快的路径进行数据传输,导致传感器整个系统的运行缓慢,由此可见传感器的运用技术对于现今科技而言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技术实现要素:

4.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传感器感知数据传输过程中自检修改系统,解决了对于多数传感器组合使用的情况下,其可能因为干扰等因素导致数据传输的出现紊乱混、错误,又或是因传感器的后期添加导致传感器在进行数据互传的过程中并没有以最优最快的路径进行数据传输,导致传感器整个系统的运行缓慢的问题。
5.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第一方面,一种多传感器感知数据传输过程中自检修改系统,包括:控制终端,是系统的总控制端,用于发出执行命令供下级各模块执行;检索模块,用于搜索限定区域内所有传感器发出的电信号;记载模块,用于录入检索模块与录入单元中所采集到的传感器发出电信号;分析模块,用于分析获取当前各传感器发出电信号至接收目标传感器的行程路径;修改模块,用于修改各传感器发出电信号至接收目标传感器的行程路径,生成新的传感器互传路径;捕捉模块,用于捕捉发出电信号的传感器中传输数据内容的属性特征;处理系统,用于接收捕捉模块捕捉到的传感器中数据内容的属性特征,传递传感器中数据内容至目标传感器;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处理系统中传递传感器中数据内容至目标传感器行为的传递过程;汇报模块,用于将各传感器数据互传的传输结果汇报至控制终端中。
6.更进一步地,所述检索模块中设置有载入单元,用于手动输入限定区域内传感器
发出的电信号。
7.更进一步地,所述分析模块运行结束后在修改模块触发运行前执行模拟模块,用于模拟分析模块中所分析获取到的各传感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电信号形成路径形成线路图,所述修改模块在分析模块运行结束后根据模拟模块内容作为运行逻辑依据执行。
8.更进一步地,所述捕捉模块中设置有子模块,包括:数据库,用于记载存储所有可经传感器进行传输的数据中的属性特征;对比单元,用于将捕捉模块中传感器传输数据内容的属性特征与数据库中记载的数据属性特征进行对比;其中捕捉模块中传感器传输数据内容的属性特征中存在数据库中不存在的属性特征时以滞留模块运行逻辑运行;反馈单元,用于将对比单元对比结果反馈提供至捕捉模块中。
9.更进一步地,所述数据库中设置有更新程序,用于连接网络从互联网中获取或手动输入新的可经传感器进行传输的数据中的属性特征。
10.更进一步地,所述监测模块中包含有子模块:打包单元,用于以文件夹形成打包所有各传感器各自所需传输的所有数据内容;计算单元,用于对各传感器传输数据内容所打包的文件夹选择性压缩与大小计算;预测单元,用于获取计算单元中打包数据文件的大小与当前使用网络速率进行匹配得到理论所需传输时间。
11.更进一步地,所述打包单元、计算单元、预测单元通过介质传输信号电性连接有滞留模块,用于提示汇报模块反馈控制终端在当前传感器向目标传感器完成传输数据后立即结束运行。
12.更进一步地,所述滞留模块中设定有滞留允许阈值,滞留运行阈值设定规则设置为5min/gb,所述预测单元与实际传感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用时差值处于滞留允许阈值范围内,滞留模块处于待机状态。
13.第二方面,所述处理系统有以下子模块组成,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捕捉模块中捕捉到的传感器相互之间传输数据内容的属性特征;提取模块,用于提取传感器相互之间传输数据内容的属性特征中于数据库未出现的传输数据内容属性特征;发送模块,用于将提取模块中提取的数据库未出现的传输数据内容属性特征发送至控制终端;确认模块,用于接收控制终端接收到发送模块所发送的传输数据内容属性特征后做出的确认结果。
14.更进一步地,所述确认模块执行后,根据确认模块执行内容触发默认程序启动,用于设定在确认模块确认结果为否状态下对传感器所传输的数据内容进行删除、搁置、控制终端校验操作;其中,确认模块确认结果为是,传感器继续进行向目标传感器继续数据传输的操作,且滞留模块不再被判断触发,始终处于待机状态;确认模块确认结果为否,默认程序执
行或通过控制终端使用用户手动输入。
15.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能够为多组传感器协作使用时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自检及修改系统,通过该系统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升多组传感器在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准确性与数据传输的效率,从而使得多组传感器在相互协作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更趋于稳定。
16.2、本发明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轻松的应对在多组传感器协作运行状态下增添新的传感器介入参与数据传输的情况,且保证了传感器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所进行数据传输的行程路线更加直接,避免了繁琐的数据传递与转发,在提升传感器进行数据传输效率的同时,也体现了该系统的智能性。
17.3、本发明对于传感器进行数据传输过程起到了实时监测的效果,从而保证了传感器在进行数据传输使得安全性,该系统载入传感器后,对于传感器的接收数据、发送数据的操作,均能够对当前处理数据进行校对及相关处理,在出现问题数据时能够及时的中断传输,避免了问题数据被多次传输而造成的损失。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一种多传感器感知数据传输过程中自检修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中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控制系统;2、检索模块;21、载入单元;3、记载模块;4、分析模块;5、修改模块;451、模拟模块;6、捕捉模块;61、数据库;611、更新程序;62、对比单元;63、反馈单元;7、处理系统;71、接收模块;72、提取模块;73、发送模块;74、确认模块;75、默认程序;8、监测模块;81、打包单元;82、计算单元;83、预测单元;84、滞留模块;9、汇报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22.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一种多传感器感知数据传输过程中自检修改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控制终端1,是系统的总控制端,用于发出执行命令供下级各模块执行;检索模块2,用于搜索限定区域内所有传感器发出的电信号;记载模块3,用于录入检索模块2与录入单元21中所采集到的传感器发出电信号;分析模块4,用于分析获取当前各传感器发出电信号至接收目标传感器的行程路
径;修改模块5,用于修改各传感器发出电信号至接收目标传感器的行程路径,生成新的传感器互传路径;捕捉模块6,用于捕捉发出电信号的传感器中传输数据内容的属性特征;处理系统7,用于接收捕捉模块6捕捉到的传感器中数据内容的属性特征,传递传感器中数据内容至目标传感器;监测模块8,用于监测处理系统7中传递传感器中数据内容至目标传感器行为的传递过程;汇报模块9,用于将各传感器数据互传的传输结果汇报至控制终端1中。
23.在本实施例使用时,控制终端1控制检索模块2启动搜索限定区域内所有传感器发出的电信号,同时根据使用需求配合载入单元21手动输入限定区域内传感器发出的电信号,从而对所有检索到的传感器发出的电信号通过记载模块3录入采集到的传感器发出电信号;随后分析模块4启动分析获取当前各传感器发出电信号至接收目标传感器的行程路径,同时使用修改模块5修改各传感器发出电信号至接收目标传感器的行程路径,生成新的传感器互传路径,对各传感器所对应的各电信号,使用捕捉模块6捕捉发出电信号的传感器中传输数据内容的属性特征,进而通过处理系统7对捕捉发出电信号的传感器中传输数据内容进行处理后同步的传递传感器中数据内容至目标传感器;在上述传递传感器中数据内容至目标传感器过程中使用监测模块8监测处理系统7中传递传感器中数据内容至目标传感器行为的传递过程,同时使用汇报单元9将各传感器数据互传的传输结果汇报至控制终端1。
24.如图1所示,检索模块2中设置有载入单元21,用于手动输入限定区域内传感器发出的电信号。
25.如图1所示,分析模块4运行结束后在修改模块5触发运行前执行模拟模块451,用于模拟分析模块4中所分析获取到的各传感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电信号形成路径形成线路图,修改模块5在分析模块4运行结束后根据模拟模块451内容作为运行逻辑依据执行。
26.实施例2在具体实施层面,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参照图1所示对实施例1中多传感器感知数据传输过程中自检修改系统做进一步具体说明:如图1所示,捕捉模块6中设置有子模块,包括:数据库61,用于记载存储所有可经传感器进行传输的数据中的属性特征;对比单元62,用于将捕捉模块6中传感器传输数据内容的属性特征与数据库61中记载的数据属性特征进行对比;其中捕捉模块6中传感器传输数据内容的属性特征中存在数据库61中不存在的属性特征时以滞留模块84运行逻辑运行;反馈单元63,用于将对比单元62对比结果反馈提供至捕捉模块6中。
27.如图1所示,数据库61中设置有更新程序611,用于连接网络从互联网中获取或手动输入新的可经传感器进行传输的数据中的属性特征。
28.在捕捉模块6运行过程中,其中的对比单元62将捕捉模块6中传感器传输数据内容
的属性特征与数据库61中记载的数据属性特征进行对比,在通过反馈单元63将对比单元62对比结果反馈提供至捕捉模块6中,即是捕捉模块6所运行的工作原理。
29.实施例3在具体实施层面,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参照图1所示对实施例1中多传感器感知数据传输过程中自检修改系统做进一步具体说明:如图1所示,监测模块8中包含有子模块:打包单元81,用于以文件夹形成打包所有各传感器各自所需传输的所有数据内容;计算单元82,用于对各传感器传输数据内容所打包的文件夹选择性压缩与大小计算;预测单元83,用于获取计算单元82中打包数据文件的大小与当前使用网络速率进行匹配得到理论所需传输时间。
30.如图1所示,打包单元81、计算单元82、预测单元83通过介质传输信号电性连接有滞留模块84,用于提示汇报模块9反馈控制终端1在当前传感器向目标传感器完成传输数据后立即结束运行。
31.如图1所示,滞留模块84中设定有滞留允许阈值,滞留运行阈值设定规则设置为5min/gb,预测单元83与实际传感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用时差值处于滞留允许阈值范围内,滞留模块84处于待机状态。
32.在本实施例使用时,在监测模块8运行时,其中的打包单元81以文件夹形成打包所有各传感器各自所需传输的所有数据内容,随即通过计算单元82对各传感器传输数据内容所打包的文件夹选择性压缩与大小计算,最后通过预测单元83获取计算单元82中打包数据文件的大小与当前使用网络速率进行匹配得到理论所需传输时间,以此来提供以监测模块8准确的监测依据。
33.实施例4在具体实施层面,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参照图1所示对实施例1中多传感器感知数据传输过程中自检修改系统做进一步具体说明:如图2所示,处理系统7有以下子模块组成,包括:接收模块71,用于接收捕捉模块6中捕捉到的传感器相互之间传输数据内容的属性特征;提取模块72,用于提取传感器相互之间传输数据内容的属性特征中于数据库61未出现的传输数据内容属性特征;发送模块73,用于将提取模块72中提取的数据库61未出现的传输数据内容属性特征发送至控制终端1;确认模块74,用于接收控制终端1接收到发送模块73所发送的传输数据内容属性特征后做出的确认结果。
34.在本实施例使用时接收模块71接收到捕捉模块6中捕捉到的传感器相互之间传输数据内容的属性特征,通过提取模块72提取传感器相互之间传输数据内容的属性特征中于数据库61未出现的传输数据内容属性特征使用发送模块73发送至控制终端1,最终有确认模块74接收控制终端1接收到发送模块73所发送的传输数据内容属性特征后做出的确认结
果,来对传感器所传输的数据做进一步的处理。
35.如图2所示,确认模块74执行后,根据确认模块74执行内容触发默认程序启动75,用于设定在确认模块74确认结果为否状态下对传感器所传输的数据内容进行删除、搁置、控制终端1校验操作;其中,确认模块74确认结果为是,传感器继续进行向目标传感器继续数据传输的操作,且滞留模块84不再被判断触发,始终处于待机状态;确认模块74确认结果为否,默认程序75执行或通过控制终端1使用用户手动输入。
36.综上而言,本发明能够为多组传感器协作使用时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自检及修改系统,通过该系统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升多组传感器在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准确性与数据传输的效率,从而使得多组传感器在相互协作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更趋于稳定;且本发明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轻松的应对在多组传感器协作运行状态下增添新的传感器介入参与数据传输的情况,且保证了传感器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所进行数据传输的行程路线更加直接,避免了繁琐的数据传递与转发,在提升传感器进行数据传输效率的同时,也体现了该系统的智能性;并且本发明对于传感器进行数据传输过程起到了实时监测的效果,从而保证了传感器在进行数据传输使得安全性,该系统载入传感器后,对于传感器的接收数据、发送数据的操作,均能够对当前处理数据进行校对及相关处理,在出现问题数据时能够及时的中断传输,避免了问题数据被多次传输而造成的损失。
37.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