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器件、发声模组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53633发布日期:2022-08-06 09:3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发声器件、发声模组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声换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声器件、应用该发声器件的发声模组、以及应用该发声器件或者发声模组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为了使得相关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在其处于扬声器外放模式时具有较好的立体声效果,以及在其处于听筒通话模式时具有较好的隐私保护效果。通常会在电子产品的音频系统中直接使用一个双面发声单体,以便发出两个相位相同声波进行叠加增强来起到提高扬声器外放模式时的立体声效果,或者基于声偶极子效应来发出两个相位相反的声波进行抵消衰减来起到提高听筒通话模式时的隐私保护效果。
3.但是在上述方案中,倘若振动系统中的音圈仍然使用传统的采用一导电定心支片来实现音圈与控制电路板的电性连接,会因为导电定心支片在实现对音圈的定心支撑作用上,还需要进一步地对该音圈起到电性导通,进而使得该导电定心支片在内部需要设有设置导电体。并且,为了避免内部导电体在定心支片跟随音圈运动的过程中发生断裂,需要将定心支片的体积设置的非常大。此时,该体积庞大的定心支片会增加对对安装空间的占用而使其在有限的空间内安装的非常困难。尤其是上述方案中的双面发声单体中两套系统振动系统中均带有体积庞大的定心支片,会导致双面发声单体的组装困难成倍增加。同时,体积庞大的定心支片也会使得发声模组的磁路系统需要对应的开设非常大的避让空间,导致较大程度上的削弱了磁路系统的磁力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声器件,旨在缩小发声器件的整体体积而提高后续安装的便利性,同时保证发声器件的磁路系统具有较强磁力性能。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发声器件包括:
6.第一发声和第二发声;
7.所述第一发声单元包括第一振膜和第一音圈,所述第二发声单元包括第二振膜和第二音圈,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第二振膜分别位于所述发声器件背对的两侧,所述第一音圈和所述第二音圈分别与同一控制电路板电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一侧,或者所述控制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一侧;
8.其中,所述第一振膜包括第一膜主体和与所述第一膜主体一体成型的第一导电线路,所述第一导电线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音圈的引线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9.所述第二振膜包括第二膜主体和与所述第二膜主体一体成型的第二导电线路,所述第二导电线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音圈的引线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10.所述控制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一侧,或者所述控制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一侧。
11.可选地,所述控制电路板由所述发声器件的一个侧边位置引出;
12.所述控制电路于所述发声器件的长轴侧引出,或者,所述控制电路于所述发声器件的短轴侧引出。
13.可选地,所述第一音圈具有两个第一引线,所述第一导电线路包括电绝缘的第一线路部和第二线路部,所述第一线路部和所述第二线路部均结合于所述第一膜主体面向所述第一音圈的表面;
14.所述第一线路部和所述第二线路部的一端分别电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引线,另一端分别电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15.可选地,两个所述第一引线分别从所述第一音圈对应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一侧和远离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一侧出线;
16.所述第一线路部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一引线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17.所述第二线路部的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引线电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膜主体的边缘后,从所述第一膜主体的边缘引出至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一侧,并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18.可选地,所述第二线路部远离所述第一引线的一端在延伸至所述第一膜主体远离所述控制电路板一侧的边缘后,在所述第一膜主体上沿所述第一膜主体的边缘轨迹延伸至所述第一膜主体设有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一侧。
19.可选地,第一膜主体靠近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一侧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设有两个相互绝缘的所述第一线路部和所述第二线路部,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延伸部上的第一线路部和所述第二线路部电连接。
20.可选地,所述第二音圈具有两个第二引线,所述第二导电线路包括电绝缘的第三线路部和第四线路部,所述第三线路部和所述第四线路部均结合于所述第二膜主体面向所述第二音圈的表面
21.所述第三线路部和所述第四线路部的一端分别电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引线,另一端分别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22.可选地,两个所述第二引线从所述第二音圈对应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一侧的两个边角部引出;
23.所述第三线路部和所述第四线路部的一端分别电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引线,另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二膜主体的两个边角区,并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24.可选地,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发声器件的长轴侧或者短轴侧,所述第二引线对应的从相对的两所述短轴或者长轴引出,并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二膜主体的边缘后,从所述第二膜主体的边缘延伸至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一侧,并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25.可选地,所述第二发声单元还包括第二架体,第二架体固定结合所述第二膜主体,且所述第二架体的角部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延伸至第一发声单元的一侧;
26.所述第二架体的支撑部上嵌设有两个导电嵌件,两个所述导电嵌件的一端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三线路部和所述第四线路部,另一端均电性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27.可选地,每一个所述导电嵌件均包括连接部和设于所述连接部相对两端的第一焊盘和第二焊盘;
28.两个所述导电嵌件中的两个所述第一焊盘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三线路部和所述第四线路部,两个所述第二焊盘均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29.可选地,所述控制电路板设于发声器件的其中一个短轴侧,且所述控制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
30.可选地,定义一平行所述第一发声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投影面上,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发声单元的正投影面积,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声单元的一侧。
31.可选地,所述第一音圈的引线和所述第一导电线路、以及所述第二音圈的引线和所述第二导电线路均通过导电胶电连接;
32.所述第一导电线路和所述第二导电线路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均通过导电胶电连接。
33.可选地,所述发声器件还包括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设于所述第一发声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声单元之间;
34.其中,所述第一发声单元和所述磁路系统围合形成有第一后腔,所述第二发声单元和所述磁路系统围合形成有第二后腔,所述第二后腔和所述第一后腔相隔离。
35.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发声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发声器件和固定外壳,所述发声器件设于所述固定外壳内,所述固定外壳和所述发声器件围合形成扩容腔;
36.所述发声器件的第一后腔和所述扩容腔呈隔离设置,并连通于所述发声模组的外部空间,所述第二后腔连通于所述扩容腔。
37.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38.机壳,所述机壳内形成有安装腔;和
39.如上所述的发声器件,或者如上所述的发声模组,所述发声器件的第一后腔连通于所述机壳的安装腔。
40.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发声器件,通过设置第一发声单元和第二发声单元,使其可以通过第一发声单元和第二发声单元发出的两种声波。此时,两种声波的相位相同时,可以进行叠加而起到增强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发声器件在声音外放模式时的立体声效果。而在两种声波的相位相反时,基于声偶极子效应原理,该两种相位相反的声波可以进行抵消而起到衰减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发声器件在听筒通话模式时的隐私保护效果。
41.并且,本方案中的发声器件的第一发声单元中的第一振膜包括第一膜主体和与所述第一膜主体一体成型的第一导电线路,第二发声单元中的第二振膜包括第二膜主体和与所述第二膜主体一体成型的第二导电线路。如此使得第一发声单元中第一音圈可以通过第一振膜上的第一导电线路和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同样的,第二发声单元中的第二音圈可以通过第二振膜上第二导电线路和控制板电连接。也就是说,本方案中的发声器件的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均具有导电性能而可以直接用于电性导通第一音圈和控制电路板、以及第二音圈和控制电路板。如此相较于传统发声器件中的采用一导电定心支片来实现音圈与控制电路板的电性连接,本方案中的发声器件无需设置内部带有导电体而使其体积需要设置的非常庞大的导电定心支片的结构,直接通过体积较小的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即可实现现各个音圈与控制电路板的电连接即可。此时能够简化发声器件的结构而缩小发声器件的整体体积,从而有利于提高后续发声器件在有限空间内安装的便利性。同时,如此设置也使得本
方案中的发声器件的磁路系统无需类似传统中的发声器件的磁路系统需要对该体积庞大的导电定心支片进行开设避让空间,避让因过大的避让空间的设置导致影响磁路系统的磁力性能,从而保证了发声器件的磁路系统具有较强的磁力性能。
附图说明
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43.图1为本发明发声模组一实施例一视角示意图;
44.图2为图1中发声模组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45.图3为图1中发声模组的一剖面示意图;
46.图4为本发声器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7.图5为图4中发声器件的一爆炸结构示意图;
48.图6为图5中第一发声单元的一视角示意图;
49.图7为图5中第一发声单元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50.图8为图5中发声器件的一爆炸结构示意图;
51.图9为图8中第二发声单元的一视角示意图;
52.图10图8中第二发声单元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53.图11为图5中发声器件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54.附图标号说明:
55.[0056][0057]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58]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59]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60]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61]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62]
请结合参考图1至图5,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声器件1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发声器件10包括第一发声单元11和第二发声单元13;第一发声单元11包括第一振膜111和第一音圈118,第二发声单元13包括第二振膜131和第二音圈136,第一振膜111和第二振膜131分别位于发声器件10相背对的两侧,第一音圈118和第二音圈136分别与同一控制电路板15
电电连接;控制电路板15设于第一发声单元11的一侧,或者控制电路板15设于第二发声单元13的一侧;其中,第一振膜111包括第一膜主体112和与第一膜主体112一体成型的第一导电线路115,第一导电线路115的一端与第一音圈118的引线电连接,另一端与控制电路板15电连接;第二振膜131包括第二膜主体132和与第二膜主体132一体成型的第二导电线路133,第二导电线路133的一端与第二音圈136的引线电连接,另一端与控制电路板15电连接。
[0063]
本技术发声器件10包括设置第一振膜111的上表面和设置第二振膜131的下表面,控制电路板15设于第一发声单元11的一侧,即设置于发声器件10的上表面;或者,控制电路板15设于第二发声单元的一侧,即设置于发声器件10的下表面。
[0064]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声单元11和第二发声单元13均可用于进行发声,具体而言:发声器件10还可以包括有设于第一发声单元11和第二发声单元13之间的磁路系统17,该磁路系统17在面向第一发声单元11的一侧和面向第二发声单元13的第一侧以分别形成有第一磁间隙171和第二磁间隙172。此时,第一发声单元11和第二发声单元13可以共用一个磁路系统17,以便减少磁路系统17的使用数量而有利于简化发声器件10的结构,从而有利于提高成型加工的便利性。同时,也可以使得因为共用一个磁路而使得发声器件10的厚度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不限于此,发声器件10也可以是通过设置两个独立的磁路系统17来分别形成第一磁间隙171和第二磁间隙172。进一步地,第一发声单元11的第一音圈118在远离第一振膜111的一端可以插入第一磁间隙171内。如此通过该第一磁间隙171可以为第一音圈118提供固定磁场,第一发声单元11的第一音圈118在进行通电后在第一磁间隙171处的固定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可以带动第一音圈118沿其轴向振动。而第一音圈118又是固定在第一振膜111上的,也就使得该第一振膜111会跟随第一音圈118振动而实现第一发声单元11的振动发声。同样的,第二发声单元13的第二音圈136在远离第二振膜131的一端可以插入第二磁间隙172内。如此通过该第二磁间隙172可以为第二音圈136提供固定磁场,之后第二发声单元13的第二音圈136在进行通电后在第二磁间隙172处的固定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带动第二音圈136沿其轴向振动。而第二音圈136又是固定在第二振膜131上的,也就使得该第二振膜131会跟随第二音圈136振动而实现第二发声单元13的振动发声。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声单元11和磁路系统17可以围合形成有第一后腔123,第二发声单元13和磁路系统17围合形成有第二后腔141,第二后腔141和第一后腔123相隔离。此时第一发声单元11和第二发声单元13在工作时,第一后腔123和第二后腔141内的气流在流动过程中不会相互干扰影响,保证了第一发声单元11和第二发声单元13各自均能正常稳定的工作,能够避免影响第一发声单元11和第二发声单元13各自的振动状态而造成非线性失真升高和摇摆振动异音等一系列问题发生的可能,从而保证了电子设备的发声效果。其中,第一发声单元11可以在包括有第一振膜111和第一音圈118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第一架体120。此时,第一振膜111的第一膜主体112可以较为方便的固定于第一架体120,并与第一架体120和磁路系统17形成有第一磁间隙171的一侧围合形成第一后腔123。同样的,第二发声单元13也可以在包括有第二振膜131和第二音圈136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第二架体138。此时,第二振膜131的第二膜主体132可以较为方便的固定于第二架体138,并与第二架体138和磁路系统17形成有第二磁间隙172的一侧围合形成第二后腔141。另外,第一振膜111的第一膜主体112可以作为
振膜的主体部结构,而与该第一膜主体112一体成型的第一导电线路115则可以用于起到导电作用,以电性连接连接于第一振膜111的第一音圈118和控制电路板1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线路115和第一膜主体一体成型,也即为两者呈一体设置,而具体的形成方式可以为将第一导电线路115设于第一膜主体112表面,或者设于第一膜主体112的内部,本技术对两者进行成型的工艺不作具体的限定,保证两者能够形成一体结构即可。而第一导电线路115采用具有导电性能的材质,保证其能够作为第一膜主体112上的导电层即可。同样的,第二导电线路133和第二膜主体132一体成型,也即为两者呈一体设置,而具体的形成方式可以为将第二导电线路133设于第二膜主体132表面,或者设于第一膜主体112的内部,本技术对两者进行成型的工艺不作具体的限定,保证两者能够形成一体结构即可。而第二导电线路133采用具有导电性能的材质,保证其能够作为第二膜主体132上的导电层即可。另外,第一发声单元11的第一音圈118和第二发声单元13的音圈分别通过第一振膜111和第二振膜131电性连接于同一个控制电路板15,则可以使得控制电路板15的数量得到简化,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地简化发声器件10的结构。
[006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发声器件10,通过设置第一发声单元11和第二发声单元13,使其可以通过第一发声单元11和第二发声单元13发出的两种声波。此时,两种声波的相位相同时,可以进行叠加而起到增强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发声器件10在声音外放模式时的立体声效果。而在两种声波的相位相反时,基于声偶极子效应原理,该两种相位相反的声波可以进行抵消而起到衰减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发声器件10在听筒通话模式时的隐私保护效果。
[0066]
并且,本方案中的发声器件10的第一发声单元11中的第一振膜111包括第一膜主体112和与第一膜主体112一体成型的第一导电线路115,第二发声单元13中的第二振膜131包括第二膜主体132和与第二膜主体132一体成型的第二导电线路133。如此使得第一发声单元11中第一音圈118可以通过第一振膜111上的第一导电线路115和控制电路板15电连接,同样的,第二发声单元13中的第二音圈136可以通过第二振膜131上第二导电线路133和控制板电连接。也就是说,本方案中的发声器件10的第一振膜111和第二振膜131均具有导电性能而可以直接用于电性导通第一音圈118和控制电路板15、以及第二音圈136和控制电路板15。如此相较于传统发声器件10中的采用一导电定心支片来实现音圈与控制电路板15的电性连接,本方案中的发声器件10无需设置内部带有导电体而使其体积需要设置的非常庞大的导电定心支片的结构,直接通过体积较小的第一振膜111和第二振膜131即可实现各个音圈与控制电路板15的电连接。此时能够简化发声器件10的结构而缩小发声器件10的整体体积,从而有利于提高后续发声器件10在有限空间内安装的便利性。同时,如此设置也使得本方案中的发声器件10的磁路系统17无需类似传统中的发声器件10的磁路系统17需要对该体积庞大的导电定心支片开设避让空间,避让因过大的避让空间的设置导致影响磁路系统17的磁力性能,从而保证了发声器件10的磁路系统17具有较强的磁力性能。
[0067]
结合参考图1、图2、图4以及图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15由发声器件10的一个侧边位置引出;控制电路于发声器件10的长轴侧引出,或者,控制电路于发声器件10的短轴侧引出。
[0068]
可以理解,将控制电路板15从发声器件10的一个侧边位置引出,可以使得该控制电路板15与第一发声单元11的第一振膜111和第二发声单元13的第二振膜131均相对较为
靠近,从而有利于提高对第一发声单元11的第一振膜111与控制电路板15、以及第二发声单元13的第二振膜131与控制电路板15之间电性连接的便利性。而且,由于第一发声单元11和第二发声单元13也是呈背对出声,如此将控制电路板15设于发声器件10的侧边位置,也能够对第一发声单元11和第二发声单元13的出声位置进行较好的避让。其中,控制电路在发声器件10的长轴侧引出,或者是,控制电路于发声器件10的短轴侧引出。
[0069]
请结合参考图5至图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音圈118具有两个第一引线119,第一导电线路115包括电绝缘的第一线路部116和第二线路部117,第一线路部116和第二线路部117均结合于第一膜主体112面向第一音圈118的表面;第一线路部116和第二线路部117的一端分别电连接于两个第一引线119,另一端分别电接于控制电路板15。
[0070]
可以理解,由于第一音圈118具有两个第一引线119,因此将第一导电线路115对应设置为两个电绝缘的第一线路部116和第二线路部117,以便第一导电线路115通过分别通过第一线路部116和第二线路部117可以与第一音圈118的两个第一引线119进行适配对应的电性连接。
[0071]
请结合参考图6和图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引线119分别从第一音圈118对应控制电路板15的一侧和远离控制电路板15的一侧出线;第一线路部116的一端与一个第一引线119电连接,另一端与控制电路板15电连接;第二线路部117的一端与另一个第一引线119电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第一膜主体112的边缘后,从第一膜主体112的边缘引出至控制电路板15的一侧,并与控制电路板15电连接。
[0072]
可以理解,两个第一引线119分别从第一音圈118靠近控制电路板15的一侧和远离控制电路板15的一侧出线,使得第一音圈118可以靠近控制电路板15的一侧和远离电路板的一侧的两侧分布的较为均匀,从而有利于提高该第一音圈118的动动平衡,进而保证第一膜主体112随之振动发声的效果。进一步地,将第一线路部116沿朝向控制电路板15的一侧延伸,而第二线路部117则先延伸至第一主体的边缘后,再引出至控制电路板15的一侧和控制电路板15电连接。如此使得第一振膜111是在一侧和控制电路板15电连接,能够因为第一振膜111的第一线路部116和第二线路部117在与控制电路板15的电连接位分布的较为紧凑,使得该控制电路板15便于和第一振膜111电连接,并且可以设置的体积相对较小,以更进一步地缩小发声器件10的整体体积。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第二线路部117远离第一引线119的一端在延伸至第一膜主体112远离控制电路板15一侧的边缘后,在第一膜主体112上沿第一膜主体112的边缘轨迹延伸至第一膜主体112设有控制电路板15的一侧。此时,第二线路部117沿着第一膜主体112的边缘轨迹来进行布置线路,能够使得该线路分别较为规则而有利于提高第二线路部117在第二膜主体132上设置的便利性。而且,第一发声单元11通常还会包括有第一架体120,第一振膜111的第一膜主体112的边缘可以固定在第一架体120上。如此使得该第二线路部117也就即可能分布在第一膜主体112和第一架体120结合区域,以便减少对第一模主体的振动区域造成影响。当然,本技术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在控制电路板15的体积设置的相对较大,且环绕于第一膜主体112的相对两侧时,可以将第一线路部116和第二线路部117在电连接于第一音圈118相对两侧上的两个第一引线119后,可以分别延伸至第一膜主体112的相对的两侧。
[0073]
请结合参考图6和图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膜主体112靠近控制电路板15的一侧设有延伸部113,延伸部113上设有两个相互绝缘的第一线路部116和第二线路部
117,控制电路板15与延伸部113上的第一线路部116和第二线路部117电连接。
[0074]
可以理解,第一膜主体112通过在其一侧凸设的延伸部113可以对控制电路板15给予连接位,以便控制电路板15在和该第一振膜111进行电性连接时,控制电路板15不会和第一发声单元11的其他结构(例如:第一发声单元11的第一架体120,此时延伸部113可以穿过第一架体120而延伸至第一架体120的外侧)造成干涉而影响两者之间的连接。进一步地,延伸部113可以在第一线路部116和第二线路部117之间设置缺口114,以便在涂设导电胶时,通过该缺口114可以对涂设区域进行较好的隔离而避免发生短路。
[0075]
请结合参考图8至图1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音圈136具有两个第二引线137,第二导电线路133包括电绝缘的第三线路部134和第四线路部135,第三线路部134和第四线路部135均结合于第二膜主体132面向第二音圈136的表面第三线路部134和第四线路部135的一端分别电连接于两个第二引线137,另一端分别电连接于控制电路板15。
[0076]
可以理解,由于第二音圈136具有两个第二引线137,因此将第二导电线路133对应设置为两个电绝缘的第三线路部134和第四线路部135,以便第二导电线路133通过分别通过第三线路部134和第四线路部135可以与第二音圈136的两个第二引线137进行适配对应的电性连接。
[0077]
请结合参考图9和图1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引线137从第二音圈136对应控制电路板15的一侧的两个边角部引出;第三线路部134和第四线路部135的一端分别电连接于两个第二引线137,另一端分别延伸至第二膜主体132的两个边角区,并电连接于控制电路板15。
[0078]
可以理解,将第三线路部134和第四线路部135远离第二音圈136的一端分别电连接分别延伸至第二膜主体132的两个边角区,使得该第三线路部134和第四线路部135与控制电路板15的两个电连接端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此时,控制电路板15上对应第三线路部134和第四线路部135的两个电连接位也对应具有一定间距,以便在电连接第三线路部134和第四线路部135的两个电连接位之间设置用于电连接第一线路部116和第二线路部117的两个电连接位。同时,将第三线路部134和第四线路部135在第二音圈136和第二振膜131所对应两个边角部进行延伸布置,可以使得第三线路部134和第四线路部135所需要的布线路径较短,从而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将控制电路板15设置于发声器件10的长轴侧或者短轴侧上时,第二引线137对应的从相对的两短轴或者长轴引出,并分别延伸至第二膜主体132的边缘后,从第二膜主体132的边缘延伸至控制电路板15的一侧,并与控制电路板15电连接。也即,在控制电路板15设置在发声器件10的长轴上时,第二引线137可以对应的从相对的两短轴引出,并分别延伸至第二膜主体132的边缘后,从第二膜主体132的边缘延伸至控制电路板15的一侧,并与控制电路板15电连接。而在控制电路板15设置在发声器件10的短轴上时,第二引线137对应的从相对的两长轴引出,并分别延伸至第二膜主体132的边缘后,从第二膜主体132的边缘延伸至控制电路板15的一侧,并与控制电路板15电连接。
[0079]
请结合参考图5和图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发声单元13还包括第二架体138,第二架体138固定结合第二膜主体132,且第二架体138的角部设有支撑部139,支撑部139延伸至第一发声单元11的一侧;第二架体138的支撑部139上嵌设有两个导电嵌件140,两个导电嵌件140的一端分别电连接于第三线路部134和第四线路部135,另一端均电性接
于控制电路板15。
[0080]
可以理解,在第二架体138的支撑部139上设置导电嵌件140,通过该导电嵌件140的相对两端来分别电连接第二导电线路133和控制电路板15,使得可以通过该第二导电线路133导向至第一发声单元11的一侧,以便第二导电线路133和第一导电线路115可以较为方便的电连接于同一控制电路板15,从而有利于提高控制电路与第一导电线路115和第二导电线路133电连接的便利性。其中,第一导电线路115可以电连接在控制电路板15的一表面,导电嵌件140远离第二导电线路133的一端可以电连接在控制电路板15相对的另一表面,以进一步地提高几者分布的紧凑性。
[0081]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每一个导电嵌件140均包括连接部和设于连接部相对两端的第一焊盘和第二焊盘;两个导电嵌件140中的两个第一焊盘分别电连接于第三线路部134和第四线路部135,两个第二焊盘均电连接于控制电路板15。
[0082]
可以理解,导电嵌件140通过第一焊盘可以较好的提供连接位,以便于实现导电嵌件140和第二导电线路133之间的电连接。同样的,通过第二焊盘也可以较好的提供连接位,以便于实现导电嵌件140和控制电路板15的电连接。
[0083]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15设于发声器件10的其中一个短轴侧,且控制电路板15为柔性电路板。
[0084]
可以理解,将控制电路板15设置在发声器件10的其中一个短轴侧,使得可以较为的利用该发声器件10的短轴上的空间,从而避免造成发声器件10的整体长度过长而使其体积过大。且控制电路板15为柔性电路板,则使其因为具有一定的柔性而在安装时可以适应性的进行折弯安装操作,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地提高控制电路板15与第一振膜111和第二振膜131之间电连接的便利性。
[0085]
请参考图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定义一平行第一发声单元11和第二发声单元13的投影面上,第一发声单元11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第二发声单元13的正投影面积,控制电路板15设置在第一发声单元11的一侧。
[0086]
可以理解,第一发声单元11的正投影面积小于第二发声单元13的正投影面积,使得该第一发声单元11因为投影面积相小,使得该第一发声单元11可以发出相对较小的声音,进而通过该第一发声单元11在进行听筒通话的工作模式时具有更高的隐私保护性。而将控制电路板15设置在第一发声单元11的一侧,则可以更加充分利于第一发声单元11一侧的空间,以提高控制电路、第一发声单元11以及第二发声单元13分布的紧凑性,从而有利于保证发声器件10整体体积可以设置的相对较小。
[0087]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音圈118的引线和第一导电线路115、以及第二音圈136的引线和第二导电线路133均通过导电胶电连接;第一导电线路115和第二导电线路133与控制电路板15之间均通过导电胶电连接。
[0088]
可以理解,第一音圈118的引线和第一导电线路115、以及第二音圈136的引线和第二导电线路133均通过导电胶电连接,可以该电连接工艺较为简单,直接采用导电胶进行粘接即可完成完成电连接。同时,如此设置也不会因为设置电连接结构而对第一音圈118的引线和第一导电线路115、以及第二音圈136的引线和第二导电线路133的本身结构造成损坏。同样的,第一导电线路115和第二导电线路133与控制电路板15之间也可以是都通过导电胶电连接,以便简化电连接工艺,同时也避免对电连接对象本身的结构造成损坏。当然,本申
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音圈118的引线和第一导电线路115、以及第二音圈136的引线和第二导电线路133均通过焊接电连接也是可以的,第一导电线路115和第二导电线路133与控制电路板15之间均通过焊接电连接也是可以的。
[0089]
请结合参考图1至图4,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发声模组100,该发声模组100包括发声器件10和固定外壳30,该发声器件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发声模组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发声器件10设于固定外壳30内,固定外壳30和发声器件10围合形成扩容腔31;发声器件10的第一后腔123和扩容腔31呈隔离设置,并连通于发声模组100的外部空间,第二后腔141连通于扩容腔31。
[0090]
可以理解,通过该固定外壳30和发声器件10围合形成扩容腔31,使得通过该扩容腔31可以实现对第二后腔141进行扩容处理,保证了第二后腔141中的气压变化能够通过扩容腔31进行调节,避免了由于第二后腔141中的气压过大而影响第二振膜131的振幅大小,进而避免了对第二发声单元13的声音灵敏度造成影响。也即,通过扩容腔31的设置大幅度的减小了低第二发声单元13的第二振膜131振动时的阻力,提高第二振膜131振动的顺畅性而可以保证第二发声单元13的声学性能。同样的,第一发声单元11的第一后腔123连通于发声模组100的外部空间,如此可以使得该第一后腔123可以与外界气压连通,保证了第一后腔123中的气压变化也能够通过发声模组100的外部空间进行调节,从而避免了由于第一后腔123中的气压过大而影响第一振膜111的振幅大小。也即,通过其与发声模组100外部空间的连通可以避免第一发声单元11的第一振膜111在振动过程也受到过大的阻力,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振膜111振动的顺畅性而可以保证第一发声单元11的声学性能。并且,由于第二发声单元13的第二后腔141连通于其发声模组100自身设置的扩容腔31,而第一发声单元11的第一后腔123连通于发声模组100的外部空间,如此使得在将该发声模组100安装于电子设备的机壳的安装腔内后,第二发声单元13的第二后腔141也仅是连通于扩容腔31,只有第一发声单元11的第一后腔123因为连通发声模组100的外部空间而可以连通于电子设备机壳的安装腔。此时第一发声单元11和第二发声单元13在进行工作时,第二发声单元13所带动的气流不会将气流振动传递至机壳的安装腔内,仅会流动至发声模组100自身上设置的扩容腔31内,也就仅第一发声单元11所带动的气流会在电子设备机壳的安装腔内造成冲撞。此时,由于第一发声单元11的正投影尺寸相对较小,使其所能够带动的气流振动幅度相对较小,进而使得该第一发声单元11所带动的气流振动传递至机壳的安装腔内时,对机壳的冲撞幅度也非常小,也就避免了电子设备的机壳产生震感而导致影响使用体验的可能。
[0091]
其中,第一发声单元11的第一架体120可以穿过固定外壳30而延伸至外界,并设置侧向导通的第一连通孔121,以通过该第一连通孔121来连通第一后腔123和发声模组100的外部空间。进一步地,对于第一后腔123与扩容腔31相隔离的理解需要解释如下:本技术所指的第一后腔123与扩容腔31相隔高是指发声模组100自身结构中不存在直接连通第一后腔123和扩容腔31的连通结构。通常,扩容腔31上可以设置用于均压的泄压孔(或者均压孔,或者泄露孔),泄压孔可以将扩容腔31内的部分气流导入外界/电子设备,而第一后腔123的气流也会直接导入外界/电子设备,但此时的泄压孔并非连通第一后腔123与扩容腔31的连通结构,理由如下: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两套振动系统均与后腔连通时,造成的气流千扰问题,这种通过泄压孔连通的方案,显然不存在气流干扰的问题,不属于本技术背景
技术部分所提到的两套振动系统均与后腔连通的方案,而属于本技术改进后第一后腔123与扩容腔31相隔离的方案;2、后腔泄压孔的作用为均压,用于实现扩容腔31内气压和外界气压的微连通,为了不影响听音灵敏度,需要在均压孔处粘结阻尼网布以提供一定声阻;而本中请第一架体120上的第一连通孔121需要实现第一后腔123和外界气流的顺畅连通,不需要设置阻尼网布;可见均压孔和本技术第一连通孔121本身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0092]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考图3、图5以及图11,连通第二发声单元13的第二后腔141和扩容腔31的连通结构可以设置在磁路系统17上。具体而言,该磁路系统17可以包括包括导磁组件173和磁铁组件176,导磁组件173包括第一导磁板174和第二导磁板175,第一导磁板174和第二导磁板175呈相对间隔设置;磁铁组件176设于第一导磁板174和第二导磁板175之间,磁铁组件176包括内部磁铁177、中部磁铁178以及外部磁铁179,中部磁铁178环绕于内部磁铁177的外侧,并和内部磁铁177呈间隔设置而围合形成第一磁间隙171,外部磁铁179环绕于中部磁铁178的外侧,并和中部磁铁178呈间隔设置而围合形成第二磁间隙172;外部磁铁179可以设有侧向导通的第二连通孔179a,该第二连通孔179a连通第二磁间隙172和扩容腔31,以便扩容腔31通过第二磁间隙172连通于第二后腔141。此时,将扩容腔31通过第二磁间隙172连通于第二后腔141,而第二磁间隙172又是和第二发声单元13的第二振膜131相对设置,进而使得该第二后腔141内的气流在被第二振膜131带动而出现流动时可以第二振膜131的振动方向相同。具体而言,第二后腔141内的气流在被第二振膜131压缩时可以顺着第二振膜131的振动方向较为顺畅的进入到第二磁间隙172内,最后再较为顺畅的进入到扩容腔31内。而在第二后腔141内的气流在被第二振膜131扩充时,扩容腔31内的气流先朝着第二振膜131的方向进入到第二磁间隙172内,之后可以顺着第二振膜131的振动方向而较为顺畅的进入到第二后腔141内。也即,扩容腔31通过第二磁间隙172连通于第二后腔141,有利于提高气流在第二后腔141和扩容腔31之间流动的顺畅性,进而保证第二振膜131的振动性能。进一步地,第一导磁板174可以在对应第二连通孔179a的位置进一步地开设有第三连通孔174a,以便通过第三连通孔174a连通第二连通孔179a和扩容腔31,以提高扩容腔31对第二后腔141内的气压的均压效果。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架体138开设有侧向导通第二后腔141和扩容腔31的开孔。
[0093]
另外,需要进一步地说明的是,磁路系统17的内部磁铁177可以为方形、圆形或者跑道型等,以使其形状相对较为规则而便于加工成型。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等。也就是说,本技术对内部磁铁177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具体的可以根据第一发声单元11的第一音圈118的形状来进行适应性的设置,以便对第一音圈118较好的适配容置。中部磁铁178可以为封闭的环形结构,以便直接实现对第一磁间隙171和第二磁间隙172的隔离阻断。而且,此时该中部磁铁178为一个整体的零部件,也可以便于一次性的完成安装而提高安装的便利性。当然,本技术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该中部磁铁178也可以为多个间隔设置的磁条结构,此时,在该相邻的两个磁条之间设置填充件保证第一磁间隙171和第二磁间隙172能够相隔离即可。外部磁铁179因无需对第一磁间隙171和第二磁间隙172起到隔离作用,使得该外部磁铁179可以为封闭的环形结构,之后开设侧向导通的第二连通孔179a即可。当然也可以为多个间隔设置的磁条结构,此时相邻的两个磁条之间可以围合形成第二连通孔179a,如此可以使得各个该外部磁铁179的结构较为简单而便于加工成型,并且在安装到位后即可围合形成第二连通孔179a而无需进行开孔设置。
[0094]
请参考图3,导磁组件173中的第一导磁板174和第二导磁板175可以用于夹持固定磁铁组件176,以便内部磁铁177、中部磁铁178以及外部磁铁179可以较为方便的组装在一起。同时,通过该第一导磁板174和第二导磁板175还可以增强磁力性能,从而有利于提高磁路系统17对第一发声一端和第二发声单元13的驱动性能而保证第一发声单元11和第二发声单元13的声学性能。其中,第一导磁板174可以叠设在内部磁铁177、中部磁铁178以及外部磁铁179的面向第一发声单元11的表面。而且,该第一导磁板174可以包括第一内导磁板和第一外导磁板,此时该第一内导磁板叠设在内部磁铁177上,而第一外导磁板叠设在中部磁铁178和外部磁铁179上,第一发声单元11的第一音圈118可以穿过第一内导磁板和第一外导磁板之间的间隔而插入到第一磁间隙171内。因此,第一导磁板174可以为第一内导磁板和第一外导磁板两个独立的部件组成,如此使得该第一内导磁板和第一外导磁板在制造时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也即,第一内导磁板和第一外导磁板可以分开独立制造,在材质选择上和加工工艺上均可以独立进行适应性的选择。而第二导磁板175可以叠设在内部磁铁177、中部磁铁178以及外部磁铁179的面向第二发声单元13的表面。而且,该第二导磁板175可以包括第二内导磁板和第二外导磁板,此时该第二内导磁板叠设在内部磁铁177和中部磁铁178上,而第二外导磁板叠设在外部磁铁179上,第二发声单元13的第二音圈136可以穿过第二内导磁板和第二外导磁板之间的间隔而插入到第二磁间隙172内。因此,第二导磁板175可以为第二内导磁板和第二外导磁板两个独立的部件组成,如此使得该第二内导磁板和第二外导磁板在制造时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也即,第二内导磁板和第二外导磁板可以分开独立制造,在材质选择上和加工工艺上均可以独立进行适应性的选择。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架体120和第一导磁板174可以为一体结构,当然也可以是独立设置的两个分开部件。
[0095]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机壳和发声器件10,该发声器件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子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机壳内形成有安装腔,发声器件10设于安装腔内,且发声器件10的第一后腔123连通于机壳的安装腔。
[0096]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机壳和发声模组100,该发声模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子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机壳内形成有安装腔,发声模组100的发声器件10设于安装腔内,且发声器件10的第一后腔123连通于机壳的安装腔。
[0097]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