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8265547阅读:来源:国知局
(Round-Robin)方式。例如,子链路ID {SL[3]}的分散识别符DID是“6”、3比特与“6”共通的“14,22,30”、“7”、3比特与“7”共通的“ 15、23、31”。将其依次排列成“6,14,22,30,7,15,23,31”后,对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3,I]、Pf [3,2]通过轮转方式来进行分配,从而得到图8的分散表25b。另外,该子链路内的LAG分散规则由于与图4所述的问题没有关系,因此只要是在子链路内大致均匀地进行分散的规则,则能够应用各种分散规则。
[0113]《端口交换机(类型A)的详细》
[0114]图9是表示图1的网络中继系统中其端口交换机(类型A)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例的框图。图9所示的端口交换机(第二交换机装置)PSa,例如具备帧处理部50、表单元51、分散表生成部52以及多个端口(用户用端口 Pu(I)?Pu (P)以及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I)?Pf(q))。在用户用端口 Pu⑴?Pu (P)上经由通信线路连接终端等。
[0115]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 (I)?Pf (q)分别通过通信线路与m台光纤通道交换机FS[1]?FS[m]的某一个连接。在该例子中,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I)、Pf (2)构成子链路SL(I),并通过该子链路SL(I)与光纤通道交换机FS[1]连接。此外,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q-l)、Pf(q)构成子链路SL (m),并通过该子链路SL (m)与光纤通道交换机FS [m]连接。对该子链路SL (I)?SL(m)设定子链路之间的LAG (即主链路ML⑴)。此外,分别对子链路SL⑴、SL (m)设定子链路内的LAG。
[0116]表单元51中包括分散表25、地址表54以及LAG表53。地址表54是表示各端口与存在于该各端口目的地的MAC地址的关系的表。LAG表53是表示所述的主链路ML、子链路SL以及端口(在此为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的对应关系的表。LAG表53可以预先通过管理员等固定地生成,也可以使用像专利文献I那样的方式来自动地生成。分散表(第二分散表)25通过分散表生成部52生成,并具有图3的分散表25a所述的信息或图7以及图8的分散表25b所述的信息。
[0117]帧处理部50具备分散识别符计算部(第二分散识别符计算部)27以及中继执行部(第二中继执行部)26。当通过各端口接收到帧时,帧处理部50主要使用地址表54来检索目的地端口,并进行将接收到的帧中继给该端口的处理。此时,例如当通过用户用端口 Pu接收的帧的目的地端口是设定了主链路ML(I)的端口(即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时,帧处理部50使用分散识别符计算部27以及中继执行部26来适当地分散该帧的中继目的地。此时的具体的处理内容与图3以及图2的情况相同。
[0118]图10(a)是表示图9中的地址表的结构例的概略图,图10(b)是表示图9中的LAG表的结构例的概略图。在图10 (b)所示的LAG表53中表示主链路识别符(主链路ID){ML (I)}由子链路ID {SL (I)?SL(m)}构成。换言之,表示主链路ML (I)由子链路(SL(I)?SL(m)构成。另外,在LAG表53中表示与各子链路ID {SL(I)?SL(m)}对应的各端口 ID。例如,子链路ID{SL(1)}由端口 ID{Pf (I), Pf (2)}构成的。换言之,子链路SL(I)由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 (I)、Pf (2)构成。
[0119]另外,在该例子中,LAG表53还表示与各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I)?Pf(q)对应的各链路11的状态(即有无故障)。例如,当通过定期收发控制帧等检测到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I)?Pf (q)的故障时,图9的帧处理部50将该信息记录到LAG表53中。例如,当检测到故障时,分散表生成部52根据LAG表53识别有故障的链路11,在分散表25中,将与有该故障的链路11对应的分散识别符DID分配给相同子链路内的正常的链路11。
[0120]图10 (a)所示的地址表54表示端口 ID/主链路ID与存在于与该端口 ID/主链路ID对应的端口目的地的MAC地址的关系。例如,当通过某个端口接收到的帧的目的地MAC地址为“MAxx”时,图9的帧处理部50根据图10(a)将该帧中继给用户用端口 Pu(I)。
[0121]此外,当通过用户用端口 Pu(I)?Pu(P)的某个端口接收到的帧的目的地MAC地址为“MAzz”时,帧处理部50根据图10 (a)将该帧中继给主链路ML(I)。此时,帧处理部50内的中继执行部26根据通过分散识别符计算部27计算出的分散识别符DID和通过分散表25得到的分散识别符DID与子链路SL(以及子链路SL内的链路11)的对应关系,将帧中继给预定的链路11。
[0122]《分散识别符计算部的详细》
[0123]图11是表示图9中的分散识别符计算部的结构例的框图。图11所示的分散识别符计算部27具备输入寄存器60、61、异或运算部62以及输出寄存器63。在寄存器60中存储接收到的帧中包含的32比特的发送源IP地址。在寄存器61中存储接收到的帧中包含的32比特的目的地IP地址。异或运算部62对将寄存器60和寄存器61中存储的共计64比特的值按每8比特进行划分而得到的8个8比特列进行每比特的异或运算。由此,异或运算部62向输出寄存器63输出8比特的逻辑运算结果,并将其内的下位5比特作为分散识别符DID来输出。
[0124]当使用这样的分散识别符计算部27时,在替换了发送源IP地址和目的地IP地址的情况下也能够生成相同的分散识别符DID。当然,分散识别符计算部27的逻辑运算方法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如上所述在替换发送源地址和目的地地址的情况下也能够生成相同的分散识别符DID的运算方法即可。此外,作为输入使用的信息也并不局限于地址,只要是确定发送源的识别符和确定目的地的识别符即可。
[0125]另外,在此示出了端口交换机(类型A)PSa的分散识别符计算部27的结构例,但图2所示的端口交换机(类型B)PSb的分散识别符计算部17也是相同的结构。然而,在分散识别符计算部17的情况下,将输出寄存器63的例如下位3比特作为分散识别符DID进行输出。
[0126]《分散表生成部的详细》
[0127]图12是表示图9中的分散表生成部的处理内容的一例的流程图。例如,图9的分散表生成部52通过CPU的程序处理来实现。首先,分散表生成部52根据如图10(b)那样的LAG表53识别现有的子链路(子链路ID)和与各子链路对应的端口(端口 ID)(步骤S101)。接下来,分散表生成部52判断是否被设定了图6以及图7所述的下位互换分散模式(第二分散模式)(步骤S102)。当设定了下位互换分散模式时,分散表生成部52转移到步骤S103,当没有设定下位互换分散模式时,转移到步骤S106。
[0128]在步骤S103中,如图(a)以及图6(b)所述,分散表生成部52假设j比特的分散识别符DID,并根据与端口交换机(类型B)PSb相同的规则决定各子链路SL与j比特的分散识别符DID的第一对应关系(第一处理)。接下来,分散表生成部52通过将第一对应关系中的j比特的分散识别符置换成在一部分中包含与该j比特的分散识别符相同的j比特值的k比特的分散识别符,来决定各子链路SL与k比特的分散识别符的第二对应关系(步骤S104,第二处理)。之后,分散表生成部52转移到步骤S105。
[0129]另一方面,在步骤S106中,由于没有设定下位互换分散模式,因此如图3所示,分散表生成部52只要通过通常的类型A分散模式(第一分散模式)生成分散表25a即可。因此,在步骤S106中,分散表生成部52根据预定的规则(本来的通常分散规则)决定各子链路与k比特的分散识别符的第三对应关系(第三处理)。之后,分散表生成部52转移到步骤 S105。
[0130]在步骤S105中,分散表生成部52根据第二对应关系(步骤S104)或第三对应关系(步骤S106)与步骤SlOl中的LAG表53,进行使用了图8所述的规则(即子链路内的LAG的分散规则)的处理。具体而言,分散表生成部52针对各子链路,根据大致均等的分散规则将与各子链路对应的k比特的分散识别符DID分配给与各子链路对应的端口(换言之,构成各子链路的一条或多条链路11)(第四处理)。由此,分散表生成部52决定构成各子链路的链路11与k比特的分散识别符的第四对应关系,并从该第四对应关系生成图8所不的分散表。
[0131]如上所述,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1,代表性地在使用规格不同的交换机装置(即端口交换机)构筑的网络中继系统(即盒式光纤通道架构系统)中,能够实现通信带宽的提高。换言之,由于能够没有问题地共存规格不同的交换机装置,因此能够提高构筑盒式光纤通道架构系统(例如扩展)时的自由度。
[0132](实施方式2)
[0133]《网络中继系统的结构以及动作(应用例)》
[0134]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网络中继系统中其结构例以及概略的动作例的框图。为方便起见,在图13中简化地示出了所述的图1的盒式光纤通道架构系统10的结构。即,省略了各子链路SL内的链路的图示。图13的盒式光纤通道架构系统(网络中继系统)10与图1的结构例的实质上的不同点在于,在各端口交换机PS[1]?PS[n]内分别设有分散模式设定部70 [I]?70 [η]。
[0135]分散模式设定部70 [I]?70 [η]分别对m个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 [I]?Pf[m]中的预定的端口(在此为Pf[l])发送控制帧CF[1]?CF[n]。控制帧CF[1]?CF[n]分别包含表示分散识别符DID的比特数的信息。例如,分散模式设定部70[1]发送表示端口交换机PS [I]具有的分散识别符DID的比特数的控制帧CF [I]。
[0136]图14是表示图13的网络中继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动作例的流程图。在图14中,首先,各端口交换机PS[1]?PS[η](分散模式设定部70[1]?70[η])分别将表示自身具有的分散识别符DID的比特数的控制帧CF[1]?CF[n]发送给m台的光纤通道交换机中的某一台(在此为FS[1])(步骤S201,第五处理)。
[0137]接下来,m台光纤通道交换机中的某一台(在此为FS[1]),当接收到控制帧CF[1]?CF[n]时,分别将该控制帧CF[1]?CF[n]通过泛洪转发给(n_l)台端口交换机PS0例如,当接收到控制帧CF[1]时,光纤通道交换机FS[I]将该控制帧CF[1]转发给端口交换机PS [2]?PS [η](步骤S202)。
[0138]接下来,在步骤S203中,端口交换机PS[1]?PS[η](分散模式设定部70[I]?70[η])分别经由m台光纤通道交换机中的某一台(在此为FS[1])接收来自与该光纤通道交换机FS[1]连接的其他端口交换机PS的控制帧(第六处理)。例如,端口交换PS[1]接收来自与光纤通道交换机FS [I]连接的其他端口交换机PS [2]?PS [η]的控制帧CF[2]?CF[n]。然后,端口交换机PS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