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备份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55694阅读:926来源:国知局
数据备份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备份方法及装置,涉及互联网领域,该方法包括:接收并存储数据包;对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码;将编码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各备份管理节点。当需要进行数据包备份时,通过对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码,使得编码后的数据包能够在网络环境较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可靠传输;并且,由于喷泉码是以软件方式实现的编码,速度较快,有利于保证数据包备份传输的及时性;而且,对数据包进行编码传输而非明文传输,相当于对数据包进行了“加密”,也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专利说明】
数据备份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备份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应用推陈出新,日益影响人们的生产、生 活,随之而来的是数据量的海量增长以及访问量的海量增长。针对某网络应用而言,其对应 的数据可以是该网络应用的软件程序的数据,也可以是管理、维护该网络应用运行的数据, 还可以是广大终端用户使用该网络应用时所产生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往往具有重要的价 值,需要被安全存储。同时,随着终端用户的迅猛增长,对该网络应用的访问量可能非常之 尚。
[0003] 为此,目前,一种典型的服务架构是,为了避免由单一管理节点失效而导致的网络 应用不能正常使用的弊端,往往设置多个备份管理节点,以在当前提供服务的管理节点(称 为服务管理节点)失效时,提供备份保障,以使网络应用仍能够得以正常使用。其中,无论是 服务管理节点还是备份管理节点,其硬件实现比如可以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等设备。
[0004] 但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0005] 为了使得各备份管理节点在服务管理节点失效时能够继续提供服务,服务管理节 点需要将其获得的数据备份存储至各备份管理节点。服务管理节点和各备份管理节点可能 因为分别部署在不同的地区,或者分别采用不同制式的通信网络对外通信等原因,彼此之 间的通信链路可能存在质量恶劣的情况。在网络通信质量恶劣的情况下,服务管理节点向 各备份管理节点的数据备份存储操作可能不会成功,或者需要反复多次重发才能成功,使 得数据备份存储的可靠性较差,而且,多次重发的情况还会导致数据备份存储的处理速度 过慢,且对网络带宽资源的过多占用,而且数据备份过程中可能是明文传输,传输安全性较 差。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备份方法及装置,用以在网络环境较差情况下,提高 数据备份存储的可靠性。
[000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备份方法,包括:
[0008] 接收并存储数据包,所述数据包具有预设比特长度;
[0009] 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码;
[0010] 将编码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各备份管理节点。
[0011]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 在当前提供服务的服务管理节点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对该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 码,并将编码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各备份管理节点,以实现该数据包在所有备份管理节点中 的备份存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需要进行数据包备份时,通过对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码, 使得编码后的数据包即使在网络环境较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可靠传输、可靠译码;并 且,由于喷泉码是以软件方式实现的编码,速度较快,有利于保证数据包备份传输的及时 性;而且,对数据包进行编码传输而非明文传输,相当于对数据包进行了"加密",也保证了 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001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备份装置,包括:
[0014]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并存储数据包,所述数据包具有预设比特长度;
[0015] 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码;
[0016]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编码模块编码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各备份管理节点。
[0017]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 在当前提供服务的服务管理节点通过接收模块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通过编码模 块对该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码,并将编码后的数据包通过发送模块发送至各备份管理节 点,以实现该数据包在所有备份管理节点中的备份存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需要进行数据 包备份时,通过对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码,使得编码后的数据包即使在网络环境较差的情 况下,也能够得到可靠传输、可靠译码;并且,由于喷泉码是以软件方式实现的编码,速度较 快,有利于保证数据包备份传输的及时性;而且,对数据包进行编码传输而非明文传输,相 当于对数据包进行了"加密",也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 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 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选的管理节点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备份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0022]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备份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0023]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备份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备份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 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 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6]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 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 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0027]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 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 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7",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028]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XXX,但 这些XXX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XXX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 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 XXX也可以被称为第二XXX,类似地,第二XXX也可以被称为第一 XXX。
[0029] 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若"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 "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类似地,取决于语境,短语"如果确定"或"如 果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以被解释成为"当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当检测(陈述 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0030]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 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 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 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 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31] 首先结合图1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喷泉码的数据备份方法可以适用于的 应用场景。
[0032]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选的管理节点的网络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假设存在A、B、C三个管理节点,当前提供服务的管理节点为管理节点A,管理节点A接收到某 个数据包,该数据包是指具有比特长度的数据包,比如可以对应于用户应用某网络应用时 产生的一定量的数据,可能包含一条或多条用户数据。相对于当前接收到数据包的管理节 点A来说,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称为备份管理节点。
[0033]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的,接收数据包的管理节点A与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可以 分别位于不同的位置区域中,比如管理节点A位于地区1、管理节点B位于地区2、管理节点3 位于地区3;或者,接收数据包的管理节点A与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采用的通信网络不同, 比如管理节点A采用网络a、管理节点B采用网络b、管理节点3采用网络c;或者,接收数据包 的管理节点A和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采用的通信网络不同,并且分别位于不同的位置区 域中,比如管理节点A位于地区1、采用通信网络a,管理节点B位于地区2、采用通信网络b,管 理节点3位于地区3、采用通信网络C 0
[0034]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举例的管理节点A、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所在位置区域、所 采用的通信网络各不相同,但是实际应用中,位置区域、通信网络可以在管理节点A、管理节 点B和管理节点C之间部分不同,比如管理节点A和管理节点B都是采用通信网络a,管理节点 C采用的是通信网络b。因此,上述举例不是对不同管理节点所处位置区域、所采用的通信网 络的唯一限定,主要是为了说明各管理节点的差异性,即各管理节点在所在位置区域、所采 用的通信网络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0035]在上述举例的情况下,网络通信质量的恶劣,可能是由于管理节点A、管理节点B、 管理节点C分别采用不同网络运营商的通信网络实现对外通信引起的,或者是不同位置区 域的网络通信质量有好有坏引起的。举例来说,当各管理节点采用不同通信网络时,当管理 节点A向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传输数据时,由于是进行跨网或者说是异网数据传输,跨网 的数据传输链路的稳定性较差,网络环境比较差,使得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很差。
[0036]当然,上述在所处位置、所采用的通信网络存在差异性的网络架构仅为一种特定 举例,实际应用中,管理节点A、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也可以采用相同的通信网络,位于同 一位置区域内。此时,网络通信质量较差的原因可能是所采用的通信网络信道本身的问题 所导致的在某时间时通信质量较差。
[003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备份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该实施例提供的基 于喷泉码的数据备份方法可以由基于喷泉码的数据备份装置执行,该基于喷泉码的数据备 份装置可以设置在上述网络架构中的当前提供服务的服务管理节点A中。如图2所示,该方 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8]步骤101、接收并存储数据包。
[0039] 当管理节点A接收到数据包后,首先进行本地存储,随后进行如下的备份存储处 理。
[0040] 步骤102、对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码。
[0041] 步骤103、将编码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各备份管理节点。
[0042] 实际应用中,该喷泉码可以是LT码,也可以是Raptor码。
[0043] 其中,LT码是喷泉码的第一次具体实现,是由Michael Luby提出的,后来Amin Shokrol Iahi对LT码做出了改进,提出了第二类喷泉码,即Raptor码。
[0044] LT码采用了随机编码的思想,是一种码率不受限码,也称为无码率码。LT码可以在 源端产生无限多的编码数据包,直至接收端能正确恢复源文件。
[0045] Raptor码包括一个高速率预编码和LT码,其中,预编码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扩大 原有信息分组数量即原始数据分组的数量,从而得到中间分组,进而以中间分组为LT码编 码的输入进行LT码编码。
[0046]所谓的喷泉码,就是指使用该种编码可以由k个原始数据分组生成任意数量的编 码分组,而只要知道其中任意n(n多k)个编码分组,即可通过译码成功恢复出全部原始数据 分组。
[0047]本实施例中,假设接收到的数据包的长度为L比特,将长度为L比特的数据包分割 成k = 个原始数据分组,则每个原始数据分组的长为1。
[0048] 定义:度d表示喷泉码编码过程中每次选取原始数据分组的个数。
[0049] 喷泉码编码生成一个编码分组的具体过程如下:
[0050] 1)随机(伪随机)选择一个度d;
[0051] 2)从所有的原始数据分组中随机(伪随机)选取d个不同的原始数据分组;
[0052] 3)将这d个不同的原始数据分组进行异或运算,生成一个编码分组。
[0053] 假设已知η个编码分组,每个编码分组代表一个有k个未知输入的线性方程。则整 个译码过程可以看作是η个方程联合求解k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GXX = N,其中G是生成矩 阵,大小为nXk,X为kXl的待求解原始数据分组向量,N为nXl的编码分组向量。当生成矩 阵G列满秩即G的秩为k时,待求解原始数据分组X有唯一确定解。
[0054]基于上述的喷泉码编码、译码过程,当管理节点A接收到需要备份存储至备份管理 节点B和C的数据包后,根据上述编码过程对该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码。可以在每获得一个 编码分组后便向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进行发送,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编码后的数据包发 送至各备份管理节点,可以是依次将编码获得的编码分组发送至各备份管理节点。
[0055]由于管理节点A对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的编码过程中可以生成大量的编码分组,这 些编码分组依次不断地向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进行发送,即使当前的网络环境不稳定, 这些大量的编码分组不能完全被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接收,但是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 也会接收到其中的部分编码分组,只要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接收到的编码分组的数量满 足其译码需求,便能够准确译码获得数据包。而基于喷泉码编码产生的编码分组的数量远 远大于译码所需的编码分组数量,因此,基于喷泉码对数据包进行编码,能够保证在网络环 境较差的情况下,作为接收方的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仍能够准确译码获取数据包,实现 数据包的可靠同步备份传输。
[0056] 本实施例中,在当前提供服务的服务管理节点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对该数据包 进行喷泉码编码,并将编码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各备份管理节点,以实现该数据包在所有备 份管理节点中的备份存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需要进行数据包备份时,通过对数据包进行 喷泉码编码,使得编码后的数据包能够在网络环境较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可靠备份传 输;并且,由于喷泉码是以软件方式实现的编码,速度较快,有利于保证数据包备份传输的 及时性;而且,对数据包进行编码传输而非明文传输,相当于对数据包进行了"加密",也保 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0057]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备份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该方法仍以设置在 管理节点A中的数据备份装置作为执行主体为例进行说明。在图2所示实施例一的基础上, 可选的,步骤103中将编码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各备份管理节点,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0058]分别建立与各备份管理节点之间的UDP连接,通过各UDP连接,将编码后的数据单 元分别发送至各备份管理节点。
[0059] 其中,UDP连接指的是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简称UDP)连接。
[0060] 该方式中,管理节点A分别与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建立UDP连接,进而可以通过 一对一的单播方式将编码后的数据包,即编码后获得的各编码分组依次分别发送给管理节 点B、管理节点C。
[0061] 本实施例中,之所以采用UDP的无连接传输方式,是因为无连接的传输方式相对于 现有的面向连接的传输方式,一般具有更高的传输效率,有利于提高数据备份传输的效率。 [0062] 可选的,步骤103中将编码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各备份管理节点,还可以通过如下方 式实现:
[0063]通过预先建立的组播通信系统,将编码后的数据包通过组播的方式发送至各备份 管理节点。
[0064]该方式中,管理节点A、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之间组成组播通信系统,当管理节 点A接收并存储数据包,并对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码,获得各编码分组后,通过组播的方式 将编码后的各编码分组发送至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相当于是一对多的发送。
[0065]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道的是,组播也称为多播,是基于UDP实现的。组播的数据 包发送方式就是发送方可以一次的、同时的发送一个数据包到多个接收方。实际上,发送方 也称为组播源,把数据包发送到特定的组播组,而只有具有属于该组播组的地址的接收方 才能接收到该数据包。组播可以大大的节省网络带宽,因为无论有多少个目标地址,在整个 网络的任何一条链路上只传送单一的数据包。针对本实施例来说,传输的数据包为喷泉码 编码后的数据包。
[0066]另外,本实施例中,建立包含服务管理节点A、备份管理节点B和备份管理节点C的 组播通信系统的方式,与现有的组播网络建立方式相同。简单来说,要实现组播通信,首先 各主机即上述管理节点A、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需要具有相同的IP组播地址,即都属于同 一个组播组。实际应用中,将224.0.0.0-239.255.255.255的D类地址作为目的地址,这样, 服务管理节点A发出目的地址是以上范围组播地址的数据包,则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因 为已经加入了该组播组,便可以接收到该数据包。
[0067] 如图3所示,在图2所示实施例基础上,步骤103之后,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0068]步骤201、确定各备份管理节点是否已经成功译码获得数据包,若各备份管理节点 是已经成功译码获得数据包,则执行步骤202。
[0069]若各备份管理节点没有成功译码获得数据包,则可以继续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包。 [0070]步骤202、停止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包。
[0071]本实施例中,管理节点A可以不断向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包, 即该数据包对应的编码后的各编码分组,直到确定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已经成功译码获 得该数据包为止。
[0072]可选的,步骤201中确定各备份管理节点是否已经成功译码获得数据包,可以通过 如下方式实现:
[0073]若接收到各备份管理节点发送的接收确认消息,则确定各备份管理节点已经成功 译码获得该数据包。
[0074]根据前述实施例中对于喷泉码编码、译码过程的描述,假设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 C已经成功接收到n(n多k)个编码分组,其已经可以成功译码出该数据包,则其可以向管理 节点A发送接收确认消息,用于告知管理节点A其已经成功接收了该数据包,该成功接收意 味着成功译码获得该数据包。从而,管理节点A可以停止后续的编码分组的生成,并停止继 续向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发送后续的编码分组,并在存在下一个数据包需要同步传输 时,进行下一数据包的同步传输处理。因此,此时该停止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包可以是指停止 发送该数据包对应的多个编码分组中的剩余编码分组。
[0075]或者,管理节点A停止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包,也可以是如下的情况:管理节点A在编 码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对应的多个编码分组后,将各编码分组发送至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 点C。如果没有接收到上述接收确认消息,则管理节点A可以根据预设策略重复发送该个编 码分组,如果收到该接收确认消息,则停止重复发送该各编码分组,并在有下一个数据包需 要发送的情况下,处理下一个数据包。因此,该停止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包也可以是指停止重 复发送该编码后的数据包。
[0076]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接收端反馈接收确认消息只是可选的方式,实际应用中,接收 端(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可以不进行上述反馈。因为基于喷泉码对数据包进行编码后, 即便当前的网络通信质量很差,有部分编码分组没有成功发送至接收端,但是由于发送端 (管理节点A)生成的编码分组数量很多,能够保证在网络通信质量很差的情况下,接收端依 旧能够接收到足以译码获得数据包的编码分组数量,因此,管理节点A可以在发送完该数据 包对应的编码分组后,随即进行下一数据包的处理。
[0077]可选的,步骤201中确定各备份管理节点是否已经成功译码获得数据包,还可以通 过如下方式实现:
[0078]若检测到与各备份管理节点间的通信连接被断开,则确定各备份管理节点已经成 功译码获得数据包。
[0079]在一种应用场景下,假设管理节点A向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只发送一个数据包, 此时,如果管理节点B和管理节点C成功译码获得该数据包,其可以随即断开与管理节点A间 的通信连接,比如UDP连接。此时,管理节点A检测到该通信连接被断开,则确定管理节点B和 管理节点C已经成功译码获得该数据包,停止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包,继续处理下一个数据 包。
[0080] 上述实现步骤201的两种可选方式可以是择一使用的,也可以是同时被使用的。同 时被使用时,相当于如果检测到与各备份管理节点间的通信连接被断开前,接收到各备份 管理节点发送的接收确认消息,则确定各备份管理节点已经成功译码获得所述数据包。
[0081] 本实施例中,服务管理节点A基于对备份管理节点B和备份管理节点C是否成功译 码获得其发送的数据包的判定,能够及时获知接收端的接收情况,以便进行是否继续发送 该数据包的编码结果的判定,保证数据备份的可靠性。另外,通过对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 码,在向备份管理节点进行数据备份的传输过程中,传输喷泉码编码后的数据包即不断传 输喷泉码编码后的各编码分组,以避免恶劣的通信环境对数据传输可靠性的影响,也保证 了数据备份的可靠性。
[0082]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备份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 数据备份装置包括:接收模块11、编码模块12、发送模块13。
[0083]接收模块11,用于接收并存储数据包,所述数据包具有预设比特长度。
[0084]编码模块12,用于对所述接收模块11接收的所述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码。
[0085]发送模块13,用于将所述编码模块12编码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各备份管理节点。 [0086]可选的,该装置还包括:建立模块14。
[0087]建立模块14,用于分别建立与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之间的UDP连接。
[0088] 相应的,所述发送模块13具体用于:通过各所述UDP连接,将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包 分别发送至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
[0089] 可选的,所述发送模块13还用于:通过预先建立的组播通信系统,将所述编码后的 数据包通过组播的方式发送至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
[0090] 图4所示装置可以执行图2所示实施例的方法,本实施例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可参 考对图2的相关说明。
[0091]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92] 在当前提供服务的服务管理节点通过接收模块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通过编码模 块对该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码,并将编码后的数据包通过发送模块发送至各备份管理节 点,以实现该数据包在所有备份管理节点中的备份存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需要进行数据 包备份时,通过对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码,使得编码后的数据包即使在网络环境较差的情 况下,也能够得到可靠传输、可靠译码;并且,由于喷泉码是以软件方式实现的编码,速度较 快,有利于保证数据包备份传输的及时性;而且,对数据包进行编码传输而非明文传输,相 当于对数据包进行了"加密",也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0093]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备份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 图4所示实施例基础上,可选的,该装置还包括:确定模块21。
[0094]确定模块21,用于确定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是否已经成功译码获得所述数据包。 [0095]所述发送模块13还用于:若所述确定模块21确定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已经成功译 码获得所述数据包,则停止发送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包。
[0096]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21具体用于:若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 发送的接收确认消息,则确定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已经成功译码获得所述数据包。
[0097] 或者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21具体用于:若检测到与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间的通 信连接被断开,则确定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已经成功译码获得所述数据包。
[0098] 图5所示装置可以执行图3所示实施例的方法,本实施例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可参 考对图3的相关说明。
[0099]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100] 服务管理节点中的确定模块通过基于对备份管理节点和备份管理节点是否成功 译码获得其发送的数据包的判定,能够及时获知接收端的接收情况,以便服务管理节点进 行是否继续发送该数据包的编码结果的判定,保证数据备份的可靠性。另外,通过对数据包 进行喷泉码编码,在向备份管理节点进行数据备份的传输过程中,传输喷泉码编码后的数 据包即不断传输喷泉码编码后的各编码分组,以避免恶劣的通信环境对数据传输可靠性的 影响,也保证了数据备份的可靠性。
[0101]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还一种管理设备,该管理设备中包括处理器以及与处理器 通过总线连接的存储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调用该计算机程序以执行 上述图2-图3方法实施例中各步骤。该存储器可以实现为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0102]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 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 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 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 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0103]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 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 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 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0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 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装置(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装置等)执行各个实施 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010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 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 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 范围。
【主权项】
1. 一种数据备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并存储数据包,所述数据包具有预设比特长度; 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码; 将编码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各备份管理节点。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编码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各备份管理 节点,包括: 分别建立与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之间的UDP连接; 通过各所述UDP连接,将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单元分别发送至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编码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各备份管理 节点,包括: 通过预先建立的组播通信系统,将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包通过组播的方式发送至所述各 备份管理节点。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编码后的数据单元发 送至各备份管理节点之后,还包括: 确定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是否已经成功译码获得所述数据包; 若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已经成功译码获得所述数据包,则停止发送所述编码后的数据 包。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是否已经成 功译码获得所述数据包,包括: 若接收到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发送的接收确认消息,则确定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已经 成功译码获得所述数据包; 或/和, 若检测到与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间的通信连接被断开,则确定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已 经成功译码获得所述数据包。6. -种数据备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并存储数据包,所述数据包具有预设比特长度; 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数据包进行喷泉码编码;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编码模块编码后的数据包发送至各备份管理节点。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建立模块,用于分别建立与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之间的UDP连接; 相应的,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通过各所述UDP连接,将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包分别发 送至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 通过预先建立的组播通信系统,将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包通过组播的方式发送至所述各 备份管理节点。9. 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是否已经成功译码获得所述数据包;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已经成功译码获得所 述数据包,则停止发送所述编码后的数据包。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发送的接收确认消息,则确定所述各备份 管理节点已经成功译码获得所述数据包; 或/和,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若检测到与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间的通信连接被断开,则确定所述各备份管理节点已 经成功译码获得所述数据包。
【文档编号】H04L29/06GK105915640SQ201610404622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6月8日
【发明人】陈翔, 胡勇
【申请人】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乐视网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