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扩声用共面对称式号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44660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扩声用共面对称式号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扩音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扩声用的共面对称式号角。
【背景技术】
[0002]现代扩声应用中,在一些高端场所,如剧场、电影院、礼堂、报告厅等,对扩声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满足声压级,更要满足声像定位、声场均匀度等高端技术指标。这就要求在扬声器系统设计时,要不断优化创新。
[0003]通常,为满足大面积场地的扩声需求,常采用组合号角扬声器系统,以提高初始声压级,满足整个声场的声压需求。常见传统的组合号角结构如图1所示,传统的组合号角虽能满足声压级要求,但在声场均匀度及声像定位方面均存在缺陷,如图2及图3所示可知,A区域,中音偏多而高音不足,C区域则相反,导致声场的均匀度不一致;在中高音交叠的B区域,由于高音声路径La与中音的声传播路径Lb不等,导致产生路径差AL = La_Lb。由声学的基本原理可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一恒定值(340米/秒),与声音的频率无关。因此,路径差将导致时间差,使高音和中音不能同步到达参考测试点D,即相位不等。相位不等,会导致相位失真,引起声像定位不准、音质恶化。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扩声用的共面对称式号角,相比传统扩声设备,本实用新型改善了声场的均匀度,提高声像定位的精准度,优化了扩声音质。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扩声用的共面对称式号角,包括中音号角、高音号角、号角前固定架、后侧安装平台、中音密封罩、高音驱动器、垂直角度调节器、角度调节螺栓、号角转轴螺栓、号角后支撑架、底座、中音驱动器、水平角度调节器、角度调节滑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音号角和所述高音号角分别组装后,用坚固螺栓总装于所述号角前固定架上;所述号角后支撑架用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中音号角和所述高音号角的所述后侧安装平台上;所述号角前固定架通过用所述号角转轴螺栓与所述底座相连。所述号角后支撑架与所述垂直角度调节器用所述角度调节螺栓相连;所述角度调节器与所述底座用螺栓连接;松开所述角度调节螺栓,推动整体号角,使其沿所述角度调节器滑轨移度至所需角度,再将所述角度调节器螺栓拧紧,使其头部沉入沉槽定位,即可实现角度调节。
[000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解决了扩声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扩声用的共面对称式号角,1、具有覆盖区域频响一致的功能,首先,频响一致是指组合式号角的有效覆盖区域,其频率响应的范围相同,反之,则导致某些区域高音偏多或偏少的不一致现象;2、传统组合号角,由于初使路径差和声传播路径差,会导致相位失真,而相位失真是影响声像定位精度的最主要原因。而本组合式号角,由于采用共声平面及共声轴式设计,基本消除了与之对应的初始路径差和声传播路径差,因而显著降低了相位失真,提高了声像定位的精准度;3、具有可调覆盖角度的功能其装配支架加装有角度调节器,沿滑轨移动调节螺栓,即可改变整体号角的垂直投射角度;同时,固定底板滑轨设计,可调节整体号角的水平覆盖角度,从而实现多种覆盖模式,使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而固定底板的滑轨设计,可调节整体号角的水平覆盖角度。
【附图说明】
[0007]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0008]附图中,
[0009]图1为传统组合号角结构的示意图;
[0010]图2为传统组合号角的声场均匀度示意图;
[0011]图3为传统组合号角的声像定位示意图
[001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扩声用共面对称式号角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扩声用共面对称式号角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6为图4的A-A向剖视图;
[0015]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扩声用共面对称式号角的俯/仰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扩声用共面对称式号角的水平调节器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17]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扩声用共面对称式号角的声场均匀度及声像定位示意图;
[0018]图10为传统的中高音号角的非共声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扩声用共面对称式号角的共声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扩声用共面对称式号角的后支撑架水平覆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扩声用共面对称式号角的后支撑架上仰式覆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扩声用共面对称式号角的后支撑架下俯式覆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号:
[0024]1、号角前固定架;2、高音号角;3、中音号角;4、角度调节滑轨;5、垂直角度调节器;6、水平角度调节器;7、角度调节螺栓;8、高音驱动器;9、中音驱动器;10、后侧安装平台;11、中音密封罩;12、号角转轴螺栓;13、号角后支撑架;14、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0026]参阅图4-图14,一种扩声用共面对称式组合号角,包括中音号角3、高音号角2、号角前固定架1、后侧安装平台10、中音密封罩11、高音驱动器8、垂直角度调节器5、角度调节螺栓7、号角转轴螺栓12、号角后支撑架13、底座14、中音驱动器9、水平角度调节器6、角度调节滑轨4。
[0027]所述中音号角3和高音号角2在制作前,首先,分别预设其覆盖角度,以CAD辅助设计软件,设计出中音号角3、高音号角2的水平及垂直张角。
[0028]本结构号角,采用对称式结构设计,使高音声轴与中音耦合声轴重合,从而使中、高音号角的覆盖范围重叠,大大改善了有效覆盖区域的声场均匀度;中、高音号角声轴重合,形成共轴式声学特性,使中、高音的声像点重合,消除了声路径的时间差,显著降低了相位失真,提高了声像定位的精准度,优化了扩声音质;本结构中高音号角采用共声学平面(即:中、高音号角的声学中心点位于同一虚拟平面上)设计,大大降低了非共声学平面由于号角间初始物理位置差异而导致的时间差,显著改善了中高音号角间的自身相位失真,由于中高音号角长度的不同,导致其声学平面产生路径差Δ?,这将引起初始相位失真。因此,采用共声平面结构设计,使AL-O,可大大降低初始相位失真。理论上,当AL = O时,即可实现线性相位特性,使相位失真为零,此时,高音号角的声像点将与中音号角的耦合声像点完全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耦合点声源,使整个组合式号角形成一个声学特性一致的点声源,优化声像定位精度及音质。所以,所述中音号角3、高音号角2的理论声学中心点,分别位于中音驱动器9和高音驱动器8音圈的中心。根据理论声学中心点,预设中音号角3、高音号角2的长度。所述中音号角3和所述高音号角2用玻璃钢手工制出其初模,分别装配所述中音驱动器9和高音驱动器8后,作声学路径测试,测试点通常选在共轴线上,距所述中音号角3、高音号角2两米处,根据中音、高音的路径差,分别修正所述中音号角3、高音号角2的长度;预设分频点将中高音分频后,分别测试中高音的声路径,根据路径差,精确修正号角长度,以实现共声平面特性;用数控CNC仿形加工机床,将手工号角翻模,再以聚脲树脂压制出成品的所述的中音号角3和所述高音号角2。
[0029]所述中音号角3和所述高音号角2分别组装后,用坚固螺栓总装于所述号角前固定架I上;所述号角后支撑架13用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中音号角3和所述高音号角2的所述后侧安装平台10上;所述号角前固定I架通过用所述号角转轴螺栓12与所述底座14相连。所述号角后支撑架13与所述垂直角度调节器5用所述角度调节螺栓7相连;所述水平角度调节器6与所述底座24用螺栓连接;松开所述角度调节螺栓7,推动整体号角,使其沿所述角度调节器滑轨4移度至所需角度,再将所述角度调节器螺栓7拧紧,使其头部沉入沉槽定位,即可实现角度调节。
[0030]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包括中音驱动器、高音驱动器的数量和型号),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扩声用共面对称式号角,包括中音号角、高音号角、号角前固定架、后侧安装平台、中音密封罩、高音驱动器、垂直角度调节器、角度调节螺栓、号角转轴螺栓、号角后支撑架、底座、中音驱动器、水平角度调节器、角度调节滑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音号角和所述高音号角通过坚固螺栓总装于所述号角前固定架上;所述号角后支撑架用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中音号角和所述高音号角的所述后侧安装平台上;所述号角前固定架通过用所述号角转轴螺栓与所述底座相连;所述号角后支撑架与所述垂直角度调节器用所述角度调节螺栓相连;所述角度调节器与所述底座用螺栓连接;松开所述角度调节螺栓,推动整体号角,使其沿所述角度调节器滑轨移度至所需角度,再将所述角度调节器螺栓拧紧,使其头部沉入沉槽定位,即可实现角度调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扩声用共面对称式号角,包括中音号角、高音号角、前固定架、后侧安装平台、中音密封罩、高音驱动器、垂直角度调节器、后支撑架、底座、中音驱动器、水平角度调节器、角度调节滑轨,所述中音号角和高音号角总装于前固定架上;所述后支撑架安装在所述中音号角和高音号角的后侧安装平台上;所述号角前固定架通过转轴螺栓与底座相连;所述号角后支撑架与所述垂直角度调节器通过角度调节螺栓相连;所述水平角度调节器与所述底座通过角度调节螺栓连接。本实用新型有效提升了覆盖区域的声场均匀度及声像定位精准度,改善了扩声音质,拓宽了适用范围。
【IPC分类】H04R1/20
【公开号】CN204697262
【申请号】CN201520108360
【发明人】张祥奎
【申请人】张祥奎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