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灯调光电子镇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50844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荧光灯调光电子镇流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荧光灯调光电子镇流器。
背景技术
现有照明设备,由于白炽灯可以调光而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由于其照明效果不及荧光灯好,耗能费电易损坏,其应用受到限制。目前由于日光灯即荧光灯的调光技术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导致很多场所无法使用,或者使用效果不理想,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荧光灯调光电子镇流器,该电子镇流器的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实现,电路自动保护,调光效果好,可以较好地实现荧光灯线性调光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荧光灯调光电子镇流器,其电路由桥式整流滤波电路、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调光电阻、灯管条纹抑制电路以及半桥驱动电路组成,220V电源经整流滤波电路后,通过电阻R9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电源输入端1脚,同时连接半桥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出2、4脚连接半桥驱动电路的控制端,半桥驱动电路的输出通过灯管条纹抑制电路L1、C3、R7连接荧光灯管的一端,荧光灯管的另一端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出8脚,荧光灯管两端的公共端连在一起并通过电阻R4、R6和电容C1、C2连接整流电路的负输出端,调光电阻R5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入端,调光电阻R5连接有微调电阻R13。
所述半桥驱动电路由两个功率放大器Q1、Q2组成,第一功率放大器Q1的漏极连接连接整流电路的正输出端,第一功率放大器Q1的源极连接第二功率放大器Q2的漏极,其接点连接灯管条纹抑制电路,第一功率放大器Q1的栅极通过栅极电阻R2后,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出端2脚并通过电阻R11连接第一功率放大器Q1的源极,第二功率放大器Q2的栅极通过栅极电阻R3后,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出端4脚并通过电阻R12连接第二功率放大器Q2的源极,第二功率放大器Q2的源极通过电阻R8连接整流电路的负输出端。
所述灯管条纹抑制电路由电容C3与电阻R7并联连接后与电感L1串联连接而成,灯管条纹抑制电路连接荧光灯管的一端和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出端6脚。
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Q1的源极同第二功率放大器Q2的漏极连接点通过由电容C5、C6、电阻R1、二极管D1和稳压管D2形成的电路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FL15A的电源端1脚,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FL15A的电源端1脚通过电容C6连接整流电路的负输出端,电容C5串联连接电阻R1、正向串联连接二极管D1后,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电源端1脚,二极管D1的正极反向连接稳压管D2后连接整流电路的负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0A可以根据调光电路输入的电压,自动控制荧光灯管的启动和调光,灯管条纹抑制电路可以调整荧光灯的发光效果,IC集成模块智能控制调光,调光范围大,调光线性度好,可以有效的调整荧光灯管的光线,当灯管发生非正常状态时,电路会自动保护驱动晶体管及IC集成模块,同白炽灯相比较,极大程度的节约了能源。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气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气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荧光灯调光电子镇流器,其电路由桥式整流滤波电路、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调光电阻、灯管条纹抑制电路以及半桥驱动电路组成,220V电源经整流滤波电路D3、D4、D5、D6形成桥式整流电路,由C7和R10形成滤波电路后,通过电阻R9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电源输入端1脚,同时连接半桥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出2、4脚连接半桥驱动电路的控制端,半桥驱动电路的输出通过灯管条纹抑制电路L1、C3、R7连接荧光灯管的一端,荧光灯管的另一端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出8脚,荧光灯管两端的公共端连在一起并通过电阻R4、R6和电容C1、C2连接整流电路的负输出端,调光电阻R5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入端,调光电阻R5连接有微调电阻R13。
半桥驱动电路由两个功率放大器Q1、Q2组成,第一功率放大器Q1的漏极连接连接整流电路的正输出端,第一功率放大器Q1的源极连接第二功率放大器Q2的漏极,其接点连接灯管条纹抑制电路,第一功率放大器Q1的栅极通过栅极电阻R2后,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输出端2脚并通过电阻R11连接第一功率放大器Q1的源极,第二功率放大器Q2的栅极通过栅极电阻R3后,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出端4脚并通过电阻R12连接第二功率放大器Q2的源极,第二功率放大器Q2的源极通过电阻R8连接整流电路的负输出端。
灯管条纹抑制电路由电容C3与电阻R7并联连接后与电感L1串联连接而成,灯管条纹抑制电路连接荧光灯管的一端和调光控制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出端6脚。
第一功率放大器Q1的源极同第二功率放大器Q2的漏极连接点通过由电容C5、C6、电阻R1、二极管D1和稳压管D2形成的电路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电源端1脚,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电源端1脚通过电容C6连接整流电路的负输出端,电容C5串联连接电阻R1、正向串联连接二极管D1后,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电源端1脚,二极管D1的正极反向连接稳压管D2后连接整流电路的负输出端。
工作原理如下调光电阻R5将调节后的模拟电压信号输入给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输出电压信号控制半桥驱动电路,及控制荧光灯管的工作频率,达到控制荧光灯管光线强弱的目的,由于集成模块的有效控制,可以将调光电阻R5的模拟电压转变成自动调节信号,线性的控制发光灯管的发光强度。
当灯管发生非正常状态时,电路会自动保护驱动晶体管及IC集成模块。
权利要求1.一种荧光灯调光电子镇流器,其特征是其电路由桥式整流滤波电路、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调光电阻、灯管条纹抑制电路以及半桥驱动电路组成,220V电源经整流滤波电路后,通过电阻(R9)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电源输入端(1脚),同时连接半桥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出(2、4脚)连接半桥驱动电路的控制端,半桥驱动电路的输出通过灯管条纹抑制电路(L1、C3、R7)连接荧光灯管的一端,荧光灯管的另一端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出(8脚),荧光灯管两端的公共端连在一起并通过电阻(R4、R6)和电容(C1、C2)连接整流电路的负输出端,调光电阻(R5)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入端,调光电阻(R5)连接有微调电阻(R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灯调光电子镇流器,其特征是所述半桥驱动电路由两个功率放大器(Q1、Q2)组成,第一功率放大器(Q1)的漏极连接整流电路的正输出端,第一功率放大器(Q1)的源极连接第二功率放大器(Q2)的漏极,其接点连接灯管条纹抑制电路,第一功率放大器(Q1)的栅极通过栅极电阻(R2)后,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出端(2脚)并通过电阻(R11)连接第一功率放大器(Q1)的源极,第二功率放大器(Q2)的栅极通过栅极电阻(R3)后,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出端(4脚)并通过电阻(R12)连接第二功率放大器(Q2)的源极,第二功率放大器(Q2)的源极通过电阻(R8)连接整流电路的负输出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灯调光电子镇流器,其特征是所述灯管条纹抑制电路由电容(C3)与电阻(R7)并联连接后与电感(L1)串联连接而成,灯管条纹抑制电路连接荧光灯管的一端和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出端(6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灯调光电子镇流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Q1)的源极同第二功率放大器(Q2)的漏极连接点通过由电容(C5、C6)、电阻(R1)、二极管(D1)和稳压管(D2)形成的电路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电源端(1脚),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电源端(1脚)通过电容(C6)连接整流电路的负输出端,电容(C5)串联连接电阻(R1)、正向串联连接二极管(D1)后,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电源端(1脚),二极管(D1)的正极反向连接稳压管(D2)后连接整流电路的负输出端。
专利摘要一种荧光灯调光电子镇流器,可以实现荧光灯调光的技术方案。其电路由桥式整流滤波电路、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调光电阻、灯管条纹抑制电路以及半桥驱动电路组成,220V电源经整流滤波电路后,通过电阻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芯片的电源输入端,同时连接半桥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ATK/D8100A)的输出连接半桥驱动电路的控制端,半桥驱动电路的输出通过灯管条纹抑制电路连接荧光灯管,调光电阻连接调光控制IC集成模块的输入端。IC集成模块根据调光电阻的模拟电压输入信号控制半桥驱动电路的输出,达到控制荧光灯管光线强弱、护眼节电的目的,灯管非正常时,集成电路自动保护,调光范围大,线性度好,无极调光,节约能源,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荧光灯。
文档编号H05B41/39GK2650448SQ0326081
公开日2004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8日
发明者洪学远, 温达成, 洪学宁 申请人:洪学静, 洪学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