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半自动开合功能的滑盖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27497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半自动开合功能的滑盖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盖机构,尤指一种具有半自动开合功能的滑盖机
背景技术
在信息通讯系统高度发展的现代化信息社会中,便利而轻巧的行动电话 装置广泛的运用于人与人之间日常生活的沟通上,人们能借助方便的行动电 话装置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换、经验分享与意见沟通。而行动电话的进步更 是一日千里,近年来各式强大功能的行动电话陆续开发而出,而使用率的普 及更造成产能急速膨胀,因此在行动电话日趋普及、技术成熟、外形多变化 以及型体縮小化的趋势下,如何能让使用者更方便操作使用行动电话,便成 为设计的重要课题。
市售的行动电话中,有部分行动电话的开合设计是采用滑动式开合的设 计,尤其是应用于高阶行动电话。滑动式行动电话相较于直立式行动电话, 具有关闭电话时体积小、拨号时按键面积大等优点,但另一方面来说,由于 滑动式手机的滑动机构多采用手动方式操作,若手机机身较长则需要较长的 开合距离,对于操作者来说就显得开合较不顺手,甚至于手掌较小的使用者 若欲仅使用单手进行开合操作时,则会有一次无法开启到底的现象发生,而 造成人机界面操作上的不便,因此半自动开合机构设计便应运而生。 一般来 说,半自动开合机构设计常利用弹性元件(如弹簧或扭簧等)来达到驱动滑盖 的效果,然而若采用弹簧作为驱动元件会有应力集中的缺点,故为了改变应 力集中此缺点,会采用扭簧作为驱动元件,举例来说,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
325679披露了一种滑盖结构改良,该结构利用两个弹性元件(两扭簧)驱动上 盖,该弹性元件的一端与上盖互相枢设,另一端则与底板互相枢设,通过推 移上盖使其所连接的弹性元件产生旋转,以改变上盖与底板的相对位置,使 滑盖滑动。请参阅图1与图2,图1与图2分别为现有技术单一扭簧移动行
程的示意图, 一扭簧10的两端分别枢接于一滑动件12以及一固定件14,当
滑动件12由图1所示的位置被推动至图2所示的位置时,扭簧IO会因为弹 性压縮而发生旋转,而产生如图所示的弹性变形,然而由于其以单一扭簧的 形式呈现,故需要较长的行程以及较大的机构空间(宽度Dl)来提供单一扭簧 的旋转裕度,若是扭簧10设置于如图3所示其转折部位较接近滑动件12与 固定件14所构成的机构件边缘,且无预留较大的机构空间时,则扭簧10因 弹性压縮而发生旋转时会部分突出于滑动件12以及固定件14之外,而造成 扭簧10因干涉而无法发生旋转或是暴露于机构件外的缺憾。此外,由于扭 簧10需要较长的移动行程,故容易发生屈曲(buckle)现象,故必须额外设置 支撑或导引的结构以避免因拉压簧过长而发生屈曲现象,此外其弹力控制性 受限且所能提供的弹力较小,以及在动作时仍有可能产生局部应力集中与疲 劳现象而损伤弹性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半自动开合功能的滑盖机构,以解决上述的问 题,使弹性结构的弹力控制性与所能提供的弹力较大,而无须额外增设支撑 或导引的结构以避免因拉压簧过长而发生屈曲现象,且可避免因局部应力集 中与疲劳现象而损伤弹性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一种具有半自动开合功能的滑盖机构,其包含有一固 定件、 一滑动件,其以可相对于该固定件滑动的方式设置于该固定件的一侧, 以及一弹性结构,其一端枢接于该固定件且另一端枢接于该滑动件,该弹性 结构包含有多个转折部,用来于该滑动件由一第一位置向一方向推移一特定 行程后因弹性压縮而发生旋转,以驱动该滑动件继续往该方向移动至一第二 位置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 结构仅需较小的机构以及空间便可达到较长的行程而与现有技术单一扭簧 的形式相同的半自动开合功能,此外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的弹力控制性与所 能提供的弹力较大,故无须额外增设支撑或导引的结构以避免因拉压簧过长 而发生屈曲现象,且可避免因局部应力集中与疲劳现象而损伤弹性结构。200820117026.4
说明书第3/7页


图1至图3分别为现有技术单一扭簧移动行程的示意图。 图4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滑盖机构于不同位置的示意图。 图7与图8为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移动行程的示意图。 图9至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滑盖机构于不同位置的示意图。 图12与图1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不同弹性结构 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IO扭簧12滑动件
14固定件50滑盖机构
52固定件54滑动件
56弹性结构58第一弹性元件
581第一区段582第二区段
583第一转折部60第二弹性元件
601第三区段602第四区段
603第二转折部80弹性结构
82第一弹性元件821第一区段
822第二区段823第一转折部
84第二弹性元件841第三区段
842第四区段843第二转折部
86第三弹性元件861第五区段
862第六区段863第三转折部
90弹性结构92第一弹性元件
921第一区段922第二区段
923第一转折部94第二弹性元件
941第三区段942第四区段
943第二转折部96第三弹性元件
961第五区段962第六区段
963第三转折部98第四弹性元件
981第七区段982第八区段
7
983第四转折部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至图6,图4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滑盖机构50 于不同位置的示意图,滑盖机构50可适用于一手持式装置,如一行动电话 等。滑盖机构50包含有一固定件52,其可为该手持式装置内部的固定机构 件,例如一基板等; 一滑动件54,其以可相对于固定件52滑动的方式设置 于固定件52的一侧,滑动件54可为一行动电话的一滑盖等;以及一弹性结 构56,其一端枢接于固定件52且另一端枢接于滑动件54。于此实施例中, 弹性结构56包含有一第一弹性元件58,其包含有一第一区段581,其一端 枢接于固定件52、 一第二区段582,以及一第一转折部583,连接于第一区 段581与第二区段582,第一转折部583具有一第一曲率;弹性结构56另包 含有一第二弹性元件60,其包含有一第三区段601,其连接于第一弹性元件 581的第二区段582、 一第四区段602,其一端枢接于滑动件54,以及一第 二转折部603,连接于第三区段601与第四区段602,第二转折部603具有 一第二曲率,其中该第一曲率与该第二曲率的方向实质上相反。第一弹性元 件58与第二弹性元件60可分别为一扭簧,且第一弹性元件58与第二弹性 元件60可为一体成型。
如图4所示,当滑动件54相对于固定件52位于一第一位置时,即滑动 件54尚未被推动时,第一弹性元件58的第一区段581实质上平行于第二弹 性元件60的第三区段601 ,且第一弹性元件58的第二区段582实质上平行 于第二弹性元件60的第四区段602。接下来,当使用者向+X方向推动滑动 件54—特定行程以使滑动件54相对于固定件52由该第一位置移动至如图5 所示的位置时,第一弹性元件58的第二区段582与第二弹性元件60的第三 区段601实质上成一直线排列,且第一弹性元件58的第一区段581与第二 弹性元件60的第四区段602实质上平行于第一弹性元件58的第二区段582 与第二弹性元件60的第三区段601,此时第一弹性元件58与第二弹性元件 60会因弹性压縮而发生旋转,以此驱动滑动件54继续往+X方向移动至如图 6所示的一第二位置,此时第一弹性元件58的第一区段581实质上平行于第 二弹性元件60的第四区段602,且第一弹性元件58的第二区段582与第二
弹性元件60的第三区段601实质上成一直线排列,而完成滑动件54开启的 动作。相对地,当使用者欲关闭滑动件54时,可于-X方向推动滑动件54, 滑盖机构50便会依序如图6、图5以及图4进行状态的转变,其作用原理与 上述开启的作用原理相同,故于此不再详述。承上所述,使用者在开启或关 闭滑盖机构50时,弹性结构56会产生反抗力以避免使用者误推并保持弹性 结构56被推动前的原状,直到当手动行程超过某一特定距离后,即由图4 该第一位置转变为图5的位置或由图6的该第二位置转变为图5的位置时, 滑盖机构50即自动继续执行开启或关闭的动作,而可让使用者更方便操作 使用手持式装置,提供人机界面操作上的便利性。
请参阅图7与图8,图7与图8为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56移动行程的示 意图,当滑动件54由图7所示的位置被推动至图8所示的位置时,弹性结 构56会因为弹性压縮而发生旋转,而产生如图所示的弹性变形,由于其以 多个扭簧结合的形式呈现,故仅需要较小的机构空间(宽度D2,其中D2小 于Dl)来提供多个扭簧结合的旋转裕度,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仅需 要较小的机构空间便可达到比现有技术单一扭簧更长的行程,此外本实用新 型弹性结构的弹力控制性与所能提供的弹力较大,故无须额外增设支撑或导 引的结构以避免因拉压簧过长而发生屈曲现象,且可避免因局部应力集中与 疲劳现象而损伤弹性结构。
此外,弹性结构56的第一弹性元件58与第二弹性元件60的设置可不 仅局限为一组,即其设置数目与设置位置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视设计需 求而定。举例来说,请参阅图9至图11,图9至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 施例滑盖机构50于不同位置的示意图,固定件52与滑动件54的两侧可分 别设置一组第一弹性元件58与第二弹性元件60,其作用原理与第一实施例 相同,故于此不再详述。
再者,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的主要结构特征在于包含有多个转折部,也 就是说其可为多组弹性元件的结合,而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两组弹性元件 的结合,举例来说,请参阅图12与图13,图12与图1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 第三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不同弹性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 一弹性结 构80包含有一第一弹性元件82,其包含有一第一区段821,其一端枢接于 固定件52、 一第二区段822,以及一第一转折部823,连接于第一区段821
与第二区段822,第一转折部823具有一第一曲率;弹性结构80另包含有一 第二弹性元件84,其包含有一第三区段841,其连接于第一弹性元件82的 第二区段822、 一第四区段842,以及一第二转折部843,连接于第三区段 841与第四区段842,第二转折部843具有一第二曲率;弹性结构80另包含 有一第三弹性元件86,其包含有一第五区段861,其连接于第二弹性元件84 的第四区段842、 一第六区段862,其枢接于滑动件54,以及一第三转折部 863,连接于第五区段861与第六区段862,第三转折部863具有一第三曲率。 其中该第一曲率与该第三曲率的方向实质上相同,且该第一曲率与该第三曲 率的方向实质上与该第二曲率的方向相反。第一弹性元件82、第二弹性元件 84,以及第三弹性元件86可分别为一扭簧,且第一弹性元件82、第二弹性 元件84,以及第三弹性元件86可为一体成型。承上所述,弹性结构80基本 上为三组扭簧的结合,其作用原理相同于前述实施例,故于此不再详述。
如图13所示, 一弹性结构90包含有一第一弹性元件92,其包含有一第 一区段921,其一端枢接于固定件52、 一第二区段922,以及一第一转折部 923,连接于第一区段921与第二区段922,第一转折部923具有一第一曲率; 弹性结构90另包含有一第二弹性元件94,其包含有一第三区段941,其连 接于第一弹性元件92的第二区段922、 一第四区段942,以及一第二转折部 943,连接于第三区段941与第四区段942,第二转折部943具有一第二曲率; 弹性结构90另包含有一第三弹性元件96,其包含有一第五区段961,其连 接于第二弹性元件94的第四区段942、 一第六区段962,以及一第三转折部 963,连接于第五区段961与第六区段962,第三转折部963具有一第三曲率; 弹性结构90另包含有一第四弹性元件98,其包含有一第七区段981,其连 接于第三弹性元件96的第六区段962、 一第八区段982,其枢接于滑动件54, 以及一第四转折部983,连接于第七区段981与第八区段982,第四转折部 983具有一第四曲率。其中该第一曲率与该第三曲率的方向实质上相同,该 第二曲率与该第四曲率的方向实质上相同,且该第一曲率与该第三曲率的方 向实质上与该第二曲率与该第四曲率的方向相反。第一弹性元件92、第二弹 性元件94、第三弹性元件96,以及第四弹性元件98可分别为一扭簧,且第 --弹性元件92、第二弹性元件94、第三弹性元件96,以及第四弹性元件98 可为一体成型。承上所述,弹性结构90基本上为四组扭簧的结合,其作用
原理相同于前述实施例,故于此不再详述。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结构仅需较小的机构以及空间便可 达到较长的行程而与现有技术单一扭簧的形式相同的半自动开合功能,此外 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的弹力控制性与所能提供的弹力较大,故无须额外增设 支撑或导引的结构以避免因拉压簧过长而发生屈曲现象,且可避免因局部应 力集中与疲劳现象而损伤弹性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所做的 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 一种具有半自动开合功能的滑盖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固定件;一滑动件,其以可相对于该固定件滑动的方式设置于该固定件的一侧;以及一弹性结构,其一端枢接于该固定件且另一端枢接于该滑动件,该弹性结构包含有多个转折部,用来于该滑动件由一第一位置向一方向推移一特定行程后因弹性压缩而发生旋转,以驱动该滑动件继续往该方向移动至一第二位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盖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结构包含有 至少一个第一弹性元件,其包含有一第一区段,其枢接于该固定件; 一第二区段;以及一第一转折部,连接于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区段,该第一转折部具 有一第一曲率;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弹性元件,其包含有一第三区段,其连接于该第一弹性元件的该第二区段;一第四区段,其枢接于该滑动件;以及一第二转折部,连接于该第三区段与该第四区段,该第二转折部具 有一第二曲率,该第一曲率与该第二曲率的方向实质上相反。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盖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元件为一扭簧。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盖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性元件为一扭簧。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盖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元件与该第 二弹性元件是一体成型的。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盖机构,其特征在于,当该滑动件相对于该固 定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区段实质上平行于该第三区段,且该第二区 段实质上平行于该第四区段。
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盖机构,其特征在于,当该滑动件相对于该固 定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区段实质上平行于该第四区段,且该第二区 段与该第三区段实质上成一直线排列。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滑盖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结构包含有 至少一个第一弹性元件,其包含有一第一区段,其枢接于该固定件; 一第二区段;以及一第一转折部,连接于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区段,该转折部具有一 第一曲率;至少一第二弹性元件,其包含有一第三区段,其连接于该第一弹性元件的该第二区段; 一第四区段;以及一第二转折部,连接于该第三区段与该第四区段,该第二转折部具 有一第二曲率;以及 至少一第三弹性元件,其包含有一第五区段,其连接于该第二弹性元件的该第四区段;一第六区段,其枢接于该滑动件;以及一第三转折部,连接于该第五区段与该第六区段,该第三转折部具 有一第三曲率;其中该第一曲率与该第三曲率的方向实质上相同,且该第一曲率与该第 三曲率的方向实质上与该第二曲率的方向相反。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滑盖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元件、该第 二弹性元件,以及该第三弹性元件分别为一扭簧。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滑盖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元件、该第 二弹性元件,以及该第三弹性元件是一体成型的。
11.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滑盖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结构包含有 至少一第一弹性元件,其包含有-一第一区段,其枢接于该固定件; 一第二区段;以及一第一转折部,连接于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区段,该转折部具有一第一曲率;至少一第二弹性元件,其包含有一第三区段,其连接于该第一弹性元件的该第二区段; 一第四区段;以及一第二转折部,连接于该第三区段与该第四区段,该第二转折部具 有一第二曲率;至少一第三弹性元件,其包含有一第五区段,其连接于该第二弹性元件的该第四区段; 一第六区段;以及一第三转折部,连接于该第五区段与该第六区段,该第三转折部具 有一第三曲率;以及 至少一第四弹性元件,其包含有-一第七区段,其连接于该第三弹性元件的该第六区段;一第八区段,其枢接于该滑动件;以及一第四转折部,连接于该第七区段与该第八区段,该第四转折部具 有一第四曲率;其中该第一曲率与该第三曲率的方向实质上相同,该第二曲率与该第四 曲率的方向实质上相同,且该第一曲率与该第三曲率的方向实质上与该第二 曲率与该第四曲率的方向相反。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滑盖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元件、该 第二弹性元件、该第三弹性元件,以及该第四弹性元件分别为一扭簧。
13.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滑盖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元件、该 第二弹性元件、该第三弹性元件,以及该第四弹性元件是一体成型的。
1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盖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滑动件为一行动电话 的一滑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半自动开合功能的滑盖机构,其包含有一固定件、一滑动件,其以可相对于该固定件滑动的方式设置于该固定件的一侧,以及一弹性结构,其一端枢接于该固定件且另一端枢接于该滑动件,该弹性结构包含有多个转折部,用来于该滑动件由一第一位置向一方向推移一特定行程后因弹性压缩而发生旋转,以驱动该滑动件继续往该方向移动至一第二位置。该弹性结构仅需较小的机构以及空间便可达到较长的行程而与现有技术单一扭簧的形式相同的半自动开合功能,此外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的弹力控制性与所能提供的弹力较大,故无须额外增设支撑或导引的结构以避免因拉压簧过长而发生屈曲现象,且可避免因局部应力集中与疲劳现象而损伤弹性结构。
文档编号H05K5/03GK201204772SQ20082011702
公开日2009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13日
发明者康展荣 申请人: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