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电子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1354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电子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电子单元,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
以分布的形式设置于线缆上的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电子单元。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各种监控与检测以进行控制的
需求也越来越高。现有技术中,比较常用的是根据需求在例如工业生产线等需进行实时控
制的对象的必要位置设置例如传感器、开关等控制终端,随后主控制设备对各个控制终端
的反馈信号进行处理,进而根据处理的结果发出信号对对象进行实时控制。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需进行实时控制的对象空间较大,或者需要在不同位
置布置多个控制终端的情况下,通常需要以分布的形式设置至少一个电子单元,每个电子
单元可以连接至少一个控制终端,并且通过同一根主干线和多根T分支线将多个电子单元
连接到主控制设备,以节省线缆资源,简化配置。但是,现有技术中电子单元的体积都相对
比较大且需使用T分支线转接,从而需要较大的空间来设置该电子单元。 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例如需要将主干线和电子单元均布置在工业生产线的布线
槽中的情况,由于电子单元的体积偏大和使用T分支线而布线槽的体积较小,无法在特定
的安装空间中设置电子单元。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单元,该电子单元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设 置于线缆上,从而能够有效地节省该电子单元与线缆的安装空间,并实现了电子单元与线 缆之间的连接与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电子单元,包括单元 主体,该单元主体具有主体外壳以及设置在该主体外壳内部的控制部,主体外壳具有主体 底壁和垂直于该主体底壁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主体侧壁;电子单元还包括连接固定结构,该 连接固定结构包括底座,该底座具有底座底壁和从该底座底壁向上延伸的与两个主体侧壁 分别相对应的彼此相对的两个悬臂,每个悬臂的自由端具有凸起;该连接固定结构还包括 在两个主体侧壁中的每一主体侧壁的外壁面上形成的与凸起相对应的凹槽;在装配所述电 子单元时,单元主体被外力压向底座,以使得凸起进入凹槽并与凹槽卡合,从而将单元主体 与底座固定连接在一起,此时,单元主体位于底座上方,且单元主体的主体底壁的下表面和 底座底壁的上表面之间留有收容空间。 较优地,该电子单元还包括插接部件,该插接部件的一端具有可与线缆电气连接 的插接接头;并且单元主体还包括可与插接部件的插接接头接合以使得控制部与线缆电气 连接的接口 ;在将电子单元装配到线缆上时,将插接部件固定于线缆上,以使得该插接部件 的插接接头与线缆电气连接,随后,将线缆置于底座的两个悬臂之间,装配该电子单元,线 缆位于该所述收容空间中,然后,沿着线缆的延伸方向移动底座,并使得单元主体的接口与插接部件的插接接头相接合,从而使得单元主体的控制部与线缆电气连接。 具有以上构造的电子单元,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将电子单元设置在线缆(主干
线)上,从而有效地节省了设置电子单元所需的空间,整体结构紧凑。同时,由于本实用新
型所提供的电子单元能够提供收容电缆的收容空间,在该电子单元被固定在其他构件的同
时,收容在该收容空间中的线缆也同时被固定,从而省去了用于固定线缆的结构。同时,该
电子单元拆装方便,便于更换与维修。 较优地,在单元主体的主体底壁和主体侧壁的接界处形成有与所述凹槽对应的引 导缺口,该引导缺口在单元主体被外力压向底座时将凸起引导至凹槽。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很容易地使得凸起与凹槽进行卡合,并且大大地降低了悬 臂等部件损坏的可能性。 以下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目的、功效,以及结构组态,列举较佳实施例,并配 合附图详细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单元的立体视图; 图2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电子单元的立体视图,该电子单元与
线缆装配在一起; 图3显示了如图2所示的电子单元的分解视图; 图4是如图2所示的电子单元的单元主体的立体视图; 图5是如图2所示的电子单元的底座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电子单元可以应用于例如工业生产线、 监控系统等需要进行自动化控制的场所,且能够连接多个终端。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 新型的较优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态,以及使用状态。 图1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单元的立体视图。根据图1可以 看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子单元包括单元主体ll,该单元主体11具有盒形的主体外 壳lll以及设置在该主体外壳lll内部的控制部(未图示),该主体外壳lll具有主体底 壁1111和垂直于该主体底壁1111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主体侧壁1112。同时,该电子单元还 包括连接固定结构,该连接固定结构包括与单元主体11的主体底壁1111相应的底座12,该 底座12具有底座底壁121和从该底座底壁121向上延伸的、与两个主体侧壁1112分别相 对应的彼此相对的两个悬臂122,每个悬臂122的自由端具有凸起123。更具体地,在本实 施例中,凸起123的横剖面形状为从悬臂凸起的角形,该角形远离底座底壁121的表面与垂 直接近该底座底壁121的方向形成的角度小于90° ,这样便于底座12和单元主体11进行 卡合,且该角形靠近底座底壁121的表面与垂直接近该底座底壁121的方向形成的角度大 于或者等于90。,这样便于底座12和单元主体11进行拆卸。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该 凸起123的纵剖面形状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等平滑的曲面形,只要该凸起123的外轮廓远 离底座底壁121的表面与垂直接近该底座底壁121的方向形成的角度小于90。,且靠近底 座底壁121的表面与垂直接近该底座底壁121的方向形成的角度大于或者等于90。即可。同时,该连接固定结构还包括在两个主体侧壁1112中的每一主体侧壁1112的外壁面上形 成的与凸起123相对应的凹槽1113。 在本实施例中,该主体外壳1111为一体形成的构件,但并不限于此,该主体外壳 llll可以是通过组合多个构件而得到的构件。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主体外壳llll为盒形, 但并不限于此,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该主体外壳1111的外形, 例如,该主体外壳1111的外形也可以是正方形、多边形棱柱等等。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单元主体11还包括设置在该单元主体11的不设置凹 槽1113的一端的四组插接引脚,该四组插接引脚中的每一组均可独立地与例如传感器或 被控制的设备等终端或者主控制设备电气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2还包括彼此相对的 两个底座侧壁124,该底座侧壁124垂直于底座底壁121并从该底座底壁121向上延伸,悬 臂122位于侧壁124的中间位置,且从底座12的一端看时,底座侧壁124与悬臂122彼此 重合。 在装配该电子单元时,通过人或者其他外力将单元主体11压向底座12,使得单元 主体11的主体底壁1111朝向底座12移动,以使得凸起123进入凹槽1113并与凹槽1113 卡合,通过这样,将单元主体11与底座12彼此固定地连接在一起。此时,单元主体11位于 底座12的上方,且单元主体11的主体底壁1111的下表面和底座底壁121的上表面之间留 有收容空间。 在需要对单元主体11进行维护或者更换时,只需要对单元主体11施加使得该单 元主体11能够绕着与一个凸起123相卡合的凹槽1113相对于底座12转动的转动力,从而 使得单元主体11的该凹槽1113脱离与该一个凸起123之间的卡合,从而能够很容易地使 该单元主体11脱离底座12,并进一步对单元主体11进行维护或者更换。 更进一步,在需要固定电子单元的场合,只需要在装配该电子单元之前对底座12 进行操作即可。具体地,可以在底座12上设置将该底座12固定安装到其他部件上的安装 部,该安装部可以是设置在底座底壁121上的至少一个通孔,从而可以通过分别穿过该至 少一个通孔的螺纹构件将底座12螺纹固定安装到其他部件上。该安装部也可以是在底座 底壁121的底表面上的至少一个平坦部分,从而可以通过工业胶水等粘性材料通过粘接将 底座12固定安装到其他部件上。但并不限于此,该安装部可以是其他任何方式,只要能够 将底座12固定安装到其他部件上即可。 图2至图5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其中,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 一实施例的电子单元的立体视图,该电子单元与线缆装配在一起。图3显示了如图2所示 的电子单元的分解视图。图4是如图2所示的电子单元的单元主体的立体视图。图5是如 图2所示的电子单元的底座的立体视图。 由于本实施例中大部分构件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故相同或者相似的构件在本实施 例中将不再重复描述,且该相同或者相似构件以与前一实施例中相似的标号标示(除了首 位数字不同,其他数字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如图2和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显示了需要与线缆23彼此电气连接 的电子单元。该电子单元的单元主体21的外壳211由两个单独的构件彼此接合而成,且这 样形成的外壳211与前一实施例中的外壳111结构形态大致相同。 进一步,在前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单元还包括插接部件
624,该插接部件24的一端具有可与线缆23电气连接的插接接头241。在本实施例中,线缆 23为四芯扁平线,但并不限于此,该线缆23可以是任何形状的线缆,只要能够与电子单元 的控制部相适配即可。 同时,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单元主体21还包括接口 2115,该接口 2115可与 插接部件24的插接接头241接合以使得单元主体21的控制部与线缆23电气连接。 在将该电子单元装配到线缆23上时,先将插接部件24固定于线缆23上,使得该 插接部件24的插接接头241与线缆23电气连接,随后,将线缆23置于底座22的两个悬臂 222之间,并以与前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装配该电子单元,当单元主体21与底座22彼此固 定连接时,线缆23位于单元主体21和底座底壁22之间的收容空间中,然后,沿着线缆23的 延伸方向移动底座22,以使得底座22靠近插接部件24,并使得单元主体21的接口 2115与 插接部件24的插接接头241相接合,从而使得单元主体21的控制部与线缆23电气连接。 进一步,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单元还包括用 于引导底座22的凸起223进入凹槽2113的引导缺口 2114,该引导缺口 2114设置在单元主 体21的主体底壁2111和主体侧壁2112的接界处与凹槽2113相对应的位置。 更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引导缺口 2114通过分别与各个凹槽 2113相对应地切除部分主体侧壁2112和部分主体底壁2111而形成,该引导缺口2114的底 面为平面,且相对的两个引导缺口 2114的底面分别与主体底壁2111的下表面相交的两线 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两个凸起223之间的最小空间距离,其中描述"两个凸起223之间的 最小空间距离"指的是两个凸起223中的任一个凸起223最靠近另一个凸起223的顶端与 另一个凸起223之间最小的距离。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单元主体21被外力压向底座22以装配电子单元的过程中,每 个凸起223远离底座底壁221的表面首先与各自的引导缺口 2114的底面接触。随着外力 的进一步施加,每个凸起223在各自的引导缺口 2114的底面的引导下朝着凹槽2113相对 移动,并最终进入凹槽2113中。 在本实施例中,引导缺口 2114的底面形成为平面,但并不仅限于此,该引导缺口 2114的底面可以是截面轮廓为圆形、椭圆形等平滑的曲线形式,只要其能够对凸起223的 相对移动进行引导即可。 通过设置该引导缺口 2114,可以在装配电子单元时很容易地将凸起223引导到凹 槽2113中,且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变形过大而导致的悬臂222等部件的损坏。 如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2还包括两个突出部226 ,该两个突出部 226分别位于底座底壁221的上表面、线缆23的两侧,当单元主体21与底座22彼此固定接 合在一起时,单元主体21的主体底壁2111的下表面与该两个突出部226的上表面相接触, 从而能够在单元主体21和底座22之间限定收容空间。而且, 一旦有大于凸起223和凹槽 2113之间的卡合力的外力施加于单元主体21上,导致该单元主体21进一步朝向底座22移 动时,该突出部226能够起到止挡单元主体21的进一步移动的功能,从而防止位于收容空 间中的线缆23被压坏。 在本实施例中,在底座底壁221的上表面,线缆23的两侧分别设置了一个突出部 226,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结构需要,在线缆23的每侧 均可设置至少一个该突出部226,且该突出部226可以设置在底座底壁221的上表面上任何合适的位置。 如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单元主体21的主体底壁2111的下表面形成有 四个定位孔(未图示),在底座22的底座底壁221的上表面、对应于每个定位孔的位置分别 形成有垂直于底壁延伸的四个定位销225。当装配电子单元时,该四个定位销225中的每一 个分别与各自的定位孔相适配。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对该单元主体21与底座22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行限 制。 在本实施例中,在单元主体21的主体底壁2111的下表面形成有四个定位孔,且底 座底壁221的上表面对应地形成有四个定位销225。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 人员可以任意选择在单元主体21的主体底壁2111的下表面形成至少一个定位孔,且对应 地在底座底壁221的上表面形成至少一个定位销225,只要在单元主体21和底座22固定连 接到一起时能够限制单元主体21与底座22之间的相对移动即可。 如图2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2的呈对角相对的两个角部分别设置有 通孔227作为底座22的安装部,在需要将该底座22固定安装到其他部件时,只要通过分别 穿过该两个通孔227的例如螺钉的螺纹构件将底座22固定安装到其他部件上即可。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该底座22还包括从底座底壁221延伸而出的相对的两个耳 部224,该两个耳部224中的每个耳部224设置有通孔,用户也可以通过分别穿过每个耳部 224上的通孔的螺纹构件将底座22固定安装到其他部件上。 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或者结构要求,选 择任何形式将底座22固定安装到其他部件上。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单元主体21的外壳211上还设置有相应的凹 口 2116。在无法固定安装底座22的场合下,用户可以使用绳索等类似物通过该凹口 2116 直接将单元主体21捆绑在想要固定的位置。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以及附图,只有较佳实施例以及附图被举例说 明,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技术的权利范围,凡以相同的技术手段、或为下述权利要求内 容所涵盖的权利范围而实施的,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畴而是申请人的权利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电子单元,包括单元主体,该单元主体具有主体外壳以及设置在该主体外壳内部的控制部,所述主体外壳具有主体底壁和垂直于该主体底壁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主体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单元还包括连接固定结构,该连接固定结构包括底座,该底座具有底座底壁和从该底座底壁向上延伸的与两个主体侧壁分别相对应的彼此相对的两个悬臂,每个悬臂的自由端具有凸起;该连接固定结构还包括在所述两个主体侧壁中的每一主体侧壁的外壁面上形成的与所述凸起相对应的凹槽;在装配所述电子单元时,所述单元主体被外力压向所述底座,以使得所述凸起进入所述凹槽并与所述凹槽卡合,从而将所述单元主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在一起,此时,所述单元主体位于所述底座上方,且所述单元主体的主体底壁的下表面和所述底座底壁的上表面之间留有收容空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单元还包括插接部件,该插接部件的一端具有可与线缆电气连接的插接接头;并且所述单元主体还包括可与所述插接部件的插接接头接合以使得所述控制部与线缆电气连接的接口;在将所述电子单元装配到线缆上时,将插接部件固定于线缆上,以使得该插接部件的插接接头与线缆电气连接,随后,将线缆置于底座的两个悬臂之间,装配所述电子单元,线缆位于该所述收容空间中,然后,沿着所述线缆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底座,并使得所述单元主体的接口与所述插接部件的插接接头相接合,从而使得所述单元主体的控制部与所述线缆电气连接。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子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单元主体的主体底壁和主体侧壁的接界处形成有与所述凹槽对应的引导缺口,该引导缺口在所述单元主体被外力压向所述底座时将所述凸起引导至所述凹槽。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缺口通过切除部分所述主体侧壁和部分所述主体底壁而形成,且所述引导缺口的底面为平面,且相对的两个引导缺口的底面与所述主体底壁的下表面相交的两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两个凸起之间的最小空间距离。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子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底壁的上表面、位于所述收容空间中的线缆的每侧分别形成至少一个突出部,该突出部用于在所述单元主体和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在一起时限定所述收容空间。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主体的主体底壁的下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定位孔,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对应于每个所述定位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垂直于底壁延伸的至少一个定位销;当装配所述电子单元时,所述至少一个定位销分别与各自的定位孔相适配。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安装部,该安装部用于将所述底座固定安装到其他部件上。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为设置在所述底座底壁上的至少一个通孔,通过分别穿过该至少一个通孔的螺纹构件将所述底座固定安装到其他部件上。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为从所述底座底壁延伸而出的相对的两个耳部,该两个耳部中的每个耳部上设置有通孔,通过分别穿过每个所述通孔的螺纹构件将所述底座固定安装到其他部件上。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电子单元,包括单元主体,该单元主体具有主体外壳以及控制部,主体外壳具有主体底壁和主体侧壁;该电子单元还包括连接固定结构,该连接固定结构包括底座,该底座具有底座底壁和悬臂,每个悬臂的自由端具有凸起;该连接固定结构还包括在两个主体侧壁中的每一主体侧壁的外壁面上形成的与凸起相对应的凹槽;在装配所述电子单元时,单元主体被外力压向底座,以使得凸起与凹槽卡合,从而将单元主体与底座固定连接在一起,此时单元主体位于底座上方,且单元主体和底座之间留有能够收容线缆等物的收容空间,安装好的单元主体和底座进而起到了固定和收纳了线缆的功能。
文档编号H05K7/02GK201479482SQ200920161930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9日
发明者朱鹏, 蔡加平, 赵林 申请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