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61028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减速器低速轴出轴端无联轴器的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具体地说是一种减速器底座用弹性支撑的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
背景技术
大型龙门起重机,设有上、下小车,上小车有两台起升机构,下小车有一台起升机构(见图1总布置图)。以江南长兴造船基地600T龙门起重机为例,上小车为2台300T起升机构,用以抬升600T构件,吊钩在主梁外两翼布置。下小车有450T起升机构,吊钩以主梁中心线布置,下小车可从上小车底下穿过,用以同时用三钩抬吊构件翻身。无论是双梁结构还是单梁结构的龙门起重机,主梁总宽度与上、下小车总宽度有一个适当比例,上小车两侧外伸部分不大于主梁总宽度,而下小车要从上小车下面穿过,更制约了下小车机房的总宽度。图2是现有技术的小车起升机构俯视图,上小车机房布置中上小车两套起升机构对称布置,而且吊钩还有2米的外延距离,所以机房位置受到局限,减速器4低速轴出轴端应有一套联轴器,以吸收低速轴与小齿轮7由于安装不同心所造成的偏距振动。但由于机房宽度的制约,减掉这套联轴器。见图3,采用了减速器4底部在高速轴端底部以扭矩臂 5支撑让低速轴浮动,以吸收偏振。实际使用中,由于减速器4 一端浮动,使小齿轮7振动, 加速了齿轮副磨损,同时,在起升速度达到50%额定速度时,产生剧烈的共振,影响门机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减速器低速轴出轴端无联轴器的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具体地说是一种减速器底座用弹性支撑的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本实用新型在减速器底部挠性端增加了三个弹性支撑,这些弹性支撑吸收了由于挠性支撑产生的振动,克服了大部分由振动产生的上下偏距,大大改善了工作状态下的振动状况,克服了设计时由于实际状况下产生的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减速器的输入轴通过联轴器与电机联接,减速器与联轴器之间安装有制动器,减速器的低速轴出轴端联接小齿轮,小齿轮的中心轴两端由轴承座支撑,小齿轮与卷筒端头的大齿轮啮合,所述的减速器底部“品”字形分布有三个弹性支撑;所述的弹性支撑由弹性元件、可调螺杆、锁紧螺母和螺柱座组成,可调螺杆拧在螺柱座内,锁紧螺母套在可调螺杆上,可调螺杆的顶端装有弹性元件。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在减速器底部挠性端增加了三个弹性支撑,这些弹性支撑吸收了由于挠性支撑产生的振动,克服了大部分由振动产生的上下偏距, 大大改善了工作状态下的振动状况,克服了实际状况产生的局限。
图1是上、下小车起升机构总布置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小车起升机构俯视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小车起升机构正视图图4是弹性支撑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仰视图其中,1是电机2是联轴器3是制动器4是减速器5是扭矩臂6是轴承座7是小齿轮8是大齿轮9是卷筒10是弹性元件11是可调螺杆12是锁紧螺母13是螺柱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如附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减速器4的输入轴通过联轴器2与电机1联接,减速器4与联轴器2之间安装有制动器3,减速器4的低速轴出轴端联接小齿轮7,小齿轮7的中心轴两端由轴承座6支撑,小齿轮7与卷筒9端头的大齿轮 8啮合,所述的减速器4底部“品”字形分布有三个弹性支撑,所述的弹性支撑(见图4)由弹性元件10、可调螺杆U、锁紧螺母12和螺柱座13组成,可调螺杆11拧在螺柱座13内, 锁紧螺母12套在可调螺杆11上,可调螺杆11的顶端装有弹性元件10。经试验证明,本实用新型的在减速器底部挠性端增加了三个弹性支撑,吸收了由于挠性支撑产生的振动,克服了大部分由振动产生的上下偏距,大大改善了工作状态下的振动状况,克服了实际状况产生的局限。
权利要求1. 一种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减速器的输入轴通过联轴器与电机联接,减速器与联轴器之间安装有制动器,减速器的低速轴出轴端联接小齿轮,小齿轮的中心轴两端由轴承座支撑,小齿轮与卷筒端头的大齿轮啮合,其特征是所述的减速器底部“品”字形分布有三个弹性支撑,所述的弹性支撑由弹性元件、可调螺杆、锁紧螺母和螺柱座组成,可调螺杆拧在螺柱座内,锁紧螺母套在可调螺杆上,可调螺杆的顶端装有弹性元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具体地说是一种减速器底座用弹性支撑的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龙门起重机起升机构,减速器的输入轴通过联轴器与电机联接,减速器的低速轴出轴端联接小齿轮,小齿轮与卷筒端头的大齿轮啮合,所述的减速器底部“品”字形分布有三个弹性支撑,所述的示弹性支撑由弹性元件、可调螺杆、锁紧螺母和螺柱座组成,可调螺杆拧在螺柱座内,锁紧螺母套在可调螺杆上,可调螺杆的顶端装有弹性元件。本实用新型在减速器底部挠性端增加了三个弹性支撑,吸收了由于挠性支撑产生的振动,克服了大部分由振动产生的上下偏距,大大改善了工作状态下的振动状况,克服了实际状况产生的局限。
文档编号B66D1/28GK202164068SQ201120227019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0日
发明者俞峰, 张海程, 欧才杰, 王金成 申请人:中船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