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功率离子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63382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功率离子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静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主动式静电消除的高压正/负离子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主动式静电消除技术在半导体、封装、光电、通讯、喷涂、印刷、纺织、医药设备、建材和注塑等行业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公告日为2008年1月2日,授权公告号为CN 201001233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安全型离子棒,包括与电源连接的电源线和放电针,其设置了一个由上、下棒芯组合构成的条状绝缘体复合棒芯;在上棒芯沿长度方向上依次设置至少两个放电孔,放电孔中设置放电针;在上、下棒芯之间设一凹槽,凹槽中设置一条三芯高压护套线;三芯高压护套线中的左、右两根芯线与电源连接;放电针贯穿上棒芯,与三芯高压护套线中间的一根芯线插入式连接,形成电通路;在复合棒芯的外侧设置一“U”字形或近似“U”字形的导电金属外壳;导电金属外壳的开口端位于复合棒芯的放电孔所在的一侧。可见,在工业除静电领域中,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离子棒是外形为圆形或矩形,其采用设置单排放电针的结构。上述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高压导线/护套线预设在圆形或矩形的金属管中,从金属管的水平开口处导入单排高压放电极,金属件外壳接地。当通过高压导线/护套线给高压电极施以高电压时,在高压电极与金属外壳间形成一个高压电场,此高压电场内的空气分子被电离成正/负离子。电离时发生的空气流动,将离子棒所产生的正/负离子向周围弥散,到达被/待除静电物体的表面,从而达到中和静电的功能。采用上述结构的静电消除离子棒,由于高压导线在金属管内排布,高压电极与金属外壳的间距比较狭小,因此在向高压电极施加高压电压时,受到空气电击穿距离的限制, 高压电压往往只能低于7KV,所以产生的正/负离子量较小,除静电速度缓慢。由于现代大工业制造行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在加工产品时流水线或待加工产品的传动/移动速度越来越快,所产生的静电电压越来越高,静电场强也越来越大,现有的主动式离子消除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除静电不彻底,满足不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实际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功率离子棒,其采用双排放电针的结构,同时增加了高压电极与金属外壳的间距,增加了空气流动路径,能够产生更多的正/ 负离子发生量,提高了离子棒所产生正/负离子的弥散速度,具有较现有离子棒技术更快的除静电速度和更彻底的除静电效果。[00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功率离子棒,包括设置有放电针的离子棒芯,其特征是所述离子棒芯的横截面为一向下开口的无底等腰梯形结构;所述离子棒芯的两个侧边为向外扩张的斜边;在所述离子棒芯的顶边,设置两个平行的导线孔,各导线孔中设置一根高压线;在所述离子棒芯的顶边内表面,与导线孔或高压线对应,分别设置两排放电针;在两个侧边的末端,分别设置一放电导轨,与位于离子棒芯底边内表面的放电针构成放电结构;在所述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多个回风侧孔。进一步的,在所述离子棒芯的顶边中设置有通气孔,在离子棒芯的顶边内表面,设置与通气孔相通的出气孔。其所述的通气孔设置在两个平行导线孔的中间。更进一步的,所述放电导轨的表面设置放电尖端。在所述离子棒芯横截面顶边的外侧面,设置安装导轨。其所述的放电针与高压线电联接。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由于离子棒芯采用无底等腰梯形的类“八”字形结构,外斜扩张的两个斜侧边, 增大了高压电极与金属外壳之间的间距,具有更大的空气电击穿距离,能承受更高的高压电压(可达到20KV),所产生的正/负离子量较现有技术可大幅度增长;2.在离子芯棒的侧边设置回风侧孔,增加了电离时发生空气流动的补充气量,提高了离子棒所产生正/负离子的弥散速度;3.采用双排放电针结构,加大了正/负离子量的产出,能够产生更多的正/负离子。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剖面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方案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离子棒芯,1-1为离子棒芯的斜侧边,1-2为离子棒芯的顶边,2-1、2_2为第一、第二放电针,3为通气孔,4为出气孔,5为导线孔,6为高压线,7为放电导轨,8为回风侧孔,9为安装导轨,10为吊装螺丝,11为气源接口,12为放电尖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图1中,本技术方案之离子棒芯1的横截面采用一向下开口的、无底等腰梯形的、 类似“八”字形的结构。其离子棒芯的两个侧边1-1为向外扩张的斜边。在离子棒芯的顶边1-2,设置两个平行的导线孔5,各导线孔中设置一根高压线6。在离子棒芯的顶边内表面,与导线孔或高压线对应,分别设置两排放电针2-1和 2-2;在两个侧边的末端,分别设置一放电导轨7,放电导轨与位于离子棒芯底边内表面的放电针构成放电结构。在离子棒芯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多个回风侧孔8。进一步的,在离子棒芯的顶边中设置有通气孔3,在离子棒芯的顶边内表面,设置与通气孔相通的出气孔4。其通气孔设置在两个平行导线孔的中间。更进一步的,在放电导轨的表面设置放电尖端12。在所述离子棒芯横截面顶边的外侧面,设置安装导轨9。其所述的放电针与高压线电联接。图2中,在离子棒芯1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多个回风侧孔8。在离子棒芯的一端,设置有气源接口 11和高压线6。在离子棒芯侧斜边的末端,设置有放电导轨7。在离子棒芯横截面顶边的外侧面,设置安装导轨9,在导轨中设置有吊装螺丝10, 便于安装和固定。本技术方案中,高压导线及高压电极,采用平行双排排列方式,中间为压缩空气管道,斜侧边上的金属导轨并联接地,整体放电结构的形状为三角形排列,增加了高压电极与地线的间距,当施加高达20KV的高电压时,可以电离更大数量的正负离子。在向外扩张的斜侧边上设置回风侧孔,在无气源的状态下,空气的流动性加快,具有较现有离子棒技术更快的除静电速度。在双排电极间排布通气管道,用于气源型离子棒,即此结构具有气源和无气源的两用性,根据具体使用要求,任意选择。关于放电针与高压线电联接的具体方式和结构,可参见本申请人此前申请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 200620162534. 5 “安全型离子棒”中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叙述。技术效果对比现有离子棒技术的高压电极与接地端的间距小于2cm,本技术方案离子棒的高压电极与接地端的间距约为7cm ;现有离子棒技术的高压小于7KV,本技术方案离子棒高压可达20KV。在二者除静电距离等的情况下,本技术方案之离子棒的除静电速度,较现有技术可
快二至三倍。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双排放电针的结构,同时增加了高压电极与金属外壳的间距,增加了侧向空气流动的路径,能够产生更多的正/负离子发生量,提高了离子棒所产生正/负离子的弥散/扩散速度,具有较现有离子棒技术更快的除静电速度和更彻底的除静电效果。本实用新型可广泛用于主动式静电消除装置的设计和制造领域。
权利要求1.一种高功率离子棒,包括设置有放电针的离子棒芯,其特征是 所述离子棒芯的横截面为一向下开口的无底等腰梯形结构;所述离子棒芯的两个侧边为向外扩张的斜边;在所述离子棒芯的顶边,设置两个平行的导线孔,各导线孔中设置一根高压线; 在所述离子棒芯的顶边内表面,与导线孔或高压线对应,分别设置两排放电针; 在两个侧边的末端,分别设置一放电导轨,与位于离子棒芯底边内表面的放电针构成放电结构;在所述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多个回风侧孔。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功率离子棒,其特征是在所述离子棒芯的顶边中设置有通气孔,在离子棒芯的顶边内表面,设置与通气孔相通的出气孔。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功率离子棒,其特征是所述的通气孔设置在两个平行导线孔的中间。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功率离子棒,其特征是所述放电导轨的表面设置放电尖端。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功率离子棒,其特征是在所述离子棒芯横截面顶边的外侧面,设置安装导轨。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功率离子棒,其特征是所述的放电针与高压线电联接。
专利摘要一种高功率离子棒,属静电领域。其离子棒芯的横截面为一向下开口的无底等腰梯形结构,离子棒芯的两个侧边为向外扩张的斜边;在离子棒芯的顶边设置两个平行的导线孔,各导线孔中设置一根高压线;在离子棒芯的顶边内表面,与导线孔或高压线对应分别设置两排放电针;在两个侧边的末端分别设置一放电导轨,与位于离子棒芯底边内表面的放电针构成放电结构;在所述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多个回风侧孔。由于采用双排放电针结构,增加了高压电极与金属外壳的间距,增加了侧向空气流动路径,能够产生更多的正/负离子发生量,提高了所产生正/负离子的扩散速度,具有更快的除静电速度和更彻底的除静电效果。可广泛用于主动式静电消除装置的设计制造领域。
文档编号H05F3/04GK202160327SQ20112029475
公开日2012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5日
发明者叶愿林, 孙卫星 申请人:上海安平静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