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70688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冷却系统,尤指一种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解决电子发热组件在高效能上带来热量等的散热问题,以往的散热器从通过空气的自然对流,到运用散热风扇、甚至通过如热管(Heatpipe)等高热传导组件,至液冷式的散热系统等等。传统的液冷式散热系统通过与发热组件接触的热交换模块进行冷却。其中主要是 利用冷却液注入该热交换模块内,吸收发热组件产生的热后,再带离至该热交换模块外进行散热。如图I所示,即为一种现有的热交换模块Ia的内部构造示意图该热交换模块Ia具有壳体10a、以及设于壳体IOa内的冷却结构Ila,在壳体IOa上两相对处分别设有入口IOOa与出口 101a,所述冷却结构Ila上形成有两个以上沟槽110a,供冷却液由入口 IOOa进入后,可通过冷却结构Ila上的各个沟槽IlOa将热带走,并由出口 IOla流出以进行循环冷却。然而,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仍然以如何增加冷却液停留在热交换模块内的时间作为改良目标,因此传统的热交换模块内多会设计弯曲复杂的流道,借以使冷却液需要通过较长的流道来增加其停留时间。但是,无论如何增加流道长度,仍然有硬件尺寸上的限制,因此并不能有效解决此问题而有待提出其它更适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该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主要能够增加冷却液停滞在其内的时间,有效运用冷却液的冷却效果,进而能够提闻散热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供冷却液注入,该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包括壳体与冷却结构;其中,所述壳体内部呈中空状,所述冷却结构设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冷却结构由两个以上鳍片竖立间隔排列而成,以在所述鳍片间形成两个以上流道,且所述冷却结构在各所述流道间设有至少一个横切的沟槽。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入口与出口,且所述冷却结构上相对于所述入口处形成凹入的涡流产生区;使所述冷却液由所述入口注入所述壳体内,使所述冷却液冲击于所述涡流产生区内形成涡流后,再流入各所述流道内。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入口相对于所述涡流产生区内的一侧处。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含上盖与底座,且所述冷却结构设在所述底座上。进一步地,所述上盖包含外罩部、以及设在该外罩部内的内隔部,所述外罩部供所述出口设置,所述内隔部供所述入口设置,且所述冷却结构更进一步地设在所述内隔部内。[0011 ] 进一步地,所述外罩部上相对于所述入口处设有通孔,且所述入口突起而形成接管状,所述通孔供所述入口相通连。[0012]进一步地,所述外罩部与所述内隔部之间间隔设有位于所述内隔部侧向的缓冲区、以及位于所述内隔部上方的导引区。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结构在各所述流道之间设有隔板,以将各所述流道予以区隔,该隔板上缘配合所述涡流产生区的凹入形状而形成有凹弧缘。进一步地,所述涡流产生区形成在所述鳍片上缘处。进一步地,所述涡流产生区呈圆弧的凹入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结构能够增加冷却液停滞在其内的时间,有效运用冷却液的冷却效果,进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图I为现有的热交换模块的内部构造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液冷散热系统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的内部构造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热交换模块Ia壳体IOa入口IOOa出口 IOla冷却结构Ila沟槽IlOa热交换模块I壳体10入口100出口 101冷却结构11涡流产生区110沟槽111上盖12外罩部120内隔部121通孔122缓冲区123导引区124底座13鳍片14流道15隔板16凹弧缘160液冷散热系统2泵20散热器21输送回路22输入管220输出管221液冷箱222发热组件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进一步地公开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作为说明用途,并非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请参阅图2,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液冷散热系统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热交换模块I用以装设于液冷散热系统2上,并可对发热组件3进行冷却或提供散热效果;该液冷散热系统2大致可包括泵20、散热器21、以及串接前述各组件的输送回路22,所述输送回路22又可分为输入管220与输出管221,并可连接装载有冷却液(图略)的液冷箱222,通过泵20将液冷箱222内的冷却液以输入管220注入该热交换模块I内,以使该热交换模块I可通过冷却液吸收所述发热组件3产生的热,进而可对发热组件3进行冷却或提供散热效果,再由输出管221将升温后的冷却液输送至散热器21,由散热器21帮助冷却液进行降温,以回到液冷箱222供泵20循环注入该热交换模块I内。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该热交换模块I包括中空壳体10、以及设于该壳体10内部的冷却结构11 ;其中,壳体10上设有入口 100与出口 101,所述入口 100与出口 101都与该壳体10内部相连通,可分别供前述输入管220与输出管221连接,进而使冷却液得以由入口 100注入该壳体10内部,再由出口 101输出。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所述入口 100与出口 101上都突起形成接管状,且该壳体10包含上盖12与底座13,上述冷却结构11即设于底座13上,所述上盖12又可包含外罩部120、以及设于该外罩部120内的内隔部121,其中,外罩部120供所述出口 101设置,内隔部121供所述入口 100设置,并在外罩部 120上相对于入口 100处设有通孔122,供具有接管状的入口 100相通连。请先参阅图5,外罩部120与内隔部121之间间隔设有位于内隔部121侧向的缓冲区123、以及位于内隔部121上方的导引区124,更进一步地,上述冷却结构11设于该内隔部121内。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在该冷却结构11上相对于壳体10的入口 100处形成凹入的涡流产生区110,借由冷却液注入壳体10内时,可供冷却液直接冲击在所述涡流产生区110上,进而使冷却液在该涡流产生区110内形成涡流,借此延长冷却液停留在冷却结构11上的时间,进而有效运用其冷却效果来增进散热效率。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该冷却结构11可由两个以上鳍片14竖立间隔排列而成,以在各鳍片14之间形成供冷却液通过的流道15,所述涡流产生区110形成于这些鳍片14上缘处,涡流产生区110可呈圆弧的凹入状,其所涵盖的范围以恰布满于这些鳍片14上缘形成的表面为佳。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上述冷却结构11在各流道15之间也可设置隔板16,以将各流道15区隔为如左右两部分,借以供涡流产生区110的冷却液流入各流道15内时,可分别由冷却结构11的左右两侧分别流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该冷却结构11由两个以上鳍片14排列而成,因此可在各鳍片14之间设以横切的沟槽111,以供该隔板16嵌入沟槽111内,同时该隔板16上缘配合涡流产生区110的凹入形状而形成有凹弧缘160。因此,借由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实用新型的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据此,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5,当泵20将液冷箱222内的冷却液,以输入管220由入口 100注入至热交换模块I内时,冷却液将直接冲击在涡流产生区110上,并顺着该涡流产生区110形成的凹入状在其内旋转形成涡流,以增加冷却液停留在冷却结构11上(尤其是各鳍片14上缘)的时间,这样可使冷却液有足够的时间吸收发热组件3产生的热(因停留的时间长,可进行热交换作用的效果也会增加),进而有效运用冷却液的冷却效果,增进发热组件3的散热效率。接着,升温后的冷却液会慢慢流入各流道15内,随着流道15的导引流向壳体10内部两侧的缓冲区123,进而被推送至壳体10内部上方,以由导引区124导向出口 101处,最后由输出管221将其输送至散热器21进行降温,以便循环利用。值得一提的是该壳体10的入口 100可相对于所述涡流产生区110内的一侧处,换言之并不以入口 100正对涡流产生区110中心处为限,反而偏向一侧的设置方式会使得冷却液在冲击涡流产生区110时更容易形成涡流,停留的时间也会较长,尤其是越临近涡流产生区110的边缘处,达到的效果也越佳。另外,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上述冷却结构11在各鳍片14之间也可直接设以横切的所述沟槽111,并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增设为两个以上,以通过沟槽111使各鳍片14之间的流道15互通,冷却液也可直接由沟槽111流出各鳍片14之间的流道15,以通过缓冲区123及导引区124而流向所述出口 10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其它任何等效变换均应属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供冷却液注入,其特征在于,该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包括 壳体,内部呈中空状;以及 冷却结构,设在该壳体内部,该冷却结构由两个以上鳍片竖立间隔排列而成,以在所述鳍片间形成两个以上流道,且所述冷却结构在所述流道间设有至少一个横切的沟槽。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入口与出口,且所述冷却结构上相对于所述入口处形成凹入的涡流产生区;使所述冷却液由所述入口注入所述壳体内,使所述冷却液冲击于所述涡流产生区内形成涡流后,再流入各所述流道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入口相对于所述涡流产生区内的一侧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含上盖与底座,且所述冷却结构设在所述底座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包含外罩部、以及设在该外罩部内的内隔部,所述外罩部供所述出口设置,所述内隔部供所述入口设置,且所述冷却结构更进一步地设在所述内隔部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部上相对于所述入口处设有通孔,且所述入口突起而形成接管状,所述通孔供所述入口相通连。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部与所述内隔部之间间隔设有位于所述内隔部侧向的缓冲区、以及位于所述内隔部上方的导引区。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在各所述流道之间设有隔板,以将各所述流道予以区隔,该隔板上缘配合所述涡流产生区的凹入形状而形成有凹弧缘。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产生区形成在所述鳍片上缘处。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产生区呈圆弧的凹入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供冷却液注入,该液冷式热交换改良模块包括壳体与冷却结构;其中,壳体内部呈中空状,冷却结构设在壳体内部,该冷却结构由两个以上鳍片竖立间隔排列而成,以在这些鳍片间形成两个以上流道,且冷却结构在各流道间设有至少一个横切的沟槽。如此可增加冷却液停滞在热交换模块内的时间,有效运用冷却液的冷却效果,提高散热效率。
文档编号H05K7/20GK202759729SQ201220414789
公开日2013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1日
发明者黄哲圣, 张登凯 申请人:保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