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叠膜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1363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堆叠膜层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堆叠膜层,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与隔磁性的堆叠膜层。



背景技术:

锂电池被用作笔记型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或移动电话等携带装置、混合动力车或电动汽车等的蓄电池。随着可重复充电放电兼具重量轻、高电压值与高能量密度等特点的锂电池的市场需求量与日剧增,对锂电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般而言,用以包装锂电池的铝塑膜为叠层结构,其中锂电池在电转换的过程中散发热能,其中热能容易累积在铝塑膜的金属铝箔层,使锂电池过热导致安全疑虑或是发电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当上述锂电池应用于无线充电系统时,是以电磁感应技术利用电磁波转换电能的特性进行能源传递,然而电磁波对锂电池具有一定程度的干扰,进而影响能源传递的效率。

因此,如何改善因热能累积或电磁波干扰而导致的上述问题,实为目前此领域技术人员亟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堆叠膜层,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与隔磁性。

本实用新型的堆叠膜层包括金属层、第一树脂层、第二树脂层以及胶层。金属层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树脂层配置于金属层的第一表面上。第二树脂层配置于金属层的第二表面上。胶层配置于第二树脂层上,其中胶层具有多个金属粒子。金属粒子分布于胶层中并彼此连接,且胶层相对于第二树脂层的表面与部分的金属粒子是共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树脂层位于胶层与金属层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以上述的胶层的100重量份计,上述的金属粒子为50重量份至90重量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金属粒子的形状包括球状、片状或其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金属粒子的粒径介于1微米至100微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树脂层的厚度为20微米至80微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金属层的厚度为30微米至40微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树脂层的厚度为15微米至25微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胶层的厚度为20微米至300微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堆叠膜层还包括第一粘着层以及第二粘着层,其中第一粘着层位于金属层以及第一树脂层之间,且第二粘着层位于金属层以及第二树脂层之间,其中第一粘着层的厚度为3微米至15微米,且第二粘着层的厚度为3微米至5微米。

基于上述,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堆叠膜层的胶层具有多个金属粒子,使堆叠膜层可藉由位于胶层的金属粒子将累积至堆叠膜层内的热能传导到外部环境,改善电池过热,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及发电效率,且更可以利用具有金属粒子的胶层作为隔磁层抑制外部的电磁波对位于堆叠膜层内部的电池的干扰,进而提升能源传递的效率。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0:第一树脂层;

120:第一粘着层;

130:金属层;

140:第二粘着层;

150:第二树脂层;

160:胶层;

200:金属粒子;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W1、W2、W3、W4:粒径。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由“一个数值至另一个数值”表示的范围,是一种避免在说明书中一一列举该范围中的所有数值的概要性表示方式。因此,某一特定数值范围的记载,涵盖该数值范围内的任意数值以及由该数值范围内的任意数值界定出的较小数值范围,如同在说明书中明文写出该任意数值和该较小数值范围一样。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堆叠膜层包括第一树脂层110、金属层130、第二树脂层150以及胶层16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堆叠膜层还包括第一粘着层120以及第二粘着层140。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堆叠膜层应用于电池用包装材的铝塑膜为例,将对前述各膜层在下方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1,金属层130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S1与第二表面S2。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层130的材料包括铝膜(aluminium film),其具有防止水汽与阻隔的作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金属层130的厚度例如是30微米至40微米。

第一树脂层110作为堆叠膜层的内层,位于金属层130的第一表面S1上。第一树脂层110是作为隔离层,用于包覆电池内芯,将金属层130与电池内芯隔离开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树脂层110的厚度例如是20微米至80微米,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树脂层110的材质例如是包括聚丙烯(polypropylene,PP)。

第一粘着层120位于金属层130与第一树脂层110之间。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粘着层120的厚度例如是3微米至15微米。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粘着层120的材质例如包括酸改性聚烯烃(acid-modified polyolefin,mPO)或酸改性聚丙烯(acid-modified polypropylene,mPP),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第二树脂层150位于金属层130的第二表面S2上。第二树脂层150是作为堆叠膜层的保护膜,用以保持铝塑膜的高耐穿刺性及电池的成型性。具体来说,金属层130位于第一树脂层110以及第二树脂层150之间。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树脂层150的厚度例如是15微米至25微米。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树脂层150的材质例如是包括尼龙(Nylon),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第二粘着层140位于金属层130与第二树脂层150之间。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粘着层140的厚度例如是3微米至5微米。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粘着层140的材质例如包括改质压克力树脂,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胶层160作为堆叠膜层的外层,位于第二树脂层150上,具有多个均匀分布于胶层160中且彼此相连的金属粒子200,且胶层160的至少一个表面与部分的金属粒子200是共平面(coplanar),如图1所示。胶层160是作为堆叠膜层的导热层与隔磁层,将累积在堆叠膜层的热量传导到外部环境进行散热,且抑制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对堆叠膜层的内部元件的干扰以达到隔磁的效果。

具体来说,位于胶层160内的金属粒子200藉由彼此间的直接接触而连接并贯穿胶层160,使胶层160的至少一个表面与部分的金属粒子200是共平面。如图1所示,胶层160相对于金属层130的表面与部分的金属粒子200是共平面;换言之,至少部分的金属粒子200是被暴露于外部环境。藉由上述结构,金属粒子200可作为热能的传导路径,将累积至堆叠膜层中金属层130的热能传导到外部环境,有效改善电池过热,提升电池的安全性以及发电效率。此外,金属粒子200更可作为隔磁层,抑制电磁波对位于金属粒子200另一侧的其他元件(例如:电池)的干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以胶层160的100重量份为计,金属粒子200约占50重量份至90重量份。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胶层160的厚度为20微米至300微米。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胶层160的材质例如是包括具有反应性官能基的树脂,其中上述反应性官能基例如是羧基(carboxy group)、胺基(amine group)、环氧基(epoxy group)、羟基(hydroxy group)或双键(double bond)所组成的群组,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具体来说,金属粒子200的形状包括球状、片状、或其组合,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金属粒子200的形状包括球状,例如是具有相同粒径(如图1所示)或是具有一种以上的粒径(如图2所示,例如粒径W1、粒径W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金属粒子200的形状包括片状,例如是具有相同粒径(如图3所示)或是具有一种以上的粒径(如图4所示,例如粒径W3、粒径W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金属粒子200的形状包括球状以及片状,例如是具有相同粒径的球状以及具有相同粒径的片状(如图5所示)、具有一种以上粒径的球状以及具有一种以上粒径的片状(如图6所示)、具有相同粒径的球状以及具有一种以上粒径的片状(如图7所示)或是具有一种以上粒径的球状以及具有相同粒径的片状(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金属粒子200的球状形态与片状形态的含量比例约为0:100到100:0的范围内。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金属粒子200的粒径介于1微米至100微米。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金属粒子200的材质例如包括铁硅铝磁合金、坡莫合金、非晶体合金或其组合,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金属粒子200的热传导系数(thermal conductivity,k)介于0.5至0.7。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堆叠膜层的胶层具有多个金属粒子,使堆叠膜层可藉由位于胶层的金属粒子将累积至堆叠膜层内的热能传导到外部环境,改善电池过热,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及发电效率,且更可以利用具有金属粒子的胶层作为隔磁层抑制外部的电磁波对位于堆叠膜层内部的电池的干扰,进而提升能源传递的效率。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改与润饰,均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