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叠膜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1355阅读:685来源:国知局
堆叠膜层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堆叠膜层,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离型效果的堆叠膜层。



背景技术:

锂电池被用作笔记型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或移动电话等携带装置、混合动力车或电动汽车等的蓄电池。随着可重复充电放电兼具重量轻、高电压值与高能量密度等特点的锂电池的市场需求量与日剧增。

一般而言,用以包装锂电池的铝塑膜为叠层结构,其中在锂电池包装工艺中,铝塑膜经裁片冲壳后以堆叠的方式放置。然而,因叠层结构的表面张力影响,导致堆叠放置的铝塑膜之间产生静电吸附而不易分离,大幅影响后续的加工效率,进而降低锂电池的产能。

因此,如何改善铝塑膜之间因表面张力影响而不易分离所造成产能下降的问题,实为目前此领域技术人员亟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堆叠膜层,其具有新颖的结构可增加表面积,以达到离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堆叠膜层包括第一树脂层、金属层以及第二树脂层。第一树脂层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第一树脂层的第一表面具有多个微结构。金属层配置于第一树脂层的第二表面上。第二树脂层配置于金属层上,其中金属层位于第一树脂层与第二树脂层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树脂层具有第一厚度,上述的微结构具有第二厚度,且第二厚度为第一厚度的2.5%~12.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微结构的剖面形状包括U形、V形、柱状、不规则形状或其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树脂层的厚度为20微米至80微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金属层的厚度为30微米至40微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树脂层的厚度为15微米至25微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堆叠膜层还包括第一粘着层以及第二粘着层,其中第一粘着层位于金属层以及第一树脂层之间,且第二粘着层位于金属层以及第二树脂层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粘着层的厚度为3微米至15微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粘着层的厚度为3微米至5微米。

基于上述,提供本实用新型的堆叠膜层中的第一树脂层的第一表面具有多个微结构,使得第一表面的表面积增加,藉此可有效抑制因表面张力所产生之静电吸附,达到离型效果,进而提升后续的加工效率及工艺时间得以降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A至图7C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制作方法流程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R:压纹装置;

110:第一树脂层;

112:微结构;

120:第一粘着层;

130:金属层;

140:第二粘着层;

150:第二树脂层;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H1:第一厚度;

H2:第二厚度;

W1、W2、W3:宽度;

α1、α2、α3、α4、α5、α6: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由“一个数值至另一个数值”表示的范围,是一种避免在说明书中一一列举该范围中的所有数值的概要性表示方式。因此,某一特定数值范围的记载,涵盖该数值范围内的任意数值以及由该数值范围内的任意数值界定出的较小数值范围,如同在说明书中明文写出该任意数值和该较小数值范围一样。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堆叠膜层包括第一树脂层110、金属层130以及第二树脂层150。在一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堆叠膜层还包括第一粘着层120以及第二粘着层140。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堆叠膜层应用于电池用包装材的铝塑膜为例,将对前述各膜层在下方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1,第一树脂层110作为堆叠膜层的内层,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S1与第二表面S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树脂层110的第一表面S1具有多个微结构112,其可增加第一树脂层110的第一表面S1的表面积,可有效抑制第一表面S1与其他膜层之间因表面张力所产生的静电吸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树脂层110具有第一厚度H1,微结构112具有第二厚度H2,且第二厚度H2为第一厚度H1的2.5%~12.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树脂层110的第一厚度H1例如是20微米至80微米。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树脂层110的材质例如是包括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具体来说,微结构112的剖面形状例如是U形、V形、柱状、不规则形、或其组合,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结构112的剖面形状例如是具有相同的U形(如图1所示)或是具有一种以上的曲率的U形(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结构112的剖面形状例如是V形,其中微结构112的V形剖面形状可以是具有相同角度α1(如图3所示),或是具有一种以上的角度(如图4所示,例如角度α1~α6),即这些微结构112中每一个V形剖面形状的相对两侧壁的倾斜角度不同。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结构112的剖面形状例如是具有相同宽度W1的柱状(如图5所示),或是具有一种以上的宽度的柱状(如图6所示,例如宽度W1~W3)。

请再参照图1,金属层130配置于第一树脂层110的第二表面S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层130的材料包括铝膜(aluminium film),其具有防止水汽与阻隔的作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金属层130的厚度例如是30微米至40微米。

第一粘着层120位于第一树脂层110以及金属层130之间,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粘着层120的厚度例如是3微米至15微米。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粘着层120的材质例如包括酸改性聚烯烃(acid-modified polyolefin,mPO)或酸改性聚丙烯(acid-modified polypropylene,mPP),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1,第二树脂层150作为堆叠膜层的外层,配置于金属层130上,其中金属层130位于第一树脂层110与第二树脂层150之间。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树脂层150的厚度例如是15微米至25微米。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树脂层150的材质例如是包括尼龙(Nylon),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第二粘着层140位于金属层130以及第二树脂层150之间,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粘着层140的厚度例如是3微米至5微米。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粘着层140的材质例如包括改质压克力树脂,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图7A至图7C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堆叠膜层的制作方法流程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A,提供第一树脂层110,并对第一树脂层110进行预热工艺,且在第一树脂层110未冷却前,利用经加热的压纹装置R(例如:具有微结构图案的滚筒)对第一树脂层110的第一表面S1进行热加压,形成微结构112。其中,第一树脂层110具有第一厚度H1,微结构112具有第二厚度H2,且第二厚度H2为第一厚度H1的2.5%~12.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预热工艺的温度介于摄氏90度至摄氏120度,热加压的压力介于3千克力至10千克力(kilogram-force,kgf),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7B,藉由一道涂布工艺,将第一粘着层120涂布于第一树脂层110的第二表面S2上或金属层130的一表面上,使第一树脂层110的第二表面S2通过第一粘着层120贴合于金属层130。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藉由一道淋膜工艺,将第一粘着层120涂布于第一树脂层110的第二表面S2上或金属层130的一表面上,再将第一树脂层110、第一粘着层120及金属层130依序叠置后进行升温与升压,以热压合工艺使第一树脂层110的第二表面S2通过第一粘着层120贴合于金属层13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涂布工艺包括滚筒式涂布(roll coating)、刮刀式涂布(blade coating)、斜板式涂布(slide coating)、挤压式涂布法(slot-die)或线棒式涂布。

请参照图7C,提供第二树脂层150,藉由一道涂布工艺,将第二粘着层140涂布第二树脂层150上或金属层130相对于第一树脂层110的另一表面上,使第二树脂层150通过第二粘着层140贴合于金属层130,且金属层130位于第一树脂层110与第二树脂层150之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堆叠膜层中的第一树脂层的第一表面具有多个微结构,使得第一表面的表面积增加,藉此可有效抑制因表面张力所产生的静电吸附,达到离型效果,进而提升后续的加工效率。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改与润饰,均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