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纯度新型铝型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5744发布日期:2019-04-24 00:02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纯度新型铝型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铝型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纯度新型铝型材。



背景技术:

铝型材由铝和其它合金元素制造的制品。通常是先加工成铸造品、锻造品以及箔、板、带、管、棒等后,再经冷弯、锯切、钻孔、拼装、上色等工序而制成。主要金属元素是铝,在加上一些合金元素,提高铝材的性能。现有的铝型材多为常规型材,新颖性较差,而且绝缘性能差、防氧化性能低,氧化后不仅影响美观,还导致使用寿命减少,需要经常更换铝型材,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纯度新型铝型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铝型材新颖性较差,而且绝缘性能差、防氧化性能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纯度新型铝型材,包括下铝板、中间隔离板、上铝板和上绝缘层,所述下铝板上方设置有下绝缘层,所述下绝缘层上方设置有减震衬垫,所述减震衬垫上方设置有所述中间隔离板,所述下绝缘层、所述减震衬垫、所述中间隔离板之间均通过胶粘连接,所述中间隔离板上方设置有减重通孔,所述减重通孔嵌套在所述中间隔离板上方,所述减重通孔上方设置有冲击吸收膜层,所述冲击吸收膜层上方设置有所述上绝缘层,所述上绝缘层通过胶粘在所述冲击吸收膜层表面,所述上绝缘层上方设置有所述上铝板,所述上铝板上方喷涂有耐磨涂层,所述耐磨涂层上方喷涂有环氧树脂层,所述环氧树脂层上方设置有抗氧化漆层。

进一步的,所述下铝板与所述下绝缘层通过胶粘连接,所述下绝缘层与所述减震衬垫通过胶粘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衬垫与所述中间隔离板通过胶粘连接,所述中间隔离板与所述冲击吸收膜层通过胶粘连接,所述冲击吸收膜层采用EVA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下铝板与所述上铝板上方均可有身为4mm的凹槽,所述减震衬垫采用天然橡胶制成,厚度不小于2mm。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隔离板采用ABS工程塑料制成,所述减重通孔为贯穿孔,所述耐磨涂层厚度不小于40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新颖,通过铝板上方的卡槽对外界物体进行贴合,使用方便,而且绝缘性能好、防氧化性能高,延长了铝板的使用寿命与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铝板图。

图中:1、下铝板;2、下绝缘层;3、减震衬垫;4、中间隔离板;5、减重通孔;6、冲击吸收膜层;7、上绝缘层;8、上铝板;9、抗氧化漆层;10、环氧树脂层;11、耐磨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纯度新型铝型材,包括下铝板1、中间隔离板4、上铝板8和上绝缘层7,所述下铝板1上方设置有下绝缘层2,所述下绝缘层2上方设置有减震衬垫3,所述减震衬垫3上方设置有所述中间隔离板4,所述下绝缘层2、所述减震衬垫3、所述中间隔离板4之间均通过胶粘连接,所述中间隔离板4上方设置有减重通孔5,所述减重通孔5嵌套在所述中间隔离板4上方,所述减重通孔5上方设置有冲击吸收膜层6,所述冲击吸收膜层6上方设置有所述上绝缘层7,所述上绝缘层7通过胶粘在所述冲击吸收膜层6表面,所述上绝缘层7上方设置有所述上铝板8,所述上铝板8上方喷涂有耐磨涂层10,所述耐磨涂层10上方喷涂有环氧树脂层11,所述环氧树脂层11上方设置有抗氧化漆层9。

进一步的,所述下铝板1与所述下绝缘层2通过胶粘连接,所述下绝缘层2 与所述减震衬垫3通过胶粘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衬垫3与所述中间隔离板4通过胶粘连接,所述中间隔离板4与所述冲击吸收膜层6通过胶粘连接,所述冲击吸收膜层6采用EVA 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下铝板1与所述上铝板8上方均设有深为4mm的凹槽,所述减震衬垫3采用天然橡胶制成,厚度不小于2mm。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隔离板4采用ABS工程塑料制成,所述减重通孔5为贯穿孔,所述耐磨涂层10厚度不小于40μm。

工作原理:在使用铝型材时,将下铝板1放置于基体材料中进行固定,上铝板8放置于空气中,抗氧化漆层9与环氧树脂层8对上铝板8提供抗氧化性能,同时耐磨涂层11对上铝板8提供耐磨防护,冲击吸收膜层6与减震衬垫3 对铝型材提供减震保护,防止过大冲击对铝型材造成损伤,而且中间隔离板4 上方设置有减重通孔5,能够有效降低铝型材的整体重量,上绝缘层7与下绝缘层2对铝型材提供绝缘保护。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