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抓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2177发布日期:2019-06-19 01:55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防卫抓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戴在手上的防卫抓套。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国家对公共安全的重视,公安系统、航空安全员等对防护用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制服歹徒时,手部对制服歹徒起最主要的作用,因此对手部的保护至关重要,现有抓套材质过软或过硬、缺乏灵活性,无法帮助使用者在面临歹徒时有效保护手部和制服歹徒,难以起到防身作用和护卫作用。

2018年04月10日公开有本申请人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ZL201721079159.2、公开号为207214909U,该专利公开了防身护卫抓套,包括手掌部分和手指部分,手掌部分上端安装有手掌棘轮,手指部分下端安装有手指棘轮,且手掌棘轮与手指棘轮相啮合以实现以使手指部分单方向向手掌部分的手心内转动内握,无需用力即可防止歹徒挣脱,达到防身和护卫性功能。但上述防卫抓套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棘轮的圆周尺寸已限定,在保证棘轮强度的前提下,棘齿的最大数量和最小间距受到限制,从而使手掌棘轮与手指棘轮的啮合精度受限,导致防卫抓套的抓握精度不够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抓合力强、不易被挣脱的防卫抓套,具有更高的抓握精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卫抓套,包括手掌部分和手指部分,手掌部分和手指部分之间通过使手指部分单方向向手心内转动内握的棘齿轴机构铰接;所述棘齿轴机构包括台阶形圆柱状的连接轴、弹簧和圆筒形的第一手指棘轮、手掌棘轮、第二手指棘轮;所述手掌棘轮两端均设有棘齿,其不可转动地横向连接在手掌部分上端,所述第一手指棘轮和第二手指棘轮的一端设有棘齿、不可转动地横向连接在手指部分下端,所述手掌棘轮、第二手指棘轮可轴向往复移动;

所述连接轴是外径大的开锁按键与外径小的横轴连接构成的整体;所述横轴依次穿过第一手指棘轮、手掌棘轮后连接到第二手指棘轮上;所述弹簧套在横轴上处于压缩状态地位于开锁按键和第一手指棘轮之间,使所述第一手指棘轮与手掌棘轮、手掌棘轮与第二手指棘轮的其中一组接触面的棘齿相啮合、另一组接触面的棘齿相抵接,实现手指部分沿手掌部分转动时,所示棘齿轴机构中始终有一组棘齿相啮合。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手掌棘轮两端棘齿的齿头水平对齐,所述第一手指棘轮与所述第二手指棘轮棘齿的齿头错位1/2个棘齿,使所述第一手指棘轮与手掌棘轮、手掌棘轮与第二手指棘轮的其中一组接触面的棘齿相啮合、另一组接触面的棘齿相抵接。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横轴是设有台阶部的台阶轴,外径较大的一端与所述开锁按键相连;所述手掌棘轮的内壁设有可与所述横轴的台阶部相对接的环状卡凸;所述横轴的台阶部与所述环状卡凸纵向接触面之间预留间隙。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手掌部分主体为与手掌位置对应、可套在手掌上的掌套;所述掌套手背部顶端中部设有向手指部分凸出的、左右方向圆筒状的手掌棘轮套筒;所述手指部分可包覆在手指下部手背面,其底端的左右两边分别设有向手掌部分凸出的左右方向圆筒状的、轴心一致的第一手指棘轮套筒和第二手指棘轮套筒;

所述手掌棘轮不可转动、可轴向往复移动地插置于所述手掌棘轮套筒内,所述第一手指棘轮不可转动地插置于所述第一手指棘轮套筒内,所述第二手指棘轮不可转动地、可轴向往复移动地插置于所述第二手指棘轮套筒内;

所述连接轴的开锁按键、弹簧位于第一手指棘轮套筒内。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手掌棘轮上设有自靠近所述第二手指棘轮的一端开口、沿轴线向另一端延伸的定位插槽,所述手掌棘轮套筒内壁设有定位插板,所述定位插板适配地插置于所述定位插槽内,所述定位插槽与所述定位插板的纵向接触面之间预留间隙,使手掌棘轮可在手掌棘轮套筒内沿槽方向移动,且限定手掌棘轮的移动范围。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手掌棘轮套筒包括与掌套手背部顶端中部一体的、左右间距设置的固定套筒和插置于两个所述固定套筒之间的手掌棘轮固定件,所述定位插板设于所述手掌棘轮固定件的内壁。

作为优选方式,两个所述固定套筒的相对面分别设有两个位置相对的、垂直于轴线方向为通槽状的固定齿卡槽;所述手掌棘轮固定件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与固定齿卡槽位置对应、形状适配的固定齿。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手指棘轮套筒、第二手指棘轮套筒内壁上分别设有镜像相对的、槽口沿轴心朝外的定位卡槽;所述第一手指棘轮和第二手指棘轮没有棘轮的一端外表面分别设有第一凸卡、第二凸卡,所述第一凸卡、第二凸卡插置于第一定位卡槽、第二定位卡槽内;所述第二手指棘轮可沿第二定位卡槽的槽方向向外移动。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开锁按键的侧壁设有凹槽,所述第一手指棘轮套筒内壁设有凹槽对应的凸起,所述凸起穿设于所述凹槽内,对连接轴起到限位作用,同时可以限定连接轴向右推入的距离。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横轴通过螺钉穿过第二手指棘轮的外端面和第二手指棘轮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棘齿轴机构还设有限制第二手指棘轮向外滑动范围的堵塞,所述堵塞为圆柱形,自第二手指棘轮套筒的外端面紧塞入。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卫抓套,与现有设计相比,其优点在于:防卫抓套设有与手掌部分连接的手掌棘齿,与手指部分连接的第一手指棘轮和第二手指棘轮,且第一手指棘轮与手掌棘轮、手掌棘轮与第二手指棘轮其中一组接触面的棘齿相啮合、另一组接触面的棘齿相抵接,实现手指部分沿手掌部分转动时,棘齿轴机构始终有一组棘齿相咬合,实现更加精细的啮合状态,即在满足棘轮强度的前提下,提高了棘轮的啮合精度,从而提高防卫抓套的抓握精度,使抓握更紧,更有力度,不会轻易被挣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卫抓套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卫抓套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实用新型棘齿轴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实用新型棘齿轴机构啮合状态示意图。

图5为实用新型棘齿轴机构的竖剖视图。

图6为实用新型棘齿轴机构与手掌棘轮套筒、第一手指棘轮套筒、第二手指棘轮套筒连接结构的纵剖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手掌部分、11-手掌棘轮套筒、111-定位插板、112-固定套筒、1121- 固定齿卡槽、113-手掌棘轮固定件、1131-固定齿、12-护腕、13-掌套、14- 大拇指套、2-手指部分、21-第一手指棘轮套筒、22-第二手指棘轮套筒、211- 第一定位卡槽、221-第二定位卡槽、212-凸起、23-手指轴套、231-定位销孔、 3-指尖部分、31-第一轴筒、32-第二轴筒、4-棘齿轴机构、41-连接轴、411- 开锁按键、4111-凹槽、412-横轴、4121-台阶部、42-弹簧、43-第一手指棘轮、 44-手掌棘轮、441-环状卡凸、442-定位插槽、45-第二手指棘轮、431-第一凸卡、451-第二凸卡、5-手指轴、51-定位槽孔、52-手指轴右端、6-定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防卫抓套,以右手戴的防卫抓套为例。左手戴的防卫抓套同样适用。防卫抓套为硬质材料,整体与手形状适配,可以带在手上,仅在手指和手掌连接处以轴转动连接。所述防卫抓套包括手掌部分 1、手指部分2和指尖部分3,手掌部分1和手指部分2之间以棘齿轴机构4 铰接,当棘齿啮合时,手指部分2只能单方向向手心内转动,指尖部分3和手指部分2之间则优选角度固定地连接,或者指尖部分3和手指部分2同样以棘齿轴机构4连接。

如图2-6所示,棘齿轴机构4包括圆柱状的连接轴41、弹簧42和圆筒形的第一手指棘轮43、手掌棘轮44、第二手指棘轮45,其中,第一手指棘轮43的右端设有向右的棘齿,第二手指棘轮45的左端设有向左的棘齿,手掌棘轮44的左端设有可与第一手指棘轮43上的棘齿相啮合的向左的棘齿,手掌棘轮44的右端设有可与第二手指棘轮45上的棘齿相啮合的向右的棘齿。具体地,手掌棘轮44两端棘齿的齿头沿轴线方向对齐,第一手指棘轮 43与第二手指棘轮45棘齿的齿头错位1/2个棘齿,以使第一手指棘轮43与手掌棘轮44、手掌棘轮44与第二手指棘轮45的其中一组接触面的棘齿相啮合、另一组接触面的棘齿的齿头相抵接,棘齿啮合后形成仅可以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棘齿机构。

手掌棘轮44与手掌部分1上端不可转动、可沿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地套接到一起,第一手指棘轮43不可转动地与手指部分2下端连接在一起,第二手指棘轮45不可转动、可沿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地与手指部分2下端连接在一起。连接轴41是由外径大的开锁按键411与外径小的横轴412连接构成的整体;横轴412依次穿过第一手指棘轮43、手掌棘轮44后连接到第二手指棘轮45上;弹簧42套在横轴412上处于压缩状态地位于开锁按键411 和第一手指棘轮43之间,自由状态时,由于弹簧受压,使棘齿轴机构4一直保持在第一手指棘轮43与手掌棘轮44、手掌棘轮44与第二手指棘轮45 其中一组接触面的棘齿相啮合、另一组接触面的棘齿相抵接的状态,实现手指部分2沿手掌部分1转动时,始终有一组棘齿相咬合,提高棘轮的啮合精度,从而提高防卫抓套的抓握精度,使抓握更紧,更有力度。

进一步地,横轴412是设有台阶部4121的台阶轴,外径较大的一端与开锁按键411相连;第一手指棘轮43和手掌棘轮44适配可转动地套设在外径较大的一段横轴上,第二手掌棘轮45适配可转动地套设在外径较小的一段横轴上。手掌棘轮44的内壁设有可与横轴412的台阶部4121相对接的环状卡凸441;横轴的台阶部4121与环状卡凸441纵向接触面之间预留间隙,以留足手掌棘轮与第二手指棘轮分离的距离。

而想要张开手指时,按下开锁按键411,因横轴与第二手指棘轮连接在一起,横轴412推动第二手指棘轮42使其与手掌棘轮42相分离,横轴412 移动使其台阶部4121顶置于手掌棘轮44内壁的环状卡凸441后,从而推动手掌棘轮44使其与第一手指棘轮43相分离,以解除棘齿轴机构4的棘齿啮合,脱离啮合时手掌部分1和手指部分2之间以连接轴41为轴随意转动。松开开锁按键411,弹簧42恢复弹性形变会以第一手指棘轮端部为基础,将连接轴41向左顶,重新使第二手指棘轮45和手掌棘轮44、手掌棘轮44与第一手指棘轮43中的其中一组棘齿相啮合、另一组相抵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手掌部分1上设有与手腕位置对应的护腕12,与手掌位置对应、可套在手掌上的掌套13,大拇指对应位置设有可以将大拇指包裹护住的大拇指套14,设置大拇指套14可以保护大拇指,或者不设置大拇指套14,不设置大拇指套14使抓捕时大拇指更灵活;护腕12为弧形板状的扣在手腕背部,护腕12的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条状的通孔,可以穿入绑带,将护腕12紧绑在人手腕处。

如图2所示,掌套13手背部顶端中部设有向手指部分2凸出的手掌棘轮套筒11,手掌棘轮套筒11是左右方向圆筒状;为了防止手掌棘轮44在其内转动,如图3所示,手掌棘轮44上设有自靠近第二手指棘轮45的一端开口、沿轴线向另一端延伸的定位插槽442,如图5所示,手掌棘轮套筒11 内壁设有定位插板111,定位插板111适配地插置于定位插槽442内,防止手掌棘轮在手掌棘轮套筒11内转动;另外,定位插槽442与定位插板111 的纵向接触面之间预留间隙,使手掌棘轮44可在手掌棘轮套筒11内沿槽方向移动,且限定手掌棘轮44的移动范围。为了方便生产时开模,如图2所示,手掌棘轮套筒11包括与掌套13手背部顶端中部一体的、左右间距设置的固定套筒112和插置于两个所述固定套筒112之间的手掌棘轮固定件113,所述定位插板111设于所述手掌棘轮固定件113的内壁。具体地,手掌棘轮固定件113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固定齿1131,两侧的固定齿1131分别卡合于两个固定套筒112的相对面上与固定齿位置相对的、垂直于轴线方向为通槽状的固定齿卡槽1121内,从而将手掌棘轮固定件113与固定套筒112连接在一起。

手指部分2可包覆在手指中部手背面,仅仅包覆手指中部的手背面使握的时候更灵活。手指部分2底端的左右两边一体成型地分别设有向手掌部分 1凸出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轴心一致的第一手指棘轮套筒21 和第二手指棘轮套筒22。第一手指棘轮套筒21和第二手指棘轮套筒22位于手掌棘轮套筒11的两边且轴心一致,通过棘齿轴机构4依次穿过第一手指棘轮套筒21、手掌棘轮套筒11和第二手指棘轮套筒22后将手指部分2和手掌部分1铰接在一起,第一手指棘轮套筒21靠近大拇指套14,第二手指棘轮套筒22远离大拇指套14。

如图2所示,第一手指棘轮套筒21、第二手指棘轮套筒22内壁上分别设有沿周向间距排布的三条第一定位卡槽211、第二定位卡槽221,第一定位卡槽211、第二定位卡槽221的槽口沿轴心朝外;所述第一手指棘轮43 和第二手指棘轮45在没有棘轮的一端外表面分别设有三个用于定位的第一凸卡431、第二凸卡451,所述第一凸卡431、第二凸卡451分别插置于第一定位卡槽211、第二定位卡槽221内,防止第一手指棘轮43和第二手指棘轮 45分别在第一手指棘轮套筒21、第二手指棘轮套筒22内转动;同时,限定第一手指棘轮44不会随连接轴的推入而向右移动,而第二手指棘轮45可沿第二定位卡槽221的槽方向往复移动。

横轴412通过螺钉穿过第二手指棘轮45的外端面和第二手指棘轮45固定连接在一起;具体地,第二手指棘轮45右端面闭合、仅在圆心处设有可供螺钉穿过的通孔,连接轴41自第一手指套筒21左侧插入穿过弹簧42、第一手指棘轮43置于第一手指套筒21与手掌棘轮套筒11内连接处、手掌棘轮44置于手掌棘轮套筒11内后,连接轴41连接柱412的右端插入第二手指棘轮45内置于第二手指棘轮套筒22内,螺钉自右向左穿过第二手指棘轮 45右端面的通孔螺接在横轴412的右端面上,以使连接轴43和第二手指棘轮45固定连接到一起,如图3-6所示。开锁按键411的侧壁设有凹槽4111,第一手指棘轮套筒21内壁设有凹槽对应的凸起212,凸起212穿设于凹槽 4111内,对连接轴41起到限位作用,同时可以限定连接轴41向右推入的距离。棘齿轴机构4还包括堵塞46,堵塞46为圆柱形,自第二手指棘轮套筒 22右端面向内紧塞入,用来限位第二手指棘轮45向右滑动的范围,避免第二手指棘轮45上的第二凸卡451脱离第二定位卡槽221的范围。堵塞46还可以遮挡螺钉起到美观的作用。

如图1-2所示,手指部分2的手背部顶端中部设有向上凸出的具有左右方向通孔的手指轴套23,手指轴套23上设有两个定位销孔231,定位销孔 231自手指轴套23手背部外表面向内垂直于轴线方向连通到手指轴套23内空心处。

指尖部分3手指背部底端的左右两边分别设有向下凸出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心一致的第一轴筒31和第二轴筒32,第一轴筒31和第二轴筒 32位于手指轴套23的两边且轴心一致,通过手指轴5穿过第一轴筒31、手指轴套23和第二轴筒32后将指尖部分3和手指部分2连接在一起,第一轴筒31靠近大拇指套14为通孔结构,第二轴筒32远离大拇指套14为具有自左向右凹入的与手指轴5右端形状适配的槽结构,远离大拇指套14的端面封闭。

所述指尖部分3为整体包裹除大拇指外四个手指尖的形状,是人手用力握时受力的部分,指尖部分3与手指部分2之间以手指轴5为轴,指尖部分 3向手心方向弯转一个固定角度,具有一定的角度使人手指用力更方便。或可采用与手指部分2和手掌部分1之间一样,在指尖部分3和手指部分2之间设有一个棘齿轴机构4连接。

手指轴5为长条柱体形状,指尖部分3上的第一轴筒31和第二轴筒32 位于手指部分2上手指轴套23的两边,手指轴5穿过第一轴筒31的通孔、穿过手指轴套23的通孔、最后插入第二轴筒32的槽内,手指轴5中部设有与手指轴套23上两个定位销孔231位置对应的定位槽孔51,通过定位销6 穿过定位销孔231后固定连接入定位槽孔51内,具体的定位销6为滚花销。为了更好的将手指轴5上的定位槽孔51与定位销孔231的位置对准,将手指轴5插入第二轴筒32的手指轴右端52部分设计为不为圆形的其它形状,或者设计为在截面所示的边缘沿轴线方向缺口使该部分手指轴5垂直于轴线的截面不为完整圆形的形状,第二轴筒32内槽的形状与手指轴右端52形状适配,并且手指轴右端52不为圆形可分担在手指用力握时定位销6受到的应力,进一步的,手指轴5位于第一轴筒31内的手指轴左端51设计为比手指轴5中部圆周直径大的不完整圆形,方便手指轴5自左向右插入,第一轴筒31内通孔的形状与手指轴左端51形状适配,同样的,手指轴左端51不为圆形可分担在手指用力握时定位销6受到的应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