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渐变色金属感TPU薄膜的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20037700发布日期:2020-02-28 11:29阅读:9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材料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渐变色金属感tpu薄膜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tpu薄膜是在tpu颗粒料基础上,经压延、流延、吹膜、涂覆等特殊工艺制成的薄膜。

tpu(热可塑性聚氨酯)因其优越的性能和环保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目前,凡是使用pvc的地方,tpu均能成为pvc之替代品。

tpu不仅拥有卓越的高张力、高拉力、强韧和耐老化的特性,而且是种成熟的环保材料。其在运动鞋上应用极广泛:鞋底及鞋面上的商标装饰、气囊、气垫、油包等。

目前,为了吸引顾客,厂家会在tpu薄膜上通过喷墨打印将渐变色打印到tpu薄膜上,该方法做出来的膜应用在产品上经过吸塑或者某些特定工艺处理后其颜色层会出现裂纹,颜色不连贯导致视觉效果较差。另外,厂家还会直接在tpu薄膜上手工喷漆,该方法颜色层裸露在tpu薄膜的表面,应用在产品中后,随着时间推移极其容易被刮掉,且生产效率也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tpu薄膜既具有金属光泽,也具色彩光泽且维持时间长久,颜色层不易断裂的渐变色金属感tpu薄膜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既具有金属光泽,也具有色彩光泽且维持时间长久,颜色层不易断裂的鞋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渐变色金属感tpu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tpu本色膜制备步骤:采用流延法或压延法成型工艺分别制备第一tpu膜以及第二tpu膜;

银层涂刮步骤:将银浆涂刮于离型纸上,经过烘干后制得银层,其烘干温度为100-160℃;

金属质感层贴合步骤:第一tpu膜与银层加热贴合,其贴合温度为100-160℃,制得金属质感层贴合后银层与离型纸相剥离;

渐进色层印刷步骤:在第二tpu膜的上印刷至少两种颜色的油墨,制得渐进色层,不同颜色的油墨之间逐渐过渡;在印刷好每一种颜色的油墨之后需要对该种颜色的油墨进行烘干处理,其温度为110-160℃,继续印刷另一种颜色的油墨;

成型贴合步骤:将金属质感层具有银层的一面与渐进色层印刷有油墨的一面进行加热贴合,其温度为110-160℃,制得渐变色金属感tpu薄膜。

进一步地,银层涂刮步骤中,在离型纸上首次涂刮一层银浆,经过烘干以形成第一银层,再在第一银层的表面涂刮一层银浆,再次经过烘干以形成第二银层。

进一步地,第一银层厚度为0.01mm-0.02mm;第二银层厚度为0.01mm-0.015mm。

进一步地,银浆按质量份计算包括以下组分:

进一步地,银浆调制包括以下步骤:

s1、将52份pu与70份溶剂倒入容器当中混合搅拌;

s2、将21份热熔胶倒入容器当中继续搅拌;

s3、将0.5-1份银粉与10份溶剂混合调制成浆后加入容器当中;

s4、利用剩余的6-6.5份溶剂清洗容器侧壁银粉,随后将其与被清洗的银粉一同倒入容器当中。

进一步地,银粉为600目。

进一步地,渐进色层印刷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s1、利用渐进色网板在第二tpu膜表面由第二tpu膜的第一端往第二端印刷第一种颜色的油墨3遍后烘干;

s2、利用渐进色网板在上一色层表面由第二tpu膜的第二端往第一端印刷第二种颜色的油墨1遍后烘干;

s3、利用渐进色网板在上一色层表面由第二tpu膜的第一端往第二端印刷第一种颜色的油墨3遍后烘干;

s4、利用渐进色网板在上一色层表面由第二tpu膜的第二端往第一端印刷第二种颜色的油墨2遍后烘干。

s5、上一色层表面印刷一层白色油墨后烘干。

进一步地,油墨包括银色油墨、蓝色油墨、红色油墨;

银色油墨按质量份计算包括以下组分:

银粉1份;

pu15份;

dmf15份;

蓝色油墨按质量份计算包括以下组分:

红色油墨按质量份计算包括以下组分:

荧光桃色粉2.65份;

荧光橙色粉2份;

dmf3.5份。

进一步地,银粉为1000目。

发明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如上所述的渐变色金属感tpu薄膜在鞋底上的应用。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渐变色金属感tpu薄膜,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质感层以及具有色彩光泽的渐进色层两表面上均有第一tpu膜以及第二tpu膜层保护,金属光泽以及颜色光泽均能够持久,且不易被刮落。

2、本发明整膜内部有金属质感层和渐进色层叠加,而表面为透明或半透明的第一tpu薄以及第二tpu膜,渐进色层和金属质感层可以交错地表现出来,应用在产品上,尤其是鞋底,更具有视觉上的冲击。

3、通过印刷法把油墨印刷于第二tpu膜上,应用在产品后,尤其是鞋底,经过吸塑或特定工艺处理后其渐进色层也不会产生裂纹,且颜色着色度高,提高本发明渐变色金属感tpu薄膜的耐用程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为了让tpu薄膜在视觉上既具有金属光色,也具有颜色光泽,且金属层和颜色层不易撕裂脱落,本发明提供一种渐变色金属感tpu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tpu本色膜制备步骤:采用流延法或压延法成型工艺分别制备第一tpu膜以及第二tpu膜,本例中,第一tpu膜以及第二tpu膜分别厚度为0.14mm和0.15mm,保证产品制成后总厚度保证在标准要求以内;

银层涂刮步骤:将银浆涂刮于离型纸上,经过烘干后制得银层,,其烘干温度为100-160℃,银浆可仅涂刮一次,也可以涂刮多次,每次涂刮之前需要先对上一次涂刮的银层进行烘干处理;

金属质感层贴合步骤:第一tpu膜与银层加热,贴合其贴合温度为100-160℃,本例中贴合加热温度为160℃,制得金属质感层贴合后银层与离型纸相剥离;

渐进色层印刷步骤:在第二tpu膜的上印刷至少两种颜色的油墨,制得渐进色层,不同颜色的油墨之间逐渐过渡;在印刷好每一种颜色的油墨之后需要对该种颜色的油墨进行烘干处理,其温度为110-160℃,继续印刷另一种颜色的油墨,而渐进色层的厚度则要保证在0.33-0.35mm之间;

成型贴合步骤:将金属质感层具有银层的一面与渐进色层印刷有油墨的一面进行加热贴合,其温度为110-160℃,本例中贴合加热温度为150℃,制得渐变色金属感tpu薄膜。

进一步的,银层涂刮步骤中,银浆由二次涂刮完成;

首先,在离型纸上首次涂刮一层银浆,经过烘干以形成第一银层,再在第一银层的表面涂刮一层银浆,再次经过烘干以形成第二银层,本例中,首次涂刮的第一银层烘干温度为100℃,二次涂刮的第二银层烘干温度为120℃。

第一银层厚度为0.01mm-0.02mm;第二银层厚度为0.01mm-0.015mm。

银浆按质量份计算包括以下组分:

银浆调制包括以下步骤:

s1、将52份pu与70份溶剂倒入容器当中混合搅拌;

s2、将21份热熔胶倒入容器当中继续搅拌;

s3、将0.5-1份银粉与10份溶剂混合调制成浆后加入容器当中;

s4、利用剩余的6-6.5份溶剂清洗容器侧壁银粉,随后将其与被清洗的银粉一同倒入容器当中。

银粉为600目。

本例中,第一银层按质量份计算包括1份银粉、52份pu、86份溶剂以及21份热熔胶;

第二银层按质量份计算包括0.5份银粉、52份pu、86.5份溶剂以及21份热熔胶。

通过二次涂刮,并且两次涂刮的银浆成分不同,能够在不改变金属效果的情况下增加第一tpu膜、第一银层与第二银层之间的牢固度。

具体的,渐进色层印刷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s1、利用渐进色网板在第二tpu膜表面由第二tpu膜的第一端往第二端印刷第一种颜色的油墨3遍后烘干;

s2、利用渐进色网板在上一色层表面由第二tpu膜的第二端往第一端印刷第二种颜色的油墨1遍后烘干;

s3、利用渐进色网板在上一色层表面由第二tpu膜的第一端往第二端印刷第一种颜色的油墨3遍后烘干;

s4、利用渐进色网板在上一色层表面由第二tpu膜的第二端往第一端印刷第二种颜色的油墨2遍后烘干。

s5、上一色层表面印刷一层白色油墨后烘干。

本例中,上述烘干温度为120℃。

通过上述步骤s1-s4的多次印刷,能够保证油墨的下墨量,使得第二tpu膜上的渐进色层颜色光泽更优。

而s5则是为了在印刷好的渐变色面上再印刷一层白色油墨,目的是为了让印刷面受热均匀,由于颜色的不同和深浅不同,其吸热量也会不同,在不保证其受热均匀的前提下,在经过后续工艺时第一tpu膜可能会存在形变的问题。

本例中,油墨包括但不仅限于银色油墨、蓝色油墨、红色油墨;

银色油墨按质量份计算包括以下组分:

银粉1份;

pu15份;

dmf15份;

蓝色油墨按质量份计算包括以下组分:

红色油墨按质量份计算包括以下组分:

荧光桃色粉2.65份;

荧光橙色粉2份;

dmf3.5份。

银粉为1000目,由于上述印刷的油墨是要通过网孔密集的网板印刷到第二tpu膜上,因此需要用到更细的1000目银粉,而涂刮则可用颗粒较大的600目,降低其生产成本。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将上述渐变色金属感tpu薄膜的制备方法所制得的渐变色金属感tpu薄膜在鞋底上的应用,应用方法是,将上述渐变色金属感tpu薄膜根据所需生产的鞋码以及鞋型进行裁切形成鞋底形状,并将其运用在鞋底上。

通过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所制得的渐变色金属感tpu薄膜由于第一tpu膜和第二tpu膜的存在,给金属质感层和渐进色层起到了保护作用,且通过印刷的方法的油墨印刷于第二tpu膜,也能够避免渐进色层裂出现裂纹,金属质感层和渐进色层不易被刮落,尤其运用在鞋底时,能够提高产品视觉冲击力的同时,能够保证产品的耐用程度。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