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光喷绘广告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33635发布日期:2020-10-17 01:28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光喷绘广告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光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反光喷绘广告布。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广告布的应用中,由于一些场所具有开放性而缺少悬挂广告布的建筑,在没有合适的支架的情况下,此时就需要将广告布放置在地面上,但是将广告布放置于地面,使用常规的广告喷绘布难以引起路人的注意,所以使用反光喷绘广告布由于其白天和弱光线下的高亮效应会有更好广告效果。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材料是一种无气味易加工的环保材料,主要分为有聚酯型和聚醚型,tpu具有卓越的高张力、高拉力、强韧和耐老化的特性,它硬度范围宽(60ha-85hd)、耐磨、耐油、透明、弹性好,在日用品、体育用品、玩具、装饰材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可以代替pvc以满足越来越多领域的环保要求。

现有的公开号为cn208422334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石头纸的户外广告膜,其结构包括至少一层石头纸,在石头纸的内侧复合一层网状内衬层,在石头纸的另一面,涂布一层防水耐晒涂层,然后再在该防水耐晒涂层上涂布一层可打印涂层,在可打印涂层之上,是打印喷绘的油墨层。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技术方案中,对于油墨层并未进行任何保护,防水耐晒涂层设置于可打印涂层的下方,不但油墨容易褪色和脱落而且无论光线强弱,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广告膜都无法形成更强烈的反射光来吸引行人从而获得更好的广告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广告布,其设置有多层反光层具有增强广告布反射光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广告布,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相互粘合的防滑层、隔热层、复合层、油墨层、找平胶层、微棱镜反光层、tpu弹性层,其中,所述tpu层表面连通设有孔洞,所述孔洞内设置有玻璃微珠,所述tpu弹性层表面粘合有荧光绒毛层,所述荧光绒毛层表面设置有防水荧光漆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广告布与地面接触的地面设置防滑层,使人在踩踏到广告布时不会滑倒,隔热层对于在室外高温地面放置的广告布进行隔热,从而使广告布不易过热而使油墨层的图案褪色或是膜层挥发产生难闻的有毒气体,油墨采用金属反光颜料,通过油墨层和微棱镜反光层相结合使微棱镜反光层将通入的光线沿入射光线反射从而形成逆反射,增加广告布在有光线的情况下的反光从而增加广告效果,并且进一步散热,复合层为广告布整体提供了强度使其不易因外界环境而破裂,并作为油墨层的基布用于附着涂料,油墨层用于表达广告内容,通过设置找平胶层使微棱镜反光层更容易与油墨层粘合,在微棱镜反光层反光的情况下油墨层的喷绘图案会更闪亮从而起到更好的广告效果,使广告布在原本难以看到的环境下通过光源而可见,通过设置tpu弹性层,增强了广告布表面的耐磨性和防护性,从而延长了广告布的整体耐久度,tpu弹性层隔离了油墨层使其不会直接与外界接触,从而减缓了油墨层的氧化作用,延长了广告布的耐久度,在tpu弹性层表面设置孔洞,孔洞内设置有玻璃微珠层,由于tpu弹性层自身的透明性,使孔洞以及玻璃微珠层皆具有对于光线的折射作用,位于油墨层上方的孔洞和玻璃微珠对照射进入油墨层的光线产生折射进而使画面产生立体感,玻璃微珠通过自身结构的内部的微量空气和自身的透光性对光线进行逆反射和隔热,从而进一步提高广告布的反光度和隔热效果,在tpu弹性层表面粘合荧光绒毛层,绒毛表面设置荧光漆层,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会进一步提高广告布整体的亮度,荧光绒毛对应部分油墨层的图案,在增加广告布的防滑性能的同时使广告整体更加美观和更加具有艺术性,吸引行人目光从而增加商业经济效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滑层背离所述隔热层的表面粘合有疏水绒毛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硅胶具有柔软性并且摩擦安全系数高,硅胶性质稳定且不染并具有优异的隔水型,配合在硅胶表面进行植绒形成植绒硅胶层进一步增强了防滑层的摩擦安全系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复合层包括pe编织布层、粘合于pe编织布层两侧的pvc膜,pe编织布层由经纱和纬纱编织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复合层通过采用pe编织布作为中间层保证了广告布的整体强度不易因撕拉而破裂,朝向油墨层的pvc膜增强了油墨的粘附性,另一侧朝向隔热层的pvc膜相对于编织布层更具有粘着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微棱镜反光层包括透明树脂膜,粘合在所述透明树脂膜表面的微棱镜单体,所述微棱镜单体为由透明树脂一体成型而制的三棱锥四面体结构,所述微棱镜单体通过流延复合与所述透明树脂膜成型,所述微棱镜单体与所述找平胶层之间留有空气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光线通过微棱镜反光层时会发生逆反射从而使广告布整体反光更为强烈和醒目,增强广告效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tpu弹性层背离微棱镜反光层的表面均匀粘接有tpu凸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tpu弹性层表面设置tpu凸块从而使踩踏于广告布的鞋面与tpu层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进而提高了广告布的摩擦安全系数,防止广告布相对地面滑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墨层为金属反光涂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反光涂层和微棱镜层与玻璃微珠相结合对光源形成更强的逆反射和漫反射使油墨层看起来更为显眼和高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滑层背离隔离层的表面均匀设置有硅胶垫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防滑层表面设置硅胶垫块增加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提高了广告布的摩擦安全系数,防止广告布相对地面滑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热层气凝胶毡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凝胶毡具有柔软﹑易裁剪﹑密度小、无机防火﹑整体疏水、绿色环保等特性,其可替代玻璃纤维制品、石棉保温毡、硅酸盐纤维制品等不环保、保温性能差的传统柔性保温材料,并由于其优异的隔热和隔水性能使广告布更为耐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由于tpu弹性层设置有玻璃微珠以及微棱镜反光层会对光线进行逆反射,并在tpu层表面设置有荧光绒毛层,使广告布在具有光源或是弱光源的情况下也能看的清楚,并且设置有荧光绒毛使广告布更有特色更加吸睛,从而增加广告效应;

采用pe编织布作为复合层的中心层,提高了广告布的整体强度;

防滑层表面设置有硅胶垫块和疏水绒毛层,使得防滑层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并在tpu层表面设置有tpu凸块从而使踩踏于tpu层的鞋面与tpu层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通过增加广告布两端面的摩擦力从而使广告布整体具有更高的摩擦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防滑层;11、硅胶凸块;12、疏水绒毛层;2、隔热层;3、复合层;31、pe编织布层;32、pvc膜;4、油墨层;5、微棱镜反光层;51、透明树脂膜;52、微棱镜单体;53、找平胶层;54、空气层;6、tpu弹性层;61、孔洞;62、玻璃微珠;63、荧光绒毛层;64、tpu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反光喷绘广告布,由内至外依次包括防滑层1、粘合于防滑层1的隔热层2、粘合于隔热层2的复合层3、以喷绘或是印刷的方式固定于复合层3表面的油墨层4、与油墨层4粘合的找平胶层53、与找平胶层53粘合的微棱镜反光层5、以及与微棱镜反光层粘合的tpu弹性层7。

防滑层1由硅胶制成,防滑层1背离隔热层2的表面通过点胶的方式固定有硅胶凸块11,在硅胶表面粘合疏水绒毛层12,通过在硅胶的表面增设疏水绒毛层12和硅胶凸块11使得防滑层1与地面的表面摩擦力增大,从而不容易打滑。

隔热层2由气凝胶毡构成,由于气凝胶毡自身的隔热隔水性以及自身的柔性在不影响广告布铺设的情况下还起到使广告布隔水隔热的作用。

复合层3包括pe编织布层31、粘合于pe编织布层31两侧的pvc膜32,pe编织布层由经纱和纬纱编织组成,复合层3中的编织布层提供了广告布的主要强韧度,朝向油墨层4并通过淋膜粘合于编织布层的pvc膜32提供了油墨层4的载体,并且上色牢固不易掉色。

油墨层4采用金属涂料,满足图案设计的同时也为外界的入射光线提供了反射的金属面。找平胶层53由热熔胶组成,用于保护油墨层4的表面使其不易脱落掉色。

微棱镜反光层5包括透明树脂膜51,粘合在透明树脂膜51表面的微棱镜单体52,微棱镜单体52为由透明树脂一体成型而制的三棱锥四面体结构,微棱镜单体52通过流延复合与透明树脂膜51成型,微棱镜单体52与找平胶层53之间留有空气层54,用于提高光线的折射率。

tpu弹性层6的表面均匀连通设有的孔洞61,孔洞61内填充有热熔胶,热熔胶内混合有玻璃微珠62,tpu弹性层6由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组成,玻璃微珠62以硼硅酸盐为原料加工而成,选用粒度为15至20微米,壁厚1至2微米,tpu弹性层背离微棱镜反光层5的表面还均匀粘接有tpu凸块61,使行人在踩踏广告布时不易发生打滑,并由于行人之间踩踏的是tpu弹性层6,所以tpu弹性层对油墨层4具有保护作用。

tpu弹性层6的表面通过植绒机粘接有荧光绒毛层63,通过植绒机将荧光绒毛层63根据需要对所绘制的油墨层4进行描边,且荧光绒毛层63内的绒毛表面皆设有防水荧光漆层。

反光原理:

入射光进入tpu弹性层6并通过孔洞61内的玻璃微珠62,经过玻璃微珠62内的玻璃微珠62折射后,在玻璃微珠62内部的聚集并反射,经过玻璃微珠62的逆反射,入射光转变为反射光返回光源方向,还有一部分入射光线通过玻璃微珠62经过微棱镜反光层5,光线经过微棱镜反光层内的微棱镜单体52的三个面镜面并以油墨层4作为反光层反射之后形成逆反射朝光源方向返回。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