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甲装备反后坐缓冲稳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11477发布日期:2021-07-09 13:33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甲装备反后坐缓冲稳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缓冲卸力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装甲装备反后坐缓冲稳定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火炮装备中,已有相应的机械结构吸收冲击力,但结构相对简单,为简单的一个金属块或金属块上嵌套橡胶垫达到缓冲限位目的。但随着对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俯仰部分的质量越来越大,然而,现有的火炮由于炮身上没有设置驻退机和复进机,致使火炮射击时后坐力大,需要地形有加大的支撑力,不利于在城市内作战,无法在城市楼板上使用。且发射后,火炮会后移一段距离,不利于连续发射,作战能力无法进一步提高,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甲装备反后坐缓冲稳定装置,解决了现有的部分背景技术问题。
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装甲装备反后坐缓冲稳定装置,包括:炮管、一对结构相同的缓冲套管以及缓冲架,所述炮管通过缓冲结构连接于一对所述缓冲套管内,一对所述缓冲套管安装于缓冲架上,所述炮管与一对所述缓冲套管之间设置有外力循环结构;
5.所述缓冲结构包含有:一对结构相同的l型缓冲杆、一对结构相同的缓冲块、一对结构相同的缓冲密封垫以及若干个结构相同的缓冲球;
6.一对所述缓冲套管内分别开设有缓冲槽,一对所述缓冲块分别安装于一对所述缓冲槽内,一对所述l型缓冲杆分别安装于一对所述炮管两侧上,且一对所述l型缓冲杆分别连接于一对所述缓冲块上,一对所述缓冲密封垫分别安装于一对所述缓冲块上,一对所述缓冲块上开设有若干个结构相同的缓冲球槽,若干个所述缓冲球分别活动安装于若干个所述缓冲球槽内。
7.优选的,所述外力循环结构包含有:一对结构相同的g型卸力管、一对结构相同的卸力套管、一对结构相同的卸力圆块以及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卸力球;
8.一对所述g型卸力管分别插装于炮管两侧上,所述缓冲套管上开设有一对结构相同的卸力凸型槽,一对所述卸力套管分别套装于一对所述g型卸力管上,一对所述卸力套管以及一对所述卸力圆块上分别开设有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卸力球槽,若干个所述卸力球分别活动安装于若干个所述卸力球槽内,一对所述卸力套管分别通过若干个所述卸力球活动插装于一对所述卸力凸型槽内,一对所述卸力圆块分别通过若干个所述卸力球活动插装于一对所述卸力凸型槽内。
9.优选的,一对所述卸力凸型槽内分别设置有密封垫。
10.优选的,一对所述卸力凸型槽外侧设置有防火漆。
11.优选的,一对所述缓冲槽内分别设置有缓冲弹簧。
12.优选的,所述炮管与一对所述缓冲套管之间设置有炮套管。
13.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甲装备反后坐缓冲稳定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装甲装备反后坐缓冲稳定装置,通过缓冲结构将火炮发射产生的后坐力循环掉一部分,同时通过外力循环结构将火药爆炸产生的膨胀力与火炮的后坐力抵消掉一部分,同时通过缓冲球以及卸力球避免了缓冲块以及卸力圆块在移动过程中将外力转换摩擦力损坏到零件。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装甲装备反后坐缓冲稳定装置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装甲装备反后坐缓冲稳定装置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装甲装备反后坐缓冲稳定装置的缓冲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

炮管;2

缓冲套管;3

缓冲架;4

l型缓冲杆;5

缓冲块;6

缓冲密封垫;7

缓冲球;8

缓冲槽;9

缓冲球槽;10

g型卸力管;11

卸力套管;12

卸力圆块;13

卸力球;14

卸力凸型槽;15

卸力球槽。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通过本领域人员,将本案中所有电气件与其适配的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并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以及编码器,以满足控制需求,具体连接以及控制顺序,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气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不再对电气控制做说明。
21.实施例:根据附图1

3得出,所述炮管1通过缓冲结构连接于一对所述缓冲套管2内,一对所述缓冲套管2安装于缓冲架3上,所述炮管1与一对所述缓冲套管2之间设置有外力循环结构;所述缓冲结构包含有:一对结构相同的l型缓冲杆4、一对结构相同的缓冲块5、一对结构相同的缓冲密封垫6以及若干个结构相同的缓冲球7;一对所述缓冲套管2内分别开设有缓冲槽8,一对所述缓冲块5分别安装于一对所述缓冲槽8内,一对所述l型缓冲杆4分别安装于一对所述炮管1两侧上,且一对所述l型缓冲杆4分别连接于一对所述缓冲块5上,一对所述缓冲密封垫6分别安装于一对所述缓冲块5上,一对所述缓冲块5上开设有若干个结构相同的缓冲球槽9,若干个所述缓冲球7分别活动安装于若干个所述缓冲球槽9内;所述外力循环结构包含有:一对结构相同的g型卸力管10、一对结构相同的卸力套管11、一对结构相同的卸力圆块12以及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卸力球13;一对所述g型卸力管10分别插装于炮管1两侧上,所述缓冲套管2上开设有一对结构相同的卸力凸型槽14,一对所述卸力套管11分别套装于一对所述g型卸力管10上,一对所述卸力套管11以及一对所述卸力圆块12上分别开设有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卸力球槽15,若干个所述卸力球13分别活动安装于若干个所述卸力球槽15内,一对所述卸力套管11分别通过若干个所述卸力球13活动插装于一对所述卸力凸型槽14内,一对所述卸力圆块12分别通过若干个所述卸力球13活动插装于一对所述
卸力凸型槽14内;一对所述卸力凸型槽14内分别设置有密封垫;一对所述卸力凸型槽14外侧设置有防火漆;一对所述缓冲槽8内分别设置有缓冲弹簧;所述炮管1与一对所述缓冲套管2之间设置有炮套管。
22.由上得知:当炮管1发射炮弹后,炮弹内的火药发生爆炸,使得炮弹对炮管1产生反向的后坐力,使得炮管1沿着跑套管的方向移动,同时通过炮管1上的一对l型缓冲杆4随着炮管1的移动,通过一对l型缓冲杆4分别带动其上的一对缓冲块5,使得一对缓冲块5分别在一对缓冲槽8内移动,通过一对缓冲块5上若干个缓冲球槽9内的若干个缓冲球7在若干个缓冲球槽9内转动,同时通过一对缓冲槽8内的一对缓冲弹簧将一对缓冲块5移动的外力转换为缓冲弹簧的弹性形变,通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将后坐力转换缓冲弹簧的弹性形变,同时通过炮管1上的一对g型卸力管10将炮管1内产生的火药爆炸发生的膨胀力转换到一对卸力圆块12内,通过一对卸力圆块12在一对卸力凸型槽14内移动,通过卸力圆块12移动的方向与炮管1因后坐力产生的移动方向相反,使得一对卸力圆块12与一对卸力凸型槽14发生碰撞产生的力与炮管1后坐力方向相反,将两种力消耗掉部分,从而达到通过改变火药爆炸产生的外力方向,从而将火药爆炸膨胀外力与炮管1后坐力消耗掉一部分,之后通过一对缓冲弹簧将一对缓冲块5推送回原始位置,通过一对卸力圆块12上的若干个卸力球槽15内的若干个卸力球13,使得一对卸力圆块12可以在一对卸力凸型槽14内开设有移动,避免了一对卸力圆块12在卸力凸型槽14内移动过程中将火药爆炸产生的外力消耗在卸力圆块12的移动上。
23.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外力循环结构包含有:一对结构相同的g型卸力管10、一对结构相同的卸力套管11、一对结构相同的卸力圆块12以及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卸力球13;
24.一对所述g型卸力管10分别插装于炮管1两侧上,所述缓冲套管2上开设有一对结构相同的卸力凸型槽14,一对所述卸力套管11分别套装于一对所述g型卸力管10上,一对所述卸力套管11以及一对所述卸力圆块12上分别开设有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卸力球槽15,若干个所述卸力球13分别活动安装于若干个所述卸力球槽15内,一对所述卸力套管11分别通过若干个所述卸力球13活动插装于一对所述卸力凸型槽14内,一对所述卸力圆块12分别通过若干个所述卸力球13活动插装于一对所述卸力凸型槽14内。
25.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一对所述卸力凸型槽14内分别设置有密封垫。
26.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一对所述卸力凸型槽14外侧设置有防火漆。
27.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一对所述缓冲槽8内分别设置有缓冲弹簧。
28.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炮管1与一对所述缓冲套管2之间设置有炮套管。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