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热导湿织物结构及其构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358176发布日期:2021-06-08 15:13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织物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热导湿织物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衣物的舒适性和功能性的追求越来越高。纯棉面料比较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是纯棉面料在吸湿时会贴身,且干燥时间长,给使用者感到不舒适,当夏季温度较高时,纯棉面料在吸收大量汗渍蒸发完毕之后,不仅会对衣物自身造成一定的腐蚀,还会残留异味,尤其对于运动服装而言,需要快速的将产生的汗液排出,并蒸发掉,因此,现有的面料尤其是吸湿快干面料不能达到这一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传热导湿织物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4.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传热导湿织物结构及其构建方法,包括织物层、传递层、蒸发层和耐磨层,所述织物层为内层与人体皮肤表面直接接触,且织物层包括沿经度方向设置的棉纤维,相邻所述棉纤维之间沿平行方向设有等距离分布的羊毛纤维,且棉纤维与羊毛纤维相互交叉的纬度方向穿插有相互交叉的天然蚕丝和麻纤维,所述织物层的表面浮沉编织有传递层,且传递层第3、6、9、12至第3n路编织有竹纤维纱线,所述传递层第2、5、8至第3n

1路交叉编织有涤纶丝线纱,所述涤纶丝线纱穿插在蒸发层内部,所述蒸发层包含涤纶丝线纱和防腐蚀纤维,且蒸发层远离织物层的外侧缝接有耐磨层。
5.优选地,所述传递层第1、4、7至第3n

2路沿倾斜方向交叉编织有石墨纤维线纱,且石墨纤维线纱与涤纶丝线纱夹角为50
°‑
70
°
,所述石墨纤维线纱与涤纶丝线纱分别位于竹纤维纱线两侧。
6.优选地,所述耐磨层以杂环族聚酰胺纤维为经纬线基础,且利用互相连续上挑碳纤维纬在经上的方式编织,所述杂环族聚酰胺纤维为经纬线基础,且利用互相连续压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纬在经下的方式编织构成耐磨花纹。
7.优选地,所述织物层厚度为3

4mm,且传递层孔隙率在0.15

0.075之间可以保持良好的传热能力。
8.优选地,所述碳纤维由聚丙烯晴基纤维、沥青基纤维、纤维素基纤维和酚醛基纤维构成,且碳纤维以聚丙烯晴基纤维为芯条,沿芯条顺时针方向缠绕沥青基纤维,相邻沥青基纤维之间上下穿插有纤维素基纤维,且纤维素基纤维沿逆时针方向缠绕,纤维素基纤维和沥青基纤维外表通过结扣方式固定有酚醛基纤维。
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在织物层的内部设有棉纤维、羊毛纤维和麻纤维与皮肤直接接触,不仅可以防止对皮肤造成损伤,还可以快速吸收皮肤上的汗渍,从而可以提高导湿效果,而且在蒸发层内部设有防腐纤维,可以较少汗渍长时间浸染造成的纤维腐蚀的情况,可以有效增强
衣物的韧性,并且还在其外部设有耐磨层,增强衣物的抗磨损能力,避免内层纤维划伤导致磨损,内部的碳纤维可以一定程度的吸收异味。
具体实施方式
1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1.实施例1:一种传热导湿织物结构及其构建方法,包括织物层、传递层、蒸发层和耐磨层,所述织物层为内层与人体皮肤表面直接接触,且织物层包括沿经度方向设置的棉纤维,相邻所述棉纤维之间沿平行方向设有等距离分布的羊毛纤维,且棉纤维与羊毛纤维相互交叉的纬度方向穿插有相互交叉的天然蚕丝和麻纤维,所述织物层厚度为3

4mm,且传递层孔隙率在0.15

0.075之间可以保持良好的传热能力,所述织物层的表面浮沉编织有传递层,且传递层第3、6、9、12至第3n路编织有竹纤维纱线,所述传递层第2、5、8至第3n

1路交叉编织有涤纶丝线纱,所述传递层第1、4、7至第3n

2路沿倾斜方向交叉编织有石墨纤维线纱,且石墨纤维线纱与涤纶丝线纱夹角为50
°‑
70
°
,所述石墨纤维线纱与涤纶丝线纱分别位于竹纤维纱线两侧,所述涤纶丝线纱穿插在蒸发层内部,所述蒸发层包含涤纶丝线纱和防腐蚀纤维,且蒸发层远离织物层的外侧缝接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以杂环族聚酰胺纤维为经纬线基础,且利用互相连续上挑碳纤维纬在经上的方式编织,所述杂环族聚酰胺纤维为经纬线基础,且利用互相连续压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纬在经下的方式编织构成耐磨花纹,所述碳纤维由聚丙烯晴基纤维、沥青基纤维、纤维素基纤维和酚醛基纤维构成,且碳纤维以聚丙烯晴基纤维为芯条,沿芯条顺时针方向缠绕沥青基纤维,相邻沥青基纤维之间上下穿插有纤维素基纤维,且纤维素基纤维沿逆时针方向缠绕,纤维素基纤维和沥青基纤维外表通过结扣方式固定有酚醛基纤维。
1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
ꢀ“
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
“ꢀ
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