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静电耐磨面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960407发布日期:2022-02-19 12:50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静电耐磨面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面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静电耐磨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面料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在面料的耐磨性和和抗静电性能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目前,也有部分专利公开了一些抗静电和提高面料耐磨性方面的技术公开,例如:申请号为cn202010257898.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抗静电面料的制备方法,主要通过涤纶长丝、不锈钢纤维、碳黑导电纤维和防静电合成纤维进行抗静电处理和混纺,形成具有抗静电效果的面料。但是,该专利并没有针对面料的耐磨性方面进行改进和设计。申请号为cn201110382419.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弹性耐磨面料,该面料的经纱采用锦纶66与氨纶的混纺纱线条,纬纱为天然棉和涤纶的混纺纱线条,两种线条混纺为斜纹面料,以此提高面料的弹性及耐磨性,但是该面料并没有在抗静电方面做出技术改进,且面料的耐磨性方面也还需进一步加强。
4.因此,基于上述,本技术提供一种抗静电耐磨面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对面料结构以及面料材质、面料制备工艺的合理改进设计,有效解决现有面料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抗静电耐磨面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对面料结构以及面料材质、面料制备工艺的合理改进设计,有效解决现有面料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抗静电耐磨面料,从外向内依次包括耐磨层、抗拉层、抗静电层、防辐射层、抗菌层以及保暖层;所述耐磨层为经纬梭织工艺制备面料,经纱为锦纶纤维、聚酯纤维以及竹炭纤维混纺而成的线条,纬纱为蚕丝、棉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混纺纱线条,所述耐磨层为斜纹面料层;所述抗拉层为平纹面料层,抗拉层的经纱线为亚麻纤维、棉纤维以及锦纶纤维混纺而成的线条,纬纱线为香蕉纤维、甲壳素纤维以及涤纶纤维混纺而成的线条;所述耐磨层和抗拉层之间采用针织方式缝合为一体;所述抗静电层为抗静电丝、聚酯纤维和涤纶纤维混纺而成的平纹面料;所述防辐射层为金属纤维丝、银纤维以及蚕丝混纺而成的面料层;所述抗菌层为香蕉纤维、亚麻纤维、竹炭纤维以及纳米银抗菌纤维混纺而成的面料层,该面料层经过抗菌染整工艺处理;所述保暖层为棉纤维、甲壳素纤维以及储热调温纤维混纺而成的面料层。
8.如上所述的一种抗静电耐磨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9.步骤1:选料:选取经纱为锦纶纤维、聚酯纤维、竹炭纤维、蚕丝、棉纤维、聚丙烯纤维、亚麻纤维、香蕉纤维、甲壳素纤维、涤纶纤维、抗静电丝、金属纤维丝、银纤维、纳米银抗菌纤维、储热调温纤维以及用于缝制固定面料层的丝线;
10.步骤2:耐磨层制备:将锦纶纤维、聚酯纤维以及竹炭纤维混纺成经纱线条;蚕丝、棉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混纺而成纬纱线条;上述经纱线条和纬纱线条梭织形成斜纹面;
11.步骤3:抗拉层制备:将亚麻纤维、棉纤维以及锦纶纤维混纺形成抗拉层的经纱线,纬纱线则通过香蕉纤维、甲壳素纤维以及涤纶纤维混纺而成;将经纱线和纬纱线通过梭织工艺形成平纹面料;
12.步骤4:抗静电处理:将抗静电丝、聚酯纤维和涤纶纤维混纺而成平纹面料,其中,抗静电丝所占质量比例为80%,聚酯纤维和涤纶纤维所占质量比例分别为10%;所述抗静电丝为防静电合成纤维,将抗静电丝、聚酯纤维以及涤纶纤维分成若干束进行拉展,每束丝线的线条数量为30~40根,保证每根丝线之间不相互缠绕,互相分离;拉展之后的丝线采用镀银工艺在其表面镀一层银离子纳米颗粒,用80~100℃的热水浸泡20~30min之后进行烘干,形成抗静电层所需的纤维材料;最后将烘干之后的纤维进行混纺,形成抗静电层;
13.步骤5:将所述耐磨层、抗拉层、抗静电层、防辐射层、抗菌层以及保暖层从外到内依次固定缝制为一体;所述耐磨层和抗拉层之间通过缝制丝线穿过经纱线缝合为一个整体;缝制丝线在耐磨层和抗拉层上的相邻穿针位置之间的距离为2mm~3mm;缝制丝线穿过耐磨层的下表面经线和抗拉层的上表面经线进行缝制。
14.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耐磨层和抗拉层采用缝制丝线,穿过并且绕过耐磨层的底部经线以及抗拉层的上表面经线进行缝制,让缝制的痕迹不会在面料的表层明显出现,形成一种“隐形”的缝制效果;同时,这种缝制方式,能够让两层面料之间牢固缝制,形成一体化的缝制效果。在具体缝制的时候,
15.优选的,所述耐磨层以及抗拉层上浸扎有耐磨涂层,耐磨层与抗拉层的厚度相等。
16.优选的,所述保暖层中,棉纤维、甲壳素纤维以及储热调温纤维的质量占比分别为55%、15%以及30%。保暖层采用棉纤维、甲壳素纤维以及储热调温纤维进行混纺,相比于传统的棉纤维保暖面料来说,本技术的保暖层增强了面料的储热效果,其储热保暖作用会得到更好的改善,保暖效果更为优异。
17.在步骤5中,所述抗拉层、抗静电层、防辐射层、抗菌层以及保暖层首先通过缝制丝线进行固定缝制,最后再对耐磨层与抗拉层进行缝制。设定此顺序的目的,主要为了将内部各层之间采用缝制丝线进行固定缝制,其缝制的线条痕迹可以出现在面料的外表面。当耐磨层与抗拉层之间进行缝制时,便需要采用步骤5的缝制方式,形成“隐形”缝制,让面料外观看起来给人一种如同直接粘贴上去的效果,缝制的线条可以采用涤纶或者锦纶线。
18.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发明人在具体实践和研究中发现,在纤维表面浸镀一层纳米银颗粒,并经过高温水浸泡处理之后,其同样具备较好的抗静电效果。该工艺与传统的防静电液浸泡工艺完全不同,而抗静电效果方面具备异曲同工之妙。
19.此外,本技术为了提高和完善面料的功能性,通过防辐射层以及抗菌层的设计,进一步有效提高了面料的防辐射效果和抗菌效果。通过
20.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1.一方面,本技术的面料不仅耐磨效果较好,而且通过耐磨层和抗拉层的双重设计,相比于传统耐磨面料来说,其耐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耐磨层与抗拉层的缝制方式,有效避免缝制的针线痕迹,并且保证面料之间缝制的牢固性。
22.另一方面,本技术的面料具备较好的抗静电效果、防辐射效果以及抗菌效果,提高
了面料的综合性能,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及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的耐磨层与抗拉层之间额缝制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耐磨层;2、抗拉层;3、抗静电层;4、防辐射层;5、抗菌层;6、保暖层;11、锦纶纤维;12、聚酯纤维;13、竹炭纤维;14、蚕丝;15、棉纤维;16、聚丙烯纤维;22、亚麻纤维;23、香蕉纤维;24、甲壳素纤维;25、涤纶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1,如图1-2所示:
28.一种抗静电耐磨面料,从外向内依次包括耐磨层1、抗拉层2、抗静电层3、防辐射层4、抗菌层5以及保暖层6;所述耐磨层1为经纬梭织工艺制备面料,经纱为锦纶纤维11、聚酯纤维12以及竹炭纤维13混纺而成的线条,纬纱为蚕丝14、棉纤维15和聚丙烯纤维16的混纺纱线条,所述耐磨层1为斜纹面料层;所述抗拉层2为平纹面料层,抗拉层2的经纱线为亚麻纤维22、棉纤维15以及锦纶纤维11混纺而成的线条,纬纱线为香蕉纤维23、甲壳素纤维24以及涤纶纤维25混纺而成的线条;所述耐磨层1和抗拉层2之间采用针织方式缝合为一体;所述抗静电层3为抗静电丝、聚酯纤维12和涤纶纤维25混纺而成的平纹面料;所述防辐射层4为金属纤维丝、银纤维以及蚕丝14混纺而成的面料层;所述抗菌层5为香蕉纤维23、亚麻纤维22、竹炭纤维13以及纳米银抗菌纤维混纺而成的面料层,该面料层经过抗菌染整工艺处理;所述保暖层6为棉纤维15、甲壳素纤维24以及储热调温纤维混纺而成的面料层。
29.如上所述的一种抗静电耐磨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0.步骤1:选料:选取经纱为锦纶纤维11、聚酯纤维12、竹炭纤维13、蚕丝14、棉纤维15、聚丙烯纤维16、亚麻纤维22、香蕉纤维23、甲壳素纤维24、涤纶纤维25、抗静电丝、金属纤维丝、银纤维、纳米银抗菌纤维、储热调温纤维以及用于缝制固定面料层的丝线;
31.步骤2:耐磨层1制备:将锦纶纤维11、聚酯纤维12以及竹炭纤维13混纺成经纱线条;蚕丝14、棉纤维15和聚丙烯纤维16的混纺而成纬纱线条;上述经纱线条和纬纱线条梭织形成斜纹面;
32.步骤3:抗拉层2制备:将亚麻纤维22、棉纤维15以及锦纶纤维11混纺形成抗拉层2的经纱线,纬纱线则通过香蕉纤维23、甲壳素纤维24以及涤纶纤维25混纺而成;将经纱线和纬纱线通过梭织工艺形成平纹面料;
33.步骤4:抗静电处理:将抗静电丝、聚酯纤维12和涤纶纤维25混纺而成平纹面料,其中,抗静电丝所占质量比例为80%,聚酯纤维12和涤纶纤维25所占质量比例分别为10%;所述抗静电丝为防静电合成纤维,将抗静电丝、聚酯纤维12以及涤纶纤维25分成若干束进行拉展,每束丝线的线条数量为30~40根,保证每根丝线之间不相互缠绕,互相分离;拉展之
后的丝线采用镀银工艺在其表面镀一层银离子纳米颗粒,用80~100℃的热水浸泡20~30min之后进行烘干,形成抗静电层3所需的纤维材料;最后将烘干之后的纤维进行混纺,形成抗静电层3;
34.步骤5:将所述耐磨层1、抗拉层2、抗静电层3、防辐射层4、抗菌层5以及保暖层6从外到内依次固定缝制为一体;所述耐磨层1和抗拉层2之间通过缝制丝线穿过经纱线缝合为一个整体;缝制丝线在耐磨层1和抗拉层2上的相邻穿针位置之间的距离为2mm~3mm;缝制丝线穿过耐磨层1的下表面经线和抗拉层2的上表面经线进行缝制。
3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耐磨层1和抗拉层2采用缝制丝线,穿过并且绕过耐磨层1的底部经线以及抗拉层2的上表面经线进行缝制,让缝制的痕迹不会在面料的表层明显出现,形成一种“隐形”的缝制效果;同时,这种缝制方式,能够让两层面料之间牢固缝制,形成一体化的缝制效果。在具体缝制的时候,
36.优选的,所述耐磨层1以及抗拉层2上浸扎有耐磨涂层,耐磨层1与抗拉层2的厚度相等。
37.优选的,所述保暖层6中,棉纤维15、甲壳素纤维24以及储热调温纤维的质量占比分别为55%、15%以及30%。保暖层6采用棉纤维15、甲壳素纤维24以及储热调温纤维进行混纺,相比于传统的棉纤维15保暖面料来说,本技术的保暖层6增强了面料的储热效果,其储热保暖作用会得到更好的改善,保暖效果更为优异。
38.在步骤5中,所述抗拉层2、抗静电层3、防辐射层4、抗菌层5以及保暖层6首先通过缝制丝线进行固定缝制,最后再对耐磨层1与抗拉层2进行缝制。设定此顺序的目的,主要为了将内部各层之间采用缝制丝线进行固定缝制,其缝制的线条痕迹可以出现在面料的外表面。当耐磨层1与抗拉层2之间进行缝制时,便需要采用步骤5的缝制方式,形成“隐形”缝制,让面料外观看起来给人一种如同直接粘贴上去的效果,缝制的线条可以采用涤纶或者锦纶线。
39.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发明人在具体实践和研究中发现,在纤维表面浸镀一层纳米银颗粒,并经过高温水浸泡处理之后,其同样具备较好的抗静电效果。该工艺与传统的防静电液浸泡工艺完全不同,而抗静电效果方面具备异曲同工之妙。
40.此外,本技术为了提高和完善面料的功能性,通过防辐射层4以及抗菌层5的设计,进一步有效提高了面料的防辐射效果和抗菌效果。通过
41.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42.一方面,本技术的面料不仅耐磨效果较好,而且通过耐磨层1和抗拉层2的双重设计,相比于传统耐磨面料来说,其耐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耐磨层1与抗拉层2的缝制方式,有效避免缝制的针线痕迹,并且保证面料之间缝制的牢固性。
43.另一方面,本技术的面料具备较好的抗静电效果、防辐射效果以及抗菌效果,提高了面料的综合性能,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及推广价值。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