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半固化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64573发布日期:2021-11-10 09:54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半固化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半固化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半固化片。


背景技术:

2.半固化片是目前行业内覆铜板和多层印制线路板必不可少的半成品,其主要是由增强材料,包括玻璃纤维布、无纺布或木浆纸等,经熟化混合树脂浸润和烘干而成。由于半固化片的树脂呈半固化状态,在高温下树脂可重新熔融粘合并完全固化,因此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半固化片基片叠合,采用层压机高温热压后形成满足要求的覆铜板或多层印刷线路层压板。
3.现有的半固化片一般是由环氧树脂和玻璃纤维布组成,可挠性不强,为了提高品质,在树脂层中加入一些挠性材料,以增加半固化片的挠性,但是在提高半固化片挠性的同时,半固化片自身的结构强度降低,容易开裂,出现裂缝,影响到印制电路板的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得到一种挠性强,且不易开裂的半固化片,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半固化片。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半固化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新型半固化片,包括第一玻纤板,所述第一玻纤板的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二玻纤板,所述第一玻纤板与第二玻纤板之间存在有粘合腔,所述粘合腔内设置有粘合层;所述第一玻纤板相对靠近第二玻纤板的一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插接柱,所述第二玻纤板上开设有插接孔,且所述插接孔贯穿第二玻纤板,所述插接柱与插接孔插接配合;当所述第一玻纤板与第二玻纤板相贴合时,所述插接柱突出第二玻纤板位于插接孔处的侧壁。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为半固化片的组成结构;对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进行贴合固定时,先将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的侧壁相互贴合,使得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之间形成粘合腔,在粘合腔内灌注粘合胶液后,挤压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使得粘合胶液在粘合腔内受压流动,从而粘合胶液在粘合腔内流动的更加均匀,使得粘合胶液与第一玻纤板、第二玻纤板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粘合胶液自身发生粘结形成粘合层,从而对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起到粘合固定作用;将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的侧壁相互贴合时,将第一玻纤板上的插接柱与第二玻纤板上的插接孔相互插接,且使得插接柱突出第二玻纤板的侧壁表面,进而挤压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使得插接柱的端部受压形变,铆接在第二玻纤板侧壁的表面,从而提高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的连接紧密性,使得第一玻纤板与第二玻纤板不易开裂,挠性增强。
8.可选的,所述第二玻纤板相对远离第一玻纤板,且位于插接孔的周侧开设有铆接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上的插接柱和插接孔相互插接配合时,插接柱的一端位于铆接槽内,进而对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进行压合时,插接柱位于铆接槽内的一端发生形变,进而铆接在铆接槽处,提高了第二玻纤板侧壁的平整度。
10.可选的,所述插接柱的周侧壁上开设有多条溢流槽,所述溢流槽沿插接柱设置方向开设。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接柱与插接孔相互插接配合时,且在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之间的粘合腔内灌注粘合胶液后,对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进行压合时,粘合胶液通过插接柱侧壁上的溢流槽进入插接孔处,从而提高了插接柱在插接孔内的位置稳定性。
12.可选的,所述第二玻纤板位于插接孔处设置有插接倒角,且所述插接倒角位于第二玻纤板相对靠近第一玻纤板的一侧。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孔处的插接倒角,便于第一玻纤板上的插接柱与插接孔相插接配合,提高了插接柱与插接孔进行插接的便捷性。
14.可选的,所述第二玻纤板相对远离第一玻纤板的侧壁上设置有耐温板。
15.可选的,所述耐温板相对远离第二玻纤板的侧壁上设置有保护板。
1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7.1.通过在第一玻纤板的一侧壁上设置第二玻纤板,第一玻纤板与第二玻纤板之间存在粘合腔,粘合腔内设置粘合层;第一玻纤板相对靠近第二玻纤板的一侧壁上设置多个插接柱,第二玻纤板上开设有插接孔,且插接孔贯穿第二玻纤板,插接柱与插接孔插接配合;当第一玻纤板与第二玻纤板相贴合时,插接柱突出第二玻纤板位于插接孔处的侧壁;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为半固化片的组成结构;对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进行贴合固定时,先将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的侧壁相互贴合,使得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之间形成粘合腔,在粘合腔内灌注粘合胶液后,挤压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使得粘合胶液在粘合腔内受压流动,从而粘合胶液在粘合腔内流动的更加均匀,使得粘合胶液与第一玻纤板、第二玻纤板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粘合胶液自身发生粘结形成粘合层,从而对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起到粘合固定作用;将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的侧壁相互贴合时,将第一玻纤板上的插接柱与第二玻纤板上的插接孔相互插接,且使得插接柱突出第二玻纤板的侧壁表面,进而挤压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使得插接柱的端部受压形变,铆接在第二玻纤板侧壁的表面,从而提高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的连接紧密性,使得第一玻纤板与第二玻纤板不易开裂,挠性增强。
18.2.通过在第二玻纤板相对远离第一玻纤板,且位于插接孔的周侧开设有铆接槽,当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上的插接柱和插接孔相互插接配合时,插接柱的一端位于铆接槽内,进而对第一玻纤板和第二玻纤板进行压合时,插接柱位于铆接槽内的一端发生形变,进而铆接在铆接槽处,提高了第二玻纤板侧壁的平整度。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新型半固化片的剖面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玻纤板;2、第二玻纤板;3、粘合腔;4、粘合层;5、插接柱;6、插接孔;7、插接倒角;8、铆接槽;9、溢流槽;10、耐温板;11、保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新型半固化片。
23.参照图1,一种新型半固化片,包括呈现矩形的第一玻纤板1,第一玻纤板1面积最大的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二玻纤板2,且第二玻纤板2与第一玻纤板1的形状相同。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玻纤板1和第二玻纤板2均为玻璃纤维材质。
24.参照图1,第一玻纤板1和第二玻纤板2之间形成有粘合腔3,需要将第一玻纤板1和第二玻纤板2相互压合时,在粘合腔3内灌注粘合胶液,压合第一玻纤板1和第二玻纤板2,使得粘合胶液在粘合腔3内受压流动,从而与第一玻纤板1和第二玻纤板2的侧壁充分接触,进而当粘合胶液自生发生粘结形成粘合层4后,将第一玻纤板1与第二玻纤板2粘合固定。本技术实施例中,粘合胶液可以是环氧树脂,即粘合层4为环氧树脂层。
25.参照图1,第一玻纤板1相对靠近第二玻纤板2的一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插接柱5,多个呈圆柱状的插接柱5均匀分布在第一玻纤板1侧壁上,且插接柱5的轴线方向与第一玻纤板1面积最大的侧壁相互垂直;第二玻纤板2上开设有多个插接孔6,且插接孔6贯穿第二玻纤板2的两端侧壁,且插接柱5与插接孔6一一相互插接配合。
26.参照图1,第二玻纤板2位于插接孔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接倒角7和铆接槽8,插接倒角7位于第二玻纤板2相对靠近第一玻纤板1的侧壁上,且插接倒角7位于插接孔6的开孔处,铆接槽8位于第二玻纤板2相对远离第一玻纤板1的侧壁上,且铆接槽8位于插接孔6开口周侧,当第一玻纤板1与第二玻纤板2相互贴合时,插接柱5通过插接倒角7便于进入插接孔6内,且插接柱5的一端位于铆接槽8内。
27.参照图1,插接柱5沿其轴线方向的周侧壁上开设有多条溢流槽9,且溢流槽9的截面呈矩形,多条溢流槽9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插接柱5周侧。
28.参照图1,第二玻纤板2相对远离第一玻纤板1的一侧壁上设置有耐温板10,耐温板10相对远离第二玻纤板2的侧壁上设置有保护板11。
2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新型半固化片的实施原理为:第一玻纤板1和第二玻纤板2为半固化片的组成结构;对第一玻纤板1和第二玻纤板2进行贴合固定时,先将第一玻纤板1和第二玻纤板2的侧壁相互贴合,使得第一玻纤板1和第二玻纤板2之间形成粘合腔3,在粘合腔3内灌注粘合胶液后,挤压第一玻纤板1和第二玻纤板2,使得粘合胶液在粘合腔3内受压流动,从而粘合胶液在粘合腔3内流动的更加均匀,使得粘合胶液与第一玻纤板1、第二玻纤板2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粘合胶液自身发生粘结形成粘合层4,从而对第一玻纤板1和第二玻纤板2起到粘合固定作用;将第一玻纤板1和第二玻纤板2的侧壁相互贴合时,将第一玻纤板1上的插接柱5与第二玻纤板2上的插接孔6相互插接,且使得插接柱5突出第二玻纤板2的侧壁表面,进而挤压第一玻纤板1和第二玻纤板2,使得插接柱5的端部受压形变,铆接在第二玻纤板2侧壁的表面,从而提高第一玻纤板1和第二玻纤板2的连接紧密性,使得第一玻纤板1与第二玻纤板2不易开裂,挠性增强。
3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