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靶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77538发布日期:2022-09-02 23:51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靶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靶车。


背景技术:

2.靶车是射击训练中经常使用的训练器材,目的是为射击训练、考核、竞赛提供客观准确的标准条件,有利于提高训练人员的射击准确性。
3.现有靶车在移动过程中受空气阻力较大,且无法满足较为严格的车速要求和爬坡要求,不能适应较为复杂的靶场地形,训练难度难以提升,另外,靶车价格昂贵,在日常训练过程中,靶车之间、或靶车与障碍物之间难免发生碰撞导致靶车变形甚至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靶车,能够适应地形和环境复杂的靶场,提升训练难度,且能够有效降低碰撞损坏的可能性。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智能靶车,包括:
7.车体,包括相连的车身和底盘,所述车身的前端和所述底盘的前端均设置有第一导流面;
8.车轮,所述底盘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车轮,每个所述车轮均对应传动连接一个轮边电机;
9.前防撞组件,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前端,所述车身的第一导流面位于所述前防撞组件的前侧;
10.侧防撞组件,所述车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侧防撞组件。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所述底盘上凹设有安装槽,所述轮边电机的外壳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轮边电机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底盘并与所述车轮连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紧固件和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外侧,所述轮边电机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紧固件依次贯穿所述加强板、所述底盘的侧壁以及所述第一安装板,以将所述轮边电机连接于所述底盘上。
1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封盖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所述车身包括框架和壳体,所述框架连接于所述盖板上,所述壳体覆设于所述框架上。
1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和第二壳,所述第二壳凸设于所述第一壳上,所述第二壳的内腔与所述第一壳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壳的前端设置有所述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二壳的前端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导流面。
1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
置于所述底盘的后端,所述底盘的后端凸设有防护板组件,所述防护板组件围设于所述控制面板外。
1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壳的后端向外凸设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内腔与所述第一壳的内腔连通,所述防护壳遮挡于所述控制面板外。
1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还包括双电机控制器,所述车轮两两为一组,每组中的两个所述车轮分设于所述底盘的两侧且正对,对应每组所述车轮设置一个所述双电机控制器,所述双电机控制器能够分别控制所述车轮对应的所述轮边电机的启停和转速。
1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对应每个所述车轮均设置一个所述侧防撞组件,所述侧防撞组件遮挡于所述车轮的外侧。
19.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靶车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电连接的整车控制器和雷达,所述雷达设置于所述车体的前端,所述雷达探测到所述车体与障碍物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所述整车控制器控制所述车体停止或远离所述障碍物。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靶车,包括车体、车轮、前防撞组件以及侧防撞组件,车体包括相连的车身和底盘,车身的前端和底盘的前端均设置有第一导流面,以使空气能够沿第一导流面流动,减小智能靶车移动时的空气阻力,底盘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车轮,每个车轮均对应传动连接一个轮边电机,即每个车轮均通过一个轮边电机驱动,能够减少传动时的能量损失,使得车轮具有较大的马力,靶车移动时动力强劲,能够适应地形和环境复杂的靶场,提升训练难度,前防撞组件设置于底盘的前端,且车身的第一导流面位于前防撞组件的前侧,前防撞组件能够承受较大的撞击力,防止撞击力传递至底盘而致使底盘变形损坏,车体的两侧均设置有侧防撞组件,侧防撞组件能够承受来自侧面的较大撞击,防止撞击力传递至车体而导致车体变形损坏。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智能靶车的第一视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智能靶车的第二视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智能靶车的第三视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框架与底盘的安装示意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安装槽内的部件布置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智能靶车的车轮位置的分解示意图;
28.图7是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9.图8是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30.图中:
31.1、车体;2、车轮;3、前防撞组件;4、侧防撞组件;6、盖板;7、控制面板;8、整车控制器;9、雷达;10、定位天线;20、通讯天线;30、直流接触器;40、电池;
32.11、车身;12、底盘;
33.111、框架;112、壳体;
34.1121、第一壳;1122、第二壳;1123、第一导流面;1124、第二导流面;1125、防护壳;
35.121、安装槽;122、防护板组件;1221、防护顶板;1222、防护侧板;123、第二安装板;
36.51、轮边电机;511、第一安装板;52、加强板;53、联轴器;54、双电机控制器;
37.71、启动开关;72、急停开关;73、警示灯;74、充电航插;75、电压电量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1.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42.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靶车,包括车体1、车轮2、前防撞组件3以及侧防撞组件4。
43.参见图2,车体1包括相连的车身11和底盘12。车身11的前端和底盘12的前端均设置有第一导流面1123,以使空气能够沿第一导流面1123流动,减小智能靶车移动时的空气阻力。底盘12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车轮2。每个车轮2均对应传动连接一个轮边电机51。即每个车轮2均通过一个轮边电机51驱动,能够减少传动时的能量损失,使得车轮2具有较大的马力。靶车移动时动力强劲,能够适应地形和环境复杂的靶场,提升训练难度。前防撞组件3设置于底盘12的前端,且车身11的第一导流面1123位于前防撞组件3的前侧。前防撞组件3能够承受较大的撞击力,防止撞击力传递至底盘12而致使底盘12变形损坏。车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侧防撞组件4,侧防撞组件4能够承受来自侧面的较大撞击,防止撞击力传递至车体1而导致车体1变形损坏。
44.参见图1和图2,车体1的侧面对应每个车轮2均设置一个侧防撞组件4,且侧防撞组件4遮挡于车轮2的外侧。本实施例中,车轮2包括橡胶轮胎,通过将侧防撞组件4设置于车轮2的外侧,能够防止射击训练时橡胶轮胎被射破而漏气。优选地,侧防撞组件4为防弹钢板。
45.可选地,参见图6,底盘12上凹设有安装槽121,安装槽121的槽口朝上。轮边电机51的外壳设置于安装槽121内,轮边电机51的输出端穿过底盘12并与车轮2传动连接,以驱动
车轮2转动。通过设置安装槽121,能够保证底盘12上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
46.可选地,轮边电机51通过紧固件安装于底盘12上。参见图6和图7,轮边电机5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板511,第一安装板511位于安装槽121内。底盘12的外侧设置有加强板52。安装轮边电机51时,将紧固件依次穿过加强板52、底盘12的侧壁以及第一安装板511,以将轮边电机51连接于底盘12上。通过设置加强板52,能够增加轮边电机51与底盘12连接处的强度,防止连接处变形损坏。示例性地,紧固件可为相配合的螺栓和螺母。
47.参见图6和图7,轮边电机51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53和车轮2传动连接。
48.本实施例中,车轮2两两为一组,每组中的两个车轮2分设于底盘12的两侧且正对。对应每组车轮2设置一个双电机控制器54,双电机控制器54能够分别控制车轮2对应的轮边电机51的启停和转速。在直线行驶时,双电机控制器54能够使所控制的两个车轮2同步转动,实现两个轮边电机51的同步协调控制。在转弯过程中,双电机控制器54能够分别调节所控制的两个轮边电机51的转速,使得车体1两侧的车轮2存在转速差,便于靶车转向。
49.本实施例中,车轮2设置有四个,轮边电机51也对应设置有四个,四个轮边电机51与四个车轮2一一对应传动连接,能够同时满足5m/s的最高车速及30
°
爬坡要求。
50.参见图5,安装槽121内设置有两个第二安装板123,两个第二安装板123与两组车轮2一一正对设置。双电机控制器54设置于第二安装板123上。
51.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板123上还设置有整车控制器8,整车控制器8与两个双电机控制器54均电连接,用于通过双电机控制器54控制轮边电机51的启停,便于实现四个车轮2的同步。
52.进一步地,参见图4,车体1的前端还设置有雷达9。雷达9能够检测到障碍物,障碍物可能是其他靶车、围栏或巡场场地的设备等。当雷达9探测到车体1与障碍物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整车控制器8能够控制车体1停止或远离障碍物,避免靶车与其他障碍物碰撞而导致车体1损坏,保证训练过程有序进行。
53.参见图5,安装槽121的中部设置有电池40仓,电池40仓用于安装电池40,电池40能够为双电机控制器54、整车控制器8和雷达9等电子模块提供充足的电能。电池40位于两组轮边电机51之间,结构合理紧凑,空间利用率高。
54.继续参阅图5,第二安装板123上还设置有直流接触器30,直流接触器30与轮边电机51电连接。
55.参见图4,底盘12的上方连接有盖板6,盖板6封盖于安装槽121的槽口。车身11包括框架111和壳体112,框架111连接于盖板6上,壳体112覆设于框架111上。通过设置盖板6能够方便地将框架111与底盘12连接。通过设置壳体112和框架111的结构,能够实现靶车的整体降重。
56.参见图1和图2,壳体112包括第一壳1121和第二壳1122,第二壳1122凸设于第一壳1121上,且第二壳1122的内腔与第一壳1121的内腔连通。通过设置相对第一壳1121凸出的第二壳1122,能够增加整个靶车的高度,使得射击目标更为明显。本实施例中,第一壳1121和第二壳1122的造型类似坦克,以增加辨识度,更贴近训练场景。第一壳1121的前端设置有上述的第一导流面1123。参见图1,第二壳1122的前端沿车身11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导流面1124,有效减小空气阻力。
57.本实施例中,第一壳1121四周的侧壁位于底盘12的外侧。侧防撞组件4连接于第一
壳1121的侧壁上。
58.参见图1和图3,第一壳1121上还设置有定位天线10和通讯天线20。定位天线10能够实时定位该智能靶车在训练场中的具体位置。操作人员通过后台的终端即可查看到各个智能靶车所在的位置,并能够通过通讯天线20实现对智能靶车的远程控制,操作方便,智能化程度高。
59.参见图6,底盘12的后端设置有控制面板7。参见图8,控制面板7上设置有启动开关71、急停开关72、警示灯73、充电航插74以及电压电量显示屏75等。警示灯73能够对远处的人员起到警示作用,充电航插74用于连接外部电源,以便为电池40充电。电压电量显示屏75能够显示靶车的工作电压和剩余电量,以及时为靶车充电。底盘12的后端凸设有防护板组件122,防护板组件122围设于控制面板7外,以保护控制面板7。在底盘12后端受到撞击时,防护板组件122能够承受撞击力,从而尽量避免外物碰触到控制面板7。
60.参见图8,防护板组件122包括防护顶板1221以及分设于防护顶板1221两端的防护侧板1222,两个防护侧板1222和一个防护顶板1221围设在控制面板7周围。进一步地,防护侧板1222为l型板,能够起到分散撞击力的作用。
61.参见图3,第一壳1121的后端向外凸设有防护壳1125,防护壳1125的内腔与第一壳1121的内腔连通,防护壳1125遮挡于控制面板7外,以起到防护作用。向外凸设的防护壳1125与控制面板7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使防护壳1125受到撞击时具有较大的变形空间,且变形后不至于触碰到控制面板7。
62.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