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式救生抛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733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捷式救生抛投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压缩空气抛投救生弹的设备。
技术背景
现有利用压缩空气抛投救生弹的便捷式救生抛投器,如图1所示本体1内装有发 射控制阀6,本体1前端安装发射气缸2,发射气缸2的前部固定安装发射管7。本体1后下 部设置带有扳机31的握把3,本体1后端安装充气筒4’。枪托8’的连杆81’前端固定在 充气筒4’的后端部。发射管7的前端可插放救生弹9。
请看图2 发射气缸2内部的后侧设小气缸筒21,小气缸筒21中的主活塞231将 发射气缸2划分为内腔26和控制气室27。主活塞231的连杆23另一端设密封塞232,该 密封塞232可封闭内腔26前端的出气口 22。
充气筒4’中设有一个气瓶41。气瓶41是由刺针54’开启的一次性气瓶。充气筒 4’的后端部设有一个螺纹孔42’,用于连接枪托8’的连杆81’。
请看图3 本体1的后端设置刺针机构5’。该刺针机构5’有底座51’和刺针54’ 两个组成部分。底座51’呈圆筒形,底部与本体1连成一体;底座51’的底部中央开有螺纹 孔511,和送气口 11,。底座51,的送气口 11,连通本体1内部的进气通道12,进气通道12 的上端部经主进气孔13连通发射气缸2的内腔26,进气通道12的下端连通发射控制阀6 的进气口。底座51’的侧壁510’外周设外螺纹512’,底座51’的侧壁510’外周根部开环 槽514,并设第一密封圈56,。刺针54,设在底座51,内。刺针54,的尾部541,粗大,并设 外螺纹;刺针54’的针头542’细尖;从针头542’到尾部541’开有气孔。刺针54’的尾部 541,螺合固定与底座51,的螺纹孔511,;刺针54,的气孔连通送气口 11,。
请参看图4:发射控制阀6由阀座61、阀塞63、弹簧64、外密封圈65、内密封圈66 和阀口 67组成。发射控制阀6安装在本体1后端下部的阀孔14中。在本体1的后端、阀 孔14周围的环槽142中设置外密封圈65。在阀孔14的底部设置内密封圈66。阀座61的 侧壁插在阀孔14内,阀座61侧壁的进气孔615经环槽614连通本体1上阀孔14侧面的进 气通道12 ;阀座61开口端的外螺纹616与阀孔14外侧的内螺纹141相螺合。阀座61的 开口端压住内密封圈66,使阀孔14的内部空间只能经阀座61的进气孔615与进气通道12 连通。阀座61的外凸缘611压住阀孔14周围的外密封圈65,使阀孔14的内部空间不能与 外界连通。阀口 67设置在阀座61的内孔612底部。阀塞63也设置在阀座61的内孔612 中,阀塞63的主体部分632在阀座61的内孔612中滑动,阀塞63的阀塞杆631穿过阀口 67的中心孔和阀座61的过孔613向后引出。弹簧64设在阀孔14内,弹簧64的一端顶住 阀孔14的底面,另一端顶住阀塞63的内孔634的底面;弹簧64将阀塞63推向阀座61的 内孔612中的阀口 67。
使用时,先将枪托8’的连杆81’与充气筒4’后端部的螺纹孔相螺合。将充气筒 4’开口端套装在刺针机构5’的底座51’侧壁510’上,这时刺针机构5’中的刺针54’的针 头542’正对气瓶41的瓶口。向前推压并转动充气筒4’,使充气筒4’的内螺纹与底座51’侧壁510’的外螺纹512’相螺合,充气筒4’带着气瓶41向底座51’内移动。继续向前推压 并转动充气筒4,,底座51,侧壁510,上的第一密封圈56,封闭充气筒4,的内环槽401,。 刺针54’的针头542’刺入气瓶41的瓶口,使气瓶41中的高压气体通过瓶口、刺针54’的 气孔、底座51’的送气口 11’进入本体1内部的进气通道12,送向发射气缸2的内腔26和 发射控制阀6的进气口。有第一密封圈56’作保护,即使部分高压气体进入充气筒4’内, 也不允许这些高压气体泄露在外界,以致使发射气缸2得不到足够压力的高压气体。
握把3上的扳机31处于释放状态时,发射控制阀6的阀塞63在弹簧64的顶推作 用下,被推向阀座61内的阀口 67,而处于图4所示的第一位置。阀塞杆631根部的锥面633 封闭阀口 67的中心孔,使阀孔14的内部空间不能与外界连通。阀塞63位于阀座61进气 孔615的后方,进气通道12经阀座61的进气孔615、阀孔14、通气孔15与控制气室27连 通。气瓶41中的高压气体经发射控制阀6进入控制气室27。
由于此时发射气缸2内的内腔26和控制气室27的气体压强相同,而主活塞231 的连杆23使主活塞231主活塞231面向控制气室27中气体的面积大于面向内腔26中气 体的面积,所以控制气室27中的压力气体施予主活塞231的压力大于内腔26中的压力气 体施予活塞231的压力,主活塞231向前推压密封塞232,密封塞232牢牢地堵住发射气缸 2内腔26前端出气口 22。
向后抠动扳机31,向前压发射控制阀6的阀塞杆631,使发射控制阀6的阀塞63 向前移动而处于第二位置。阀塞63的主体632堵住阀座61的进气孔615,进气通道12和 阀座61的进气孔615不再与阀孔14连通。阀塞63的圆锥面633离开阀口 67的中心孔, 使阀座61的过孔613通过阀口 67的中心孔、阀塞63上的气孔635与阀孔14的内部空间 连通。发射气缸2控制气室27中的压力气体经通气孔15、阀孔14、阀塞63上的气孔635、 阀口 67的中心孔和阀座61的过孔613卸压。
由于此时发射气缸2内的内腔26的气体压强大于控制气室27的气体压强,发射 气缸2的内腔26中的压力气体向后推压主活塞231,主活塞231向后拉动密封塞232打开 发射气缸2内腔26前端出气口 22,使发射气缸2内腔26中的压力气体经内腔26前端出气 口 22和发射管7将插在发射管7中的救生弹9发射出去。
此时,发射气缸2中的导杆24上的弹簧25受活塞连杆23的压迫,被迫收缩。在内 腔26内的气体压力释放之后,弹簧25的恢复力使活塞连杆23带着活塞231和密封塞232 向前移动,密封塞232自此再次封闭发射气缸2内腔26前端出气口 22。
发射操作完成后,操作者释放扳机31。发射控制阀6内的弹簧64将阀塞63再次 顶向阀座61内的阀口 67,返回第一位置。阀塞63的圆锥面633再次插入阀口 67的中心孔 中,使阀孔14的内部空间不能与外界连通。阀塞63位于阀座61进气孔615的后方,进气 通道12经阀座61的进气孔615、阀孔14、通气孔15与控制气室27连通。为发射下一个救 生弹做好了准备。
上述救生抛投器存在以下的缺点1,为使刺针54’的针头542’有较好的穿透力,针 头542’的直径要尽可能小,刺针54’的气孔直径也要随之减小,充气过程慢。2,刺针54’刺 破气瓶41’的瓶口后,会有一部分高压气体进入充气筒4’中,从而降低了发射气缸2内腔26 中的压力气体的有效压力,也就降低了救生弹9发射距离。3,枪托8’螺合固定在充气筒4’ 上,不便于使用和存放。发射控制阀6内的阀塞杆631容易在扣动扳机31时被顶偏而折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便捷式救生抛投器,它的充气过程短。进而,该便捷式救 生抛投器可充分利用气瓶中的高压气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便捷式救生抛投器,具有带发射控制阀的本体、发射气 缸、带扳机的握把、刺针机构、发射管、充气筒和气瓶。刺针机构的底座呈圆筒形,底部开有 送气口并固定安装刺针,该送气口连通发射气缸和发射控制阀;充气筒的开口端套装在底 座的侧壁上并由第一密封圈密封,刺针的针头正对该充气筒内气瓶的瓶口 ;刺针呈阶梯圆 柱状,小端的针头前端呈楔形,针头的侧面开有沿轴向延伸的气槽;刺针的大端固定在底座 的底部中轴线上并偏离底座的送气口。针头前端呈楔形,有利于刺入气瓶的瓶口。在针头 直径相同的情况下,这种刺针上针头的气槽的截面积可以比管式针头内孔的截面积更大, 因而使气瓶的排气过程更迅速。刺针的大端固定在底座的底部中轴线上,当气瓶随气瓶筒 在底座上转动时,刺针上针头的气槽切割气瓶的瓶口,挖出一个气孔,使气瓶中的高压气体 可以快速地经过瓶口的气孔和针头的气槽及刺针旁边、底座的送气口进入发射气缸。所以, 发射气缸内的内腔和控制气室充气时间短,救助效率高。
在优化的实施结构中所述刺针机构还包含滑盖、弹簧和顶丝;该滑盖滑动地设 在该底座内,该刺针的针头穿过该滑盖底部的过孔;在该滑盖与该底座之间设第二密封圈; 该弹簧套在该刺针外周并位于该滑盖中;该顶丝螺合于该底座侧壁的螺纹孔并伸入该滑盖 侧壁的轴向导槽;该滑盖与该气瓶的瓶口之间设第三密封圈。
顶丝使滑盖只能在底座内轴向滑动且不能脱离底座,第三密封圈使气瓶中的高压 气体只能进入底座内,第二密封圈使进入底座的高压气体不会从底座侧壁的螺纹孔泄露出 去。利用滑盖、弹簧与第二、第三密封圈配合,使气瓶中的高压气体只能进入发射气缸,而不 会泄露到充气筒中,从而保证发射气缸中的高压气体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高压,使救生弹能 抛得远些。
在优化的实施结构中所述的枪托上设有两根支脚;所述握把的上部设有一个短 轴;该枪托两根支脚的自由端分别铰接在该短轴的两端。枪托配上支脚,与握把上部的短轴 形成折叠式结构,更便于使用和收存枪托。
在优化的实施结构中所述发射控制阀中阀座的过孔具有至少三个向内延伸的凸 点。这些凸点对发射控制阀内的阀塞杆起辅助对中作用,可防止阀塞杆因扣动扳机时被顶 偏而折断。
本实用新型便捷式救生抛投器,改变刺针机构中刺针的结构,缩短了发射气缸内 的内腔和控制气室的充气时间,使救助效率得以提高。同时该刺针的针头结构强度高,耐用 性好。利用滑盖、弹簧与第二、第三密封圈配合,这种动态的密封结构,简单、可靠、实用性 好。枪托改为折叠式结构,使用方便,收存时体积小。发射控制阀中阀座的过孔设置至少三 个向内延伸的凸点对阀塞杆作辅助对中保护,提高了发射控制阀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可 以保证最佳的救助效果。


图1为现有便捷式救生抛投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便捷式救生抛投器摘去握把和枪托后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0024]图3为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25]图4为图3中Al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26]图5为本实用新型便捷式救生抛投器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27]图6为图5实施例摘去折叠式枪托后处于充气状态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0028]图7为图6中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29]图8为图7中Bl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30]图9为图5实施例摘去折叠式枪托后处于发射状态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0031]图10为图9中C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32]图11为图10中Cl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33]图12为图10中C2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34]图13为图5实施例摘去发射管、握把、充气筒和枪托后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35]图14为图13中D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便捷式救生抛投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如图5和图6所示。该便捷式 救生抛投器具有一个安装了发射控制阀6的本体1,该本体1的前端安装有发射气缸2和 发射管7。发射管7安装在发射气缸2的前端,发射气缸2的后端固定连接本体1的前端。 救生弹9可以随时插装在发射管7的前部。本体1的后下部设有握把3,握把3的前部设有 扳机31。握把3的上部安装一个折叠式的枪托8。本体1的后端设有一个刺针机构5。刺 针机构5上安装充气筒4,充气筒4内有一个气瓶41。
发射气缸2的壳体20前部为安装发射管7的连接部,直径较小;壳体20的中部和 后部为缸体部,直径较大。发射气缸2连接部与缸体部的交界处向内收缩形成出气口 22。 发射气缸2缸体部的后端插在本体1前部的圆筒中,在本体1圆筒底部的前端面上设有一 个小气缸筒21,该小气缸筒21的开口端面向发射气缸2前部的出气口 22。在小气缸筒21 与发射气缸2的出气口 22之间的缸体部中轴线位置设置一根活塞连杆23。活塞连杆23的 后端设有一个主活塞231。该主活塞231在小气缸筒21内滑动,将发射气缸2的缸体部内 部分隔成位于小气缸筒21外的内腔26和位于小气缸筒21内的控制气室27。活塞连杆23 的前端设有一个密封塞232。密封塞232可封闭发射气缸2内腔26前端的出气口 22。
从主活塞231的后端沿中轴线向活塞连杆23内开有一个大端在后的阶梯形导孔。 一根导杆24,其后端固定在本体1圆筒底部的前端面并位于小气缸筒21中轴线的位置,其 前部滑动地插在活塞连杆23上阶梯导孔的小端中。使活塞连杆23可以在该导杆24上保 持始终处于缸体部的中轴线上。一根弹簧25套装在导杆24上,该弹簧25的前端插在活塞 连杆23阶梯导孔的大端中,该弹簧25的后端顶住本体1的前端面,将活塞连杆23向前推。
扳机31的上部设销轴313使扳机31铰接于握把3中、上部的长槽30中。扳机31 以销轴313为界,划分为长臂311和短臂312。长臂311的下部开有向后敞开的盲孔,短臂 312的前侧开有让位缺口。一个弹簧32,其前端插在扳机31下部的盲孔中,其后端顶在长 槽30的后壁上。长槽30底壁安装了一粒碰珠33。握把3的上部设有一个短轴34,用于铰 接折叠式枪托8。
折叠式枪托8的前端设有两根支脚81,这两根支脚81的自由端分别铰接在握把3上部短轴34的两端。使用时,可将折叠式枪托8翻上来,顶靠于使用者的肩部,起到支撑本 实施例的作用。收存时,可将折叠式枪托8翻上来,靠在握把3的后面,减少本实施例占用 的空间。
请参看图7和图8 充气筒4的开口处设内环槽401,内环槽401的底部设内螺纹 402。气瓶41为由刺针开启的一次性气瓶,气瓶41放置在充气筒4的内孔403中,气瓶41 的瓶口位于充气筒4的开口端内。
刺针机构5由底座51、滑盖52、弹簧53、刺针54、顶丝55和三个密封圈56、57、58组成。
底座51设在本体1的后端面上,呈圆筒形。底座51的底部与本体1连成一体;底 座51的底部沿中轴线开有一个螺孔511,并在螺孔511的旁边开有一个送气口 11,底座51 的侧壁510开有螺纹孔513 ;底座51的侧壁510外周设外螺纹512,底座51的侧壁510外 周根部开环槽514并设第一密封圈56。底座51的送气口 11连通本体1内部的进气通道 12。进气通道12的上端部经主进气孔13连通发射气缸2的内腔26,进气通道12的下端连 通发射控制阀6的进气口。
滑盖52呈圆筒形,底部开有过孔521,侧壁外周开有轴向的导槽523 ;滑盖52侧壁 外周靠近开口端开有环槽524并设第二密封圈58。滑盖52底部的外端面开凹槽525以承 接气瓶41的瓶口,该凹槽525的底面开环槽526并设第三密封圈57。
刺针54呈阶梯圆柱状,大端的尾部开外螺纹541,小端为针头542。针头542的前 端呈楔形,侧面开有沿轴向延伸的气槽。
刺针54设在底座51内,刺针54尾部的外螺纹541螺合固定于底座51底部的螺 孔511。弹簧53套在刺针54外周。滑盖52滑动地设在底座51的内孔5101中,第二密封 圈58封闭了滑盖52与底座51侧壁510之间的间隙。滑盖52的内孔522套住弹簧53,刺 针54的针头542伸入滑盖52的过孔521。顶丝55螺合于底座51侧壁510的螺纹孔513 并伸入滑盖52的导槽523。顶丝55起限位和导向的作用,使滑盖52只能在底座51的内孔 5101中沿轴向滑动。
本体1后端面的下部开有一个阀孔14 ;该阀孔14的底面经通气孔15连通发射气 缸2的控制气室27,阀孔14的侧面经进气通道12连通刺针机构5的送气口 11。本体1的 阀孔14外侧设内螺纹141,阀孔14周围开设环槽142。发射控制阀6安装在本体1的阀孔 14中。
请参看图4:发射控制阀6由阀座61、阀塞63、弹簧64、外密封圈65、内密封圈66 和阀口 67组成。
阀座61呈圆筒形,外周的腰部设有外凸缘611,底部开有过孔613,侧壁开有环槽 614和多个进气孔615 ;各进气孔615均开在环槽614上。阀座61开口端的外周设外螺纹 616。
阀塞63的主体部分632呈圆筒形,底部开有气孔635,底部外侧的中央设阀塞杆 631,该阀塞杆631的根部呈圆锥形。
阀口 67为一圆环,其外周设有密封圈。
在本体1上阀孔14周围的环槽142中设置外密封圈65。在阀孔14底部设置内密 封圈66。弹簧64和阀塞63设在本体的阀孔14内,弹簧64顶推阀塞63内孔634的底面。阀座61的侧壁插在阀孔14内,阀座61侧壁的进气孔615连通本体1上阀孔14侧面的进 气通道12 ;阀座61开口端的外螺纹616与阀孔14外侧的内螺纹141相螺合。阀座61的 开口端压住内密封圈66,使阀孔14的内部空间只能经阀座61的进气孔615与进气通道12 连通。阀座61的外凸缘611压住阀孔14周围的外密封圈65,使阀孔14的内部空间不能与 外界连通。阀口 67设置在阀座61的内孔612底部。阀塞63也设置在阀座61的内孔612 中,阀塞63的主体部分632在阀座61的内孔612中滑动,阀塞63的阀塞杆631穿过阀口 67的中心孔和阀座61的过孔613向外引出。弹簧64设在阀孔14内,弹簧64的自由端插 在阀塞63的主体部分632内。弹簧64将阀塞63推向阀座61的内孔612中的阀口 67。
握把3上的扳机31处于释放状态时,发射控制阀6的阀塞63在弹簧64的顶推作 用下,被推向阀座61内的阀口 67,而处于图6、图7和图4所示的第一位置。阀塞杆631根 部的锥面633封闭阀口 67的中心孔,使阀孔14的内部空间不能与外界连通。阀塞63位于 阀座61进气孔615的后方,进气通道12经阀座61的进气孔615、阀孔14、通气孔15与控 制气室27连通。
使用时,请参看图7和图8 先将充气筒4开口端的内环槽401套装在刺针机构5 的底座51侧壁510上,这时刺针机构5中的刺针54正对气瓶41的瓶口。向前推压并转动 充气筒4,使充气筒4的内螺纹402与底座51侧壁510的外螺纹512相螺合,充气筒4带着 气瓶41向底座51内的滑盖52移动。当气瓶41的瓶口插入滑盖52底部的凹槽525后,滑 盖52底部的第三密封圈57封闭气瓶41的瓶口。
继续向前推压并转动充气筒4,气瓶41的瓶口向前推压滑盖52,弹簧53收缩,底 座51侧壁510的第一密封圈56封闭充气筒4的内环槽401。请参看图9、图10和图11 随着充气筒4继续转动,滑盖52继续前移,刺针54的针头542刺入气瓶41的瓶口,刺针54 上针头542的气槽切割气瓶41的瓶口,挖出一个气孔,使气瓶41中的高压气体可以快速地 经过瓶口的气孔和针头542的气槽、滑盖52的过孔521、滑盖52的内孔522、底座51的送 气口 11进入本体1内部的进气通道12,送向发射气缸2的内腔26和发射控制阀6的进气 口。气瓶41中的高压气体经发射控制阀6进入控制气室27。此时,主活塞231向前推压密 封塞232,密封塞232牢牢地堵住发射气缸2内腔26前端出气口 22。
向后抠动扳机31的长臂311,长臂311会受到握把3下部碰珠33的阻挡,而保持 不动;只有施与长臂311的力量足以使碰珠33回缩后,长臂311才会顺利地向后摆动,使扳 机31的短臂312将发射控制阀6的阀塞杆631向前压,发射控制阀6的阀塞63向前移动 而处于第二位置。请参看图12 阀塞63的主体632堵住阀座61的进气孔615,进气通道 12和阀座61的进气孔615不再与阀孔14连通。阀塞63的圆锥面633离开阀口 67的中心 孔,使阀座61的过孔613通过阀塞63上的气孔635与阀孔14的内部空间连通。发射气缸 2控制气室27中的压力气体经通气孔15、阀孔14、阀塞63上的气孔635、阀口 67的中心孔 和阀座61的过孔613卸压。主活塞231向后拉动密封塞232打开发射气缸2内腔26前端 出气口 22,使发射气缸2内腔26中的压力气体经内腔26前端出气口 22和发射管7将插在 发射管7中的救生弹9发射出去。
此时,发射气缸2中的导杆24上的弹簧25受活塞连杆23的压迫,被迫收缩。在内 腔26内的气体压力释放之后,弹簧25的恢复力使活塞连杆23带着活塞231和密封塞232 向前移动,密封塞232自此再次封闭发射气缸2内腔26前端出气口 22。为下一个发射做好[0058]发射操作完成后,操作者释放扳机31。握把3内弹簧32的恢复力使扳机31的长 臂311向前摆动,扳机31的短臂312后退,扳机31回到初始位置。握把3下部的碰珠33 也回弹到初始状态。发射控制阀6内的弹簧64将阀塞63再次顶向阀座61内的阀口 67,返 回第一位置。阀塞63的圆锥面633再次插入阀口 67的中心孔中,使阀孔14的内部空间不 能与外界连通。阀塞63位于阀座61进气孔615的后方,进气通道12经阀座61的进气孔 615、阀孔14、通气孔15与控制气室27连通。
请参看图13和图14 本实施例的发射控制阀6中阀座61的过孔613为梅花形, 具有至少三个向内延伸的凸点6131。这些凸点6131对发射控制阀6内的阀塞杆631起辅 助对中作用,可防止阀塞杆631因扣动扳机31时被扳机31的短臂312顶偏而折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依本 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 围。
权利要求
便捷式救生抛投器,具有带发射控制阀的本体、发射气缸、带扳机的握把、刺针机构、发射管、充气筒和气瓶;该刺针机构的底座呈圆筒形,底部开有送气口并固定安装刺针,该送气口连通该发射气缸和该发射控制阀;该充气筒的开口端套装在该底座的侧壁上并由第一密封圈密封,该刺针的针头正对该充气筒内该气瓶的瓶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刺针呈阶梯圆柱状,小端的针头前端呈楔形,该针头的侧面开有沿轴向延伸的气槽;该刺针的大端固定在该底座的底部中轴线上并偏离底座的送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便捷式救生抛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刺针机构还包含滑盖、 弹簧和顶丝;该滑盖滑动地设在该底座内,该刺针的针头穿过该滑盖底部的过孔;在该滑 盖与该底座之间设第二密封圈;该弹簧套在该刺针外周并位于该滑盖中;该顶丝螺合于该 底座侧壁的螺纹孔并伸入该滑盖侧壁的轴向导槽;该滑盖与该气瓶的瓶口之间设第三密封 圈。
3.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便捷式救生抛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枪托上设有两 根支脚;所述握把的上部设有一个短轴;该枪托两根支脚的自由端分别铰接在该短轴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便捷式救生抛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控制阀中阀 座的过孔具有至少三个向内延伸的凸点。2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便捷式救生抛投器,涉及利用压缩空气抛投救生弹的设备。该抛投器具有带发射控制阀的本体、发射气缸、带扳机的握把、刺针机构、发射管、充气筒和气瓶;刺针机构的底座呈圆筒形,底部开有送气口并固定安装刺针,送气口连通发射气缸和发射控制阀;充气筒的开口端套装在底座的侧壁上并由第一密封圈密封,刺针的针头正对充气筒内气瓶的瓶口;刺针呈阶梯圆柱状,小端的针头前端呈楔形,针头的侧面开有沿轴向延伸的气槽;刺针的大端固定在底座的底部中轴线上并偏离底座的送气口。可缩短充气时间,提高救助效率。
文档编号F41B11/62GKCN201731813SQ201020243805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30日
发明者周军现, 邓斌斌, 黄剑凤 申请人:厦门市神手科技有限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