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海绵在空气净化领域中的应用及与空气负离子联合净化处理微小颗粒物的方法和设备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962679阅读:来源:国知局
放电针尖端靠近出 风口处,实验结果汇总于表1至表3。
[0063] 表1.纳米海绵、负离子发生器及相应安装位置对车内PM2. 5的影响
[0064]
[0065] 表2.纳米海绵、负离子发生器及相应安装位置对密闭试验舱PM2. 5的影响
[0066]
[0067] 表3.纳米海绵、负离子发生器及相应安装位置对开放式房间PM2. 5的影响
[0068]
[0069] 由表1至3分析可知:
[0070] 1)只加负离子发生器时,负离子发生器安装在进风口处后出风口处时,10分中后 检测,PM2. 5浓度大幅降低(表1降低至原来的24-36%,表2降低至原来的12-17%,表 3降低至原来的37-40% ),说明负离子发生器能够单独起到清除PM2. 5、净化空气的效果, 同时,在10分钟后检测,进风口和出风口处PM2. 5浓度相差不大;
[0071] 2)只加纳米海绵时,纳米海绵安装在进风口处后出风口处时,10分中后检测,PM 2. 5浓度略有降低,(表1降低至原来的84-86%,表2降低至原来的83-85%,表3降低至 原来的91-93% )说明纳米海绵能吸附极少部分的PM2. 5颗粒,而无法单独起到清除PM 2. 5、净化空气的效果,同时,在10分钟后检测,进风口和出风口处PM2. 5浓度相差不大;
[0072] 3)将负离子发生器安装在出风口处,纳米海绵安装在进风口或出风口处时,10分 钟后检测,PM2. 5浓度相对1)显著降低,尤以纳米海绵安装在进风口处PM2. 5净化效果 显著,同时,在10分钟后检测,进风口处PM2. 5净化效果优于出风口处,即进风口处PM2.5 空气质量优于出风口处;
[0073] a、纳米海绵安装在进风口处时,10分钟后检测PM2. 5浓度,表1进风口降低至原 来的21. 96%,出风口降低至原来的35. 84%,表2进风口降低至原来的16. 02%,出风口降 低至原来的20. 99%,表3进风口降低至原来的14. 48%,出风口降低至原来的21. 43% ;
[0074] b、纳米海绵安装在出风口处时,10分钟后检测PM2. 5浓度,表1进风口降低至原 来的20. 23 %,出风口降低至原来的29. 48 %,表2进风口降低至原来的14. 92 %,出风口降 低至原来的16. 02%,表3进风口降低至原来的11. 90%,出风口降低至原来的15. 48% ;
[0075] 4)将负离子发生器安装在进风口处,纳米海绵安装在进风口或出风口处时,10分 钟后检测,PM2. 5浓度相对1)显著降低,尤以纳米海绵安装在进风口处PM2. 5净化效果 显著,同时,在10分钟后检测,进风口处PM2. 5净化效果优于出风口处,即进风口处PM2.5 空气质量优于出风口处;
[0076] a、纳米海绵安装在进风口处时,10分钟后检测PM2. 5浓度,表1进风口降低至原 来的1.73%,出风口降低至原来的10. 40%,表2进风口降低至原来的1. 10%,出风口降低 至原来的2. 76 %,表3进风口降低至原来的0. 60 %,出风口降低至原来的7. 1 % ;
[0077] b、纳米海绵安装在出风口处时,10分钟后检测PM2. 5浓度,表1进风口降低至原 来的4. 62 %,出风口降低至原来的14. 45 %,表2进风口降低至原来的1. 66 %,出风口降低 至原来的6. 63%,表3进风口降低至原来的1.79%,出风口降低至原来的10. 12%。
[0078] 实施例二
[0079] 如附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纳米海绵与空气负离子联合净化处理微小颗粒物的 设备,包括封闭式外壳6,在外壳6上开设进风口 2和出风口 9,进风口 2位于外壳6顶壁, 出风口 9位于外壳6底壁,进风口 2进风面积大于出风口 9出风面积,进风口 2与出风口 9 之间距离大于10公分,并在进风口 2和出风口 9处均覆盖一层纳米海绵1。外壳6内安装 有:用于将微小颗粒物送入外壳6内部的引风轮8、用于产生正、负离子的等离子发生器12、 以及控制电路板5,引风轮8采用轴流风轮,引风轮8吹出方向朝向出风口 9侧,引风轮8与 电机7相连,由电机7提供引风轮8旋转动力,等离子发生器12包括发生器本体和放电针 3, 放电针3为正离子放电针3-1和负离子放电针3-2,放电针3与发生器本体相连,且放电 针3尖端靠近进风口 16 -侧,放电针3前方设置放电板10,放电板10与外壳6底壁之间 之间固接,放电板10上设有与放电针3数量相等的金属放电环11,放电针3与金属放电环 11之间预留一定空间形成放电区,放电针3尖端与纳米海绵1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0公分, 出风口 9距离放电针3尖端不超过1米,控制电路板5分别通过电气连接线与外部供电电 源、等离子发生器12和电机7电性相连。
[0080] 实施例三
[0081] 实施例三同实施例一,所不同的是,将上述在进风口 2处覆盖一层纳米海绵1替换 为在进风口 2处覆盖两层纳米海绵I,或者替换为在出风口 9处覆盖三层纳米海绵1。
[0082] 本发明的一种纳米海绵在空气净化领域中的应用及与空气负离子联合净化处理 微小颗粒物的方法和设备,其装置加工制作简单方便,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加工制作即可。
[0083]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主权项】
1. 纳米海绵在空气净化领域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纳米海绵应用在空气净化领域 中。2. -种纳米海绵与空气负离子联合净化处理微小颗粒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有 微小颗粒物的空气引入到安装有负离子发生器和纳米海绵的设备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纳米海绵和负离子发生器安装在设备的进风口处,利用设备中引风组件的强制引风 作用,使空气中所含的微小颗粒物自进风口进入,并由出风口排出,在纳米海绵与空气负离 子联合作用下,将空气中所含的微小颗粒物去除。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纳米海绵与空气负离子联合净化处理微小颗粒物的方 法,其特征在于,将设备进风口设为朝向人体的一侧。4. 一种纳米海绵与空气负离子联合净化处理微小颗粒物的设备,包括封闭式外壳,在 外壳上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其特征在于, 在外壳内安装有:用于将微小颗粒物送入外壳内部的引风轮、以及用于产生空气负离 子的负离子发生器,引风轮吹出方向朝向出风口侧; 在上述进风口处或出风口处至少一处覆盖纳米海绵; 所述负离子发生器包括发生器本体和放电针,放电针设于进风口处,且放电针尖端靠 近进风口 一侧。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纳米海绵与空气负离子联合净化处理微小颗粒物的设 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针尖端与纳米海绵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0公分。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纳米海绵与空气负离子联合净化处理微小颗粒物的 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进风面积大于出风口出风面积。7.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纳米海绵与空气负离子联合净化处理微小颗粒物的 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还安装有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分别与外部供电电源、负 离子发生器和电机电性相连。8.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纳米海绵与空气负离子联合净化处理微小颗粒物的 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距离放电针尖端不超过1米。9.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纳米海绵与空气负离子联合净化处理微小颗粒物的 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与出风口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或者距离大于10公分。10.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纳米海绵与空气负离子联合净化处理微小颗粒物 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负离子发生器替换为等离子发生器。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海绵在空气净化领域中的应用及与空气负离子联合净化处理微小颗粒物的方法和设备。本发明独创性地将纳米海绵应用在空气净化领域中,将含有微小颗粒物的空气引入到安装有负离子发生器和纳米海绵的设备中,具体的,将纳米海绵和负离子发生器安装在设备的进风口处,利用设备中引风组件的强制引风作用,使空气中所含的微小颗粒物自进风口进入,并由出风口排出,在纳米海绵与空气负离子联合作用下,将空气中所含的微小颗粒物去除。本发明将设备进风口设为朝向人体的一侧。本发明能有效分解微小颗粒物,尤其对PM?2.5和PM?10净化效果显著,所获得空气具有洁净、无菌、清新的特点,其空气净化率和除菌率均超过98.2%以上,达到健康环保的目的。
【IPC分类】F24F3/16
【公开号】CN105180312
【申请号】
【发明人】王孝存, 王子龙
【申请人】山东红太阳环保产品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6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