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835312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公知有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例如,专利文献I)。
[0003]该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包括圆筒状的罩体、通过球头(球形接头)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罩体上的圆筒状的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放热窗。通过球头连接罩体和外壳,从而能够对在内部设有放热窗的外壳遍及360度地进行转动操作。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913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在所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中,为了提高转动操作时的操作感,利用弹性体覆盖球头的整个球面。在为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若球头的球形或者覆盖球的弹性体的厚度在整个面并不均匀,则难以确保想要的操作感。特别是在上下方向操作时和左右方向操作时存在改变各种操作感的要求的情况下,将会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
[0009]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其能够在上下方向操作时和左右方向操作时改变各种操作感,从而能够使转动操作时的操作感提高。
[0010]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本发明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包括:圆筒状的罩体;圆筒状的外壳,通过万向节以可转动的方式与罩体连接;以及放热窗,设置在外壳内。万向节包括:轴部件,其包括第一轴部和与第一轴部正交的第二轴部;第一转动支撑部件,其与罩体结合,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第一轴部;以及第二转动支撑部件,其与外壳结合,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第二轴部。第一弹性体以介于轴部件与第一转动支撑部件之间的方式配置在第一轴部的周围,第二弹性体以介于轴部件与第二转动支撑部件之间的方式配置在第二轴部的周围。
[0012]发明的效果
[0013]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中,将罩体和外壳的连接部作为万向节(万向联轴器)。此外,将第一轴部配置在第一弹性体的周围,轴部件和第一转动支撑部件通过第一弹性体而滑接,并且,将第二轴部配置在第二弹性体的周围,轴部件和第二转动支撑部件通过第二弹性体而滑接。这些弹性体能够在各轴部设定硬度等,因此能够在上下方向操作时和左右方向操作时改变各种操作感。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通过能够在上下方向操作时和左右方向操作时改变各操作感,从而能够使转动操作时的操作感提高。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0015]图2是图1的A —A线剖面图。
[0016]图3是图1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17]图4是表示上下方向动作时的图1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0018]图5是表示左右方向动作时的图1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0019]图6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20]图7是表示转动角度限制部的变形例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的侧剖面图。
[0021]图8是表示转动角度限制部的变形例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的侧剖面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0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
[0024]11 罩体
[0025]12万向节
[0026]13 外壳
[0027]14放热窗
[0028]22第一轴部
[0029]23第二轴部
[0030]24轴部件
[0031]25第一转动支撑部件
[0032]26第二转动支撑部件
[0033]28第一弹性体
[0034]29第二弹性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附图一起进行详细说明。
[0036]此外,在附图中,箭头X表示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箭头Y表示上下方向(车辆高度方向)。
[0037]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是例如设置在汽车等车辆所具备的空调装置的空气吹出口上而调整风向的装置。该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也被称为换气扇或通风装置等,例如设置在仪表盘或中心控制台等所设有的开口部内。
[0038]如图1至图3所示,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10是所谓的圆形风向调整装置。该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10具有圆筒状的罩体11、通过2轴的万向节(万向联轴器)12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罩体11上的圆筒状的外壳13、以及设置在外壳13内的放热窗(散热片)14。放热窗14用于调整从后述的空气吹出口 20吹出到车室内的空气的方向(风向)。
[0039]罩体11主要具有罩本体15、以及安装在罩本体15的端部上的整理器(finisher) 16。罩本体15在内部形成有使来自空调装置(未图示)的空气从一端侧(图2中的右侧)流通至另一端侧(图2中的左侧)的空气通路17。在罩本体15的内部,一体形成有在放射方向(罩本体15的半径方向)延伸的连接肋18,在该连接肋18的中心部形成有支撑后述的第一转动支撑部件25的第一支撑部19。整理器16构成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10的安装位置的设计面的一部分,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在罩本体15的所述另一端侧的端部上。而且,罩体11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ABS树脂、PP树脂等)形成。
[0040]外壳13具有外径比罩本体15和整理器16的内径稍小的圆筒状的外壳本体13a,在外壳本体13a的前端部,开口有将空气吹出至车室内的空气吹出口 20。在外壳13的内部,一体形成有延伸成放射状(外壳13的半径方向)的放热窗14,在该放热窗14的中心部形成有支撑后述的第二转动支撑部件26的第二支撑部21。此外,在第二支撑部21的前端部安装有操作手柄(旋钮)13b。并且,外壳13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ABS树脂、PP树脂等)形成。
[0041]万向节12包括:轴部件(间隔件)24,其具有第一轴部22和与第一轴部22正交的第二轴部23 ;第一转动支撑部件25,其与罩体11 (罩本体15)结合并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第一轴部22 ;以及第二转动支撑部件26,其与外壳13结合并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第二轴部23。并且,万向节12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聚甲醛等)形成。
[0042]如图3所示,轴部件24主要包括:本体块27 ;第一轴部22,其分别与本体块27的左右两端面一体形成;第二轴部23,其分别与本体块27的上下两端面一体形成。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10中,第一轴部22沿左右方向X延伸,构成作为使外壳13在上下方向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上下方向旋转轴)。另一方面,第二轴部23沿上下方向Y延伸,构成作为使外壳13在左右方向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左右方向旋转轴)。此外,也可以是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风向调整装置10相反,第一轴部22沿上下方向Y延伸,第二轴部23沿左右方向X延伸。
[0043]如图3所示,第一转动支撑部件25通过具有基部25a和板状的延伸部25b而形成为“ 3 ”字形(U字形),其中延伸部25b在基部25a上沿左右方向X隔开间隔地设置一对,从基部25a延伸至本体块27侧。在延伸部25b中,贯穿形成有用于插入第一轴部22的前端部的孔部25c。该第一转动支撑部件25的一端部(基部25a)与罩本体15的第一支撑部19结合,其另一端部(延伸部25b)连接在轴部件24的第一轴部22上。在图示例中,第一转动支撑部件25与罩本体15的第一支撑部19 一体形成,但第一转动支撑部件25也可以与罩本体15分开形成。
[0044]如图3所示,第二转动支撑部件26通过具有基部26a和板状的延伸部26b而形成为“ 3 ”字形(U字形),其中延伸部26b在基部26a上沿上下方向Y隔开间隔地设置一对,从基部26a向本体块27侧延伸。在延伸部26b上贯穿形成有用于插入第二轴部23的前端部的孔部26c。该第二转动支撑部件26的一端部(延伸部26b)与轴部件24的第二轴部23连接,另一端部(基部26a)与外壳13的第二支撑部21结合。在图示例中,第二转动支撑部件26与外壳13的第二支撑部21分开形成,但也可以是第二转动支撑部件26与外壳13 —体形成。
[0045]在第一轴部22 (上下方向旋转轴)插入有圆环状的第一弹性体28,该第一弹性体28被夹入在轴部件24的本体块27的左右两侧面和第一转动支撑部件25的延伸部25b的内侧侧面之间。在使外壳13在上下方向Y转动时,轴部件24与第一转动支撑部件25通过第一弹性体28而滑接,从而在轴部件24与第一转动支撑部件25之间适度地产生操作转矩。因此,能够使外壳13的上下方向操作时的操作感提高。并且,第一弹性体28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硅、弹性体等)形成。此外,第一弹性体28不限于圆环状,也可以形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