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净化换热机组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841807阅读:来源:国知局
季节转换模块取出,沿水平轴线方向上下旋转180度后,重新装入换热箱100右腔体内,此时,带排风轴流风机40的下腔室位于换热箱100内侧上部,如图7、图11中b图所示,室内冷空气(夏季室内温度相对室外较低)经季节转换模块带排风轴流风机40的下腔室进入中部腔体的散热通道,室外新风(在夏季时为热风)从中部腔体的吸热通道经季节转换模块的上腔室进入三通阀模块。如此设计,能保证冷风始终在中部腔体的散热通道流动,热风在中部腔体的吸热通道流动,进而实现热风和冷风之间的热交换。
[0072]需要说明的是,中部腔体内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热风经过吸热通道时,吸热通道内的吸热片33能吸收热风的热量,再经传热管36将吸收的热量从传热管36的下端送至传热管36的上端,并分散给各个散热片35,当冷风经过散热通道时,冷风与散热通道内的散热片35进行热交换。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运行在冬季时,能将室外新风(冷风)与室内空气(热风)进行换热,有效避免在冬季时室内的热量因外循环造成流失;当运行在夏季时,能将室外新风(热风)与室内空气(冷风)进行换热,有效避免在夏季时室内的冷气因外循环造成流失,减少能源浪费。
[0073]如图5、图6、图12所示,三通阀模块包括三通阀模块本体49、步进电机42和门体组件,三通阀模块本体49左端设有外风进口 45,右端设有第七通孔,通过第七通孔与净化箱200相连通。三通阀模块本体49前端设有内风进口 50,内风进口 50设置在内循环回风口 6处;外风进口 45处安装有可沿换热箱壳体的竖直轴线方向转动的门体组件;步进电机42固定在三通阀模块本体49内侧,并连接门体组件以控制门体组件转动。
[0074]如图6、图12所示,在三通阀模块本体49内左下角安装有步进电机座48,在步进电机座48上方设有圆孔,步进电机42通过步进电机固定螺钉43固定在步进电机座48内侧下部,步进电机42的轴通过圆孔伸出步进电机座48上方。上述门体组件包括门轴套44、门体46和门轴47,其中,门体46为一长方形板,门轴47为一细圆柱体,门轴47位于门体46—侧并与门体46刚性连接,通过门轴47可带动门体46转动。门轴47下部设有以空心圆柱状小孔,步进电机42的轴插入该空心圆柱状小孔内,在门轴47外侧套装有门轴套44。步进电机42工作能带动门轴47和门体46旋转。
[0075]具体地,当步进电机42带动门轴47和门体46逆时针旋转时,门体46转动至三通阀模块本体49左端的外风进口 45位置处,此时,左端的外风进口 45处于封闭状态,由于其前端的内风进口 50设置在内循环回风口 6处,使得室内空气能通过内循环回风口 6从三通阀模块本体49前端的内风进口 50进入三通阀模块本体49内部,三通阀模块本体49内部前端与右端相通。当步进电机42带动门轴47和门体46顺时针旋转时,门体46转动至三通阀模块本体49前端的内风进口 50位置处,此时,前端的内风进口 50处于封闭状态,季节转换模块与三通阀模块本体49左端相通,三通阀模块本体49内部左端与右端相通。
[0076]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换热箱壳体包括换热箱左前箱盖70和换热箱右前箱盖72,具体实施时,如图10所示,换热箱左前箱盖70—端可通过合页68固定在换热箱架24上,换热箱左前箱盖70另一端通过锁鼻23锁紧,使得换热箱左前箱盖70牢固的贴紧换热箱架24。类似的,换热箱右前箱盖72也可通过合页68和锁鼻23固定在换热箱架24上。不难理解的是,换热箱右前箱盖72上设置有外循环回风口 5和内循环回风口6,外循环回风口 5与季节转换模块本体41的第三通孔或第四通孔相通,内循环回风口 6与三通阀模块本体49前端的内风进口 50相通。
[0077]如图13所示,净化箱包括净化箱壳体、安装在净化箱壳体内的净化组件和送风离心风机62,净化箱壳体靠近换热箱100侧设置有进风口,远离换热箱侧设置有送风口,净化箱200通过进风口与换热箱100连通;净化组件水平安装在净化箱200中部,送风离心风机62安装在送风口处,送风离心风机62的出口与送风口相接。
[0078]结合图16,与换热箱壳体相类似的,净化箱壳体由钢板制的外形为方形且上、下、后端封闭、左端翻边敞开的净化箱架59、前镂空板52、净化箱右端板63、净化箱前盖73构成,净化箱壳体左端通过橡胶密封片7与左侧的换热箱100右端相连接,净化箱前盖73设置在前镂空板52外侧的左中部位置,并与净化组件位置对应,使净化箱200前端密封,形成净化室。位于净化箱壳体内右侧的送风离心风机62的出口穿过前镂空板52连接室内管线系统300,在净化箱壳体内右侧形成风机室。
[0079]应当理解的是,净化箱200的送风口可以设置在前镂空板52上,即在前镂空板52的右部位置开设与送风离心风机62出口尺寸形状相同的矩形孔,送风离心风机62的出口与该矩形孔相接。净化箱200的送风口还可以设置在净化箱右端板63上,即在净化箱右端板63上开设与送风离心风机62出口尺寸形状相同的矩形孔。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在前镂空板52的右部位置开设矩形孔。
[0080]与换热箱相类似地,为了降低气流噪声,净化箱架59可以内置净化箱吸声泡沫板51,净化箱前盖73也可以内置净化箱前盖吸声泡沫板74,吸声泡沫板可以采用聚氨酯材质。为了便于净化箱200的安装,可在净化箱架59上设置固定孔,具体实施时,通过大紧固螺钉26和大涨塞67将其固定在室内靠近建筑天花板8的建筑墙体4上。
[0081 ]继续参照图16,上述净化组件包括净化模块滑槽55以及安装在净化模块滑槽55内的净化模块60;净化模块滑槽55固定在净化箱壳体上。具体地,上述前镂空板52左中部位置上下对称的开设有用于安装净化模块滑槽55的条孔,净化箱前盖73内置的净化箱前盖吸声泡沫板74上也设置有上下对称的对应于净化模块滑槽55的凹槽。净化模块滑槽55后端焊接在净化箱架59的后端,前端安装在前镂空板52的条孔内。
[0082]如图14所示,净化模块滑槽55由四个截面为U型的并列设置的钢板组成,四个截面为U型钢板焊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净化滑块滑槽55,对应于净化模块滑槽55每个截面为U型的钢板上,安装有一个净化模块60,如此设计,使得净化模块60并列设置,大大降低了室内空气或室外新风经过净化组件的速度,降低了气体流动阻力,是送风离心风机62的功率消耗大大降低,节约了能源消耗和运行费用,同时提高了室内空气的净化效率。
[0083]如图13所示,两个净化模块滑槽55沿净化箱200水平中心轴线上下对称的固定在净化箱架59和前镂空板52上。为了方便描述,以下将位于净化箱架59内上部的净化模块滑槽55称为上净化模块滑槽,另一个为下净化模块滑槽。上净化模块滑槽左端设有上挡板57,上挡板57下端连接上净化模块滑槽,上挡板57的上端连接净化箱架59的顶部,上挡板57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前镂空板52、净化箱架59后端。下净化模块滑槽左端设有下挡板53,下挡板53上端连接下净化模块滑槽,下挡板53的下端连接净化箱架59的底部,下挡板53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前镂空板52、净化箱架59后端。在上净化模块滑槽和下净化模块滑槽右端设置有一中间挡板61,中间挡板61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前镂空板52、净化箱架59后端,中间挡板61的上端与上净化模块滑槽的上边满焊封闭,中间挡板61的下端与下净化模块滑槽的下边满焊封闭。
[0084]如图15所示,净化模块60包括三层过滤层,从上之下依次包括活性炭毡层81、折叠式高效过滤器层82和平面式中效过滤器层83,三层过滤层的两端通过聚酯包边84包裹。其中,平面式中效过滤器层83用于对室外新风或室内空气中的大颗粒物进行滤除,折叠式高效过滤器层82用于对小颗粒物如PM2.5进行滤除,活性炭毡层81用于对空气中的TVOC(Total Votatile Organic Compound,即总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吸附。
[0085]通过上述净化箱架59、前镂空板52、净化箱前盖73、上净化模块滑槽、下净化模块滑槽、净化模块60、上挡板57、下挡板53、中间挡板61在净化箱200内形成上排放通道58、中间净化通道56和下排放通道54,中间净化通道56左端与换热箱100相连通,上排放通道58、下排放通道54右端与净化箱200右侧的风机室相通。具体实施时,净化模块60的平面式中效过滤器层83朝向中间净化通道56。从换热箱100送入的室内空气或室外新风通过中间净化通道56左端进入中间净化通道56,经上净化模块滑槽、下净化模块滑槽内的净化模块60净化后,即依次经净化模块60的平面式中效过滤器层83、折叠式高效过滤器层82和活性炭毡层81净化后,分别进入上排放通道58和下排放通道54,再经安装在送风口处的送风离心风机62送入室内管线系统300。
[0086]需要说明的是,送风离心风机62通过风机底座66固定在净化箱200内,风机底座66与送风离心风机62之间的连接可以是通过风机地脚螺栓组64连接,也可以是其他连接方式,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风机底座66为U型钢板折制的槽型条,并焊接在净化箱架59的下内腔上,在送风离心风机62和风机底座66之间设置橡胶隔振垫65,以避免送风离心风机62工作时的振动传到室内管线系统300的风管上,同时,也能降低送风离心风机62工作时的噪声。
[0087]需要补充的是,上述净化箱壳体包括净化箱前盖73,具体实施时,继续参照图16,净化箱前盖73—端通过合页68固定在净化箱架59上,净化箱前盖73另一端通过锁鼻23锁紧于前镂空板52上,使得净化箱前盖73牢固的贴紧净化箱架59。
[0088]本发明实施例为了便于净化空气的排出,在送风离心风机62的出口处安装延长管75,如图17所示,延长管75—端与送风离心风机62的出口焊接,另一端穿过前镂空板52上的矩形孔与室内管线系统300连接。具体实施时,延长管75另一端是与室内管线系统300的变径风管11连接,即在变径风管11端口内镶嵌内尺寸略大于延长管75的风管减震垫76,延长管75插入变径风管11内的风管减震垫76内,变径风管11另一端靠近另一端端口附近通过风管固定螺栓组10将变径风管11紧固在C型钢9上,再将下一根端头内焊有风管内楔体77的直风管2插入变径风管11的靠近风管紧固螺栓组10的端头,该根直风管2的另一端(即没有焊接风管内楔体77的端口)通过风管固定紧固螺栓组10紧固在C型钢9上,以此类推,前述对室内管线系统300的连接已进行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089]如图19所示,控制系统500包括微处理器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