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843247阅读:来源:国知局
距总和为ΣΡΡ,其满足下列条件:ΣΡΡ = fl+f4 = 7. 5444mm ;以及flAfl+f4) = 0. 5004。藉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一透镜110的正屈折力至 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0176]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与第五透镜150的焦 距分别为f2、f3以及f5,所有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ΝΡ,其满足下列条件: ΣΝΡ = f2+f3+f5 = -77. 2502mm ;以及 f5Af2+f3+f5) = 0· 0474。藉此,有助于适当分配 第五透镜的负屈折力至其他负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0177]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 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 = 0. 511659mm ;IN12/f = 0. 1371。藉此,有助于改善透 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0178]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 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TP1 = 0. 587988mm ;TP2 = 0. 306624mm ;以及 (TP1+IN12)/TP2 = 3. 5863。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0179]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 分别为TP4以及TP5,前述两个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TP4 = 0. 5129mm ;TP5 = 0. 3283mm ;以及(TP5+IN45)/TP4 = 1. 5095。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 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0180]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与于 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2、TP3、TP4,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 IN23,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其满足下列条件:TP3 = 0. 3083mm ;以及(ΤΡ2+ΤΡ3+ΤΡ4)/ΣΤΡ = 0. 5517。藉此,有助于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线行进 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0181]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2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ll,第一透 镜像侧表面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表面114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 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12,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其满足下列条件: | InRSll 丨=0.307838mm;丨 InRS12 丨=0.0527214mm ;TP1 = 0.587988mm 以及 (丨 InRSll I +TP1+ I InRS12 I )/ΤΡ1 = 1·613208773。藉此,可控制第一透镜 110 的中 心厚度与其有效径厚度间的比例(厚薄比),进而提升该透镜制造上的合格率。
[0182]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12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物侧表面122的最大有效径位 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21,第二透镜像侧表面12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像 侧表面124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22,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 厚度为 TP2,其满足下列条件:| InRS21 丨=0.165699mm ; | InRS22 丨=0.0788662mm; TP2 = 0.306624mm 以及(I InRS21 I +TP2+ I InRS22 I )/TP2 = 1.797606189。藉此, 可控制第二透镜120的中心厚度与其有效径厚度间的比例(厚薄比),进而提升该透镜制造 上的合格率。
[0183]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13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表面132的最大有效径位 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31,第三透镜像侧表面13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 侧表面134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32,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 厚度为 TP3,其满足下列条件:| InRS31 | = 0.383103mm ; | InRS32 | =-0.411894mm; TP3 = 0.308255mm 以及(I InRS31 I +TP3+ I InRS32 I )/TP3 = 3.57902386。藉此,可 控制第三透镜130的中心厚度与其有效径厚度间的比例(厚薄比),进而提升该透镜制造上 的合格率。
[0184] 第四透镜物侧表面1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表面142的最大有效径位 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41,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4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 侧表面144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42,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 厚度为 TP4,其满足下列条件:| InRS41 | = 0.0384mm ; | InRS42 | = 0.263634mm ;TP4 = 0.512923mm 以及(I InRS41 I +TP4+ I InRS42 I )/TP4 = 1.588848619。藉此,可控制 第四透镜140的中心厚度与其有效径厚度间的比例(厚薄比),进而提升该透镜制造上的合 格率。
[0185] 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52的最大有效径位 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1,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 侧表面154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2,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 厚度为 TP5,其满足下列条件:| InRS51 | =(X 576871mm; | InRS52 | =(X 555284mm;TP5 =0.328302mm 以及(I InRS51 I +TP5+ I InRS52 I )/TP5 = 4.448516914。藉此,可控 制第五透镜150的中心厚度与其有效径厚度间的比例(厚薄比),进而提升该透镜制造上的 合格率。
[0186]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的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 点至该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的绝对值总和为InRSO, 亦即 InRS0= | InRSll | + | InRS21 | + | InRS31 | + | InRS41 | + | InRS51 |。 所有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其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该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 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的绝对值总和为InRSI,亦即InRSI= | InRS12 | + | InRS22丨 +丨InRS32 I + I InRS42 I + I InRS52 I。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具有屈折力的 透镜的任一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该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的绝 对值的总和为 Σ | InRS | = InRSO+InRSI,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0 = 1. 471911mm ;InRSI =1. 3623996mm ;Σ I InRS I = 2. 8343106mm。藉此,可有效提升系统修正离轴视场像差 的能力。
[0187]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条件:Σ | InRS | /InTL = 0.856804897 ; 以及Σ I InRS I /H0S = 0.632658616,藉此,可同时兼顾降低系统总高度并且有效提升系 统修正离轴视场像差的能力。
[0188]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条件:| InRS41 | + | InRS42 | + | InRS51丨 + I InRS52 I = 1.434189mm; I InRS41 I + I InRS42 I + I InRS51 I + I InRS52 丨)/ InTL = 0.433551693;W&(|lnRS4l| + |lnRS42| + |lnRS5l| + |lnRS52|)/ HOS = 0. 320131473,藉此,可同时兼顾提升最接近成像片的两个透镜制造上的合格率以及 有效提升系统修正离轴视场像差的能力。
[0189] 本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四透镜物侧面142的临界点C41与光轴的垂 直距离为HVT41,第四透镜像侧面144的临界点C4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42,其满足下 列条件:HVT41 = 1. 28509mm ;HVT42 = 0mm。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外围视场的像差 修正。
[0190]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物侧面152的临界点C51与光轴的垂直距 离为HVT51,第五透镜像侧面154的临界点C5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 件:HVT51 = 0mm ;HVT52 = 1. 06804mm ;HVT51/HVT52 = 0。藉此,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 差。
[0191]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2/H0I = 0. 364083859。藉此,有 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0192]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2/H0S = 0. 237342222。藉此,有 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0193]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120以及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 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2,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5,其满足下列条件:NA5/NA2 = 2. 5441。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色差的修正。
[0194]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学成像系统于结像时的TV畸变为TDT,结像时 的光学畸变为0DT,其满足下列条件:| TDT | = 0. 6343% ; | 0DT | = 2. 5001%。
[0195]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0196] 表一、第一实施例透镜数据
[0197]
[0198] 表二、第一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0199]
[0201] 表一为图1A、图B和图1C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 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4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 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1-A20则表示各表面第1-20阶非球 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 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0202] 第二实施例
[0203] 如图2A及图2B所示,其中图2A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 的示意图,图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 图。图2C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由图2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由 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光圈20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 五透镜250、红外线滤光片270、成像面28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290。
[0204]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12为凸面,其像侧面214 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12以及像侧面214皆具有一反曲点。
[0205]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22为凸面,其像侧面224 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22以及像侧面224皆具有一反曲点。
[0206]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32为凹面,其像侧面234 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0207]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42为凸面,其像侧面244 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2以及像侧面244皆具有一反曲点。
[0208] 第五透镜2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252为凹面,其像侧面254 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52具有三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54具有一反曲点。
[0209] 红外线滤光片2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250及成像面280间且不影响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0210]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220至第五透镜250的焦距分别为f2、 €3、付45,其满足下列条件 :|€2丨+丨€3丨+丨付丨=122.6012_;|€1丨+丨朽| = 8.6810mm;W&|f2| + |f3| + |f4|>|fl| + |f5|。
[0211]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四透镜24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4,第五透镜 25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其满足下列条件:TP4 = 0. 7754mm ;以及TP5 = 0. 2579mm。
[0212]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210、第三透镜230与第四透镜240均为 正透镜,其焦距分别为fl、f3以及f4,所有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ΡΡ,其满足 下列条件:2??=打+€3+€4 = 11.2567!11111;以及€1八€1+€3+€4)=0.1179。藉此,有助于适 当分配第一透镜210的正屈折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0213]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220与第五透镜250的焦距分别为f2 以及f5,所有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ΝΡ,其满足下列条件:ΣΝΡ = f3+f5 =-75. 8523mm ;以及f5Af3+f5) = 0. 0283。藉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五透镜250的负屈折 力至其他负透镜。
[0214]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四透镜物侧面24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 离为HVT41,第四透镜像侧面24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42,其满足下列条件: HVT41 = 1. 2211mm ;HVT42 = 0mm。
[0215]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物侧面25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 离为HVT51,第五透镜像侧面25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件: HVT51 = 0mm ;HVT52 = 1. 9376mm。
[0216]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XPPR = f/fl+f/f3+f/f4 = 2. 0288,所有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XNPR = f/f2+f/f5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