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合成α—烯基缩酮的方法

文档序号:9880868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合成α—烯基缩酮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合物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合成α-烯基缩酮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炔丙醇类化合物是一类分子内同时含有醇羟基和炔基的有机化合物,由于化学反 应不仅可以在醇羟基或炔基上独立发生,还可以在两个官能团的协同作用下发生,所以炔 丙醇可以发生的化学反应异常丰富,可以通过催化加氢,取代,氧化等一系列不同反应途径 来构建烯类、联烯类、炔类、酮类等重要的化合物。同时,炔丙醇类化合物比较容易合成并且 可以稳定的保存,所以其在有机合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0003] 现存的由炔丙醇制备羰基化合物的技术中,必须先合成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这种工艺流程繁琐,成本高,耗能多,时间长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0004]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合成α-烯基缩 酮的方法,有效解决现存的由炔丙醇制备羰基化合物的技术中的不足,避免了以往必须先 合成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传统反应过程,为由炔丙醇合成羰基化合物提供了一个全 新的思路。
[0005]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合成α-烯基缩酮的方法:将炔丙醇和乙二醇加入到反应器中,然后加入溶剂和催 化剂,氮气保护下边搅拌边加热反应;反应过程中,利用TLC技术不断监测反应进程,直到原 料点消失反应结束。利用层析法将目标产物分离出来,经过减压蒸馏得到纯的目标产物α- 烯基缩酮;其中,溶剂为1,2_二氯乙烷,甲苯,一硝基甲苯或乙腈;催化剂为过渡金属催化 剂,用量为3~15%(mol%相对于炔丙醇用量)反应温度为25~100°C;a-烯基缩酮的结构式 为:
式中,办,1?2,1?3为H,烷基或芳环。
[0006] 该合成α-烯基缩酮的方法,化学反应式为:
其中,可以是H,烷基或者芳基。
[0007] 所述的溶剂优选为1,2-二氯乙烷。
[0008] 所述的催化剂的用量优选为10%(mol%相对于炔丙醇用量)。
[0009] 所述的催化剂为三氯化铟,三氯化铁,三氟甲磺酸铜,三氟甲磺酸银或者三氟甲磺 酸镱。优选为三氟甲磺酸镱。
[0010] 所述反应温度为l〇(TC。
[0011] 所述的合成α-烯基缩酮的方法,最优工艺:以1,2-二氯乙烷为溶剂,三氟甲磺酸 镱为催化剂,10 m〇l%(m〇l%相对于炔丙醇用量)的催化剂用量,回流条件下,反应得到α- 烯基缩酮。
[0012]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合成α-烯基缩酮方法,具有的优点包括: 1)反应原料炔丙醇和乙二醇廉价易得,且易于保存,大大减低了反应成本。
[0013] 2)反应条件温和,安全且节能,易于实现。
[0014] 3)这种化合物将酮羰基通过形成缩酮的形式保护起来,同时分子中仍然含有烯 基,能继续发生取代,氧化,加成等一系列反应。反应之后在体系中加入适量的质子酸或者 Lewi s酸,便又获得羰基,避免了在反应过程中羰基发生变化。
[0015] 4)反应一锅制得,打破了以往必须先合成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传统反应过 程,节省了反应时间,减少了能量消耗。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7] 实施例! 将284mg(lmmol)的1,1,3-三苯基一2-丙炔醇和124mg(2mmol)的乙二醇加入到试管 中,然后加入2mgYb(0Tf)3即10%(mol%相对于炔丙醇用量)催化剂和少量的DCE作为溶剂, 向试管中加入磁力搅拌子,反应边搅拌边缓慢加热到l〇〇°C,同时利用氮气保护,防止原料 被空气氧化。反应过程中,利用TLC技术不断监测反应进程,24h后检测到已没有原料点,反 应结束。利用层析法将目标产物分离出来,经过减压蒸馏得到纯的目标产物,收率为81%。
[0018]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反应改为PhMe作为反应溶剂,其 他条件不变,24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得目标产物,产率为38%。
[0019]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反应改为CH3N02作为反应溶剂, 其他条件不变,24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并不能得到目标产物。
[0020]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反应改为CH3CN作为反应溶剂,其 他条件不变,24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并不能得到目标产物。
[0021]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催化剂用量2mg( lOmol%,相对于 炔丙醇用量)变为lmg(5mol%,相对于炔丙醇用量),其他条件不变,24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 得到目标产物,产率为21%。
[0022]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催化剂Yb(0Tf)3变为InCl3,其他 条件不变,24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得到目标产物,产率为47%。
[0023]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催化剂Yb(0Tf)3变为FeCl3,其他 条件不变,24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并不能得到目标产物。
[0024]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催化剂Yb(0Tf)3变为Cu(0Tf)2, 其他条件不变,24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得到目标产物,产率为33%。
[0025]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催化剂Yb(0Tf )3变为AgOTf,其他 条件不变,24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并不能得到目标产物。
[0026]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反应不加热,在室温下进行,其他 条件不变,24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并不能得到目标产物。
[0027]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用的二醇变为乙二硫醇,其他 条件不变,20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得到目标产物,产率为76%。
[0028]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用的炔丙醇变为1,3-二苯 基一2-丙炔醇,用量仍为lmmo 1 (208mg),其他条件不变,26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得到目标 产物,产率为72%。
[0029]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用的炔丙醇变为3-苯基一 2- 丙炔醇,用量仍为lmmol (132mg),其他条件不变,30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得到目标产物,产 率为66%。
[0030]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用的炔丙醇变为1 一萘基一 1, 3-二苯基一2-丙炔醇,用量仍为lmmol (334mg),其他条件不变,20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得 到目标产物,产率为58%。
[0031] 实施例1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用的炔丙醇变为1 一喹啉一 1, 3-二苯基一2-丙炔醇,用量仍为lmmol (335mg),其他条件不变,20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得 到目标产物,产率为71%。
[0032] 实施例1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用的炔丙醇变为1 一噻吩一 1, 3-二苯基一2-丙炔醇,用量仍为lmmo 1 (290mg),其他条件不变,24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得 到目标产物,产率为68%。
[0033] 实施例1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用的炔丙醇变为1 一呋喃一 1, 3-二苯基一2-丙炔醇,用量仍为lmmo 1 (274mg),其他条件不变,24h后反应结束,经处理得 到目标产物,产率为62%。
【主权项】
1. 一种合成a-締基缩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烘丙醇和乙二醇加入到反应器中,然 后加入溶剂和催化剂,氮气保护下边揽拌边加热反应;反应过程中,利用化C技术不断监测 反应进程,直到原料点消失反应结束;利用层析法将目标产物分离出来,经过减压蒸馈得到 纯的目标产物曰一締基缩酬;其中,溶剂为1,2-二氯乙烧,甲苯,一硝基甲苯或乙腊;催化剂 为过渡金属催化剂,用量为烘丙醇的3~15 mol %反应溫度为25~100°C;a-締基缩酬的结构 式为:式中,Ri,R2,R3为H,烷基或芳环。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a-締基缩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溶剂为1,2-二 氯乙烧。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a-締基缩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化剂的用量 为烘丙醇10 mol 〇/〇。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a-締基缩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化剂为=氯 化铜,=氯化铁,=氣甲横酸铜,=氣甲横酸银或=氣甲横酸镜。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合成a-締基缩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化剂为=氣 甲横酸镜。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a-締基缩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溫度为100 r。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a-締基缩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W1,2-二氯乙烧为溶 剂,S氣甲横酸镜为催化剂,相对于烘丙醇10 mol%的催化剂用量,回流条件下,反应得到 a-締基缩酬。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合成α—烯基缩酮的方法,将炔丙醇和乙二醇在催化剂和溶剂等一定条件的作用下进行反应,经过分离提纯得到α—烯基缩酮。本发明的α—烯基缩酮将酮羰基保护起来,同时产物烯基仍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能继续发生加成,氧化,聚合等一系列反应,反应过后经酸化便可得到含羰基的化合物,避免羰基在反应过程中受到影响发生改变。此反应一锅法制得,避免了过往由炔丙醇合成羰基化合物时需要先制备α—烯基羰基化合物的过程,操作简单,能耗少,后处理简单,工艺绿色环保。
【IPC分类】C07D405/04, C07D339/06, C07D409/04, C07D317/12, C07D407/04
【公开号】CN105646437
【申请号】
【发明人】张小祥, 李萍, 吕昌, 泮圣敏
【申请人】南京林业大学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6年1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