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芯线的保持、固定功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890308阅读:来源:国知局
图和外部导体壳体的底侧立体图。
[0036]图5是图1的A — A线剖视图。
[0037]图6是表示外壳的变形例的图。
[0038]图7是说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0039]图8是说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0040]图9是说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0041]图10是说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0042]图11是说明利用压接片保持、固定芯线的保持、固定工艺的图。
[0043]图12是说明利用压接片保持、固定芯线的保持、固定工艺的图。
[0044]图13是说明利用压接片保持、固定芯线的保持、固定工艺的图。
[0045]图14是说明利用压接片保持、固定开裂的芯线的保持、固定工艺的图。
[0046]图15是说明利用压接片保持、固定较粗的芯线的保持、固定工艺的图。
[0047]图16是与图14所示的本发明的压接片比较的比较例。
[0048]图17是与图15所示的本发明的压接片比较的比较例。
[0049]图18是现有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连接器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0050]图19是现有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连接器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0051](符号说明)
[0052]I同轴电缆连接器
[0053]10同轴电缆
[0054]11绝缘覆膜
[0055]12外部导体
[0056]13绝缘体
[0057]14芯线
[0058]20端子
[0059]24露出部(连接部)
[0060]40外壳
[0061]41设置面
[0062]42圆筒部
[0063]46主体部
[0064]48露出部(孔)
[0065]49隆起部
[0066]50压接片
[0067]70外部导体壳体
[0068]72大致圆筒部
[0069]80A、80B前侧铆接部
[0070]83中间铆接部
[0071]84后侧铆接部
[0072]85配置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73]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此处,对所谓直角型连接器(right angle type connector)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0074]图1是与同轴电缆10连接的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I的底侧平面图,图2是该同轴电缆连接器I的分解立体图。同轴电缆连接器I隔着中心轴线呈左右对称形状,其主要包括:导电性的端子20 ;绝缘性的外壳40,该外壳40与端子20 —体成形;以及外部导体壳体70,该外部导体壳体70覆盖外壳40的至少一部分和同轴电缆10的至少一部分。另夕卜,端子20和外壳40 —体成形,因此,实际上不能将它们分解,但在图2中为了方便而示出了将它们分离后的状态。在组装同轴电缆连接器I时,端子20及外壳40、同轴电缆10沿着图示箭头“ β ”方向从同轴电缆连接器I的底侧朝上侧依次配置于外部导体壳体70,并固定于外部导体壳体70。
[0075]同轴电缆10具有与现有一般的同轴电缆相同的结构、即从最外侧朝中心具有绝缘覆膜11、外部导体12、绝缘体13、芯线14。该结构已众所周知,因此,不说明详细结构。
[0076]端子20沿着同轴电缆10的轴线方向α具有规定的长度。在主体部26的中间附近设有台阶部25,利用该台阶部25在一体成形的外壳40中使端子20的后端侧(24)比前端侧(22)更靠近同轴电缆10,另一方面,使端子20的前端侧(22)比后端侧(24)更靠近外部导体壳体70的面78。在端子20的后端侧(24)设有与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接触的连接部24,当组装同轴电缆连接器I时,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设置于该连接部24。另外,在端子20的前端侧(22)处设有与对方连接器的中心端子(未图示)接触的接触部22。接触部22被设成朝与对方连接器接触的接触侧立起的状态,并形成为由能将对方连接器的中心端子夹在中心的两个片构成的弹性变位部22’。当然,无需形成为弹性变位部22’,例如也可形成为单纯的插入孔。
[0077]图3是与端子20 —体成形的外壳40的底侧立体图,图4是其表侧立体图。图4中还改变图2的角度来示出外部导体壳体70的底侧立体图。另外,图5是图1的A — A线剖视图。
[0078]外壳40主要包括主体部46、设于主体部46的前端侧的圆筒部42、以及设于主体部46的后端侧的电缆固定部(41、50等)。
[0079]上述各部通过树脂模塑与端子20 —体成形。但是,端子20的一部分在该一体成形后也处于朝外部露出的状态。在端子20的露出部中,当然包含连接部24,还包含有接触部22的底侧的一部分的接触部22的弹性变位部22’及其周边部;以及接触部22的上表面侧的一部分,即位于在端子20的厚度方向上与端子20的接触部22相反一侧(上表面侧)的位置的、与外部导体壳体70相对的相对面侧的一部分。另外,接触部22的上表面侧的一部分也露出是由一体成形时的特有问题引起的。即,为了对抗一体成形时的树脂的流动以可靠地抑制端子20的振动,需要利用模具按压端子20的一部分,但此时,与本来需要露出的底侧的弹性变位部22’ 一起,利用模具按压弹性变位部22’的上表面侧是有效的。然而,由模具按压的部分在结果上残留为因树脂的通孔48而形成的露出部27,由此,在端子20的露出部27中包含有沿端子的厚度方向位于与端子20的接触部22相反一侧的位置的部分。
[0080]主体部46在整体上呈大致立方形状,但在其上表面上具有朝靠近对方连接器的靠近侧突出的突出部47。能使用该突出部47以作为对外部导体壳体70的大致圆筒部72的不连续部分73进行补充的部分。
[0081]主体部前端侧的圆筒部42从上表面部45朝与对方连接器接触的接触侧突出,在该圆筒部42的中心配置有端子20的接触部22。当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圆筒部42被插入至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的内部,与此同时,配置于圆筒壳体的中心的中心端子(未图示)被插入至配置于圆筒部42的中心的接触部22并与接触部22接触。为了将外壳40定位于外部导体壳体70,能利用从圆筒部42的上表面部45朝前侧及左右侧方延伸的三根突起44 ο
[0082]在主体部后端侧的电缆固定部(41、50等)设有供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设置的设置面41。在端子20和外壳40 —体成形后,端子20的连接部24也处于从该设置面41露出的状态。另外,设置面41为大致平坦,但也可将连接部24设为从设置面41突出或凹陷的状态。藉此,能可靠地进行端子20与芯线14的接触。在图示的例子中,设为凹陷部43。
[0083]为了固定芯线14,在电缆固定部(41、50等)设有成对的压接片50Α、50Β。上述成对的压接片50Α、50Β分别在隔着设置面41相对的各侧仅支承于一边53,并能以各支承部53Α、53Β为中心朝供芯线14设置的设置面41折曲。
[0084]与该设置面41相对的面为压接面。压接面由压接片50Α、50Β形成。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压接、固定芯线14,在各压接片50Α、50Β的与对方侧的压接片50Β、50Α相对的相对侧设有凹凸状的自由端。上述凹凸状的自由端被设成沿着设置面41(在配置有同轴电缆10之后沿着同轴电缆10的轴线方向α)。各压接片50Α、50Β的自由端分别沿着设置面41具有至少一个突部(52Α、54Β、55Β)和至少一个凹入部(54Α、55Α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