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桅杆式双排桩支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16090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桅杆式双排桩支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基坑支护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桅杆式双排粧支护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迅速发展,深基坑已成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支护工程也已成为建筑施工工程重要的分项。常见的建筑基坑支护型式有原状土放坡、土钉支护、锚喷支护、粧锚支护、墙锚支护、排粧悬臂支护、钢板粧支护、地下连续墙与支撑支护等支护型式及其中两种及两种以上支护型式的组合,目前绝大部分工程项目的基坑支护采用上述支护型式。
[0003]由于市内建筑密度越来越高,交通拥挤,场地狭小,地质条件可选性差。为了充分利用土地,使得邻近既有建筑的新建建筑深大基坑支护型式受到限制。显然无法采用传统的放坡开挖,又不能进行土钉支护和锚喷支护方法。采取传统的粧(墙)锚支护,由于邻建地下构筑物和管线的限制,坡后土体宽度有限,所以锚索角度较大,支护效果不佳,并且有的边坡根本无法施工锚索。地下连续墙加支撑支护的方法,作为临时挡土结构较其它方法费用高,特殊的地质条件或施工方法不当,易出现相邻墙段不能对齐和漏水的问题,废泥浆的处理比较麻烦。
[0004]“悬臂式支护型式”不带内支撑、锚杆(索),全靠嵌入土体内的部分所提供的抗力来平衡基坑侧壁对支护结构施加的土压力。通常在基坑深度不大时,从成本、施工工期、施工工艺等方面分析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支护结构类型。但位移受嵌入深度的影响显著,不能满足复杂深大基坑工程稳定性和控制变形方面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了解决上述“悬臂式支护结构型式”粧顶位移大,受嵌入深度影响不适宜深大基坑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为了改善悬臂式支护粧的受力性能和变形特性,挖掘支护粧身的潜能,使支护结构形式更趋于合理可靠,满足复杂深大基坑支挡土体的要求,综合利用有限的地下空间,对传统的双排粧门架式框架结构型式进行改进,去除连系梁或整板,提出了一种桅杆式双排粧支护系统。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0007]本实用新型所述桅杆式双排粧支护系统,包括前排支护粧、后排支护粧,所述前排支护粧通过第一压顶梁连接,所述后排支护粧通过第二压顶梁连接,所述前排支护粧与地面持平,所述后排支护粧伸出地面,形成索柱;所述索柱与所述前排支护粧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条预应力锚索,所述预应力锚索与所述索柱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
[0008]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为前排支护粧提供支撑力,所述索柱的高度大于所述前排支护粧与后排支护粧的排间距。
[0009]进一步地,为了增加结构的稳定性,所述后排支护粧嵌入土的深度比所述前排支护粧嵌入土的深度深。
[0010]进一步地,所述预应力锚索的两端分别锚接在所述前排支护粧和索柱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前排支护粧与所述后排支护粧的平面布置为矩形阵列布置、或丁字式布置、边拱式布置、梅花式布置、双三角式布置。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实用新型增大了悬臂式支护结构的抗弯刚度,基坑开挖时,前排粧起分担土压力的作用,而后排粧兼起支挡和拉锚双重作用。
[0014]本实用新型的锚索较连系梁造价低,并且有效地提高双排粧结构的稳定性,增加其抗倾覆能力。
[0015]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粧土共同作用,发挥两排粧之间土体的自承载能力,改变土体侧压力分布,增强支护效果。
[0016]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多种地基条件,从软土到中硬的地层、密实的砂砾层,各种软硬岩等都可以应用,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红线以内有限的地面和空间,发挥投资效益。
[0017]本实用新型无内支撑、施工便利、工效高、质量可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锚索可循环使用,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桅杆式双排粧支护系统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桅杆式双排粧支护系统的俯视图。
[0021]图中:1-前排支护粧,2-第一压顶梁,3-锚索,4-索柱,5-第二压顶梁,6-后排支护粧。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3]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的双排粧支护结构,包括前排支护粧1、后排支护粧6、用于连接所述前排支护粧I的第一压顶梁2、用于连接所述后排支护粧6的第二压顶梁5,所述前排支护粧I与地面持平,所述后排支护粧6伸出地面,形成索柱4,所述索柱4与所述前排支护粧I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条预应力锚索3,本实施例中的预应力锚索3为三条,但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锚索3不局限于三条,可以根据实际的施工的需要,设置一条、两条、四条等的预应力锚索3。所述预应力锚索3与所述索柱4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所述预应力锚索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前排支护粧I和索柱4内的钢筋笼上。或者,所述预应力锚索的两端分别锚接在所述前排支护粧和索柱的表面。
[0024]所述索柱4的高度大于所述前排支护粧I与后排支护粧的间距。
[0025]为了提供更可靠的支撑力,所述后排支护粧6嵌入土的深度比所述前排支护粧嵌入土的深度深。
[0026]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前排支护粧I与后排支护粧6的平面设置为距形阵列布置。但本用新型的前排支护粧I与后排支护粧6的平面设置不局限于矩形阵列布置,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丁字式布置、边拱式布置、梅花式布置或双三角式布置。
[0027]本实用新型采用锚索连接前排支护粧与后排支护粧,为前排索柱提供稳固的支撑,增大了悬臂式支护结构的抗弯刚度,基坑开挖时,前排支护粧起分担土压力的作用,而后排粧兼起支挡和拉锚双重作用。本实用新型无内支撑、施工便利、工效高、质量可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0028]本实施例所述桅杆式双排粧支护系统的其它结构参见现有技术。
[002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桅杆式双排粧支护系统,包括前排支护粧、后排支护粧,所述前排支护粧通过第一压顶梁连接,所述后排支护粧通过第二压顶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支护粧与地面持平,所述后排支护粧伸出地面,形成索柱;所述索柱与所述前排支护粧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条预应力锚索,所述预应力锚索与所述索柱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桅杆式双排粧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索柱的高度大于所述前排支护粧与后排支护粧的排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桅杆式双排粧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支护粧嵌入土的深度不小于所述前排支护粧嵌入土的深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桅杆式双排粧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锚索的两端分别锚接在所述前排支护粧和索柱上。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桅杆式双排粧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支护粧与所述后排支护粧的平面布置为矩形阵列布置、或丁字式布置、边拱式布置、梅花式布置、双三角式布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桅杆式双排桩支护系统,包括前排支护桩、后排支护桩,所述前排支护桩通过第一压顶梁连接,所述后排支护桩通过第二压顶梁连接,所述前排支护桩与地面持平,所述后排支护桩伸出地面,形成索柱;所述索柱与所述前排支护桩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条预应力锚索,所述预应力锚索与所述索柱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本实用新型采用锚索连接前排支护桩与后排支护桩,为前排索柱提供稳固的支撑,增大了悬臂式支护结构的抗弯刚度,基坑开挖时,前排支护桩起分担土压力的作用,而后排支护桩起到支挡和拉锚双重作用。本实用新型无内支撑、施工便利、工效高、质量可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IPC分类】E02D17/04
【公开号】CN204780939
【申请号】CN201520408280
【发明人】谢纯
【申请人】谢纯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