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05986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式机车车辆风源系统中的前置过滤器,尤其涉及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国内、外的风源系统主要由空气压缩机与空气干燥器及前置过滤器通过管道连接而成。前置过滤器主要是为了去除压缩空气中的油分和水分,为机车车辆提供洁净的压缩空气。但是,现有的前置过滤器一般为多级分体式结构,结构复杂,连接管道多,存在漏气的风险,且每级都要加装自动排水装置及加热装置,增加了故障点及制造成本。
[0003]公开号为CN102632896A,公开日为2012年8月15日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机车车辆风源系统自动除水除油过滤装置,包括安装在底板上的除水过滤器和除油过滤器,除水过滤器通过连接卡箍与除油过滤器连接,进风管通过管接头和连接卡箍与除水过滤器连接,出风管通过管接头和连接卡箍与除油过滤器连接,除水过滤器通过带有加热板的电磁阀与排污管连接;除油过滤器也通过带有加热板的电磁阀与排污管连接,电磁阀和电磁阀通过电磁阀控制接线与安装在底板上的控制箱相联,加热板和加热板通过加热板控制接线控制箱相联,控制箱还设有干燥器A/B塔电控阀信号接线和电源开关以及两个电源航空接头。
[0004]在上述专利文献的过滤装置中,就采取了除水过滤器和除油过滤器两级过滤器,其是分体结构的,因此,除水过滤器和除油过滤器之间的连接管道多,存在漏气风险;另外,在每个过滤器的底部上都要设置排污管、电磁阀和加热板等部件,这样就增加了故障点及制造成本。
[0005]综上,如何设计一种新型的机车车辆风源系统前置过滤器,使其能采用集成模块化设计,将过滤器的各个部件集成在一起,简化结构,减少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管道,避免漏气风险且能减少组成部件的数量,从而减少故障点及制造成本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其采用了集成模块化设计,将过滤器的各个部件集成在一起,简化了结构,减少了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管道,避免了漏气风险且其减少了组成部件的数量,从而减少了故障点及制造成本。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包括过滤筒一、过滤筒二、设置在过滤筒一的顶部及过滤筒二的顶部上的上连接板和设置在过滤筒一的底部及过滤筒二底部上的下连接板,进气口设置在上连接板的一侧上且进气口位于靠近过滤筒一的一侧位置,出气口设置在上连接板的另外一侧上且出气口位于靠近过滤筒二的一侧位置,在上连接板的内部还设置有气道,进气口以及出气口通过气道与过滤筒一以及过滤筒二连通在一起,从而使得压缩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后,能依次经过过滤筒一和过滤筒二后经出气口排出;在靠近下连接板位置的过滤筒一的内腔底部和在靠近下连接板位置的过滤筒二的内腔底部均设置有用于容纳液体水和液体油的存储腔,在下连接板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棒装置,在下连接板上还设置有排水阀装置和用于控制排水阀装置开、闭的电磁控制装置,在下连接板的内部还设置有排水道,过滤筒一的存储腔和过滤筒二的存储腔通过排水道与排水阀装置连通,从而使得当电磁控制装置控制排水阀装置打开时,存储腔内的液体水和液体油能依次经过排水道和排水阀装置排出。
[0008]优选的,所述上连接板的气道包括气道一、气道二和气道三,气道一、气道二和气道三之间是相互隔离开来的;
[0009]所述过滤筒一包括外筒体一、设置在外筒体一内部的内筒体、底部定位套一、底部环形支撑板和顶部连接座一;所述顶部连接座一设置在内筒体的顶部,底部环形支撑板设置在内筒体的底部,底部定位套一设置在底部环形支撑板与下连接板之间,底部定位套一紧贴在外筒体一的内腔壁上,内筒体包括内筒体一和设置在内筒体一内部的内筒体二,内筒体一也紧贴在外筒体一的内腔壁上,顶部连接座一、内筒体一、底部环形支撑板与内筒体二之间构成环形的一级过滤空间,内筒体二的内腔为二级过滤空间,底部环形支撑板、底部定位套一和下连接板之间构成过滤筒一的存储腔;一级过滤空间内设置有过滤材料一,二级过滤空间内设置有过滤材料二,顶部连接座一上开有通孔一和通孔二,在底部环形支撑板上开有通孔三;
[0010]所述过滤筒二包括外筒体二、设置在外筒体二内部的中空筒状的滤芯、底部定位套二、带有通孔四的底部支撑板和带有通孔五的顶部连接座二;顶部连接座二设置在滤芯的顶部,底部支撑板设置在滤芯的底部,底部定位套二设置在底部支撑板和下连接板之间,底部定位套二紧贴在外筒体二的内腔壁上,底部支撑板将外筒体二的内腔分为上腔和下腔,上腔为三级过滤空间,三级过滤空间包括外筒体二和滤芯之间形成的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和位于滤芯内腔的三级过滤空间二,下腔即底部支撑板、外筒体二和下连接板之间构成过的空间为过滤筒二的存储腔,通孔四设置在位于滤芯外部的底部支撑板上,从而使得三级过滤空间通过通孔四与过滤筒二的存储腔相连通;
[0011 ]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分别设置到过滤筒一及过滤筒二的顶部和底部后,进气口与气道一连通、气道一与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一连通、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一与一级过滤空间连通、一级过滤空间与底部环形支撑板上的通孔三连通、底部环形支撑板上的通孔三与过滤筒一的存储腔相连通、过滤筒一的存储腔与二级过滤空间连通、二级过滤空间与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二连通、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二与气道二连通、气道二与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连通、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与底部支撑板的通孔四连通、底部支撑板的通孔四与过滤筒二的存储腔连通、三级过滤空间二与顶部连接座二的通孔五连通、顶部连接座二的通孔五与气道三连通、气道三与出气口连通。
[0012]优选的,所述过滤材料一为多个金属套,在金属套上开有沿金属套轴向的开口;所述过滤材料二为多层折叠式的金属过滤网。
[0013]优选的,所述顶部连接座一包括圆盖体和设置在所述圆盖体中心上且贯穿圆盖体的套筒;在套筒一端的内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在内筒体二顶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在圆盖体的端口面上开有止口部二,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配合将套筒一端套接在内筒体二顶部上且内筒体一的顶部与圆盖体端口面上的止口部二相配合接触,从而使得顶部连接座一设置在内筒体的顶部上,通孔一设置在圆盖体上,通孔二为套筒的内腔孔。
[0014]优选的,在上连接板的底部上设置有环形凸出部一和环形凸出部二;所述顶部连接座一的套筒的另外一端与外筒体一的一端之间形成环形空隙一,所述顶部连接座二也为套筒状,套筒状顶部连接座二的一端连接在滤芯的顶部上,套筒状顶部连接座二的另外一端与外筒体二的一端之间形成环形空隙二,通过环形凸出部一卡合在环形空隙一中以及通过环形凸出部二卡合在环形空隙二中,从而将上连接板设置在过滤筒一的顶部及过滤筒二的顶部上;
[0015]在下连接板的顶部上设置有环形凸出部三和环形凸出部四;通过将环形凸出部三卡合在外筒体一的另外一端的内腔中以及通过将环形凸出部四卡合在外筒体二的另外一端的内腔中,从而将下连接板设置在过滤筒一的底部及过滤筒二的底部上。
[0016]优选的,在下连接板上开有水阀杆孔,水阀杆孔为沉孔状,包括孔一和与孔一相连通的孔二,孔一的直径大于孔二的直径,水阀杆孔为盲孔;排水道包括连接到孔二的侧周面上的排水道一和连接到孔二的侧周面上的排水道二,过滤筒一的存储腔通过排水道一与孔二相连通,过滤筒二的存储腔通过排水道二也与孔二相连通;
[0017]排水阀装置包括中空的水阀盖和中空的水阀杆,水阀杆的外直径和孔二的直径相匹配,水阀盖通过螺丝锁紧在下连接板的底部上,水阀盖的空腔内壁上设置有水阀盖台阶部位,水阀杆插入到水阀盖空腔、孔一和孔二中且水阀杆能沿水阀盖空腔、孔一和孔二来、回移动,在水阀杆的外周面上且位于孔一内的位置设置有水阀杆凸缘,在水阀杆凸缘和水阀盖台阶部位之间设置有复位压簧,水阀杆凸缘和孔一的内底面之间的空腔为动力室,当水阀杆的一端端面与孔二的内底面相接触时,水阀杆使得排水道一、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以及排水道二、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均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此时,复位压簧处于正常状态;
[0018]所述电磁控制装置包括动力控制气道和用于控制动力控制气道通、断的电磁阀装置部分,动力控制气道设置在下连接板的内部,动力控制气道与动力室相连通,动力控制气道能将过滤筒二的存储腔内的压缩空气输入到动力室中;通过电磁阀装置部分打开动力控制气道,压缩空气经动力控制气道进入到动力室中推动水阀杆凸缘带动水阀杆移动,使得水阀杆的一端端面与孔二的内底面相分离开,从而使得排水道一、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以及排水道二、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均处于相互连通的状态,此时,复位压簧处于被压缩状态;通过电磁阀装置部分关闭动力控制气道,在复位压簧的回复力作用下,水阀杆反向移动使得水阀杆的一端端面与孔二的内底面重新相接触,从而通过水阀杆使得排水道一、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以及排水道二、孔二和水阀杆的内腔之间均重新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
[0019]优选的,所述动力控制气道包括控制气道一、控制气道二和控制气道三;在过滤筒二的存储腔内设置有气管,气管的一端与控制气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