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变异,semantic variation
1)semantic variation语义变异
1.This thesis makes a study on the basis of semantic variation through syntactic semantics, linguistic synchronic factor, concrete-abstract categories and transform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lexical semantics, inspects semantic relationships in discourse acts based on the dynamic changes of lexical meaning.语义变异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语义现象,在语词意义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The paper makes studies on the semantic variation of theta structure in verbal trope system through the cognitive methods of semantic analyses.文章将结合认知语义分析方法,对动词转喻语义引申机制包含的题元结构语义变异问题展开研究,具体涉及动作过程转喻动作结果、动作行为方式转喻动作事件本身。
英文短句/例句

1.A Study on the Basis of Semantic Variation--Dynamic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Lexical Semantics;论语义变异的理据——词汇语义的动态作用机制
2.Language in Context:Semantic Variation and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Human Cognition;语用环境:语义变异和认知主体的信息处理模式
3.Subsememe and Zero Sememe:Semantic Deviation and Its Cognitive Motivation in Pragmatic Context亚义位和空义位: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及其认知选择动因
4.Non-biased Anti-sense Meaning of the Word Semantic Variability of Analytical and Teaching Difficulties;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变异特征及教学难点解析
5.On Derivational Change and Semantic Construction of "A-Ling" in Chinese;“A领”词族的衍生变异与语义构造
6.On the Deviation of Conversation in The Temple of My Familiar;《殿堂》对话形式变异及其语用意义
7.The Semantic Relation Between A and B in the Deviational "V-Cheng" Structure;变异性“V成”结构中A、B之间的语义关系
8.The definition and concepts of Overseas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scourse;“华侨”的概念与定义:话语的变异
9.Non-conventional collocation and semantic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dvertisements;英汉广告语篇中的变异搭配与语义衔接
10.Exploration of the Change of English Word Meaning from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索英语词义的变异
11.On Lexical and Semantic Deviation in Advertising English广告英语中词汇和语义的变异现象研究
12." English Synonyms"<英语同义词辩异>。
13.Variation Requirement of Semantic Structural Categories of Elective Items From ningke-Like Sentence Pattern;“宁可”类句式对取舍项语义结构形态的变异要求
14.Research on the Neologisms and New Senses in Huayu from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Variation and Interaction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
15.The Verbal Transfer Meanings and Variation of Theta Structure--A study on the verbal cognitive trope论动词转义的题元结构变异机制——动词语义的认知转喻研究
16.Effects of Anglo-Mandarin Translation upon the Deviation of Semantic Structures in HK Written Chinese --The Keyword "Chance" as a Case英汉翻译的影响与香港书面汉语的语义结构变异——以“机会”一词为例
17.An Analysis of Personal Pronouns from the Pragmatistic Layer;语用层面上的“人称代词”解析——“你”与“您”的语用意义及变异
18.Semantic Difference of Chinese Transitive Verbs from the Semantic Features;从语义特征看汉语及物动词语义差异
相关短句/例句

semantic variability语义的变异
3)variational theory of semantics语义变异理论
4)variability in meaning语义的变异性
1.The flexible in structure and variability in meaning of Chinese idiomatic phraseare also the emphases and difficulty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汉语惯用语结构的灵活性和语义的变异性是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5)Semantic differential语义差异
1.Taking the numerical controlled machine tool form design as an example, protocol analysis and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etc.以数控机床造型设计为例 ,采用口语分析法和语义差异法等方法分析了用户知识与设计知识的获取及表征形式 ,将内隐知识外显化 ,验证了该匹配模型 ,为进一步完善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及数控机床网络化协同设计奠定基
6)semantic heterogeneity语义异构
1.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emantic heterogeneity i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an ontology based semantic information integration(OSII) model and its logical framework are proposed.针对信息集成中的语义异构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本体的语义信息集成模型OSII,并给出了逻辑框架。
2.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ontology solved the semantic heterogeneity problem of heterogeneous and autonomous data.在信息集成过程中,本体解决了异构信息的语义异构问题,实现了信息语义上的互操作。
3.In order to resolve the semantic heterogeneity of data sources,a kind of the heterogeneous data integration system based on XML is proposed.在XML技术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的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用来解决数据源之间的语义异构问题。
延伸阅读

变异  生物有机体的属性之一,它表现为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别。变异有两类,即可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现代遗传学表明,不遗传的变异与进化无关,与进化有关的是可遗传的变异,后一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其方式有突变与重组。    生物突变  可分为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某一位点上发生的改变,又称点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子代将出现遗传性改变。发生在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只在体细胞上发生效应,而在有性生殖的有机体中不会造成遗传后果。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前者的后果是形成多倍体,后者有缺失、重复、倒立和易位等方式。突变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产生,也可以人为地实现。前者称为自发突变,后者称为诱发突变。自发突变通常频率很低,每10万个或 1亿个生殖细胞在每一世代才发生一次基因突变。诱发突变是指用诱变剂所产生的人工突变。诱发突变实验始于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H.J.马勒用X射线处理果蝇精子,获得比自发突变高9~15倍的突变率。此后,除 X射线外,γ射线、中子流及其他高能射线,5-嗅尿嘧啶、2-氨基嘌呤、亚硝酸等化学物质,以及超高温、超低温,都可被用作诱变剂,以提高突变率。    突变的分子基础是核酸分子的变化。基因突变只是一对或几对碱基发生变化。其形式有碱基对的置换,如DNA 分子中A-T碱基对变为T-A碱基对;另一种形式是移码突变。由于 DNA分子中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加或缺失,使突变之后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位移,变为不是原有的密码子,结果改变了基因的信息成分,最终影响到有机体的表现型。同样,染色体畸变也在分子水平上得到说明。自发突变频率低的原因是由于生物机体内存在比较完善的修复系统。修复系统有多种形式,如光修复、切补修复、重组修复以及 SOS修复等。修复是有条件的,同时也并非每个机体都存在这些修复系统。修复系统的存在有利于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提高信息传递的精确度。    基因重组  重组也是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G.J.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重新被发现之后,人们逐步认识到二倍体生物体型变异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遗传因子的重组。以后对噬菌体与原核生物的大量研究表明,重组也是原核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其方式有细胞接合、转化、转导及溶原转变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受体细胞通过特定的过程将供体细胞的 DNA片段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上,从而获得供体细胞的部分遗传特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于 DNA重组即遗传工程技术,可以用人工方法有计划地把人们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 DNA取出,在离体条件下切割后,并入载体 DNA分子,然后导入受体细胞,使来自供体的 DNA在其中正常复制与表达,从而获得具有新遗传特性的个体。    对变异认识的历史考察  人类今天对生物变异现象及其内在机制的认识,是长期发展的结果。生物机体存在变异,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有不少记载。《庄子》一书中曾提到"种有几"。北魏时期的贾思勰观察到栽培中的大蒜与芜菁的变异,但原因不明。他说:"大蒜瓣变小,芜菁根变大,二事相反,其理难明"(《齐民要术·种蒜》)。明朝的张谦德在其《硃砂鱼谱》中不仅看到家养金鱼的大量变异,而且提出一套通过人工选择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即:"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日积月累,"自然奇品悉备"。这些都是零星的观察。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系统地考察过生物的变异,指出变异是生物普遍存在的共同特征。他对变异的类型、变异的规律以及变异与进化的关系都有系统的论述。但由于受当时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他并未了解变异的具体原因。他自己也承认对每一对每一特殊变异的原因是茫然无知的。20世纪以来遗传学的发展,才使人们对变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哲学意义  人类对生物变异的认识史,也是人类干预自然、改变自然的历史。遗传工程技术的兴起,使人类拥有改造自然的新手段,开创了直接操作遗传物质、改造旧生物和创造新生物的时代,从而使定向改造生物成为现实。分子生物学表明,碱基对变化所引起的突变是随机的、偶然的,突变的结果与突变的原因之间不相对应。有人由此作出哲学结论说,进化的根基是纯粹偶然的。科学发展证明,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在不同的环境下以不同的方式发生,而且是多层次结构下各种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突变只为进化提供基础,点突变的随机性是否与整个系统相协调,还得由生物机体的调节装置加以检验,而且"热点"的存在也表明突变不完全是随机的。突变型发生后进入群体,又受到群体生理规律的制约,在生态范围内最后由自然选择决定取舍。经过这种多层次的相互制约,不确定的偶然变异便纳入一定方向。这一过程体现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