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he construction culture建筑道理
2)Taoist architecture道教建筑
英文短句/例句
1.A Probe into the Form of Taoism Architecture--Based on Examples in Shanxi Province道教建筑形态初探——以山西省道教建筑为例
2.Taoist architecture is the carrier of taoist culture and taoist thought.道教建筑是道教文化和道教思想的载体。
3.Daoist buildings include buildings on mountain summits, buildings overlooking the sea, buildings in garden or park style, and buildings in a "grotto haven" style.道教建筑物包括山顶式建筑、俯视大海式建筑、花园风格式建筑和"洞天"风格式建筑。
4.The Conceptions of Fengshui and Environment Reflected by Taoist Buildings in Wudang Mountains;试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风水观念和环境意识
5.Research about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cultural in Jiangxi province--Taoist buildings江西道教建筑文化研究与分析——以江西龙虎山正一道为例
6.On "Quietude& Inaction" in Taoism and Chinese Architecture;论道教“自然无为”与中国建筑的艺术美
7.Discuss on th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on the Course of Road Construction Materials《道路建筑材料》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8.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in Environmental Designing of Taoist Temple;宫观建筑环境设计中道教美学思想的运用
9.Undertake Citizens Moral Building Project and Devote Much Attention to the Person-oriented Dducation;构筑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
10.a building attached to a monastery or cathedral; used as a meeting place for the chapter.隶属于修道院或大教堂的一种建筑;是教会或修士的大会会堂。
11.BUILDING SERVICES PIPING建筑管道系统和配件
12.The streets were planked.建筑工人在街道上铺板。
13.There are three typical kinds of building in Denmark.综观丹麦建筑,较有特色的建筑类型为宫廷建筑、小住宅和宗教建筑。
14.Construction of Non-mainstream Education Faculties of Architecture Model;非主流建筑院系建筑学教育模式研究
15.Researching of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 Education;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的建筑教学研究
16.Perceptual History of Architecture--On the Content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建筑感性史——建筑史教学内容的研究
17.Religious Consciousness Influence on Architecture--Understanding on Qiang National Architecture;宗教意识对建筑的影响——解读羌族建筑
18.From architecture to structure- study of improving the course of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teaching;从建筑到构造——建筑构造教学改革研究
相关短句/例句
Taoist architecture道教建筑
3)building pipes建筑管道
1.Survey of building pipes construction in forest areas;浅谈林区建筑管道施工测量
4)road construction道路建筑
5)street construction街道建筑
6)tunnel construction隧道建筑
延伸阅读
道教建筑 道教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醮等祝祷祈禳仪式的建筑物。汉称"治"。至晋或称"庐",或称"治",或称"靖"(又作"静")。南北朝时,南朝称馆,北朝称观(个别称寺)。唐始不复称馆,皆以观名之。唐宋以后规模较大者称宫或观,部分主祀民俗神之建筑或称庙。 演变 道教初创时,山居修道者多栖深山茅舍或洞穴,建筑简陋。《广弘明集》卷十二唐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并表》谓:"张陵谋汉之晨,方兴观舍。......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治馆之兴,始乎此也。"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称:"立天师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数,唯升阳之气。治正中央名崇虚堂,一区七架六间十二丈,开起堂屋,上当中央二间上作一层崇玄台。当台中安大香炉,高五尺,恒香。开东西南三户,户边安窗。两头马道。厦南户下飞格上朝礼。......崇玄台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间十四丈七架,东为阳仙房、西为阴仙房。玄台之南,去台十二,又近南门,起五间三架门室。门室东门南部宣威祭酒舍。门屋西间典司察气祭酒舍。其余小舍,不能具书。二十四治,各各如此。"南北朝时,道教建筑随着仪礼的规范化,不仅具备相当规模,且趋于定型。 唐宋两代,道教兴盛,各地广设宫观。《旧唐书·高宗本纪》载:乾封元年(666)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下诏各州设一观一寺。《玄宗本纪》:开元二十九年(741)在东西两京和各州置玄元皇帝庙;天宝二年(743)将西京、东京及各州玄元庙分别改为太清宫、太微宫及紫微宫。《唐六典·祠部》称唐代道观全国达1687处。宋代尚存唐道观壁画8524间。其建筑规模宏大,工艺设计愈见完善。明中叶以后,随着道教的衰微,官方对道教建筑的资助锐减,民间集资兴修者仍多。 格局 道教建筑常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其总体布局基本上采取中国传统之院落式,即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建筑群。神殿是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常处于建筑群之主要轴线上,为整个建筑群之主体。大型宫观大多为一串纵向布置,随地平面逐渐升高之院落。殿堂内设置神灵塑像或画像。膳堂建筑物包括客堂、斋堂、厨房及附属仓房。一般布置于建筑群主要轴线侧面。宿舍为道士、信徒及游人住宿用房,其布置较为灵活。常于建筑群之僻静处单独设院。有的还利用建筑群附近名胜古迹和奇异地形地物(如山泉溪流、巨石怪洞、悬岩古树等),建置楼、阁、台、榭、亭、坊等,形成建筑群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之园林。在道教建筑中,四者分区明确,配置适宜,联系方便,给人以庄严肃穆,清新舒适之感。此外,它还将壁画、雕塑、书画、联额、题辞、诗文、碑刻、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建筑物综合统一,因地制宜,巧作安排,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和多彩的艺术形象,从而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华南沿海道教建筑,雕刻精美,壁画生动。建置于名山风景区之道教建筑,则结合奇峰异壑、甘泉秀水以及参天古树等自然景观,灵活布局,运用各种独特建筑型制及作法,建造出许多超逸高雅、玄妙神奇之建筑群。 道教建筑之总体布局、体量、装饰以及用色等,均体现其建筑思想乃承袭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此说谓天地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元素构成,万物分配五行,五者循环相生。其中季节、方位、色彩的配置与道教建筑关系尤密。 藻饰 道教建筑之藻饰,鲜明地反映道教追求吉祥如意、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等思想。如描绘日、月、星、云、山、水、岩石等,寓意光明普照,坚固永生,山海年长;扇、鱼、水仙、蝙蝠、鹿等乃分别为善、裕、仙、福、禄之表征;而莺、松柏、灵芝、龟、鹤、竹、狮、麒麟、龙、凤等又分别象征友情、长生、不老、君子、辟邪、祥瑞等,有时以福、禄、寿、喜、吉、天、丰、乐等字化作种种式样,在器具或建筑物上与其他花纹伴用,作为装饰。将寿写成百种不同之字形,名为"百寿图",福字则巧妙变幻,用于各种窗棂,以表吉祥如意,福寿康宁,乐天超凡,长生不老。此外,"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神话故事亦常为道教建筑的装饰题材。 现存主要宫观 大多修建于明清两代。较著的有河南鹿邑太清宫、陕西周至楼观、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观、江西龙虎山上清宫、江苏茅山元符宫、苏州玄妙观、南京朝天宫、浙江余杭洞霄宫、北京白云观、成都青羊宫、山西永乐宫、陕西重阳宫、武汉长春观等。主要奉祀三清、四御等道教尊神。 奉祀民俗众神之道教庙宇虽非道教建筑之主体,然分布极广,为数甚多,大小不一,或单独建置,或为宫观建筑群之一部分。奉祀山神、雷神、河神、海神、土地、城隍、妈祖、黄大仙以及关帝、文昌、二郎神、龙王、药王、蚕神、紫姑、瘟神、财神等。较著的有辽宁北镇庙、广州南海神庙、山东泰山岱庙和碧霞祠、北京东岳庙、山西解县关帝庙、四川灌县二王庙、陕西耀县药王庙、香港黄大仙观、台湾北港朝天宫等。 历史价值 道教建筑随道教的形成而出现,并随宗教礼仪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而逐步完备。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既吸收世俗建筑的形式,亦为世俗建筑提供和积累不少新颖设计、布局、工艺以及巧妙独特之处理方法。它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组成部分,其建筑布局,建造技术,艺术风格以及贯穿其中的艺术哲学,对现代建筑界仍有其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