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辙,shisɑnzhe
1)shisɑnzhe十三辙
英文短句/例句

1.the Thirteen Rhymes are the established rhymes in operas and other folk art forms.十三辙是戏曲、曲艺约定俗成要遵照的韵脚辙口。
2.The Stepper Motor Controlling of Automatic Rut Instrument with Three Wheel;三轮全自动车辙仪中步进电机的控制
3.Thirty, thirty, thirty!三十、三十。 三十块钱!
4.The control system of point switchbased on Mitsubishi FX series PLC and Kingview software基于三菱FX系列PLC和组态王转辙机监控系统
5.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十三,十四,十五!
6.Vivid Description of Su Xun,Su Shi and Su Zhe--On the Preface of Three Sus玲珑鲜活说三苏——《眉山苏洵》、《眉山苏轼》、《眉山苏辙》三书小序
7.One, two, three... eighteen, nineteen.一,二,三……十八,十九。
8.Thirty and ten is forty.三十加上十是四十。
9.Twenty plus sixteen equals thirty-six.二十加十六等于三十六。
10.Twenty-nine minus thirteen equals sixteen.二十九减十三等于十六。
11.My number is thirteen, thirteen.我的号码是十三,十三。
12.One, two, three... nineteen.一,二,三……十九。
13.twelve twenty, thirteen thirty-five,十二点二十,十三点三十五,
14.At first he was most dictatorial and aggressive in what he said,but when he realised that he would get nowhere by that means,he began to sing another tune.起初他的说法十分专横武断,但当他认识到这样做行不通的时候,他就开始改弦易辙了。
15.(ii) to Articles 13 to 17.(ii)第十三条至第十七条。
16.Halloween is celebrated on October 31.万圣节是十月三十一号。
17.Today is the thirtieth of December.今天是十二月三十日。
18.The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ten to thirty degrees.气温在十至三十度之间。
相关短句/例句

three rail point三轨转辙器
3)symmetrical threethrow switch对称三向转辙器
4)Ten, twenty, thirty,十,二十,三十,
5)thirteen[英][,θ?:'ti:n][美]['θ?'tin]十三
1.There are a vast amount of appearance of the digit“thirteen”in the early culture of the Zangs,which it is supported by the solid cultural spirits at the back of it.数字“十三”在藏族早期文化中的大量出现,其背后具有深层的文化精神作支撑。
6)thirty[英]['θ?:ti][美]['θ?t?]三十
延伸阅读

十三辙  中国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等押韵用的13个韵部。"辙"也叫"辙口",就是"韵"。"合辙"就是"押韵",这是用顺辙行车做比喻的通俗说法。    "十三辙"的名称是:①中东,②江阳,③一七,④灰堆,⑤油求,⑥梭坡,⑦人辰,⑧言前,⑨发花,⑩乜斜,(11)怀来,(12)姑苏,(13)遥条。此外还有两道用儿化音节构成的"小辙儿":"小言前儿"和"小人辰儿"。    由于十三辙是戏剧、曲艺工作者口耳相传的,辙名和它的排列顺序在书面记载上颇有分歧,如"梭坡"也作"索拨"、"油求"也作"由求"、"遥条"也作"幺条"、"乜斜"也作"迭雪"等。至于排列顺序,上面所列是常见的一种,口头流传,多有参差。    十三辙只有13个辙名,相当于一般韵书的韵目,但"有目无书"。魏建功《说辙儿》(《国语周刊》103~104期)文中说:"究竟十三道辙是否有目无书?在北平的确没有书。求之于方音中,有些地方是有这种书的。"他举了徐州的《十三韵》,书面题名是《考字奇本》;山东的《增补十五音》,比十三辙多"支、虞"两目;湖北的《字音会集》,分14音,比十三辙多一"诗"目。山东属北方,徐州介南北之间,看来代表北音的十三辙并非全无书本,只是流行不广,以旧京兆(顺天府)为中心,这些书都不算数罢了。1937年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印行了《北平音系十三辙》(张洵如编著,魏建功参校),把按北京音系排列的一部字汇嵌入十三辙的体系之中,这是十三辙有目又有书的开始。1942年在重庆出版、1950年在北京校订印行、198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新版的《北京俗曲百种摘韵》(罗常培著),其下卷称《十三辙字汇》,把100种北京俗曲里所有押韵的字按十三辙列出来,每字归辙,都有例证。这是第一部专为十三辙编写的字书。不过这些俗曲有从吴方言流入的,如《茉莉花》。    明清以来,官话方言区的地方戏,凡属皮黄系统、梆子系统的各剧种,都用十三辙。十三辙的被重视开始于清代中叶昆剧日益衰微、地方戏花部乱弹兴盛之际。其后皮黄戏来北京,发展为京剧,逐渐兴盛。京剧在字的唱念上虽因袭中州韵、湖广音,唱词押韵却自称用十三辙。十三辙在京剧中就取得标准曲韵的资格而沿用至今。十三辙在北方曲艺(如京韵大鼓)中也多被采用。此外各地方剧都自称尊奉十三辙,但实际上辙数有的不止十三。以越剧为例,实际用了16韵乃至更多的韵。至于辙的内容,即每辙所代表的语音,更多歧异。    《中原音韵》、《五方元音》等书对明清口头演唱的戏曲、曲艺影响如何,目前不能肯定。有人用《中原音韵》作招牌,可是不完全遵用。多年来,戏曲工作者使活语言与十三辙相结合,不依傍任何传统韵书,自然合辙;不按辙口列字写书,仍不妨碍它的使用。    "十三辙"有目无书,因此哪些字归哪辙,不易查考。但从京剧或曲艺的用韵,还能看出一些字所属的辙口。如"通中动重"(《打鼓骂曹》)属中东辙,"祥羊藏殃"(《捉放曹》)属江阳辙,"溪依洗离"(《烧棉山》)属一七辙,"泪悲对随"(《逍遥津》)属灰堆辙,"首头候由"(《打渔杀家》)属油求辙,"祸泼坐说"(《三娘教子》) 属梭坡辙,"深林恨分"(《雪杯园》)属人辰辙,"偏缘先然"(《凤还巢》)属言前辙,"马麻大咱"(《秦琼卖马》)属发花辙,"切业阙歇"(《贺后骂殿》)属乜斜辙,"来奈胎衰"(《天雷报》)属怀来辙,"路湖诉途"(《落马湖》)属姑苏辙,"道瞧高豹"(《南阳关》)属遥条辙。    以上所举都是京剧所用语音符合北京音的例子。但另外有所谓"上口字",则不取北京音,如"请"字与"人、分"押韵(《空城计》)、"界"字与"怀、宰"押韵(《武家坡》)等等,这是由于京剧源出于皮黄而以湖广音唱念的缘故。如把京剧和梆子相比较,庚青韵在梆子系统并入中东,京剧则并入人辰,那就是两者分别受西北方言和长江流域方言的影响。现代京剧改革以来,"上口字"逐渐被废弃而改用纯粹的京音唱京剧,皮黄的"十三辙"将向北京音系的十三辙转化。    在十三辙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反映了哪些语音情况,要通过戏文、鼓词等大量的通俗文艺作品作统计与分析。这将有助于一定时间和地区语音演变的考察。十三辙不仅曾为戏曲等押韵服务而有所贡献,也给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部分有用的参考资料。    十三辙是否要继续使用下去,这首先须把十三辙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十八韵"做个比较。列出对照表如下。    从表中看到:中东辙包括了"庚"、"东",梭坡辙包括了"波"、"歌",一七辙竟包括了4个韵"支、儿、鱼、齐"。语音分析和诗歌押韵是两回事,不必成为一对一的关系。审音要细,押韵可宽。因为有的辙字太少,合韵是免不了的。    十三辙这一押韵系统还附有两道小辙儿:    ①小言前儿 是儿化以后,"言前"和"发花"、"怀来"等辙合并成的一个小辙儿。例如:在一般市民的发音里,"街"儿化以后也入这一辙。       ②小人辰儿是儿化以后, "人辰" 和"一七"、"乜斜"、"灰堆"、"姑苏"、"梭坡"等辙合并成的一个小辙儿。例如:    ("儿"做韵脚,当然也入小人辰儿)小辙儿在戏剧唱词中很少见,曲艺和民歌中出现较多。因为这里纯用北方话。两道小辙儿的妙用在于把本来不同的辙合为一辙,无论说或唱,都觉得带有俏皮味;而且扩大了辙口,更便于合辙押韵。大辙十三而主要的小辙儿是两道,也就因为这两道小辙儿收的词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