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遗产,geological heritage
1)geological heritage地质遗产
1.From the viewpoint of world heritage, the geological heritage s functions of science research, science-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sightseeing, aesthetics and enlightening a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he geological heritage s scientific and aesthetic values.从世界遗产角度出发,论述了以地质遗产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为基础,地质遗产所具有的科研、科普教育、观光游览、审美、启智等功能。
2.From the viewpoint of natural heritage s geological and aesthetic value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the geological heritage s outstanding values in paleontology, tectonics, geomorphology and aesthetics are expounded.从《世界遗产公约》自然遗产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角度,论述地质遗产在古生物、地质构造、地貌研究和自然美学方面的突出价值。
3.China has a striking diversity in the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types, and so it is significant for the application for the world heritage to set up the concept of geological heritage and strengthen its research.中国具有突出的地质地貌类型的多样性 ,因此 ,建立“地质遗产”这一专门概念 ,进一步加强中国地质遗产的研究 ,对于未来中国更有成效地申报世界遗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英文短句/例句

1.Status And Appraisement Of Dinosaur Geology Inheritance Resource In Yichun City伊春市恐龙地质遗产资源状况及评价
2.Measures will be taken to protect tourism resources and other cultural and geological heritage.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和其它文化、地质遗产
3.On the protection of geological vestige resources and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略论地质遗迹资源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
4.ON THE VALUE OF GEOLOGICAL RELIC RESOURCES AND ITS ASSETIZATION MANAGEMENT;论地质遗迹资源的价值及资产化管理
5.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immaterial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of Qinghai province;青海地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6.HERITQUAL: A Study of Heritage Site Service Quality Assessment Scale;HERITQUAL:遗产旅游地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为例
7.FROM WORLD HERITAGE TO NATIONAL AND LOCAL HARITAGE SYSTEM;从世界遗产到国家遗产、地方遗产体系
8.A Prospect for the Tour Geology from the Geological Traces of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the Three Parallel Rivers Belt;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旅游地质学研究展望
9.Libraries i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the Protection of Loc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民族地区图书馆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0.Research on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Courses in Local University地方高校开设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研究
11.The Legislativ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or Right Subject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ak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知识产权立法保护——以黔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12.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Passing Dow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On the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featured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Xuzhou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徐州高校“非遗”特色教育探讨
13.Studies on the Genetic Variation and the Fruit Quality of Zizyphus Jujuba Mill.cv.Dongzao from Different Provenances and the Cultivating Technology;不同产地冬枣遗传品质差异及其栽培技术研究
14.Study on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 and It's Hereditary Variation of Zizyphus Jujuba Mill.cv.Dongzao from Different Original Places;不同产地冬枣品质特性及其遗传变异研究
15.The Primary Research on the Assets Manage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Geological Remains;地质遗迹类旅游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初探
16.The Map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Space;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传统文化与当代空间
17.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Principle of Non-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and Tourism Resources;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利用原则
18.Discussion on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Qiqihar;论齐齐哈尔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关短句/例句

geological heritage system地质遗产体系
1.This paper comes up with the conception of the geological heritage system from the viewpoint of proper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从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地质遗产的角度,提出地质遗产体系的概念,认为地质遗产体系由矿产资源型遗产、旅游资源型遗产和科教资源型遗产系列组合构成,包括11个地质遗产系列和若干个亚系列。
3)geological heritage protection地质遗产保护
4)cultural heritage with geological basis地质本底文化遗产
5)The Map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
1.The Map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Space;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传统文化与当代空间
6)the place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origination非物质文化遗产地
延伸阅读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是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原“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点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地质矿产部(主管部门)和原成都地质学院(依托单位)的指导下,从1991年至1995年,历时四年多,初步建设成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领域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95年10月,实验室通过原地质矿产部检查验收小组和验收专家委员会的检查和验收,专家委员会认为:“该实验室全面达到了国家专业实验室的验收标准,并具备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建议有关的领导部门继续给予支持,使该实验室尽早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原地质矿产部批准该实验室为部开放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所依托的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该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03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04月被获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这是我国地质灾害领域惟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及依托单位具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自主设置)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减灾防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岩土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领域,并设立有“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本实验室由5位资深工程地质学家(其中一名外籍科学顾问)、48名固定研究人员和26名流动人员)组成。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平均年龄 43岁,包括教授及研究员31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10人、讲师7人。固定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0%。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室 (重大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室、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室、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研究室、灾害预警与信息技术研究室)、5个研究中心(地质灾害数值与物理模拟研究中心、遥感与信息技术开发中心、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监测研究中心、泥石流灾害研究与防治中心、地下水科学研究与开发中心)、12个装备先进的试验室(岩石力学综合参数测试试验室、mts土动三轴试验室、岩石(材料)力学试验室、现代勘测技术试验室、土工试验室、微观分析鉴定室、物理模拟试验室、数值模拟试验室、遥感与gis试验室、环境工程试验室、钻掘工程试验室、地层环境模拟及污染控制试验室)。12个试验室总体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具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仪器代表了目前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仪器设备总值约2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或系统14台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于地质灾害的现场勘测与监测,包括最新的彩色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sir-20地质雷达、 trimble-gps仪和全套现场大型原位试验装置等;第二部分主要用于岩土体力学特性参数测试和物性参数分析,是试验室硬件条件的主要部分,包括在引进消化基础上开发的多功能岩石参数综合测试系统、mts土动三轴试验系统、gds非饱和土三轴试验系统、岩石流变仪、土体流变仪、土体大三轴仪、大型岩石高压渗透试验系统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大型试验装置;第三部分是用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及预测的数值模拟系统、物理模拟系统和“3s”技术系统。实验室拥有独立的实验大楼,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使用面积4000平方米)。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实验室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立足于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