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山参保护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978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密度山参保护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密度山参保护栽培技术。
山参是闻名于世的中草药,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高,被誉为“百草之王”,“东北三宝”之首。据历史记载,唐及五代以来,渤海人民一直把长白参作为对历代皇帝进贡献礼的珍品。目前,长白山是我国野生人参唯一产区。但由于采集过度,野生山参资源存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由于山参生长年限漫长,无法满足人类需要,大约两千年前,就出现了人类栽培人参,并发展成为市场的主要来源;人参栽培源于野山参,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驯化栽培,发展起来的。进入九十年代,由于人参过度发展,市场发生变化、人参价格滑坡,长白山人参栽培业普遍陷入困境;参业过热,超计划毁林种参,破坏了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老参地大量荒置、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长白山森林资源、生态条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可利用参地资源日益枯竭,制约人参栽培业发展。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密度山参保护栽培技术,是依据山参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关系条件,充分利用长白山的山参物种基因库,应用模拟技术和繁殖技术,攻克自然条件下,山参繁殖率极低的问题,使山参源于自然、回归自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高密度山参保护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其主要技术环节为选种—种子处理—选地—播种—管理—收获;其中1、选种把类山参型参苗移植在阔叶红松林林下5年,隔离采种,得到符合山参保护地用种;隔离采用区域带隔离,在200公尺内不存在异株。
2、种子处理将种子清洗,在-5℃-+5℃低温下休眠,在+15℃-25℃催芽。
3、选地野生人参是长白山原始阔叶林红杉林植物群落中建群种,生活在北纬40度-48度,东经117度-137度的区域内的复层异龄混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杂木林中,海拔600-8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4.2℃,一月平均气温-18℃,7-8月平均温度20-21℃,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土壤以灰棕壤、暗棕壤,富含钙、镁、铁、硼等微量元素,PH值6.0左右,土壤湿度60%左右,高密度山参保护地依据野生人参的综合生态,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群落均匀度,选择坡度在15-30度之间,排水良好,林间郁闭密度为0.5-0.8。
4、播种(1)秋播在9-10月间(2)春播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方法用3-5公分粗的硬木棒,削成锥状,顺山坡向下扎眼,根据腐质土层保温度确定深度,一般深8-10公分,直线深度为3公分,将种播入穴内,有脚踩实,这样播种减少虫、鼠害,保护土层不破坏,让参苗自选生育环境,播种时注意留作业道,株距根据环境灵活确定,一般每平方为20穴为宜。
5、管理山参播种区域进行封闭,严禁人、畜进入踩压、采代林木。用人工除虫、鼠害。在参苗1-2年龄适当清理参苗附近杂草、小灌木,创造优良环境,提高保苗率。表层土壤,温度控制在50%-60%,人参开花后进入2-3天结果期,人参果成熟时为鲜红色,极易脱落,要注意适时采种。在秋季人参枯萎休眠,要覆盖树叶,防寒。在10年生以下不可急于采籽了。可摘蕾提高淀粉、脂肪,增强质体,蹲苗增重。在15年以上,控制湿度,增生参须和珍珠点,并调整光照保证照度25%-40%和剥土,促进参形发育。
6、收获在10年生山参可根据密度和病株进行疏苗收获。到15年后可逐渐收获,收获当年,要摘蕾增重,提高质量,在收获时,注意保护自然扩散参苗。
山参型家参隔代采种技术家参是野生人参经过人工驯化衍生而来,是选山参型苗移栽林下自然生长,主要技术环节选苗栽→隔离→栽培→管理→收获。
1、选苗栽选择芦头细长,参体短小,多横纹,根体分叉角度大,须根长的参苗。
2、栽培按山参生长条件选地,用平板镐顺山坡扦开土层,至沙状层或黄粘土层上2公分处原土层不破坏将参半卧式斜栽,用脚踩实,腐熟物不动,清除杂草杂物,适当保留遮阴物防雨,避光。
3、管理(同上)4、收获(同上)通过本发明一种高密度山参保护栽培技术,使山参这一珍稀、特有资源成为规模化、商品化、专业化的高效绿色产业;保护了生态环境,保存了物种的多样性。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高密度山参保护栽培技术1、选种把类山参型参苗移植在阔叶红松林林下5年,隔离采种,得到符合山参保护地用种;隔离采用区域带隔离,在200公尺内不存在异株。
2、种子处理将种子清洗,在-5℃-+5℃低温下休眠,在+15℃-25℃催芽。
3、选地选针阔混交林,海拔600-800米之间,土壤选暗棕壤,富含钙、镁、铁、硼等微量元素,PH值6.0左右,土壤湿度60%左右,高密度山参保护地依据野生人参的综合生态,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群落均匀度,选择坡度在15-30度之间,排水良好,林间郁闭密度为0.5-0.8。
4、播种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播种方法用3-5公分粗的硬木棒,削成锥状,顺山坡向下扎眼,根据腐质土层保温度确定深度,一般深8-10公分,直线深度为3公分,将种播入穴内,有脚踩实,这样播种减少虫、鼠害,保护土层不破坏,让参苗自选生育环境,播种时注意留作业道,株距根据环境灵活确定,一般每平方为20穴为宜;3-10年生3-5株/平方米,10-15年生1-2株/平方米。
5、管理山参播种区域进行封闭,严禁人、畜进入踩压、采代林木。用人工除虫、鼠害。在参苗1-2年龄适当清理参苗附近杂草、小灌木,创造优良环境,提高保苗率。表层土壤,温度控制在50%-60%,人参开花后进入2-3天结果期,人参果成熟时为鲜红色,极易脱落,要注意适时采种。在秋季人参枯萎休眠,要覆盖树叶,防寒。在10年生以下不可急于采籽了。可摘蕾提高淀粉、脂肪,增强质体,蹲苗增重。在15年以上,控制湿度,增生参须和珍珠点,并调整光照保证照度25%-40%和剥土,促进参形发育。
6、收获在10年生山参可根据密度和病株进行疏苗收获。到15年后可逐渐收获,收获当年,要摘蕾增重,提高质量,在收获时,注意保护自然扩散参苗。
山参型家参隔代采种技术家参是野生人参经过人工驯化衍生而来,是选山参型苗移栽林下自然生长,主要技术环节选苗栽→隔离→栽培→管理→收获。
1、选苗栽选择芦头细长,参体短小,多横纹,根体分叉角度大,须根长的参苗。
2、栽培按山参生长条件选地,用平板镐顺山坡扦开土层,至沙状层或黄粘土层上2公分处原土层不破坏将参半卧式斜栽,用脚踩实,腐熟物不动,清除杂草杂物,适当保留遮阴物防雨,避光。
3、管理(同上)4、收获(同上)高密度山参保护地技术,是根据野生人参的生长习性和环境条件,探索出人工模拟综合配套技术,其关键技术环节一是选种;二是管理。在生长期间不能加入更多的人为条件,已保证自然生态条件的稳定。
综上所述,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技术方案所作的改变,所产生的功能作用未超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时,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高密度山参保护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其主要技术环节为选种—种子处理—选地—播种—管理—收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山参保护栽培技术,其特征是(1)、选种把类山参型参苗移植在阔叶红松林林下5年,隔离采种,得到符合山参保护地用种;隔离采用区域带隔离,在200公尺内不存在异株;(2)、种子处理将种子清洗,在-5℃-+5℃低温下休眠,在+15℃-25℃催芽;(3)、选地选北纬40度-48度,东经117度-137度的区域内的复层异龄混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杂木林,海拔600-8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4.2℃,一月平均气温-18℃,7-8月平均温度20-21℃,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土壤以灰棕壤、暗棕壤,富含钙、镁、铁、硼等微量元素,PH值6.0左右,土壤湿度60%左右,选择坡度在15-30度之间,排水良好,林间郁闭密度为0.5-0.8;(4)、播种①秋播在9-10月间②春播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方法用3-5公分粗的硬木棒,削成锥状,顺山坡向下扎眼,根据腐质土层保温度确定深度,一般深8-10公分,直线深度为3公分,将种播入穴内,有脚踩实,株距根据环境灵活确定,一般每平方为20穴为宜;(5)、管理山参播种区域进行封闭,严禁人、畜进入踩压、采代林木;用人工除虫、鼠害;在参苗1-2年龄适当清理参苗附近杂草、小灌木,创造优良环境,提高保苗率;表层土壤,温度控制在50%-60%,人参开花后进入2-3天结果期,人参果成熟时为鲜红色,极易脱落,要注意适时采种;在秋季人参枯萎休眠,要覆盖树叶,防寒;在10年生以下不可急于采籽了;可摘蕾提高淀粉、脂肪,增强质体,蹲苗增重;在15年以上,控制湿度,增生参须和珍珠点,并调整光照保证照度25%-40%和剥土,促进参形发育;(6)、收获在10年生山参可根据密度和病株进行疏苗收获;到15年后可逐渐收获,收获当年,要摘蕾增重,提高质量,在收获时,注意保护自然扩散参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山参保护栽培技术,其特征是山参型家参隔代采种技术,主要技术环节选苗栽→隔离→栽培→管理→收获;(1)、选苗栽选择芦头细长,参体短小,多横纹,根体分叉角度大,须根长的参苗;(2)、栽培按山参生长条件选地,用平板镐顺山坡扦开土层,至沙状层或黄粘土层上二公分处原土层不破坏将参半卧式斜栽,用脚踩实,腐熟物不动,清除杂草杂物,适当保留遮阴物防雨、避光。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一种高密度山参保护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其主要技术环节为:选种—种子处理—选地—播种—管理—收获;依据山参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关系条件,充分利用长白山的山参物种基因库,应用模拟技术和繁殖技术,攻克自然条件下,山参繁殖率极低的问题,使山参源于自然、回归自然;使山参这一珍稀、特有资源成为规模化、商品化、专业化的高效绿色产业;保护了生态环境,保存了物种的多样性。
文档编号A01C1/00GK1270758SQ00109359
公开日2000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2000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30日
发明者丁立起 申请人:丁立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