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89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摆)秧机的起钵苗机构装置。
水稻的栽植,目前普遍采用旱田育秧,然后采用插秧机或抛秧机或摆秧机将盘根的一整片秧苗分离开栽植到水田中去。插秧机、抛秧机和摆秧机的总体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由机架、发动机和传动机构、驱动轮、船板、秧苗的横向传动机构和纵向传动机构组成。不同的是机架后端的秧苗栽植装置不同插秧机是通过取秧装置中的秧爪将秧苗夹出并插入水田地中;抛秧苗机是通过抛秧装置将钵苗抛撒到水田中;而摆秧苗机是通过摆秧装置将钵苗摆放到水田中。插秧形式有易伤秧苗导致缓苗慢最终影响产量的问题;抛秧形式使田地中的秧苗分布不均匀影响后期管理;摆秧形式有不伤秧苗、钵苗在水田中分布均匀的特点,产量有明显的提高,但目前摆秧机的起秧装置结构复杂,工作不可靠,效率很低,国内还没有成熟成型的钵苗摆秧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不伤秧苗地从钵苗盘中将钵苗起出来、并有序均匀地将钵苗送到插(摆)秧机共有的秧门处的插(摆)秧机的取秧机构,为均匀有序地插(摆)秧大幅提高水稻产量创造条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包括插(摆)秧机现有的受传动机构控制的摆杆、受摆杆控制的棘轮机构、送秧轮、秧箱的结构基础上,还包括有起秧器和钵苗盘,起秧器是由多个固定在秧箱下端且相互平行的单板构成,每个单板具有一个尖角,尖角的一边对应秧箱,起到起秧送秧作用,尖角的另一边内凹成圆弧形,与送秧轮之间存有空隙并相对应,在所述的送秧轮的圆周上均匀分布有凸块,所述的钵苗盘上均匀分布等距的钵苗穴,钵苗穴与钵苗穴之间设有相通的纵向槽沟和横向槽沟,纵向槽沟和横向槽沟的底部与钵苗穴的底部处于同一平面,钵苗穴底部开有孔,钵苗盘的背面设有与送秧轮上凸块相对应配置的内凹孔,在钵苗盘纵向一侧还设有衔接平面,该平面利于钵苗盘与钵苗盘在秧箱上的衔接。
上述的钵苗穴为正方体型或长方体型或圆柱型,并且上口大、下口小。起秧器的单板尖角处有向秧箱面的倾斜角度,该角度更有利于起秧,不伤害秧苗。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具有纵向槽沟和横向槽沟的钵苗盘与起秧器相配置工作,送秧起秧不伤秧苗,且将整排整排的秧苗送至秧门,为有序均匀的插(摆)秧创造了条件,达到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和水稻稳产高产的目的。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稳定。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列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
图1的A-A向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钵苗盘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B-B向剖视图。
图5为图4的K向视图。
受传动机构控制的摆杆3、受摆杆控制的棘轮机构4、送秧轮5、秧箱1按照插(摆)秧机的现有技术基础上设置安排在机架上,起秧器6是由多个固定在秧1箱下端且相互平行的单板构成,每个单板具有一个尖角17,尖角17的一边对应秧箱1,起到起秧送秧作用,该边有向秧箱1面的倾斜角度,尖角17的另一边内凹成圆弧形,与送秧轮5之间存有空隙并相对应,起秧器6送秧终端处设置插(摆)秧机现有技术的秧门8和取秧器9。在所述的送秧轮5的圆周上均匀分布有凸块16,所述的钵苗盘2上均匀分布等距的钵苗穴10,所述的钵苗穴10为正方体型或长方体型或圆柱型,并且上口大、下口小,钵苗穴10与钵苗穴10之间设有相通的纵向槽沟11和横向槽沟12,纵向槽沟11和横向槽沟12的底部与钵苗穴10的底部处于同一平面,钵苗穴10底部开有孔15,钵苗盘2的背面设有与送秧轮5上凸块16相对应配置的内凹孔14,在钵苗盘2纵向一侧还设有衔接平面13。
工作原理受传动机构控制的摆杆3每摆动一次,棘轮机构4带动送秧轮5转动,送秧轮5上的凸块16对应钵苗盘2上内凹孔14带动钵苗盘2向下运动,使钵苗盘2在起秧器6的作用下沿送秧轮5与起秧器6之间的孤形间隙转动二排型孔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在与钵苗盘2纵向槽沟11相对应的起秧器6单板尖角17的作用下,钵苗7被起出,并沿单板上平面一排一排向秧门8运动,然后通过取秧器9将钵苗7插(摆)到水田中去。
权利要求1.一种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包括有受传动机构控制的摆杆(3)、受摆杆(3)控制的棘轮机构(4)、送秧轮(5)、秧箱(1),其特征是还包括有起秧器(6)和钵苗盘(2),起秧器(6)是由多个固定在秧箱(1)下端且相互平行的单板构成,每个单板具有一个尖角(17),尖角(17)的一边对应秧箱起到起秧送秧作用,尖角(17)的另一边内凹成圆弧形,与送秧轮(5)之间存有空隙并相对应,在所述的送秧轮(5)的圆周上均匀分布有凸块(16),所述的钵苗盘(2)上均匀分布等距的钵苗穴(10),钵苗穴(10)与钵苗穴(10)之间设有相通的纵向槽沟(11)和横向槽沟(12),纵向槽沟(11)和横向槽沟(12)的底部与钵苗穴(10)的底部处于同一平面,钵苗穴(10)底部开有孔(15),钵苗盘(2)的背面设有与送秧轮上凸块(16)相对应配置的内凹孔(14),在钵苗盘(2)纵向一侧还设有衔接平面(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钵苗穴(10)为正方体型或长方体型或圆柱型,并且上口大、下口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其特征是起秧器(6)的单板尖角(17)处有向秧箱面的倾斜角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插(摆)秧机的起秧机构装置,在插(摆)秧机现有的摆杆、棘轮机构、送秧轮、秧箱的结构基础上,还包括有起秧器和钵苗盘,起秧器是由多个固定在秧箱下端且相互平行的单板构成,送秧轮上分布有凸块,钵苗盘上分布有钵苗穴,钵苗穴之间设有相通的纵向槽沟和横向槽沟。该装置送秧起秧不伤秧苗,且将整排整排的秧苗送至现有技术插(摆)秧机结构的秧门处,为有序均匀的插(摆)秧创造了条件,达到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和水稻稳产高产的目的。
文档编号A01C11/02GK2435912SQ0024810
公开日2001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00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12日
发明者李太云 申请人:李太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