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管道洞穴式养鳝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鳝鱼养殖领域。
目前,公知的鳝鱼养殖技术,分为有土和无土两种类型。无土养殖,虽然饲喂,捕捉方便,但是其根本忽略了鳝鱼鳃严重退化喜穴居,躲藏的生物学特性,致使鳝鱼经常探头出水面呼吸以致于消耗大量的能量,且易集聚成堆,相互缠绕,致使患病率高,成活率低。有土养殖,虽然可以使鳝鱼隔离,并为其创造一定的穴居条件,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如泥土太硬则鳝鱼钻洞困难,泥土太软则洞穴易坍塌,同时泥土等载体的铺设复杂,鳝池的小生态气候优化也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不利于规模化养殖,且最后收获也难以一次性捕尽。本发明是目前公知的鳝鱼养殖领域尚未涉及到的在鳝池内设置管道洞穴来进行鳝鱼养殖的一种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为克服当前鳝鱼有土和无土养殖的不足,通过在鳝池内设置人工管道洞穴,为鳝鱼创设一种最佳穴居场所,增强鳝鱼在人工高密度养殖池内的适应性,同时也使饲喂、分池、捕捞等一系列管理工作极为方便。
众所周知,鳝鱼的鳃已经严重退化,咽喉腔、口、鼻成为主要呼吸器官。具体表现在即使水中溶氧很丰富,鳝鱼仍会将吻端伸出水面,受到惊吓,则迅速吞入一口空气于咽喉腔(可明显看出咽喉部特别膨大),再潜入水中。在鳝鱼自觉比较隐蔽而不受惊吓的情况下,常常将吻端一直伸出水面呼吸而不潜入水中。自然界中的鳝鱼洞穴常有两个以上出口,其中必有一个出口半水半空或非常靠近水面,以满足其将吻端伸出水面呼吸之需。更重要的是鳝鱼喜穴居,但其营造洞穴的本领较差(尤其是较大的鳝鱼),它们更多地居住在天然洞穴之中。本发明正是严格遵循鳝鱼这一生物学特性,人为地为鳝鱼创设其最佳的穴居场所。
本发明是通过把许多个人造管道洞穴(如
图1)按照一定的角度倾斜地绑在支撑杆上,使管道洞穴上面两端的一端露出水面,另一端在水面下,最下端伸进加盖了板的沟槽(如图2)。最后在水面上密植水葫芦(如图3)。这样做可以使人造管道洞穴有一定的水平角度,使鳝鱼可以借洞穴的支撑而静静地呆在洞穴中,而不至于使鳝鱼下滑。这样鳝鱼可以借此很好的隐蔽性呼吸,极大地增强了鳝鱼在高密度人工池中的适应性。除此之外,放干池水,鳝鱼即全部溜入沟槽,此时集中药浴,可降低药物用量、提高药效,同时也减轻了药物对鳝池内外环境的污染。这对适时分池、集中捕捞等管理工作都非常有利。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人造管道洞穴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发明的人造管道洞穴摆放图,图3是人造管道洞穴高密度仿生养殖池剖面图,图4是人造管道洞穴高密度仿生养殖池俯视图。
图1中(1)、(2)、(3),分别为三个不同方向的弯曲形管道,其中(1)与(2)的夹角为120度,(1)与(3)的夹角为110度,(2)与(3)的夹角是130度。图2中的(4)是人造管道洞穴、(5)是沟槽、(6)是支撑杆、(7)是水平线、(8)是覆盖板。图3中(4)是人造洞穴、(8)是覆盖板、(5)是沟槽、(9)是水葫芦。图4中,(9)是水葫芦、(10)是进水口、(11)是出水口、(12)是食台。
权利要求
1.一种管道洞穴式养鳝方法,其特征是在鳝池设置人造管道洞穴,洞穴下端有集鳝沟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是人造管道洞穴有三个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是沟槽上加覆盖板,覆盖板上留有的洞穴与人造管道洞穴的下端相连接。
全文摘要
一种高密度仿生的养鳝技术,它是通过在鳝池设置人工管道洞穴和集鳝沟槽,并且在水面培植密集的水葫芦,从而为鳝鱼创设一种最佳的穴居场所,是使鳝鱼饲喂、集中药浴、适时分池、捕捞等管理工作都十分方便有效的一种方法。
文档编号A01K67/00GK1368002SQ01102790
公开日2002年9月11日 申请日期2001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1年1月29日
发明者李志明 申请人: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