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木铲除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975阅读:7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灌木铲除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一种灌木铲除机,具体地涉及一种将手柄固定在灌木铲除机的把手上的改进的手柄固定结构。
在日本公开特许公报SHO-61-231039的灌木铲除机中,在一管形操作杆中装有一驱动轴,其由位于操作杆近端的发动机驱动旋转,从而带动位于操作杆远端的盘形切割器旋转来铲除野草。在使用中,灌木铲除机悬挂在操作者的肩上,操作者前后左右地摆动操作杆,同时握住操作杆中部的U形把手上的左右手柄,从而铲除野草。左右手柄用弹性元件制成以吸收振动。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SHO-51-144446中的灌木铲除机包括位于固定在操作杆上的U形把手的左右部分上的手柄。手柄设置成使得由螺杆构成的细长芯杆从把手的左右远端处伸出,管状手柄滑动地安装在各个芯杆上,以允许防振元件如弹簧或海棉夹在芯杆和手柄之间。防振元件可以吸收在纵向上传给把手的振动。
近年来,对进一步改善农田劳动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长。即便对于灌木铲除机,也需要更有效地减轻把手传给手柄的振动,从而减轻农场工人的辛劳。
然而,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第SHO-61-231039号中的灌木铲除机在减轻振动方面存在局限性,原因在于它只靠左右弹性手柄的弹性,这只能吸收一部分的振动。
在日本公开特许公报SHO-51-144446号的灌木铲除机中,设置了防振元件来吸收纵向传给把手的振动。这种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纵向上的振动,但无法减轻其它方向上的振动。另外,手柄的结构较复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灌木铲除机,其包括管形的操作杆;安装在操作杆近端的原动机;在操作杆上延伸并由原动机驱动的的驱动轴;位于操作杆远端并由驱动轴的旋转而带动旋转的切割器;固定在操作杆的位于原动机和切割器之间的任意位置上的杆形把手;以及安装在把手远端上的左右手柄。其特征在于,每一手柄安装在把手上固定点和一个末端之间的把手部分的质量与手柄的质量之和的重心处,或是固定在重心的附近位置。
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当受到振动的杆形件具有一凸节或凸缘时,在具有凸节或凸缘的部分的振幅变小。本发明人发现,这种现象在杆形件的重心或其附近处也会发生。因此,在上述总质量的重心或附近区域设置手柄可以使把手传给手柄的振动幅度变小。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小由杆形把手传给手柄的振动,且无须要求机器具有复杂的结构设置。
希望手柄最好在除了固定在把手上的固定部分外的区域设有隔离部分,可以防止其它部分和把手接触。由于手柄与远离固定部分的区域的把手不发生接触,因此较大幅度的振动无法从把手传到手柄上。这样,手柄就保持在把手传来的振动最小的状况下。


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灌木铲除机10包括管形操作杆11,安装在操作杆11的基部13上的原动机14,以及操作杆11的远端15所带的盘形切割器16。驱动轴12位于操作杆11的内部,并由原动机14的驱动力驱动旋转。驱动轴12的旋转带动切割器16旋转。通过把手架19在操作杆11的处于原动机14和切割器16之间的中间部分(在图示示例中基本为中心部分)上固定安装了用于操作灌木铲除机10的把手18。把手18具有如图2所示的U形形状。原动机14包括一发动机或电动机。
图2显示了把手18通过把手架19固定安装在操作杆11上的状态。
把手18通过把手架19固定在操作杆11上。把手18包括一根管或一杆件,其左右部分具有手柄20,30。右手柄30充当了一操作部分,其具有控制原动机14的油门杆41,以及锁定杆42。
如图3所示,灌木铲除机10通过安装在操作杆11上的肩带43悬挂在操作者M的肩上。通过原动机14驱动切割器16旋转,同时握住左右手柄20,30并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操作杆11,就可以铲除野草。
在原动机14的操作中产生的振动通过把手18和手柄20,30传给操作者M。特别是,由于灌木铲除机10迫使原动机14通过驱动轴12带动切割器16旋转,因此从操作杆11通过把手18传给手柄20,30的振动通常在旋转方向上具有较大的振幅。因此,最好尽可能地减小在这个方向上的振动。本发明的目的是将此振动减到最小。下面将详细介绍可达到此目的的技术。
现在参考图4来介绍左右手柄20,30的固定位置。
首先讨论把手18的左半部分。从把手架19左侧的固定点PL1上延伸出的把手18部分具有质量mL1(这里称为“左把手质量mL1),而左手柄20具有质量mL2(这里称为“左手柄质量mL2)。因此,左侧部分的质量mL3等于左把手质量mL1与左手柄质量mL2之和(mL3=mL1+mL2)。左侧的总质量mL3的重心在GL处。本发明的特征是左手柄20固定在把手18上相应于左侧总质量mL3的重心GL处,或是其附近的位置。
现在将讨论把手18的右半部分。从把手架19右侧的固定点PR1上延伸出的把手18部分具有质量mR1(这里称为“右把手质量mR1),而右手柄30具有质量mR2(这里称为“右手柄质量mR2)。因此,右侧部分的质量mR3等于右把手质量mR1与右手柄质量mR2之和(mR3=mR1+mR2)。右侧的总质量mR3的重心在GR处。本发明的特征是右手柄30固定在把手18上相应于右侧总质量mR3的重心GR处,或是其附近的位置。
应注意的是,右手柄质量mR2设计得比左手柄质量mL2大。这是因为,右手柄30上有操作件如锁定杆42,右手柄的尺寸较大,重量也较大。因此,右侧总质量mR3的重心GR离把手架19的距离比左侧总质量mL3的重心GL离把手架19的距离更远。
由于把手18的中心部分如图2所示地固定在操作杆11上,固定在把手18左侧末端的左手柄20的结构,以及固定在把手18右侧末端的右手柄30的结构就可以分别视为悬臂杆。在本发明中将手柄20,30固定在重心GL,GR处,或是在重心GL,GR处的附近区域。
一般来说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如果在杆形件的某部分处设置有凸节或凸缘,那么在这些部分的振动的振幅较小。本发明人发现,这种现象同样产生在杆形件的重心或其附近区域处。曲线VLi,VRi示意性地表示了把手18的振动波形。
在本发明的设置中,由于手柄20,30固定在重心GL,GR处或重心GL,GR的附近位置,因此从把手18传给手柄20,30的振动的幅度变得非常小。由于具有这个优点,从把手18传给手柄20,30的振动可以进一步地减小。另外,由于减小把手18传给手柄20,30的振动的结构可以仅通过将手柄20,30固定在重心GL,GR处或重心GL,GR的附近位置就能实现,这样就得到了一种十分简单的结构。因而无须为减小振动提供特别的零件,使得灌木铲除机10的重量减小,且制造成本降低。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具有隔离部分29,39,其位于固定到把手18上的固定部分25,35以外的各个区域上,用于防止其它部分26,36和把手18相接触。因此,手柄20,30在离开固定部分25,35的各个区域上保持和把手18不接触。这样,较大振幅的振动无法从把手18传给手柄20,30。因此,杆形把手18就可以保持在从杆形把手18传给手柄20,30的振动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下。
下面将参考图5A和5B介绍隔离部分29,39。
如图5A所示,手柄20具有两个半手柄,把手18夹持在半手柄之间。第一半手柄21和第二半手柄22相互配合,并通过上下螺栓23,24固定在把手18上。左手柄20具有多个隔离部分29,其位于用下螺栓24固定在把手18左侧总质量mL3的重心GL(见图4)处的固定部分25以外的位置上,可以防止其它部分26和把手18相接触。
更具体地说,把手18的固定部分25包括一内圆周部分,其由第一和第二半手柄21,22上的和把手18外圆周相接触的区域形成。通过将下螺栓24插入到把手18上的穿孔27中,并用下螺栓24把把手18与第一和第二半手柄21,22相互拧紧,就可以将左手柄20固定在把手18上。
另一方面,第一和第二半手柄21,22具有多个环形肋条28,其和手柄形成一体,且在纵向上以给定距离相互隔开并朝向把手18的外圆周面。在把手18的外圆周面和环形肋条28的各个内远端之间设有间隙,这就分别形成了隔离部分29。由于具有这种结构,左手柄20在把手18的固定部分25以外的其它部分26上保持与把手18不接触。
图4所示的右手柄30的结构和图5A和5B中所示的左手柄的结构相同,因此这里不再重复介绍。
根据上述的优选实施例,把手18可以具有杆状的形状,也可以设计成其它的任何形状、尺寸和材料,可以相对于操作杆采用任何固定结构。而且,手柄20,30也可以设计成其它的任何形状、尺寸、材料,和相对于把手18的固定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灌木铲除机(10),包括管形操作杆(11);固定在所述操作杆的近端的原动机(14);沿所述操作杆延伸并由所述原动机驱动的驱动轴(12);位于所述操作杆的远端并由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带动旋转的切割器(16);固定在所述操作杆的处于所述原动机和所述切割器之间的任意位置上的杆形把手(18);固定在所述把手的末端的左右手柄(20,30),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手柄固定在所述把手上固定点(PL1,PR1)和一个所述末端(PL2,PR2)之间的把手部分的质量与手柄的质量之和的重心处,或是固定在所述重心的附近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灌木铲除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20,30)具有隔离部分(29,39),其位于所述把手(18)上的固定部分(25,35)之外的区域,用于防止其它部分(26,36)和所述把手相接触。
全文摘要
一种灌木铲除机,包括原动机(14),切割器(16)以及固定在操作杆(11)上的把手(18)。把手具有带有手柄(20,30)的左右端部部分。每一手柄固定在把手上固定点和末端部之间的把手部分的质量与手柄的质量之和的重心处。
文档编号A01D34/68GK1369191SQ0210460
公开日2002年9月18日 申请日期2002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7日
发明者藁科诚, 内谷博明, 佐佐木英志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