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栽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038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植物栽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植物栽培器,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活性碳的吸附作用来进行植物栽培的无土栽培器。
目前的植物栽培多是传统的土地种植或无土栽培。传统的土地种植受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的限制,只能在对应的气节里种植相应的作物。而无土栽培虽然不受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的限制,可栽培反季节作物,但其所要求的技术因素较高,成本高,并且需要配制营养液,其育苗设备复杂,且只能平面播种,以至于给它的普及带来很大的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面播种并可反复使用的立体植物栽培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制作一个一定形状的栽培器单元,其形状可以是方体、球体、柱体、台体或锥体;在栽培器单元的四周壁上设置有多个植物栽种孔,栽种孔之间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栽培器内部栽种孔之间相通;在栽培器单元内部以及在栽种孔中设置有栽培基质和营养原料,栽培基质可以是活性炭,用以吸附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以供植物生长周期所需;在栽培器单元的四周覆盖一层纤维层,纤维层中设置有植物的种子,其主要用于种子的播种,以及利用纤维的支撑和牵拉作用,使到在浇水后栽培器中没有杂质流出;再在纤维层的四周外层设置有一层框架,在框架上对应于栽培孔的位置开有生长孔,所设框架主要是对栽培器单元起到支撑作用,并且通过生长孔使栽培器单元透过纤维层与外界相通。使用时,按时往栽培器上浇水,植物种子吸收水分、养分发芽生长,并从生长孔中长出,达到植物栽培的目的。在植物生长周期结束后,栽培器经消毒、营养成分补充等处理后可再利用。
也可以利用上述框架的支撑作用,在框架内侧面上设置一层纤维层,纤维层中设有植物种子;在纤维层所围起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有栽培基质和营养原料的混合物,栽培基质可以是活性炭,用以吸附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以供植物生长周期所需。在给栽培器浇水时,纤维层中的种子吸收水分和混合物中的营养成分生长发芽,从框架的生长孔中长出,达到植物栽培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植物栽培器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并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制作不同的形状,适于不同环境的要求,可自由组合成花墙、花柱等,还可悬挂,实现植物的立体栽培。


图1是本实用新型植物栽培器第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植物栽培器另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图1中,在长方体栽培器单元1的四周壁上设置有多个植物栽种孔2,栽种孔2之间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栽培器单元1的内部在栽种孔2之间通过内部通道4连接,这可以使到在给作物浇水时,多余的水通过通道4排出栽培器外;在通道4以及在栽种孔2中设置有活性炭和营养原料的混合物3,其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来吸附营养成分以供植物生长周期的需要;在栽培器单元1的四周覆盖有一层纤维层5,在纤维层5中设有植物的种子。再在纤维层5的四周外层设有框架6,在框架6上对应于栽种孔2的位置开有生长孔7。
也可以根据上述原理设计出另一具体结构的植物栽培器。其结构如图2所示。在这种结构中,在框架8的四周壁上开有生长孔9,在其内侧面上设有一层纤维层10,纤维层10中设有植物种子;在纤维层10所围起的内部空间中设有活性炭和营养原料的混合物11。
权利要求1.一种植物栽培器,其特征在于在框架[8]的四周壁上开有生长孔[9],在其内侧面上设有一层纤维层[10],纤维层[10]中设有植物种子;在纤维层[10]所围起的内部空间中设有栽培基质和营养原料的混合物[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培器,其特征在于在其内部设有一个栽培器单元[1],在栽培器单元的四周壁上有栽种孔[2],栽种孔[2]对应于框架[6]上的生长孔[7];在栽培器单元的内部栽种孔[2]之间通过通道[4]连接;在栽种孔[2]中有栽培基质和营养原料的混合物[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培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框架的形状可以是方体、球体、柱体、台体和锥体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植物栽培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栽培基质是活性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植物栽培器,它是制作一个栽培器单元1,并在其四周壁上设置多个植物栽种孔2,栽种孔2之间通过通道4连接;在栽种孔2中设置有栽培基质和营养原料的混合物3;在栽培器单元1的四周覆盖有一层纤维层5,纤维层5中设有植物的种子。再在纤维层5的四周外层设有框架6,在框架6上对应于栽种孔2的位置开有生长孔7。所述栽培器可多面育种栽培,重复使用,可实现植物的立体栽培,有效地节省耕地和浇灌用水,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多个栽培器还能任意组合,堆叠出各种立体造型,实现不同的园林景观造型的要求。
文档编号A01G9/02GK2587164SQ022838
公开日2003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21日
发明者邹瑶 申请人:邹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