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仿生式开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901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效仿生式开沟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机械,特别是进行地表开沟的一种高效仿生式开沟机。
背景技术
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领域需要对地表进行长距离开挖,除人工开挖外,目前实行机械开挖的机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铧式开沟机,其工作原理有如犁地,其缺陷是开沟时牵引阻力大;另一类是旋转式开沟机,其工作原理如铣刀铣削,其缺陷是功耗大、效率低,上述两类开沟机均不能理想的满足目前施工对机械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牵引阻力小,工作效率高的仿生式开沟机。
本发明是依靠下述技术方案解决的在机架上分别轴连曲柄及配重齿轮,与曲柄相配有滑块,滑块上下分别设有上拨齿及下拨齿,配重齿轮下部固连有拨杆,拨杆上开有限位槽,在滑块下端固连有连铲板,连铲板下部铰连定位轴,定位轴上套装双幅铲,双幅铲后面装有侧翻叉,卡铲器套装在拨杆上,其两端卡装在双幅铲上端,拨杆上套装有弹簧,其上端与卡铲器相连,下端与套装在拨杆下部的套环相连,套环上固定有连接轴,连接轴两边分别套装有限位块,并与两边定位轴连接。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A向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曲柄1、滑块2、配重齿轮3、拨杆4、卡铲器5、连铲板6、侧翻叉7、弹簧8、套环9、限位块10、双幅铲11、上拨齿12、下拨齿13、限位槽14、定位轴15、连接轴16、机架17。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机架(17)上分别轴连曲柄(1)及配重齿轮(3),与曲柄(1)配套装有滑块(2),滑块(2)上下分别设有上拨齿(12)及下拨齿(13),配重齿轮(3)下部固连有拨杆(4),拨杆(4)上开有限位槽(14),在滑块(2)下端固连有连铲板(6),连铲板(6)下部铰连定位轴(15),定位轴(15)上套装双幅铲(11),双幅铲(11)后面装有侧翻叉(7),卡铲器(5)套装在拨杆(4)上,其两端卡装在双幅铲(11)上端,拨杆(4)上套装有弹簧(8),其上端与卡铲器(5)相连,其下端与套装在拨杆(4)下面的套环(9)相连,套环(9)上固定有连接轴(16),连接轴(16)两边分别套装有限位块(10)并与两边定位轴(15)连接。
本发明工作时,先根据开挖深度选定双幅铲,拖拉机动力输出轴输出动力给本发明曲柄轴,拖拉机匀速前行,曲柄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滑块及连铲板带动与之铰连的双幅铲垂直向下插入地表,卡铲器卡住双幅铲限制其侧向转动,保证入土的可靠性,当双幅铲入土到接近所需的深度时,限位槽既阻止卡铲器继续下行,而双幅铲则继续向下,等达到需要深度时,卡铲器便与双幅铲脱开,与此同时,滑块上的上拨齿便开始拨动配重齿轮摆动,并通过拨杆带动双幅铲顺时针方向转动,当双幅铲后面的侧翻叉碰上拨杆时,便打开伸展,使双幅铲在向上转动的同时,又分别绕定位轴向两侧翻转将土倒放沟外。然后滑块向上运动,双幅铲在重力作用下回落,并随着滑块上行,当碰上卡铲器时被卡住,保证其不会侧向运动,当其运动到地面以上某位置时,滑块下端的下拨齿便使配重齿轮反时针转动。使双幅铲完全回位而垂直于地面,接着即开始第二个工作循环,依此往复,达到开沟的目的。
本发明构思奇特,结构简单,仿效人工开沟的动作,故功耗小,功效高,是一种理想的开沟机具,可在多个领域推广使用。
权利要求
一种高效仿生式开沟机,其特征是在机架(17)上分别轴连曲柄(1)及配重齿轮(3),与曲柄(1)配套装有滑块(2),滑块(2)上下分别设有上拨齿(12)及下拨齿(13),配重齿轮(3)下部固连有拨杆(4),拨杆(4)上开有限位槽(14),在滑块(2)下端固连有连铲板(6),连铲板(6)下部铰连定位轴(15),定位轴(15)上套装双幅铲(11),双幅铲(11)后面装有侧翻叉(7),卡铲器(5)套装在拨杆(4)上,其两端卡装在双幅铲(11)上端,拨杆(4)上套装有弹簧(8),其上端与卡铲器(5)相连,其下端与套装在拨杆(4)下面的套环(9)相连,套环(9)上固定有连接轴(16),连接轴(16)两边分别套装有限位块(10)并与两边定位轴(15)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仿生式开沟机,它克服了现行铧式开沟机牵引阻力大、旋转式开沟机功耗大的缺陷,仿效人工开沟的动作而设计,本发明的主要技术特征是依靠曲柄滑块结构带动与之铰连的双幅铲实施插入式开沟,然后依靠配重齿轮上的拨杆及侧翻叉带动双幅铲将土倒放沟外,为防止双幅铲在倒土前侧向转动,在其前部设有限位块,在其上部设有卡铲器。本发明构思奇特新颖,结构简单紧凑,仿照人体动作,完成机械作业,故功耗小、功效高,是一种理想的开沟机具,可在多个领域推广使用。
文档编号A01B13/16GK1478374SQ03134380
公开日2004年3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9日
发明者杨有刚, 朱俊平, 刘迎春, 孙骊, 张秀琴, 郭贵生, 胡耀华 申请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