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沼泽地苇塘养殖东北白虾的方法

文档序号:309690阅读:6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寒地区沼泽地苇塘养殖东北白虾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农业技术领域的水产养殖,是一种高寒地区沼泽地苇塘养殖东北白虾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东北白虾是中国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区特有的水生甲壳动物,也是东北地区个体最大的淡水食用虾类,其味道、营养均可与河蟹媲美。同时,东北白虾还是高值经济鱼类和野生动物(如野鸭、甲鱼、鳜鱼、鲇、鸟鳢、细鳞鱼和哲罗鱼等)的优质饵料,这在目前名特优水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生产不断发展、动物蛋白源又显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东北白虾的人工养殖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东北白虾是一种渔业经济价值较大的水生动物,长期以来的大量捕捞,造成目前自然资源衰退,捕捞产量下降,开展养殖生产,也是提高产量,减轻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捕捞强度,保护该物种种质资源的较佳途径。
芦苇沼泽是中国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的主要类型之一,约占该区沼泽总面积的30%,大多数集中连片分布,形成苇塘,是沼泽地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之一。苇塘内水草茂盛,天然饵料丰富,水质清澈,是东北白虾良好的栖息场所。那些与河流相通的苇塘,其天然白虾产量可达45~180kg/hm2。因此,依据白虾的自然生态习性,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开发自然苇塘养殖东北白虾,是芦苇沼泽地农业开发利用的较好途径。试验表明,苇塘养殖白虾后,在不影响芦苇产量的同时,增加了白虾新产品的产量,可使经济效益提高20~30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完全采用人工繁育的东北白虾苗种进行成体养殖,并根据东北白虾的生物学特点,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营造适宜白虾生长栖息的人工环境,实现芦苇和白虾的共生,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寒地区沼泽地苇塘养殖东北白虾的方法。
本发明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技术措施。
1、苇塘改造工程。养殖东北白虾的苇塘面积不限,只要开挖环沟和明水泡即可。苇塘四周的环沟宽5.0~10.0m,深0.8~1.0m,挖出的土在沟的外侧筑成1.2~1.5m高的堤坝。苇塘内的明水沟宽1.5~2.0m,深0.5m,并与四周的环沟相通,呈“井”字形布局,挖出的土在沟的两侧筑成斜坡形土坎,形成浅水区,可模拟自然环境,供白虾栖息活动。开挖明水沟是苇塘养殖东北白虾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它可使苇草茂盛的自然苇塘增加透光通风性能,有利于水体增加氧气含量和提高水温,改善原始苇塘生态环境,促进虾的生长与天然饵料增殖,同时,还有利于捕捞成虾。改造后的苇塘明水面占30%左右,水草覆盖区占70%左右。保持一定量的苇草覆盖率,既可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净化水质,为蜕壳时提供良好的隐蔽场所,同时,还有利于虾分层栖息,疏散种群密度。此外,苇草还可为虾遮阴并提供部分青饲料。
2、苇塘消毒。秋天排干苇塘内的积水,经过严冬酷冻和日晒,可清除肉食性鱼类和水鳖等吞食幼虾的水生动物。春季虾苗放养前10天注水15~20cm,用生石灰2250~3750kg/hm2化浆后全塘泼洒,进行清塘消毒。由于芦苇沼泽地土壤腐殖质较多,pH值在6.0以下,并且水体和土壤中钙离子较缺乏,因此,生石灰清塘消毒的用量必须增加,一般较常规用量增加750~1500kg/hm2,以改良酸化的土壤。同时,还可增加水体和土壤中虾体生长发育所必须的钙的含量。
3、白虾苗种的繁育。人工繁殖苗种,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技术环节。
(1)人工繁殖繁殖池面积以1000~2000m2为宜,常水位水深1.2~1.5m。池塘要在头一年秋季排干积水,翌年开春边化冻边清除池底淤泥,并在池底铺一层3~5cm厚的卵石、砂砾、碎砖头瓦片等杂物,四周放些树枝,以满足喇蛄栖息、活动与繁殖需要。然后注水30~40cm,用生石灰1500~2250kg/hm2带水清塘。春季化冻后,预先将捕自天然水域的成体虾用网箱暂养于大水面中如河流、泡沼或鱼池。到4月中、下旬左右,选择体质健壮、肢体完整、体长7cm以上的性成熟个体作为亲本,按雌、雄2∶1的比例放于繁殖池中,密度以7~10尾/m2为宜。投放亲本前,将繁殖池塘水深提高到0.8~1.0m。亲本白虾投放第二天开始,每天将池水排出一部分如20%~30%,同时注入等量的新水,使之形成微流水,以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亲本白虾放养后40~50天,开始发现蚤状幼体,利用其较强的趋光性进行收集。收集蚤状幼体的方法是夜间在繁殖池的下风头,用灯光照射水面诱捕,最后将池水完全排干,用筛绢过滤捕捞干净。
(2)苗种培育苗种培育池面积以600~1300m2为宜,常水位水深0.5~1.0m。蚤状幼体下塘前10~15天,采取清塘、搅动底泥、施肥等技术措施,促进轮虫休眠卵的萌发,增殖轮虫,提高水层中轮虫生物量,保证蚤状幼体下塘时有充足的天然饵料。蚤状幼体下塘前3~5天,沿池边四周距岸边2.0m远处,移植适量的眼子菜、轮叶黑藻、菹草、水稗草等沉水植物,为白虾幼体提供生长与蜕壳的隐蔽物。当水体中的轮虫数量达到1000~2000个/L时,开始投放蚤状幼体,放养密度为150尾/m3水体。下塘5~7天后,每天补充适量的豆浆和熟蛋黄。以后逐渐以人工饲料为主,每天6~7点和18~19点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每10000尾蚤状幼体200g,并根据其活动情况、肠管充塞度和发育期等适当调整。采用上述方法,可培育体长30~45mm的幼虾苗种100尾/m3水体。
(3)苗种越冬培养出的白虾苗种要进行越冬保种,以备明年春季放养,饲养商品虾。为提高越冬成活率,先将上述出塘的苗种全部投放到网箱中,在大水面预备越冬。在预备越冬期间,若水温高于8℃,则根据具体情况,每天16~17点投喂1次人工饲料,并及时清除网箱内外的污物,确保箱内外水体不断交换。11月份,水温降至5℃以下,将幼苗移至新网箱中正式越冬。越冬网箱规格为5m×5m×2m,呈东西方向平行定置于大水面水体中,上口距水面1.0m,箱底距水底0.5m~0.8m。在网箱中间定置1台潜水泵,泵体与水面和网箱平行横放,泵体距水面1.0~1.2m,距水底2.0~2.5m,水泵与网箱垂直距离4.0~5.0m。越冬期间,特别是1~2月份,除注意清扫网箱上部冰面积雪外,还应在夜间零点和早晨4~5点开动水泵20~30分钟;阴天的白天间歇开动水泵2~3次,使网箱处形成流动水体,保证网箱内外水体有一定的交换量,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实测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越冬,可以使网箱内外水体溶解氧含量与大水面无网箱区的水体基本相同,可达到7.0~10.0mg/L,幼虾苗种成活率可达80%以上。
4、幼虾放养。幼虾苗种经过5个月左右的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向苇塘中投放。尽量在5月1日前投放完毕。因此时水温较低(6℃以下),放养成活率较高(85%以上),还可使虾苗提早适应苇塘新生态环境,提早生长,延长虾苗在苇塘中的生长时间,提高个体规格和群体产量。放养密度为7500~13500尾/hm2。为了控制苇塘水体的肥沃度,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各种天然饵料,还可增放一些摄食浮游生物的鱼类。一般方法是投放规格为100~150g/尾的鲢鱼600~750尾和鳙鱼90~120尾/hm2。
5、合理投喂饲料。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是否充足,种类搭配是否合理,都直接影响虾的生长。根据沼泽地天然饵料资源量和种类,采取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相结合的人工投喂方式,以满足虾的营养需求。动物性饵料包括沼泽地采捕的小杂鱼、小虾、螺类、蚌类及水生昆虫等,植物性饵料包括鲜嫩水草及陆生青草、青菜和商品饲料如玉米、豆饼、麸皮、米糠等。根据高寒地区东北白虾生长特点,确定饲料的种类搭配、投喂时间和季节分配比例。一般的方法是,放养后至8月上旬是白虾体长增长较快的季节,此阶段的总投喂量中,青草类饲料占50%左右,商品饲料占20%左右,动物性饲料占30%左右;从8月中旬开始到10月中旬排水前,是虾增肉育肥季节,此阶段动物性饲料增加到60%左右,商品饲料和青草类饲料各占20%左右。所有动物性饲料和青草类饲料均剁碎鲜食,商品类饲料浸泡12小时后再投喂。饲料沿明水沟两侧的土坎上浅水区均匀撒投,不定点成堆投喂,防止个体间自相残食。投喂量以每次有少许剩余为标准,以确保饵料充足,防止逃逸。一般一个生长期的投喂量在1500~1800kg/hm2。
6、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环境,不仅可促进虾的生长,还可防止逃逸。东北白虾的生活环境要求水质清澈,溶解氧含量在5.0mg/L以上,pH值在7.5~8.5之间,水深1.0~1.2m,透明度50cm以上,钙离子含量较丰富。因此,在饲养期间,要根据水质变化适时加注新水和换掉老水。特别是盛夏高温季节,苇塘内水草腐烂发臭时,还要大量换水。由于沼泽地土壤呈弱酸性反应,容易降低水体pH值。因此,在养殖期间,每隔10~15天施一次生石灰30~40g/m3水体,既可增加水体钙离子含量,又可使pH值保持在适宜范围。
7、水位调控。养殖期间,要根据东北白虾的生长特点进行水位调节。在高寒地区,5~6月份虾体重增长量占全年的20%~30%。这个阶段苇塘面平均水深控制在20~50cm并逐渐加深,有利于提高水温,促进天然饵料生物增殖,使虾提早生长。7~8月份体重增长量占全年的50%~60%。这期间苇塘面平均水深达到1.0~1.2m,用来增加水体空间和溶解氧含量,充分利用生长旺季,促进虾快速生长。9~10月份体重增长量占全年的10%~20%。这时苇塘面平均水深要由生长旺季的1.0~1.2m逐渐降低到30~50cm,有利于白天提高水温,夜间保持水温,使水温不致陡降。明水沟的保温效果更加明显。
8、排水捕捞。苇塘在10月中旬左右开始排水。排水速度以每天水位下降2~3cm为宜,这样可确保虾有充分的时间游出苇草丛,同时,还有利于虾继续生长。若水位下降过快,部分虾因来不及游出草丛而被搁浅,被水鸟、水老鼠等敌害吞食。10~15天后,苇塘面干涸,虾均集中到明水沟内,可方便地捕捞。
试验表明,本发明所提供的水产养殖方法,是一种生态渔业模式。它改变了自然苇塘只长苇草的单一环境,创造了芦苇与虾共生互利的多样性环境,充分利用了苇塘内水、土、光、热、生物等渔业自然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有效地发挥了苇塘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位的效益,优化了苇塘生态系统结构,使其从结构和功能上得到合理改造,其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均较显著,是恢复已退化的芦苇资源和综合开发利用苇塘国土资源的较好途径。同时,苇塘养殖东北白虾也开辟了淡水渔业生产的新领域,提高了宜渔荒水、荒地等国土资源的利用率。商品虾产量可达120~360kg/hm2,增加经济效益1200~3600元/hm2。
具体实施例方式
应用实例采用本发明在中国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区,进行了三个生长期的沼泽地苇塘养殖东北白虾的试验研究。该试验区地处北纬46°~48°的高纬度地带,冬季严寒,冻土层可达2m以上,水体冰层在1.0~1.5m,结冰期180~200天,属高寒地区。试验苇塘面积2.15hm2,地处三江平原挠力河畔,水源充足。自然状况下,苇塘常年平均水深50cm左右,水体溶解氧含量平均4.92mg/L,平均水温14.7℃,pH值6.58,水体含盐量249.3mg/L,总硬度2.48mmol/L,总碱度1.41mmol/L,钙离子含量22.34mg/L,镁离子含量13.47mg/L,有效氮含量2.93mg/L,有效磷含量0.164mg/L。苇塘中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273.7g/m2。芦苇平均密度173株/m2,其它水草如菹草、眼子菜、轮叶黑藻、苦草等沉水饲料植物的生物量平均2723g/m2。采用本发明技术对苇塘实施工程改造,改造后明水面占苇塘总面积的35%,水草覆盖区占65%。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进行苇塘消毒和苗种繁育,并于4月下旬向苇塘放养幼虾9000~12700尾/hm2,重量为18~27kg/hm2,个体规格1.87~2.12g/尾。养殖期间,完全按本发明的方法进行投喂饲料、水质管理和水位调控。10月10~15日开始排水,按本发明的排水速度,到10月25~30日苇塘逐渐干涸,收捕成虾。共产商品虾146.05~228.17kg/hm2,密度8200~10300尾/hm2,回捕率79.4%~81.4%,群体增重6.64~7.47倍,个体规格17.63~22.06g/尾,新增纯效益1092.4~3122.0元/hm2。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一户农民在该区七星河畔开发一处1.82hm2的天然苇塘养殖东北白虾。一个生长期共投放平均规格为1.94g/尾的幼虾6.6万尾(128kg),平均放养密度为12100尾/hm2(23.45kg/hm2)。秋季共收获商品虾1012.29kg(51100尾),平均产量185.4kg/hm2(9400尾/hm2),平均规格19.81g/尾,回捕率77.4%,个体增重9.21倍。
权利要求
1.一种高寒地区沼泽地苇塘养殖东北白虾的方法,其特征是在苇塘四周开挖环沟,宽5.0~10.0m,深0.8~1.0m,挖出的土在沟外侧筑1.2~1.5m高的堤坝,苇塘内开挖“井”字形明水沟,出土在沟两侧筑成斜坡形土坎,形成浅水区,用来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供虾栖息,经上述改造后的苇塘明水面和水草丛生区分别占30%和70%左右;秋天排干苇塘积水,进行自然清塘消毒,翌年春季放养虾苗前7~10天注水15~20cm,用生石灰2250~3750kg/hm2消毒;4月中、下旬向苇塘投放规格为1~3g/尾的幼虾7500~13500尾/hm2,5月1日前放养完毕;苇塘面平均水深5~6月保持20~50cm,并逐渐加深,7~8月保持1.0~1.2m,9月到10月中旬逐渐降低到30~50cm,10月中旬开始排水,每天水位下降2~3cm;到下旬苇塘干涸,开始捕捞成虾;养殖期间,还要根据东北白虾生长特点,合理投喂饲料,确保虾的旺盛生长,同时,加强水质管理,使水体的pH值、溶解氧、钙离子和透明度均保持在适宜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寒地区沼泽地养殖东北白虾的方法,其特征是放养后到8月上旬期间,青草类饲料的投喂量占总投饲量的50%,商品类饲料占20%,动物性饲料占30%;8月中旬到10月中旬排水前,此期间动物性饲料投喂量占总投饲量的60%,青饲料和商品类饲料各占20%;养殖期间,每隔10~15天施一次生石灰30~40g/m3水体;在水草容易腐烂的高温季节,要大量换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寒地区沼泽地养殖东北白虾的方法,其特征是每天日出和日落后,在明水沟两侧的土坎浅水区,分别投喂1次饲料;饲料要均匀撒投,投喂数量以下次投喂前有少量剩余为标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寒地区沼泽地养殖东北白虾的方法,其特征是生石灰清塘消毒的用量必须较常规增加750~1500kg/hm2;养殖期间调节水质的用量较常规增加5~10g/m3水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的水产养殖,是一种高寒地区沼泽地苇塘养殖东北白虾的方法。其内容包括改造苇塘工程,苇塘消毒,人工繁育喇蛄苗种,放养幼喇蛄,合理投喂饲料,水质管理与水位调控,排水捕捞。采用本发明,可提供一种淡水虾和芦苇共生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种生态渔业模式。充分利用了苇塘内水、土、光、热、生物等渔业自然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有效地发挥了苇塘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位的效益,优化了苇塘生态系统结构,使其从结构和功能上得到合理改造,其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均较显著,是恢复已退化的芦苇资源和综合开发利用苇塘国土资源的较好途径。
文档编号A01K61/00GK1608451SQ20031010994
公开日2005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22日
发明者杨富亿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