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沙固沙方法

文档序号:140857阅读:14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沙固沙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沙固沙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对流动沙丘和风蚀坑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中国有1300万公顷的农田和1亿公顷的草场受风沙危害,并且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我国土地沙化主要发生在风力侵蚀地区,并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及华北北部。
我国在治理沙漠化土地中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是,通过飞播牧草和种植灌木来治理大面积的沙化土地。这种技术对于治理有一定植被覆盖的平缓沙地有一定的效果,但用于治理流动沙丘和风蚀坑,却没有任何效果。因为落到迎风坡的牧草和灌木种子容易被风吹走,难以在迎风坡定植,少量当年定植的部分幼苗,越冬后的成活率不足5%。而落在背风坡的种子,又被从迎风坡吹来的流沙埋掉,不能发芽萌发形成幼苗,即使有少量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也因沙埋而死亡。因此,流动沙丘和风蚀坑的治理,已成为沙地治理和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在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学者曾发明了用“稻草网格”治理流动沙丘的有效技术,但因稻草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沙地和沙漠的主要分布区在华北和西北地区,把稻草从南方运到华北和西北地区的运输造价太高,使得这项技术发明难以大面积推广。
发明创造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投入资金少、操作方法简单、而且能有效治理流动沙丘和风蚀坑的治沙固沙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治沙固沙方法,是采用麦类和谷黍类作物直接种植、或采用灌木类插条种植出网格状植物带,在所述网格内种植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生长的乡土灌木和/或半灌木和/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实际操作中,麦类作物一般选用冬小麦、春小麦、大麦、燕麦或小黑麦;谷黍类作物一般选用谷子、糜子或黍子;灌木类植物一般选用黄柳、沙地柏或柠条;乡土灌木、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选用植山杏、沙蒿、柠条、杨柴、山竹岩黄芪、木岩黄芪、沙芦草、沙鞭、虫实、冷蒿或扁蓿豆。
网格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其大小为50~200cm×50~200cm;网格的优选规格为50cm×50cm、75cm×75cm、100cm×100cm、150cm×150cm或200cm×200cm。
为了保证得到足够的发芽率,麦类和谷黍类作物直接种植的时间应在6月下旬~7月下旬的雨季;其中,麦类作物的播量为8~15公斤/亩,谷类作物的播量为1~3公斤/亩。灌木类插条种植时间在春季灌木开始长出新叶以前;插条的数量为10~20株/平方米。网格内乡土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播种在6月20日~7月30日雨季进行。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在网格状植物带的保护下,网格内种植的灌木、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容易被风吹走,也不容易被沙掩埋,其越冬成活率相比以往可大幅上升,提高幅度在10~50倍,达到89%以上;2、当网格状植物带上种植的麦类和谷黍类作物死亡后,其形成的地上物质和地下根系腐烂后可变为网格内的多年生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肥料,促进网格内植物的生长;3、本发明的治沙固沙方法投入成本比传统的飞播牧草和灌木治沙大幅降低,尤其对于流动沙丘和风蚀坑的治理,比传统的方法有更明显的效果;4、本发明的治沙固沙方法所需要投入的资金与早期的“稻草网格”治沙固沙方法相比成本下降30%~90%,而治沙固沙效果则与“稻草网格”的效果相同甚至超过了“稻草网格”;5、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对风蚀坑和流动沙丘治理后,风蚀坑和流动沙丘能够完全得到固定,经过3年左右的围封休牧,沙地植被覆盖度可以恢复到65%~80%以上,生物产量增加5~10倍,本发明的方法如能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的治沙固沙工程中,对于改善沙漠恶劣的生态环境将起到显著的作用。


图1示采用直接种植麦类和谷类作物作为网格状植物带的沙地。
图2示采用黄柳插条作为网格状植物带沙地。
图3示种植第三年后风蚀坑和流动沙丘的治理成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一种采用直接种植麦类和谷类作物作网格状植物带的治沙固沙方法。
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六分场(浑善达克沙地东段),对总面积为15000亩的沙地进行治理实验。其中,风蚀坑和平缓流动沙丘面积约2200亩,高大流动沙丘约900亩左右。
对2200亩风蚀坑和平缓流动沙丘,种植麦类和谷类作物作为网格状植物带,进行治沙固沙。如图1所示,第一年6月20日~7月20日,用直播春小麦和青谷子的方法,建植了网格状植物带,网格大小分别为100cm×100cm和150cm×150cm两种;接着,在网格内种植了沙蒿、柠条、木岩黄芪、沙鞭和扁蓿豆共5种多年生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小麦网格当年生长的高度达15~25cm,对网格内种植的多年生植物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网格内多年生植物当年的平均高度为5~17cm,根系平均深度为26~49cm。经过一个冬天,在第二年春天的时候,第一年网格内种植多年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越冬率成活率达到96.7%。
实施例2、采用黄柳插条作网格状植物带的治沙固沙方法。
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六分场(浑善达克沙地东段),对总面积为15000亩的沙地进行治理实验。其中,风蚀坑和平缓流动沙丘面积约2200亩,高大流动沙丘约900亩左右。
对近900亩的高大流动沙丘,用黄柳插条作网格状植物带进行治沙固沙。如图2所示,在第一年的4月中旬,用黄柳插条的方法,建植了网格状植物带,网格规格为200cm×200cm。每个插条的间距为20cm,插条高度为40cm,其中地面以下部分为25cm,地面以上部分为15cm。7月初,又在网格内直播了沙蒿、柠条、杨柴和沙鞭4种植物。当年秋季,黄柳网格的平均生长高度为41cm,网格内种植多年生植物的平均高度为6~11cm,根系平均深度为31~54cm。经过一个冬天,在第二年春天的时候,第一年网格内种植多年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越冬率成活率达到89.1%。
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试验示范区经过一年的生物网格治理和近三年的围封休牧,到第三年秋季,区内的3100余亩风蚀坑和流动沙丘全部被固定(如图3所示),植被覆盖度达65%以上,使整个15000亩沙地试验示范区区的植被基本上得到了恢复,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15%左右,提高到65%~80%。生物产量由治理前的15~35g/m2,提高到160~256g/m2,提高了7~10倍左右。
权利要求
1.一种治沙固沙方法,是采用麦类和谷黍类作物直接种植、或采用灌木类插条种植出网格状植物带,在所述网格内种植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生长的乡土灌木和/或半灌木和/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麦类作物为冬小麦、春小麦、大麦、燕麦或小黑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谷黍类作物为谷子、糜子或黍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木类植物为黄柳、沙地柏或柠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乡土灌木、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植山杏、沙蒿、柠条、杨柴、山竹岩黄芪、木岩黄芪、沙芦草、沙鞭、虫实、冷蒿或扁蓿豆。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其大小为50~200cm×50~200c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的规格为50cm×50cm、75cm×75cm、100cm×100cm、150cm×150cm或200cm×200c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麦类和谷黍类作物直接种植的时间为6月下旬~7月下旬的雨季;其中,麦类作物的播量为8~15公斤/亩,谷类作物的播量为1~3公斤/亩。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灌木类插条种植时间在春季灌木开始长出新叶以前;插条的数量为10~20株/平方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内乡土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播种在6月20日~7月30日雨季进行。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沙固沙方法,目的是提供一种投入资金少、操作方法简单、而且能有效治理流动沙丘和风蚀坑的治沙固沙方法。本发明是采用麦类和谷黍类作物直接种植、或采用灌木类插条种植出网格状植物带,在所述网格内种植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生长的乡土灌木和/或半灌木和/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本发明可广泛用于我国的治沙固沙工程中,对于改善沙漠恶劣的生态环境将起到显著的作用。。
文档编号A01G1/00GK1623361SQ20031011705
公开日2005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5日
发明者白永飞, 潘庆民, 韩兴国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