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式破碎机的转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81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打击式破碎机的转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型新型涉及一种矿山破碎设备的附件,尤其涉及一种打击式破碎机的主要工作件——转子。
背景技术
反击式破碎机是打击式破碎机中的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机型。在脆性矿石、岩石、化工原料的加工中广泛使用。它的基本形状如图1所示转子1是反击式破碎机的主要部件,高速旋转的转子蕴含着很大的动能,并以其周边镶嵌着的打击板2(以后简称为板锤)打击进入转子工作圈的料块,把它击碎,或者把它抛起撞击到机壳5内的反击板3及破碎板4上,得到进一步的破碎。矿石在机内遭受转子上的板锤的打击,继而与反击板撞击,继而发生在料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如此反复进行,料块得以分裂破碎,其尺寸逐步减缩,在达到需要的粒度之后从机腔下部排出。
反击式破碎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德国人安得列夫发明的,其后又有多家公司开发了此类破碎机。由于它具有结构简单、破碎比大等优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矿物原料的粗、中、细碎作业中都得到了应用。
板锤是反击式破碎机的关键件,它起着打击料块和向物料传递动能的作用。板锤具有薄而长的形状,它的长度与转子宽度一致,或者为转子宽度之半(当它由两段组成时)。在打击时,板锤的作用点承受到很大的接触应力,板体又承受着很大的弯矩。因此它需要有很好的机械性能,既要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又要有很好的强度和韧性。
至今板锤与转子的结合方式主要是采用镶嵌法。为了防止镶嵌在转子槽缝中的板锤不致在离心力作用下从转子中甩脱,它们都具有特殊形状的断面,它通常都由精密铸造而成,並要进行精心的热处理。由于对机械性能和尺寸的精度要求高,板锤的制造难度大。
再者,带有这种板锤的转子转动起来就像一个鼓风机,产生很大的气流,这意味着有相当的能量消耗在气流损失上(大体占总功耗6%左右)。对中、细碎料而言,气流也抵消一部分矿粒的动能,起着气垫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出一种既可减少气流损失,保持较好的破碎效率,其断面又坚实、易于制造、可以采用更好材料制造打击件的转子。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打击式破碎机的转子,该转子与常规转子在回转面上打击件的排数虽相同,但打击件不是常规转子上的长条板锤,而是沿轴向插在转子体上的若干打击棒。其中,沿转子轴向打击棒的棒间距离等于或略大于打击棒的厚度。所述打击棒的宽度一般不低于它的厚度的2倍,只有打击力较小的细碎机和松软物料的中、细碎机,其打击棒的厚度比可以小于2。所述打击棒的前后两面具有凹槽,利用一个凹槽与转子体孔窝的凹槽配合形成的销孔,可利用销轴将它固定在转子体上,当打击棒裸露在转子体外的打击部分磨损之后,取下打击棒翻转再插入孔窝,则可利用另一面的凹槽与转子体孔窝的凹槽配合,再以销轴固定,打击棒得到再一次利用。其中所述打击棒的固定方式是以销轴横向从转子体一侧的销孔穿入,该孔贯通与打击棒与转子孔窝的结合面上,销轴以圆形断面为佳,可用整根的销轴将同排各打击棒固定在转子体上,一个转子有多少排打击棒就用多少根销轴,当转子宽径比较大时,也可将销轴分为两段,每段固定一半打击棒,并分别从转子体的两侧抽装。所述打击棒销轴固定特征是转子体销轴孔两端用挡板锁定,防止销轴的轴向串动,轻型破碎机也可用弹性锁圈固定。所述打击棒在转子上的排列是,当要求出料粒度较粗时,各排打击棒沿轴向的排列可一致,当要求出料粒度比打击棒的厚度小很多时,相邻各排打击棒应错位排列。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和实施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使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子。


图1a、图1b是现有的反击式破碎机及板锤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示的装配打击棒的转子示意图(以四排打击棒为例);图3是适于中、细碎用的打击棒错位排列的转子展开图(以4排打击棒为例);图4a、图4b、图4c、图4d是本实用新型打击棒与转子固定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以打击棒6取代板锤2。若打击棒的厚度大致相当于原板锤的厚度,则转子轴向排列若干打击棒以取代整块的板锤,各打击棒之间保持不小于它自身厚度的空隙,而打击棒的宽度则可增加到其厚度的二倍以上。打击棒和板锤一样,都是镶嵌在转子上,都由转子获得能量,如果是窄而厚实的打击棒,则比薄而长的板锤具有更佳的能量传递效果。
上述打击棒並不增加金属材料的使用量,而宽度增加,其抗弯能力提高,风阻减少。
如图4b所示,上述打击棒是插在转子1周边的一些孔窝7中,这与板锤镶嵌在转子的槽逢中有所不同。
打击式破碎机一般都以转子上打击件的形式而命名。由若干个铰接在转子体上的锤头作为打击件的称为锤式破碎机,由若干与转子体刚性联结的板锤作为打击件的称为反击式破碎机,而本实用新型由若干与转子体刚性联结的棒作为打击件,故可称为棒击式破碎机。
如图4c所示,上述打击棒开有半圆槽,而转子孔窝的相应一壁上也有半圆槽,这样可以用圆銷轴8将两者结合,如果打击棒上和转子孔窝的相应位置上开成其它形状的槽,也可以用其它形状的銷子将两者结合。
上述打击棒若前后两面开槽,打击端磨损后翻转使用,可使棒径向外移,金属利用率提高。
上述打击棒具有简单的形状,既可以铸造,也可以锻造或用合金耐磨板材切割而成,易于加工,并可达到更长的使用寿命。
上述打击棒沿轴向的排列间隙,对于粗碎机,可以与要求的出料粒度相当,这样有利于减少产品的过粉碎。而对于中碎机和细碎机,前者的出料粒度<50mm,后者的出料粒度在10mm以下,打击棒排列的轴向间隙难以与之适应,为此可由转子回转面上后一排打击棒的错位排列予以补偿(见图3),从而也不致漏击,满足出料较细的需要。
上述打击棒的排列数取决于破碎机的规格、转速、作业条件(粗、中、细碎)等因素,通常为3、4、5、6、8排。错位排列的转子的打击棒只具有偶数(例如4、6、8排)。
上述固定打击棒的销轴两端可用挡块9固定在转子体的侧面,挡块9可通过螺栓10固定在转子体上,图4a、图4b绘出的只是一种挡块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锁定销轴,防止它轴向窜动。
上述转子既可以是铸造结构,也可以采用拼焊法获得。
上述转子既可用于单转子破碎机中,也可用于双转子破碎机中。
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实施。
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转子与常规转子相似之处是打击件在转子回转面上具有相同的排数。常规反击式破碎机的打击件是沿转子轴向呈条形的板锤,而本实用新型则是沿轴向分隔成一定距离的打击棒作为打击件。如此气流阻力降低,打击棒间的空隙应不小于打击棒的厚度。
通常打击棒的厚宽比不小于2为宜,这样既可提高打击功的传递效率,又可增强它打击料块时的抗弯能力。打击力小的细碎机、松软物料中,细碎机可小与2。
打击棒若前后开槽,可获得两个工作面,当裸露于转子体之外的打击部分遭磨损之后可翻转使用,提高它的金属利用率。打击棒形状简单,既可用耐磨钢铸造,也可锻造或耐磨板材制造,选材范围广,质量有保证。
开槽的打击棒插入转子体的孔窝中,孔窝的一侧面与打击棒开槽位置对应的部位也有槽,如此利用侧面插进的销轴可将两者结合,防止打击棒在运转中被离心力甩脱。
转子体可以采用铸造法或拼焊法制造,其结构如图4所示。它除了芯部供主轴贯穿之外,孔窝一侧壁需要加工贯穿的销轴孔,它的两端用挡块封盖销轴孔。
本实施方案适用于粗碎用的反击式破碎机,若打击棒的厚度为80~100mm,轴向间隔为100~120mm,其排粒度大致可控制在80~100mm以内。
第二实施例上述实施例的打击棒棒间空隙与打击棒厚度之比大致为1∶1~1.2∶1,作为中碎和细碎机,若打击棒的厚度超过出料允许粒度很多时,则棒间空隙将产生相当数量未遭击碎的不合格料。为了防止这种漏击,转子回转面上相邻各排的打击棒应采用错位排列,使后排的打击棒与前排的空挡对正,如图3所示。
错位排列转子回转面上的排数必须是偶数4、6、8排,其余结构与第一打击棒错位排列的转子即保持了较低的气流阻力,又可满足出料较细的需要。
权利要求1.一种打击式破碎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子的回转面上周向排列有数排打击棒列,各排打击棒列上设置有多个打击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式破碎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击棒列的列间距等于或大于打击棒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击式破碎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击棒的前后两面具有凹槽,所述转子具有嵌入所述打击棒的孔窝,该孔窝上设有与该凹槽相配合的销孔,一销轴插入于该凹槽与销孔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击式破碎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销孔贯通打击棒与孔窝的结合面,所述销轴为圆形断面,每排打击棒列具有一根销轴,所述销轴整根贯穿同排所有打击棒的凹槽与销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击式破碎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销孔贯通打击棒与孔窝的结合面,每排打击棒列具有多根销轴,每根销轴固定相邻两打击棒的一端。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打击式破碎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销孔两端通过挡板锁定在转子上。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打击式破碎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销孔两端通过弹性锁圈固定在转子上。
8.如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打击式破碎机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排打击棒沿轴向一致排列,或沿轴向错位排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打击式破碎机的转子,该打击式破碎机的转子与常规转子在回转面上打击件的排数虽相同,但打击件不是常规转子上的长条板锤,而是沿轴向插在转子体上的若干打击棒。其中,沿转子周向打击棒的棒间距离等于或略大于打击棒的厚度。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打击式破碎机的转子既可减少气流损失,保持较好的破碎效率,其断面又坚实、易于制造、可以采用更好材料制造打击件的转子。
文档编号B02C13/00GK2704415SQ2004200038
公开日2005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19日
发明者廖正光 申请人:廖正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